煙臺首家垃圾分類管理站試點在向陽街道興隆街社區啟動運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崔荔媛 煙臺報導
11月20日,煙臺首家垃圾分類管理站試點在向陽街道興隆街社區啟動運行。
此次垃圾分類管理站的建成累計投入40多萬元,招聘工作人員36人,配備收運車輛6輛,構建了一套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程閉環」。
據了解,垃圾分類管理站上安裝了垃圾分類投放智能化應用系統,實現了智能提醒與違規追溯的智慧化管理,該系統具備使用滿意度調查功能,可實時傳輸垃圾桶溢滿與洩漏情況,可及時預警垃圾桶冒煙著火等隱患。當有人靠近垃圾桶區域時,會自動進行語音提醒,並自動保存錄像片段供事後追溯,精準判別責任到人,起到警示取證作用。
社區居民用舊衣服換了分類垃圾桶
為了讓居民能夠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將給市民發放積分卡,通過平臺人臉識別進行記錄。當居民垃圾分類投放錯誤時,將會-5分,負分值累計到100分後,將會進行負面曝光公示或再引導教育;當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正確時,將會+5分,正分值累積到100分後,可至附近社區便民服務站免費兌換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米、面、油、紙製品等日常家庭所需品。
「這是我用舊衣服換的分類垃圾桶,我感覺垃圾分類是一件特別好的事,不僅能夠讓環境衛生變好,也對身體有好處。」興隆街社區居民李阿姨說,「我今天過來還領了一個垃圾分類的宣傳單頁,上面詳細介紹了垃圾該如何分類,我回家後就照著這上面的去分類。」
可回收物收集站
由於市民們離垃圾分類管理站距離遠近不等,距離(200米)之內的用戶可上門送至生態小屋垃圾回收點,200米—2000米範圍內,將由搬運工去各垃圾投放站收集相應垃圾,實行隨時搬運、隨時清理的原則,保證環境乾淨、整潔。
「可回收物、廚餘垃圾,直接送到我們的社區便民服務站。可回收物回收以後會進行壓縮打包,先進行粗分,再進行細分,只有細分以後才能產生價值最大化,可循環利用率才會提高。廚餘垃圾回收後,會進行加工、撕碎、脫水、油水分離,殘油加工成「生物柴油」,真正實現廚餘垃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然而,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交由環衛處進行處理,多部門進行聯合。」據鑫達聯盈(煙臺)資源再生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振濤介紹,試點成功後,煙臺將在各縣市區投放2500——2600個類似的服務站,每5000—10000人投放一個,將可安置17500—18200人就業。
垃圾分類投放亭
「我認為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的一項工作,如果真的能把這項工作做好,那真的是祖祖輩輩受益。在前期走訪時,儘管市民們都對這項工作非常支持,但是他們卻對垃圾分類不是很明確,這就需要後期有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引導,幫助市民們一起,把這件事情更好的做下去。」向陽街道興隆街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王娜說道。
推薦閱讀
11月20日,煙臺首家垃圾分類管理站試點在向陽街道興隆街社區啟動運行。[詳細]
11月10日至20日,煙臺大學人文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有關公共安全的號召,開展了「用菸頭換書法作品」等一系列有關消防安全的創意活動,切實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消防安全意識,為今冬明春火災防控工作營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詳細]
2020年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隆重表彰了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和新一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典型。煙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這一榮譽的取得,是煙臺市[詳細]
今年以來,煙臺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堅持靠前一步、主動作為,守住底線、創新突破、走在前列,聚力打造「平安、文明、暢通、服務」四大品牌,積極創造更加安全、暢通、有序、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詳細]
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引領「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自信心,山東省城市服務技術學院中餐學院啟動了「工匠大師進校園技能月」活動。[詳細]
多年來,煙臺市青少年宮堅持將精神文明建設與機關黨建、教育教學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繪就了立德樹人文明實踐的新時代壯美畫卷,連續16年獲評「省級文明單位」。近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煙臺市青少年宮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