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更多藝術名作
——藝點兒藝術官方微信回復「掌上美術館」
《蒙娜麗莎》
創作時間:1506年
尺寸:77×53釐米
材質:油畫、木板
作者:李奧納多.達.芬奇(義大利)
李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
作品欣賞:《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袒露的胸部顯示了這位婦女的健康、華貴和青春的美。在背景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讓後面的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遙遠的深處,仿佛這一切都被籠罩在薄霧裡,以此來突出形象的地位。作品現藏於法國羅浮宮。
《月夜》
創作時間:1880 年
尺寸:179×135釐米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 (俄國)
畫家克拉姆斯科依是俄羅斯巡迴展畫派的領導人之一。曾求學於彼得堡美術學院,後因不滿學院教育的保守思想離去。19世紀60年代以後,他的藝術活動主要致力於肖像畫。
作品欣賞:《月夜》是被人稱為「愛情詩」的風景油畫,它繼承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性與文學性,敘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畫家用銀灰色的調子,來渲染恬靜的夏夜,沒有微風,參天的菩提樹顯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薔薇花散發出清香。這樣的時刻,一個穿白色衣裙的美麗少女,獨坐池塘邊的長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著睡蓮和菖蒲。人物與環境處理得十分和諧,迷濛的月光灑滿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嚮往,使人陶醉。與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稱為姊妹篇。作品現藏於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大宮女》
創作時間:1814年
尺寸:91×162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法國)
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年)。自小父親就培養他對藝術的興趣,那時,他非常熱衷追求原始主義。由於他用功、認真,17歲的安格爾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畫家了。尤其推崇拉斐爾·桑西。經過達維特和義大利古典傳統的教育,安格爾對古典法則的理解更為深刻,當達維特流亡比利時之後,他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與浪漫主義相抗衡。
作品欣賞:畫中女子的打扮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人,她包著土耳其頭巾,手拿孔雀羽扇,就連襯景的綢緞也散發著異國的光彩。在西方人的腦海裡,她們的確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不過,安格爾筆下女子的意義還不僅如此。《大宮女》就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很多「越軌」之處,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嚴重破壞,背景上很強的藍色和裸體肌膚的黃色,以及人體的明暗和粉紅色調極不諧調,其次是前面所說的誇張了的形體,這個女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一種試驗,他從來不是當時所理解的那種意義的『古典主義者』。」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安格爾具有他的探索勇氣,儘管他所畫的這個人物是有著很大的虛構性。作品現藏於巴黎 羅浮宮。
《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
尺寸:394×295釐米
材質:油畫
作者:魯本斯.佛蘭德斯 (德國)
畫家魯本斯(1608—1640年)生於德國的一個小鎮賽根。這30年裡,是大師藝術最成熟最多產的時期,佛蘭德斯巴洛克畫風的首創者魯本斯一生共為我們留下了二千多幅題材各異的作品。大師不但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而且知識淵博,精通7國語言,善於辦理外交事務。1621-1630年間,被執政當局聘為外交顧問,1624年被封為貴族頭銜。多次以大使資格及談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國,以尋求獨立與民族自治的道路。
作品欣賞:魯本斯以半神話半浪漫主義的虛構手法將這真實人物與事件融進虛幻的頌揚環景中。美第奇家族是法國著名的名門望族,瑪麗·德·美第奇曾為法國攝政皇后,她由義大利宮廷侍者簇擁著。曳地的錦緞禮服的後襟被一個天使般的小女孩提著,色彩充分表現了這件禮服的質感。瑪麗的背後有一家族代表高舉十字權杖,以顯示其門庭的高貴,這個十字權杖使觀者注意到了瑪麗頭上的皇冠。亨利四世全副盛裝參加婚禮,正在給瑪麗戴上結婚戒指,瑪麗的宮船剛剛抵進賽富港,她盛裝待迎,準備接受法國最高規格的禮儀,船頭上戎裝的姑娘,身著古羅馬的服裝,伸開雙臂,表示了法蘭西的歡迎。豪華的宮船下面,許多海中女仙在拽著繩。現藏於慕尼黑美術陳列館。
《自由引導人民 》
創作時間:1830年
尺寸:260×325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德拉克羅瓦(法國)
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1798—1863年)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裡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
作品欣賞:畫面採取了頂天立地的構圖形式。倒在地上的屍體、戰鬥的勇士以及高舉法國三色國旗的女子,構成一個穩定又蘊藏動勢的三角形。他們身後都是一往無前的戰士。周圍硝煙瀰漫,遠處的建築是巴黎市中心的標誌——巴黎聖母院。他將神話中的自由女神與浴血奮戰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長著希臘雕塑般的輪廓,穿著樸素古典的衣著,與周圍身穿現代服裝的男士們相比,她更像一個抽象的人,代表著最高的精神與意義。這位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槍,奮勇當先,正在召喚群眾前進的青年姑娘,既是起義參加者的真實寫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徵。作品現在由巴黎 羅浮宮收藏。
《不相稱的婚姻》
創作時間:1862年
尺寸:173×136.5釐米
材質:布面油畫
作者:V.V.普基廖夫(俄國)
普基廖夫(1832-1890年),俄國19世紀60年代最有聲望的風俗畫家。1863年他還是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的應屆畢業生時,就展出了名作《不相稱的婚姻》。
作品欣賞:不相稱的婚姻描繪了青春少女與老者結合的愛情悲劇。畫家以特寫式的構圖,展開一個結婚場面:神父將結婚戒指戴到一個年僅十六七歲的新娘的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則是一個可以作她祖父的白髮老頭。新娘低頭無奈,右手無力地拿著蠟燭。畫家抓住了這種病態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會交易和對婦女的摧殘。 據說這是畫家自己的親身經歷。那老新郎確有其人,同老頭並排站著的新娘,則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畫家至死也沒有忘記這一沉痛打擊。這幅畫問世時,當即遭到官方的反對,表面理由是畫中人與真人大小等同,這隻有在歷史畫中才允許。實際上是它刺痛了官僚貴族的心,擊中了醜惡制度的要害。作品現藏於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福利.貝熱爾的吧檯》
創作時間:1882年
尺寸:130×96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愛德華.馬奈(法國)
愛德華.馬奈(1832-1883年)生於法國巴黎。 16歲的馬奈在開往巴西輪船上當見習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誘發了他那用色彩和線條描繪自然美的激情。他不滿古典主義。以獨立自主的見解獲取了在畫室中難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實的藝術修養。
作品欣賞:這幅畫是馬奈1882年創作的印象主義畫布油畫,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最後一次刻畫了他所熟悉和喜歡的巴黎喧囂和豪華的生活。畫中描繪了一位金髮女招待站在吧檯後面,身穿飾有寬大花邊的緊身上衣,兩手撐在檯面上,正在應酬顧客。她的身後是一面大鏡子,畫外的一切隱隱約約地收入其中。酒吧間裡燈火輝煌,賓客滿座,熱鬧華麗的景象被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幅畫於1882年沙龍展出後,得到了廣泛好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創作時間:1665年
材質:布 油彩
尺寸:44.5X39釐米
作者:約翰內斯.維米爾(荷蘭)
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675年),是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谷、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維米爾的繪畫給人一種真實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之外還使人感到一種信仰上的真實感。
作品欣賞:黑色的背景烘託出少女形象的魅力。畫中的少女側著身,轉頭向我們凝望,雙唇微微開啟,仿佛要訴說什麼。她閃爍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頭稍稍向左傾側,思緒萬千。少女身穿一件樸實無華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領、藍色的頭巾和垂下的檸檬色頭巾布形成鮮明色彩對比。這幅畫另一個矚目之處,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隻淚滴形珍珠耳環,在少女頸部的陰影裡似隱似現,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亦如《蒙娜麗莎》一樣,是一個千古遺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作品收藏於荷蘭 海牙毛利斯博物館藏。
《舞臺上的舞女》
創作時間:1878年
尺寸:42X48釐米
材質:彩色粉筆
作者:德加(法國)
法國畫家埃德加.德加(1834-1917年)是印象派中以傳統精確素描與印象派色彩風格絕妙結合的畫家,被稱為「古典的印象主義」。德加自己說他是「運用線條的色彩畫家」。在眾多油畫和粉蠟筆畫作品中,他以栩栩如生地描繪芭蕾舞演員的舞姿而著稱,大量作品為公眾所熟知。
作品欣賞:舞臺上的舞女不是名演員,也不是社會名媛,而是普通演員。畫家以她們的舞姿為媒介,刻意追尋光與色的表現。通過對舞女的造型描繪,表現出強烈的燈光反射效果。這幅以室內燈光為描繪對象的作品,成為印象派繪畫中最膾炙人口的佳作。舞臺上的布景與綠色的地毯,襯託著光照下的舞女,顯得虛無縹緲、絢麗變幻,成為一個美的世界。巴黎印象派美術館收藏。
《海倫娜.弗爾曼肖像》
創作時:1625年
尺寸:79×54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彼得·保羅·魯本斯(德國)
法蘭西德斯大畫家魯本斯(1577-1640)他十歲喪父,母親帶他回安行衛普,在公主身邊當侍童。但他對母親說:「我寧願當藝術家,也不想當皇帝。」後隨三個畫家學畫,二十一歲即參加聖略加行會,鄰得營業執照,獨產做畫家。他的畫構圖宏偉,色彩華麗而富於變化,明暗對比顯著,線條蜿蜒而有優美的旋律,人物健壯,充滿熱情。
作品欣賞:《海倫娜·弗爾曼肖像》這幅肖像人物油畫是用漂亮和生動的色彩筆觸來描繪的,線條十分流暢。這是魯本斯筆下的婦女形象的特點,可能是他所處的上流社會環境,迎合上層貴族的審美要求,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婦女幾乎都是貴婦人。在這裡畫家還刻畫了形象的性格特徵: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種樂觀幸福的樣子,構圖嚴謹,色彩對比強烈;服飾顯示了她的貴族身份,但不傲氣;從這幅肖像上,觀眾可以感覺到這位畫家所寄託的那種與禁欲主義完全絕緣的生活熱情。現存倫敦國立美術館。
《倒牛奶的女傭》
創作時間:1658年
尺寸:45×41釐米
材質:油畫
作者:約翰內斯.維米爾(荷蘭)
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675年),是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谷、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維米爾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
作品欣賞:這一幅《倒牛奶的女傭》作於1658年,構圖不很複雜,輪廓較清晰,環境純樸。將一個簡樸的廚房畫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觀者產生不同的懷舊心理。女傭人是個健壯如牛的村婦,她塞起了胸前圍裙的一角,正忙著準備早餐。左邊牆角有一窗戶,一邊掛著一隻藤籃和一盞馬燈。桌上雜亂地擺著一些食物。所有人和物的質感都很強烈。現藏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撐陽傘的女人》
創作時間:1886年
尺寸:131x88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莫奈
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年)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
作品欣賞:光與影正是依託於這兩個人物跳躍穿梭在人們眼帘中的。女人身後的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變,仿佛一指就可以戳破。陽光透過湛藍的天空灑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調昏暗表明她處於傘的陰影之下。 微風揚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長捕捉的光與影——藍天的光彩、女子腳邊墨綠的草與淡黃的花朵的顏色。它們反襯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女子腳下順著微風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聞到泥土與花草混合的清新氣味。巴黎奧賽美術館藏。
《無名女郎》
創作時間:1883年
尺寸:75.5×99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畫家伊凡.尼佔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國)
畫家伊凡.尼佔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年)出生在俄國中部伏龍涅什省奧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個貧寒的市民家庭。1853年因偶然的機會來到彼得,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離開學院後,克拉姆斯柯依與同學成立「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
作品欣賞:這是一幅頗具美學價值的性格肖像畫,畫家以精湛的技藝表現出對象的精神氣質。畫中的無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著俄國上流社會豪華的服飾,坐在華貴的敞蓬馬車上,背景是聖彼得堡著名的亞歷山大劇院。究竟「無名女郎」是誰,至今仍是個謎。畫家在肖像畫上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風格,即用主題性的情節來描繪肖像,展示出一個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知識女性形象。作品現藏於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拾穗》
創作時間:1857年
尺寸:83.5×111釐米
材質:油畫
作者:弗朗索瓦.米勒 (法國)
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長期接觸他所熟悉的農民,許多重要作品都在此產生。他曾說一個農民,我願意到死也是一個農民。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畫風以質樸、凝重、富有抒情氣氛著稱,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作品欣賞: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裡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裡小有收穫;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複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作品現在藏於巴黎羅浮宮藏。
《畫家與女兒像》
創作時間:1789年
尺寸:130×94釐米
材質:布上油畫
作者:伊莉莎白.路易絲.維瑞(法國)
伊莉莎白.路易絲.維瑞(1755-1842年)是路易十六時代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她是著名肖像畫家巴斯特爾.維瑞的女兒,在家庭影響下從小酷愛繪畫,並成為名畫家格瑞茲的學生。後來嫁給古畫收藏家、同時也是畫家和畫商的勒布倫,從而以「維瑞.勒布倫夫人」之名活躍於畫壇。她天賦極高,生性聰慧,又受父親、師長和丈夫的薰陶與幫助,終於成為為數較少的女性畫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藝術統治的年代,但她厭惡那種浮誇的矯揉的庸俗畫風,傾向新古典主義風格。
作品欣賞:法國巴黎羅浮宮藏《畫家和她的女兒》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寫照。上述肖像畫的特點在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她32歲時所作,十分瀟灑優雅。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她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脖子,顯得無限嫵媚。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採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諧,線條優美洗鍊,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維蘇威火山爆發》
創作時間:1881 年
尺寸:190×303釐米
材質:布油彩
作者:路易斯.埃克託爾.勒魯 (法國)
畫家路易斯.埃克託爾.勒魯(1829——1900年)在他的出生地曾短時間內從事於假髮製作業,同時在當地藝術學院繪畫過程中,贏得其所有的藝術獎項。並在1849年他進入巴黎高等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從1863年起,他畫的幾乎完全古典的科目,以及偶爾的歷史或聖經科目。
作品欣賞:畫家以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刻畫了維蘇威火山爆發瞬間人們的驚恐與絕望。遠處是黑暗中爆發的火山,滾滾的塵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著白衣逃難的女性。這幅作品運用古典的手法,刻畫了女人們的表情與神態,體現出古典式的理性與嚴謹。作品現藏於第戎美術館。
《纏毛線》
創作時間:1878年
尺寸:100.3×161.3釐米
材質:布 油彩
作者:洛德.萊頓(英國)
畫家弗雷德裡克.萊頓( 1830——1896年 )是 19 世紀末英國最有聲望的學院派畫家,他輝煌的藝術光芒甚至衝淡了雷諾茲的影響,成了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他的作品 Cimabue's Madonna 展出並被維多利亞女王購買,這是他事業的轉折。 1878 年,萊頓當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 1896 年受封為男爵。他是英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畫家。他於同年去世。
作品欣賞:畫家沿用古典繪畫法則,以學院派繪畫的嚴謹,描繪了纏毛線的母女。年輕的母親坐在凳子上,姿態優美地繞著毛線,衣裙的表現呈現古典風格;小女孩全神專注地配合著母親,扭動著身體,一幅稚氣。萊頓以古典手法去表現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並且流露出缺少真實情感表現的缺陷。 在擔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之後,萊頓創作了《纏毛線》這幅廣受歡迎的作品,在它展出時,由於其平衡的構圖和色彩的寧靜,古典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都對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作品現藏於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藏。(圖文選自人民網)
賞析更多藝術名作
——訂閱藝點兒藝術官方微信
訂閱方法:
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查看官方帳號」
或在「添加朋友」裡搜索「藝點兒藝術」
===關於藝點兒藝術===
藝點兒yidianer.com打造中國最大原創藝術品庫,讓更多人享受藝術,擁有藝術品,讓藝術走進生活;
藝點兒yidianer.com匯聚國內外新生代藝術家,挖掘推介未來藝術之星,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藝點兒公益:關注兒童(包括自閉症兒童)、資助山區美術支教、藝術賑災作品義賣藝點兒公益:關注兒童(包括自閉症兒童)、資助山區美術支教、藝術賑災作品義賣、攜手「免費午餐」計劃發起「用藝術換一份午餐」主題義賣活動等「藝點兒力量」公益項目等「藝點兒力量」公益項目
更多未知精彩藝術世界—>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