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痛的三則與十法(針灸臨床必讀)

2021-02-12 仰亮談推拿

                                           

導讀:所謂「大道至簡」「要言不煩」,高立山老師這篇針灸治痛的文章就是這樣,讀後神清氣爽,不信您試試~                                           

                                       

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疼痛可止。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氣血不通?是哪個臟腑、哪條經絡氣血不通?這對治療疼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經絡病而致的疼痛,應當選取與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貫穿的經絡的穴位來治療。也就是說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經絡的循行與分布,這是很重要的。古人也有進一步的具體指教,如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也就是由於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時,可取相交、相貫經絡的原穴、絡六、交穴、會穴來治療。這是由於經絡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療原則。

臟腑氣血不調時,用帶門字(如期門、章門)或海字(如氣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臟六腑的俞穴、募穴來治療,通過這些穴位來調和臟腑氣血,達到治療因臟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影響到人的精神,病人煩躁、坐臥不安、失眠等。這就是疼痛影響到人的神明,影響到心。也有一些瘡瘍疼痛,兼有紅腫,而又煩躁,是疼痛影響到血脈,而心主血脈、主神明,也同時影響到心的表現,因此病機十九條中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依據此理,在治痛時不論因臟腑還是因經絡,只要病人出現坐臥不安,精神煩躁,脈數尿黃,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間使、心俞。藥如:生地、木通、竹葉、生甘草、連翹、黃連),均能取得滿意止痛效果。

二、針灸治痛十個立法:簡稱「十法」

風為陽邪,性主疏散、傷人肌表,榮衛失調,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風邪,調和榮衛。穴用風池、風府、風市。風池可祛風解表,風府祛風清神,風市祛風通絡。此法以治外風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處,不是固定一點疼痛為特點。有汗、脈緩、頭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風者都可應用。

寒為陰邪,性主收引,傷人皮毛,腠理收縮,經絡失暢,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絡,行氣止痛。穴用:大椎、後溪、崑崙。大椎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能助陽以散寒。後溪是八脈交會穴,能通督脈。崑崙經足太陽膀晩經由上向下夾脊循背,寒邪傷人,首犯太陽。三穴共奏宣散寒邪,行氣止痛之效。

溼邪粘膩,易阻氣機,滯在上常見頭暈,滯在軀幹常胸悶、腹脹。溼流四肢則脹痛,治療均應祛溼消腫止痛。穴用:中脘、足三裡、三陰交。中脘、三陰交可祛溼健脾,足三裡升清降濁,消腫祛溼。三穴共奏健脾、行氣、祛溼、通絡止痛的功效。

氣滯則痛,古有形傷腫,氣傷痛之說,此處氣滯,一指肝氣鬱結,二指思則氣結,治當疏肝行氣止痛。穴用:肝俞、期門、陽陵泉。肝俞、期門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氣止痛。陽陵泉是膽經合穴,可舒肝利膽。以上配合可治胸脅疼痛、胃氣痛、四肢走注疼痛。

跌打損傷、氣滯血瘀、瘀血阻絡發為疼痛,多為刺痛,其痛有定處,晝輕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穴用:尺澤、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澤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為血之會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處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寒邪直中,或從內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經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氣海、脾俞。灸中脘、氣海,可溫中下二焦,散寒行氣;脾俞針灸並用,溫運脾陽,散寒行氣止痛。

食滯中焦,或停腸胃,常致便秘、腹脹、脘腹疼痛、噯腐吞酸,故須消導食積,通腸導滯,腑氣通暢,脹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樞、足三裡。中脘調胃,天樞通腸,足三裡能升能降,通胃腑以下行,增胃腸之蠕動,飲食積滯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外傷手術出血,或產後失血過多,常致筋脈失養而疼痛,有時疼痛遊走無定處,治要養血榮筋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陽陵泉。肝藏血,脾統血。肝俞調肝血以養筋,脾俞益脾而增飲食生氣血。陽陵泉為筋會,可舒筋利節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選穴。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火邪熱盛,肌膚腫脹,血行不暢,則易疼痛,諸如炎症的紅、腫、熱、痛。穴用:十宣、大陵、豐隆。十宣放血瀉臟腑熱,豐隆從陽明以瀉六腑熱。熱去腫消,經通痛止。

腎主骨,肝主筋。肝腎虧損,則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則疼痛加重。治應補肝腎,強筋骨,腎氣充實則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腎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腎藏精。精血虧損,筋骨失養,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見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脈沉細弦,則可應用此法。

以上「三則」、「十法」,僅是個人經驗之總結,不是針灸治痛之全部,選穴亦為自己常用穴為例。讀者不必拘泥,也可依法再立穴位。如因風寒而致腰腿痛,可用大椎、後溪、風池、秩邊,取相貫之經的原穴京骨。如痛的精神不安者,再配大陵、間使。舉例供參考。

先收藏,再發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相關焦點

  • 針灸止痛的三則與十法(針灸臨床必讀)
    導讀:所謂「大道至簡」「要言不煩」,高立山老師這篇針灸治痛的文章就是這樣,讀後神清氣爽,不信您試試~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疼痛可止。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氣血不通?是哪個臟腑、哪條經絡氣血不通?
  •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但目前受學科分化與現代教育影響,針灸療法逐漸被其他方法所代替,針灸臨床治療群體在逐漸萎縮。為此,應該聲明,針灸和中醫一樣,既是一個整體不分學科,又是各科疾病的適宜療法,並且也應該遵循整體觀念與辨證(辨經)論治的思維模式。今轉載本文,與針灸同仁共同學習。
  • 針灸治痛,不外乎這三大原則,十種方法
    這對治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經絡病而致的疼痛,應當選取與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貫穿的經絡穴位來治療。也就是說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經絡的循行與分布,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進一步的具體指教,如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也就是由於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時,可取相交、相貫經絡的原穴、絡穴、交位、會穴來治療。這是由於經絡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療原則。
  • 坐骨神經痛的針灸治療方法
    坐骨神經痛的絕大多數病例是繼發於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坐骨神經痛;少數系原發性,即坐骨神經炎。今天為大家總結了三個針灸穴位及詳細的進針手法。《十四經要穴主治歌》:「大腸俞治腰脊痛,大小便難此可通,兼治洩瀉痢疾病,先補後瀉要分明。」說明古代醫家已把大腸俞作為治療腸腑病變及腰痛的經驗穴了。現代臨床大腸俞具有疏調腸胃、理氣化滯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便秘、洩瀉、痢疾、腸癰、痔漏及急慢性腸炎、腰痛、坐骨神痛的有效穴。
  • 王貴雙大夫|針灸學習:針灸治痛最易見神奇
    其實不懂也沒關係,但需要留心觀察,了解患者病情信息,看我診療方案、操作手法、檢查方法、臨床反饋等等,多做筆記,多查資料,多思考和提問,這樣就一定會有進步和收穫。        臨床針灸治療方案往往是綜合的複雜的,但初學者不宜照搬,還是需要從基本功狠抓,從單個經絡、單個穴位入手才好,就針灸治療學習來說,還是首選疼痛治療,這最易見神奇,最易增加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但是我主張剛開始學習,一定要從單穴入手。取穴思路宜以循經取穴為主,這是最常用取穴方法,為臨床治療取穴基本功。選穴個數,越少越好。
  • 針灸和針灸麻醉
    針灸是中醫也不能自圓其說的一件事,明英宗正統年間,所複製的「針灸銅人」,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殘碑,也存於歷史博物館。以上兩個例子只講穴位,並不顧及經絡。  扁鵲說「疾之在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說的那個齊桓侯,不多日就死了。這是說,針是可以治大病、重病的,可以治軀體內的病,可是現在的中醫,大部分只用針來治腰背和四肢的疼痛。
  • 針灸初學者必讀:《運針不痛心法》
    而不輕為人治。夜闌剪燭傾談。蒙上人以為可教。將其運針不痛心法。口述授予。囑記而傳之世。歸而習之。一月而效見。百日而功成。運針自如。絕無痛楚。十年憾事。語焉以酬。翌年往拜。已於春末圓寂矣。噫。一夕之談。遂以心法相授。豈非佛說之所因緣也耶。抑上人其亦預知將離東土。丞欲以其心法而遺於塵世耶。既受上人囑。安可秘不為之記。
  • 現代中醫針灸--電子針灸
    所以穴位難找使得針灸難以推廣,它只能停留在針灸醫生的圈子裡。第二,針灸要刺入人體,很多人怕痛,如操作不慎有一定的創傷性。也有些人擔心交叉感染。一位美國人告訴我,他們知道針灸能治病,但他們怕操作不當造成意外。
  •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天星十二六治雜病歌》,以歌訣形式介紹了十二個常用穴的臨床應用,為學習針灸者所歡迎。歌訣在列舉了十二穴名稱之後,有這樣兩句:「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這「擔」和「截」是什麼意思呢?諸家的解釋頗不一致。
  • 針灸歌訣之《靈光賦》
    中國人都知道方劑歌訣是有許許多多的,那麼為了方便記憶,我們的針灸歌訣也是有許多的,像方劑一樣針灸歌訣也分類,它基本可以分為四類:經絡腧穴歌、刺法灸法歌、針灸治療歌、流注針法歌。那麼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針灸經典歌訣——《靈光賦》。    《靈光賦》的作者不詳,它錄於明代徐鳳《針灸大全》。為何稱以「靈光」為名呢?意在喻此賦猶如珍貴的玉璽,靈光徹天。形容掌握了它,就能解除人的疾患。
  • 針灸「從外治內」功效多 針灸後調養不可少
    針灸是中國傳統特色療法之一,是「從外治內」的代表性治療方法。針灸療法可起到調暢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還可達到調暢情志、寧心安神、增加免疫功能等治療及保健作用。在臨床,針灸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其效果也得到了國內外中西醫和廣大患者的認可。
  • 針刺治「麻木」三則|針刺|腰椎間盤突出|針灸
    吾臨證治之,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或用火針。但一些頑固性麻木之症,處理起來卻頗為棘手----吾嘗以針刺法治療手足及下肢麻木三例,其中有成功之經驗,亦有失敗之教訓,現錄之於後,以為臨證之參考也——第(一)則: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之足底麻木一例。朱某,男,50Y,工人。2010年4月5日來診。自訴:患L4-5椎間盤突出4年餘。
  • 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註解的穴位,針灸入門必讀
    他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傾注了全部心血,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承註:肚腹之疾,都腸胃病,所屬亦為脾胃二經。故凡治肚腹之疾,以三裡穴為主。腰背為太陽經之野,故治腰背之疾,以委中為主穴。
  • 針灸知識:什麼是「以痛為輸」,哪些病適合?
    「以痛為輸」取穴法,最早見於《靈樞·經脈》。其在每一經筋病候後邊,都記載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所謂「以痛為輸」,即是以疼痛部位為穴。1.以痛為輸法的現代發展目前針灸臨床擴大了這種取穴法的應用範圍,主要表現在:第一,從「以痛為輸」發展到以經絡診察中所發現的壓痛點或陽性反應物為針灸穴位(阿是穴、經穴)。第二,從「以痛為輸」發展到以病灶為輸。即在痛腫部位進針,以直達病所。3.
  • 針灸入門必讀-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註解的穴位歌
    他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傾注了全部心血,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承註:肚腹之疾,都腸胃病,所屬亦為脾胃二經。故凡治肚腹之疾,以三裡穴為主。井滎俞經合治法總訣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滿。滎之所治,皆主身熱。俞之所治,皆主體重節痛。經之所治,皆主喘嗽寒熱。合之所治,皆主逆氣而洩。
  • 從針灸配穴原則試探討下病上取法的臨床價值
    指導針灸臨床實踐的是經絡學說,而經絡是外絡支節,內屬臟腑,在比較複雜的病變的辨證歸經時,常是與髒象學說相互補充和相互印證;充分的體現中醫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的整體觀念。在針灸臨床辨證上,經絡是標,臟腑是本,經絡是不能脫離臟腑而獨存,蓋經氣來源於臟腑之氣,經氣的盛衰是取決於臟腑虛實,理解了這一點,臨床上配穴要求切合病情之所需,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說。
  • 針灸禁忌:三大穴位禁針
    針灸禁忌穴位:全身共三個穴位屬針灸均禁。如:晉代的《肘後備急方》載:治卒癲「可灸三壯」;又如:《銅人針灸腧穴圖經》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絕對禁忌。但現代已未見灸刺的報導,僅作為定穴的一種標誌。腦戶:
  • 針灸用什麼針?治什麼?你要牢記……
    針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是很多人只知皮毛,很少有人會細究其中的奧秘。歷史悠久的針灸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改進,才有了現代針灸的盛行。針灸,顧名思義,針就是針刺,灸就是艾灸。針刺和艾灸綜合才叫做針灸。《靈樞》詳細記載了九針,也叫作黃帝九針。毫針,是臨床最常用的工具。過去,由於冶金技術的制約,用的金針銀針。
  • 針灸大成調神穴位總結
    《針灸大成》為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所著,該書匯集了明代之前重要的針灸各家論述,並結合其個人所創,是針灸學歷史上承上啟下的經典之作,為後世針灸醫學打造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作者在近幾年的臨床實踐中遇到不少抑鬱症患者,以情緒不穩、興趣低落、精神疲憊和思維遲鈍及行動遲緩為特點,常伴有睡眠障礙、消化功能減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不適表現,甚者有自殘自殺傾向,對其家屬也造成沉重的精神負擔。
  • 針灸有奧秘 治頭痛扎手還能系上電線做"電療"
    這讓人感覺奇怪:治頭部的病為什麼要扎手呢?「這是因為手上有控制臉部的穴位,扎手就等於治臉。」他說,中醫針灸中有很多這種原理,都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總結出來的。   此外,記者注意到,劉立安給患者紮上針之後,醫生會在針上繫上一根電線。「這叫電針。」醫生解釋說,通上電流之後,針灸針就會振動,這樣可以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的目的。「太重了,再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