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理髮,對於成人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一場災難。看看這位媽媽的苦惱,你是不是心有戚戚焉?
寶寶2歲半,理髮太難了!從來沒有去外面理髮過,都是我們自己幫他剃。每次剪都要一人抓著他,一人給他剃,不然真剪不了,每次都得從頭哭到尾。面對他這樣的行為,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了,我連哄帶騙都搞不定他,我是強迫他做還是不強迫呢,我該怎麼辦?
我家二寶也是2歲半,2歲以後才慢慢在理髮時不哭鬧。滿月的時候,去外面洗澡,第一次理髮,開始還比較配合,到最後哭天喊地的,以慌亂收場。
之後的每一次理髮都是在反抗中進行,後來找了一個理髮速度特別快的師傅,一兩分鐘結束戰鬥,哭鬧相對少一些。不過,看到理髮館,他會感到很難過。2歲以後,他才安靜下來,總算能仔細理髮了。
有經驗的理髮師說,小孩子都「護頭」,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她接觸的孩子基本都有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孩子拒絕理髮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了解一下背後的原因,試著去理解孩子,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孩子不喜歡理髮,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在第一次理髮時並沒有特別反抗,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認生」,也沒有自我意識,所以不會感到理髮是可怕的,也不會感到理髮對他有損害。
1)「認生」的發展
認生的行為是指,看到陌生人或到了陌生環境,寶寶就會變得敏感、躲避,甚至哭鬧,即使看到的是態度溫和、笑容滿面的陌生人也會如此。
50-80%的孩子都會認生,一般從四五個月開始認生,也有的到1歲左右開始認生。隨著寶寶認知能力的提高,認生的現象會逐漸好轉。
如果孩子處於認生階段,到理髮店理髮時,進入陌生的環境,看到陌生的理髮師,就會哭鬧不安。
二寶從3個月開始認生,1歲多經常外出,認生的現象逐漸好轉,2歲多再到理髮店,就可以輕鬆地和理髮師聊天了。
2)「自我意識」的發展
心理學中有個「鏡子測試」,當孩子能夠知道鏡子裡出現的映像是自己的時候,就說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測試發現,孩子在18個月之後才開始明白鏡子裡的是他自己,這就說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識。
在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初級階段時,會把身體看作是一些小塊組成的,不會看作是一個整體,如果丟失一部分,他會感到整體會丟失,會傷心和害怕。
當頭髮從頭上脫離時,他認為那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掉到地上,一會兒被清理掉了,不會再放回他的頭上,他會感到害怕,「我是不是也會被清理掉?」直到他自我意識增強,認識到理髮不會對他造成傷害,他才不會害怕理髮。
二寶1歲多的時候,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就會轉到鏡子後面去找,他以為那是另外一個人。大約1歲半以後,再照鏡子,他就知道那是他自己,故意做鬼臉娛樂自己。這個階段他仍然害怕理髮,到2歲以後,才慢慢好轉。
孩子不喜歡理髮,是因為有不舒服的經歷
二寶在第一次理髮時,開始階段出奇地安靜,說明孩子並不是天生害怕理髮,而是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對理髮產生了恐懼。
1)頭皮被劃傷
《定本·育兒百科》中提到,剃頭刀易使皮膚留下看不到的傷痕。
很多孩子在滿月的時候會剃滿月頭,因為頭髮比較少,往往會剃成光頭。孩子皮膚嬌嫩,在剃頭的過程中,容易對頭皮造成傷害。我們看不到,但是孩子會感受到,他會因此而哭鬧,而且會留下很壞的印象。當他下次被理髮時,這個不好的記憶又重新回到腦海。
2)害怕噪音
孩子天生對聲音非常敏感,會因為一些較大的聲音感到害怕。
現在一般用電推子,有一定的噪音,我們認為聲音不是很大,但是對長時間處於安靜環境的孩子來說,那簡直就是巨大的噪音。如果再用吹風機給孩子吹乾頭髮,那更是如臨大敵。
3)掉落的頭髮讓他不舒服
孩子特別好動,自己坐不住,一般是大人抱著孩子理髮。在理髮的時候,會圍上一個大圍裙。好動的孩子被大圍裙固定在那裡,本身就感動不愉快。
頭髮一點點掉下來,臉上會首當其衝地粘上一些頭髮,他會用手去抓,結果手在圍裙裡面,一抓,圍裙上的頭髮也一起粘到臉上去了,更是雪上加霜,孩子能不哭嗎?
這幾個不好的經歷,在理髮過程中輪番出現,孩子真是應接不暇,倍感煩惱。
想讓孩子接受理髮,要做好心理建設,合理引導
想讓孩子乖乖接受理髮,需要做好心理建設,讓孩子認識到理髮不是一個讓他受傷害的事情,是一個很普通的日常行為。
1)看繪本
用繪本引導孩子喜歡理髮,是最輕鬆的方式,《小拖去理髮》、《不愛理髮的奧利弗》、《我家的房子長頭髮啦》都是適合孩子看的繪本,能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
《小拖去理髮》:小拖頭髮太長了,不想去理髮,在媽媽的智慧勸說下,小拖決定去理髮店理髮。一路上在「思想鬥爭」,把各種事物假想成理髮對象,比如小笨狗、草坪、大樹等。在一個商店,一位女士把小拖的頭髮當成了拖把,小拖才意識到理髮多麼重要,最終說服了自己,成功理髮。
《不愛理髮的奧利弗》:奧利弗討厭理髮,他的頭髮長長、長密,鳥都以為那是鳥窩,把他帶到四處遊玩。面對旅行路上的驚心、美妙、壯闊,理髮這件討厭的事變得那麼小那麼輕,奧利弗也終於下決心理髮。
《我家的房子長頭髮啦》:我家的房子長頭髮啦,去請理髮師給房子剪頭髮。消防車給房子洗頭髮,大力士搬走頭髮,大卡車噴洗髮水,大象來幫忙衝洗,巨型飛龍帶來毛巾擦乾頭髮,風神來吹乾頭髮,房子剪了頭髮,變得很漂亮了。房子就像一個人像,讓孩子很容易想到自己。
2)剪頭髮玩具
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套理髮玩具,讓孩子認識理髮工具,剪刀、吹風機、梳子等等。讓孩子親自動手給自己的玩具理髮,熟悉理髮的流程,在理髮的時候,就會感到輕車熟路。
也可以給孩子製作一個手工,讓孩子用剪刀剪著玩,讓理髮變得像遊戲一樣。
比如準備一個紙杯,和一些卡紙,將卡紙剪成條狀,粘貼在紙杯內側。在紙杯上畫上眼睛、嘴巴,這樣就做成了一個長頭髮的小人,孩子就可以給它理髮了。
孩子理髮時,這些技巧可以讓孩子變安靜
孩子接受理髮以後,在理髮時,如果無法及時克服恐懼,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等孩子適應了以後,就可以隨心所欲了。
1)洗澡時理髮
《日常生活問題行為解決手冊》中提到,通常來說,孩子在浴缸裡會比較容易平靜,對理髮可能不那麼抗拒。
所以,可以在孩子洗澡的時候,給孩子理髮,在家裡比較容易操作。
在一些嬰幼兒遊泳的地方,孩子遊泳的水池是獨立的,有的孩子就在遊泳的時候理髮。有朋友的孩子直到3歲還是如此,3歲以後才敢去理髮店理髮。
2)轉移注意力
《嘿!寶貝兒,別這樣》中提到:當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理髮上時,會因為神經緊張而不安。如果分散寶寶的注意力,讓注意力轉移到有趣的事物上,就會放鬆下來。
投其所好,給孩子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高興起來,比如給孩子玩玩具、看動畫等確實是不錯的辦法。二寶理髮的時候,會給他看喜歡的動畫片,只要一打開手機,他就安靜下來。
3)給孩子鼓勵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離不開鼓勵,就像魚兒離不開水。
當孩子理完髮以後,一定要及時鼓勵他,表揚他勇敢。並告訴他,理完髮以後,好漂亮、好帥氣。孩子就願意聽這些好聽的話,不斷的鼓勵可以進行正向強化,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
結語
孩子不喜歡理髮,有各種原因,有心理方面的,也有外界刺激引起的。我們要予以理解,不要只是簡單的告訴孩子不要哭,而是採取一些措施,讓孩子接受理髮,在理髮時保持安靜。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認識到理髮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恐懼會自然消失。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