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大師王小波曾說過:「根據我的經驗,只要你在女朋友面前吃一次豬頭肉,戀愛一定會失敗。類似的食品還有雞屁股、豬腸子……」
愛情誠可貴,下水價更高。
四川的紅油火鍋裡冒著泡,夾一塊毛肚七上八下吸滿汁水;廣東的滷水攤上溫著火,撈上各種牛雜剪斷還得加塊蘿蔔……在女朋友前衣冠楚楚,在背地裡誰還不是個下水愛好者了?
▲ 王小波愛下水愛得要命,但後來還是放棄了。原因是他插隊下鄉時看了一場拙劣的長達三小時的闌尾手術,覺得感同身受,就再不吃豬大腸。
英雄不問出處,下水才是真愛
下水是什麼?
心肝脾肺腎,動物身上除了肥瘦肉,一切邊角料都可以被稱之為「下水」。
▲ 烤雞心,曾看到一篇文章寫殺年豬。老屠戶費勁巴拉地開膛破肚,不要報酬,只要走那掛肥腸——屠戶焉能不知肉味?
下水有自己的獨特魅力:難搞。
肥腸要抹上鹽巴死命揉搓;黃喉要不厭其煩地撕掉膜;牛骨髓也要電鋸子撕扯開碩大的腿骨才得以享用……
▲ 這樣的豬肚,就清理的很乾淨了。來自杭州寶中寶食府。
費老勁,為的還不是那幾兩口感與眾不同的下水!
黃喉嫩、肥腸彈韌、豬腦花柔嫩、羊腰子帶著點騷……長在犄角旮瘩的下水各領風騷。
▲ 錫紙烤豬腦花,嫩得像豆腐。
撕扯開筋膜,露出的軟嫩血管部位,宜「烤」。
在遼寧海城的坑頭上,一整條烤心管得佐上東北特色的重口醬料;宜賓巡場的燒烤攤前,先點上百來串彈牙的豬鼻筋才算當地人待客的VIP待遇;湖南吉首小串店裡,指尖大小的黃喉炭火慢烤,那是比涮更鮮更嫩的吃法……
▲ 烤豬鼻筋、豬天梯與雞腳筋
下水與炭火的直接接觸,粗暴且原始。或脆或韌或嫩,吃得就是豐富的牙感;零零碎碎的,不下飯,只醉人。
▲ 必須要吹一波烤黃喉,炭火慢烤,嫩得出奇,帶上一點點焦黑都是不合格的產品。圖源杭州飯小美
後來中國人發明了炒鍋,幾乎就徵服了所有的下水。
尤其是腰子、肚腸這類富有彈韌口感的下水,簡直是和炒鍋的天作之合:爆炒雙脆、九轉大腸、草頭圈子,實在不行拿個乾鍋慢慢地燒也行啊!
東北人的溜三樣(溜腰花、溜肝尖、溜肥腸),那是下水裡的巔峰之作。不信你到黑龍江問一問,哪條道上混的人不知道隔路(有個性)的「老萬飯館」。
▲ 上海草頭圈子裡的肥腸
老萬飯館只做七個菜,把溜炒下水的精髓都整得明明白白。
整個飯店沒幾桌,光改刀的師傅就有仨:切肝兒的、切腰花的,十幾年,各司其職。什麼叫匠心,這兒處理下水的法子就叫匠心。
端上來面兒不好看,但每個東北人都明白:味道要是能超過這家,純粹叫扯犢子。腰花特嫩,肥腸特韌,肝尖特香,明油亮欠,味香濃重。誰說東北菜只有瞎xx燉?這兒的溜炒就叫手藝!
▲ 老萬飯館的溜炒。東北人對待豬下水尤其有一套:涮肚鍋、烤肉筋、豬脆骨,要麼烤要麼炒,粗暴美味。圖源@金豆仔
而下水界的話事人,還是巴蜀一帶的火鍋。
陳曉卿老師曾說,四川火鍋,就是個下水火鍋。那可不是!火鍋辣油翻騰,入味快速,讓巴蜀成了全國最狂熱的下水愛好地。
不點上鴨腸鴨血牛肚黃喉一條龍,你怎麼有臉看對面充滿期待的四川兄弟?在熱氣蒸騰的場景裡,夾起牛肚黃喉下鍋握緊筷子這幾秒,更是一場火鍋裡難得的禪定時刻。
▲ 傳統重慶火鍋用的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血旺還有豌豆尖等素菜。下水腥怎麼辦?用重口味掩蓋啊!
雖說吃下水是件幸福的事,但還是祝願有人願意陪著你一起吃滷煮火燒、乾鍋肥腸、冒節子、九轉大腸、羊雜湯、豬血湯、烤雞胗、烤雞心……
能一起面對下水的才叫真愛。
只有中國人的智慧才能拯救下水
在吃下水這件事上,外國人看熱鬧,中國人看門道。
法國的煎小牛胸腺、英國人的哈吉斯;而隔壁的日本人學到皮毛,有各類內臟燒鳥,卻把豬蹄作廢物丟掉。
▲ 日式燒雞皮。哈吉斯,羊雜碎肉調味包入羊胃一起滷。下水沒做錯,但英國料理聽起來愁人,圖片就更驚悚了。
最仇視下水的是美國人。
美國大地牲畜過剩,肉類比下水還便宜。能有充足的蛋白質和油脂來源,人們不願意再回憶起血淋淋的下水。
▲ 只有在華人聚集區,你才能找到下水零星的話語權。
但中國人料理下水的信心絕對堅定。
小寬說「上善若水,下善若下水」;陳曉卿說:「日本有花道、茶道,我們有下水道」;蔡瀾說:「要臺灣人少吃這道不健康的東西。哈哈哈哈,這簡直是要消滅臺灣飲食文化」。
在走向下水的道路上,只要思想不滑坡,朋友總比敵人多。
▲ 豬雜粥,圖源水印
中國人不光愛吃、懂怎麼吃,更厲害的是能找到潛藏的美味。比如遇見什麼都吃的廣東人,一頭豬、一頭牛也要被吃得乾乾淨淨。
廣東人的清水火鍋裡,肚腸腰心肺這些器官都只是初級階段,懂這些還真不能稱之為老饕。
牛俐坑,這塊牛舌和後頭相連的部位,一頭牛也只能取二兩。下鍋撈起入口,有淡淡的牛香,卻比牛舌還嫩;竹腸,豬肚出口到豬腸的一小段,一頭豬只能取出一尺。
▲ 牛肉火鍋。美食作家陳大咖是這樣描述竹腸的:「吃起來肉厚壁脆爽口,而且夠粉夠滑,細嚼之下會發現豬肉特有的香甜味,是難得的體驗」。
如果還不覺得厲害的話,大概可以了解下廣東人的「牛歡喜」,還有西安人的「葫蘆頭」,四川人的「冒節子」,廣西人的「牛癟」?
雖然這些東西都無一例外的好吃,但了解到具體信息,人們很可能三觀震碎。
▲ 中國人做下水,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圖源電影《低俗喜劇》吃牛歡喜的場景。
下水面目可憎,外國人往往敬而遠之,只有中國人才能拯救下水。
吃下水的最初動機也很簡單:飢餓。比如對豬油的緬懷、對主食的熱愛……統統都能和下水一樣歸為飢餓的體驗。
高膽固醇、高熱量還便宜,雖然難處理點但總是困難時期絕佳的營養來源。一塊解饞,二塊頂飽,這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美食體驗。
▲ 古代宮廷菜偶爾會出現些下水菜,比如魯菜的九轉大腸,但下水絕對是比肉類低賤的食物。儘管如此,百姓還是難得吃一次下水。
現在看來頓頓下水並不是件健康的事,但饞了就該吃,膽固醇含量超標並非下水一人之錯。
實在不行,搬出老話「吃啥補啥」,後面還有句更老的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全國下水漫遊指南
廣州丨牛雜
▲ 牛雜通常還會搭配蘿蔔、魚蛋、豆腐泡等吸味的食材同賣。
「牛雜滾一滾,神仙企唔穩」!我等凡夫俗子更是難以抵擋牛雜的魅力。
廣州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的牛雜,是中國版的關東煮。有人點單,老闆就會熟練地把牛雜「咔嚓咔嚓」剪成小塊,分分鐘遞給你。
一口牛雜燉到入味,蘸上蒜蓉辣椒醬,隨著醬汁在嘴裡爆開,相當美好;而蘿蔔沾染肉味,內心卻依然清冽……不說了,再去隔壁來一碗腸粉可好?
徐州丨烤羊下水
徐州人在羊面前,暴露了十足的狼性。
一隻羊在徐州能被扒皮拆骨,一股腦地都端上燒烤爐。肉筋、板筋、蹄筋、尾巴、剩下各種肝臟腰子更不用多提。
最重點是老球嫩腰:烤羊球,你懂得;而羊腰帶著厚厚的脂肪層,講究旺火快烤,還得帶著血絲為妙……
杭州丨滷大腸
▲ 紅白滷按照顏色區分,而脆皮滷則是過油炸把表皮炸酥
下水裡,大腸處理最累,風味卻也最獨特。紅滷、白滷、脆皮滷,下酒、下飯還是做澆頭,都別有一番風味。
杭州人愛滷大腸到了什麼程度呢?不光菜市場裡有賣,小飯館更是必備這道菜;媒體甚至還給大腸排過號,什麼福緣居、小碗盞、滷兒道道、青菁酒家、方師傅滷大排……
北京丨滷煮
郭德綱老師說:「早上會仙居的炒肝、中午小腸陳的滷煮、晚上砂鍋居的燉吊子」。瞧瞧北京人這臊氣的一天!
北京一直被嘲笑成美食窪地,但和炒肝兒豆汁兒相比,滷煮搭火燒還是值得一吹。
湯湯水水,湯濃肉酥,還泡著戧面火燒。一碗下肚,小汗兒冒了,小臉兒也紅了:回見了您嘞!
成都丨肥腸粉
▲ 成都肥腸粉。常常與鍋盔和冒節子結伴出現。冒節子,就是豬小腸打成結形成個源泉,油脂少,口感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在霸佔成都人早餐這件事上,肥腸粉從來不孤單。
一碗晶瑩剔透的紅薯粉;兩三個油色發亮的冒節子;一個熱氣騰騰的鍋盔,是個成都人看到都不能佯裝淡定。
不能淡定的結果往往是這樣:中午一份蘸水肥腸,晚上再溜到小巷子裡找一份腦花肥腸,這一天從下水開始,再從下水結束才夠完美。
陝西丨葫蘆頭
▲ 葫蘆頭泡饃。原湯以豬肚和大腸為底料熬製,加青菜、粉絲、香菜、蒜苗、辣子等製成。吃法與普通泡饃無異,最好佐一碟泡菜。
西安當地有句話:「提起葫蘆頭,滿嘴涎水流」,能讓西安人流口水的是葫蘆頭泡饃,風味比羊肉泡饃更甚。
葫蘆頭要用肉質厚實、富有嚼勁的「腸頭」,也就是最靠近豬肛門的那一段,最為肥美。
總之一句話:只有中國人的智慧,能夠拯救下水。
✍️ 撰 文 / 小 樓
📷 圖 片 / 網絡、頭圖羅生堂
/ 今日推薦 /
露天樹熟的蓬萊仙果
嬌豔欲滴的美早/薩蜜託
終於快成熟啦!
掃碼立刻購買
▼
點擊這裡可輕易變得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