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劇中,常出現這麼一句「搞什麼烏龍」,意思是「搞錯、稀裡糊塗」。關於烏龍茶的誕生,其實也有「糊裡糊塗」的成分。
「糊裡糊塗」的茶
關於烏龍茶名稱的由來有諸多版本,但都與「烏(搞)龍(錯)」有關。
相傳古時,一位茶農採完茶後,下山途中一路顛簸,竹簍裡的茶葉也隨之相互碰撞,從而散發出一陣香氣。茶農從這現象所思所得用於茶葉加工,從而形成了烏龍茶特有的「搖青」工藝,但當時的人對這種現象不知如何解釋,於是將稱為「烏龍茶」,也就是「稀裡糊塗」的茶。
這個版本裡的「古時」應該指的是明清時代。因為從明朝開始,中國茶「廢團改散」,才有了「搖青」工藝出現的可能。所以也有種說法是,烏龍茶誕生於清雍正年間,源自一位姓蘇名龍的茶農,由於皮膚黝黑,所以有「烏龍」的外號。他在某次採茶後,由於沒有及時殺青,放置一天後的茶葉邊緣發紅,散發出陣陣清香,於是慢慢研究,將其製成烏龍茶。
談談臺灣的烏龍茶
臺灣地區,烏龍茶是最普遍的茶類,比較有名的就是文山茶、凍頂烏龍、高山茶、白毫烏龍,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凍頂烏龍和白毫烏龍。凍頂烏龍是臺灣烏龍茶中的名品,主產於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一帶。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分嶺,那裡景色迷人,是臺灣的旅遊勝地。凍頂山一帶有發現過野生茶。
關於「凍頂烏龍」,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在道光年間,鹿谷鄉有位青年叫林鳳池,他想去福建參加科舉考試,但苦於沒有路費,最後鄉親們紛紛捐錢,湊足了路費,希望他考中之後造福家鄉。
後來他考中了舉人,有一次到武夷山遊覽時,得知武夷山的烏龍茶馳名中外。於是,他將三十六棵烏龍茶苗帶回臺灣,種在凍頂山上。在鄉親們的精心培育下,茶苗生長得很好,於是擴大繁殖,終於在凍頂山發展成有名的烏龍茶園。這裡製作的烏龍茶清香怡人、生津止渴,飲後大有苦盡甘來的感覺,因此,凍頂茶就成為遠近聞名的烏龍茶名品了。
後來,林鳳池奉旨進京,他將凍頂山種的茶獻給道光皇帝,皇帝連聲稱讚說: 「好茶好茶」,並賜名「凍頂烏龍」。從此,凍頂烏龍茶聞名遐邇。
在各品牌「凍頂烏龍」中,論普及度,品控和口碑都不錯的品牌,修哲應該算得上。這個牌子也被京東收錄,凍頂烏龍僅有一款金獎產品,銷量過萬,好評率有98%。據稱茶樹用自製豆漿澆灌,而且農藥0殘留,已通過歐盟和日本標準,看來品控相當嚴。
所種植的茶樹採用鮮黃豆磨成豆漿的澆灌技術,對茶樹根部進行澆灌,同時利用豆渣與有機肥混合施肥,讓茶樹的成長不僅不易得病還能增厚葉面,這也是為什麼叫做「喝豆漿長大的茶」了。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以下連結去看看吧!
請問你喜歡喝烏龍茶嗎,如喜歡,偏愛哪種呢?歡迎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