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隔離還是群體免疫,都要面對一個最直接的問題:病毒在人體存活的條件!隔離,以防飛沫為手段。群體免疫以病毒在人群感染到一定比例,產生個體抗體,達到免疫條件。試想,如果能搞清病毒在體內什麼濃度,具有傳染性。找出防疫措施應該有的放矢了。
瑞典國情是地廣人稀,本身就不利於病毒傳播,所以談不上群體免疫。你讓它把人口集中到幾個主要城市,提高人口密度,然後採取所謂的「群體免疫」試試,恐怕死亡人數要增加幾十倍。
有人認為武漢人口和瑞典人口相差不多,而武漢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者比瑞典多。因此武漢沒有瑞典成功。我不贊成這樣的觀點。武漢面積有多大,瑞典面積有多大。武漢的人口密度是多少,瑞典人口密度是多少。武漢和瑞典有多少可比度,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只要不發生醫療擠兌,有序的進行防禦隔離,群體免疫也不是不可以,適用於地廣人稀不愛社交的群體,得了病自己在家慢慢自愈,逐漸的擴大到全體社會,但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不行,傳播速度太快,肯定會出現醫療擠兌。
什麼是群體免疫,和放任不管有什麼區別?其科學原理是什麼?成功與否的科學標準是什麼?疫情以後在此處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瑞典群體免疫並非不防控, 政府只要求自願保持2米, 但保護65歲以上人群, 它的醫院也能照常看所有人, 它的死亡數雖高於嚴格防控的丹麥等, 但社會付出代價小得多, 這是用自然方式防控, 中國式防控代價太大不能持久。
萬事皆有可能,我們總喜歡用我們的眼光和思維去判斷別人的對錯,是極其錯誤的,就好比我們天天自認為我們有大國擔當,支援這個支援那個,按我想法,吃別人的嘴軟,肯定會把我們的好記在心裡,事實證明,錯了。
群體免疫是一種愚人的防控政策,英國搞過,結果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雙歡飆升。 事實證明,對抗病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個人防護,不參加人多的聚會,有發燒症狀的立即隔離觀察,這在中國已經得到證實,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好辦法。
瑞典都已經死去超10%了,老年人抵抗力差都走得差不多,剩下年輕的,當然不容易死了。人口稀少,傳染速度要低得多。 人口集中的國家 就容易傳染。 關鍵是,對死的觀念。人家認為年紀大了,歲數夠了,可以死了,不在乎一定的活很大年齡,因為也是對國家的一個負擔。 而華人比較怕死,生死觀念與發達國家的歐美是不同的。 瑞典才幾百萬 就死了2300多人。如果換成中國,14億,要是被傳染到0.5%也就是700萬人,按10%死亡算,就是在一個月時間裡死去70萬人,看起來是很恐怖的,國人思想觀念又不同,這樣整個社會就會恐慌。所以 國家寧可經濟暫停,也得照顧人民的感受,控制疫情避免多死亡。
群體免疫首要條件應該是醫療保障足夠,儘量不讓感染人員去到重症的狀態。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區,感染人口呈爆炸性增長的話,醫治跟不上就會死很多人。其實在病毒初發階段,整體封閉,悶死病毒,這是最低成本的抗疫,就如2003年非典時那樣,悶死了病毒,病毒就留存不下來了。
不管是流感還是普通感冒都群體免疫這麼多年了也沒見效,這是因為病毒變異太快了。像冠狀病毒這種RNA病毒比DNA病毒更容易變異。當病毒在密集人群中傳播會導致變異速度加快,一旦變異成新病毒結構,原有的抗體就無用了。
一千萬人口的瑞典,死亡兩千人,就認為群體免疫成功。按照這個比例,十四億的中國人能嘗試群體免疫嗎?中國在閉卷考試的情況下,在人口密度遠超瑞典的情況下,隔離政策成效同樣遠遠超過瑞典,西方卻選擇性無視,真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