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智者明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最捨不得賣掉的一本書# 「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
以上這段文字是阿·託爾斯泰在《苦難的歷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題記,他曾用這樣的話,形象地說明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艱巨性。
我第一次見到阿.託爾斯泰這段文字是在張賢亮先生的中篇小說《綠化樹》的題記;張賢亮先生引述了這段文字,他把這段文字定為《綠化樹》的主基調。
因這段文字與《綠化樹》的內涵非常相符,所以在我的記憶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我在後來讀阿.託爾斯泰的三卷本《苦難的歷程》時,這段文字已經沒有了最初讀它的震撼力了,因為書的內容更吸引我,更加震撼我。
「《苦難的歷程》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故事的發展從彼得堡到外省,從荒僻的鄉村到硝煙瀰漫的戰爭前線,從伏爾加河到庫班,從烏克蘭到莫斯科,畫面廣闊;以四個性格不同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人公;情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人公各奔東西,他們的個人幻想破滅開始,他們在動蕩的年代裡各自有著曲折複雜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並融合到歷史與民族的行列過程中終於跳出個人感情和願望的狹隘圈子,在1920年國內戰爭將結束時,他們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團聚,在莫斯科大劇院中個人和集體、俄羅斯和蘇維埃,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高度地結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個人只有在同國家、民族的結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從讀張賢亮先生的《綠化樹》開始,因為一段題記,把我讀書的興趣轉移到了另一套書中,轉移到另一位作家身上,轉移到另一個——更廣闊、更深沉、更博大的世界裡。
我讀果戈理、讀列夫.託爾斯泰、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然而,躋身於偉大作家行列裡的偉大作品總有種東西橫亙在我讀它們的時候,那就是深刻的「哲理性」,需要思考,需要反覆琢磨。而《苦難的歷程》則沒有那樣的晦澀費解,它能把我這種水平的讀者拽進去,與書中的人物共患難、共命運,融為一體。
第一次接觸《苦難的歷程》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在我們縣城的圖書館借讀的。因為我經常去借書,圖書館的人都成了熟人,三部《苦難的歷程》一塊拿回家裡,每天晚上讀它們,好長時間我都沉浸在讀這套書的悲歡離合的情景中。後來戀戀不捨地把這套還給圖書館。
多年後,在「孔網」上發現了這套書,找了一套品相好點的就訂購了。書一回來如見故友,歡喜異常,照舊在晚上、在燈下認真讀它,過去了的時光,似乎忘掉的記憶又復活了。
阿.託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與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在我看來是最好的作品,也是捨不得賣掉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