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偷東西,不是道德處理問題,背後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2020-12-21 棟果媽育兒2

朋友和我說,她家寶寶現在三歲了,最近發現帶她去超市的時候,孩子總喜歡「順手牽羊」,把自己喜歡的物品放進口袋悄悄帶回家。朋友嚴厲的批評過孩子幾次,但孩子的這種偷竊行為卻並沒有任何改善,這幾天又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了,這讓朋友特別惱火,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孩子偷東西是故意的嗎?背後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01.為什麼孩子喜歡偷東西?

孩子喜歡偷東西會被大人看成「大逆不道」的事,因為家長會把偷東西這一行為上升到道德層面,但事實上,處於3到5歲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對「偷」這個字並沒有任何概念,喜歡拿東西,都是有原因的。

1.缺乏「物權意識」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分不清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在他們的腦海中,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並沒有別的意思。

2.道德意識處於「無律階段」

前道德階段也被稱為無律階段,是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通常四、五歲之前的孩子處於前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是沒有道德意識的,由於認識的局限性,他們不能對行為的道德價值作出自我判斷,規則這一問題對孩子來說還沒有約束力,他們只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規則,所以這個階段被稱為單純的個人規則階段,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回家,就是孩子自己的規則。

3.父母不好的示範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其實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有些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總覺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亂拿亂用孩子的東西,當他家中有朋友到訪時,還要強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進行分享,這就讓孩子沒有物權的概念,逐漸形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說,孩子偷東西背後是有很多原因的,當父母遇到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時千萬不要焦慮,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是一個壞孩子,只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和道德意識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不管,在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用對方式方法,否則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那麼,當發現孩子偷東西時,有哪些方法家長千萬不能做呢?

02.面對孩子偷東西,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之前在廣東江門一個超市中,一位兩歲左右的兒童因為偷拿果凍,被爺爺當眾拳打腳踢,此事一出立即引發廣東網友的討論。有人認為大爺的做法不是很好,孩子行為不好,但不要當眾指責,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有點過激了。

其實,不僅僅是這位爺爺會出現過激的行為,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偷東西後,都會冒出第一個念頭就是:打!但打罵並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種行為只會對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其實,除了打罵之外,面對孩子「偷東西,父母還有很多錯誤的教育方式,會深深傷害到孩子。

1.給孩子亂貼「小偷」標籤

在面對孩子偷東西的這一行為時,很多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處理,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這其實是特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

2.逼問孩子、反覆追究

若孩子沒有偷東西,父母反覆追問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不信任;若孩子真的偷東西,父母逼問的方式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適可而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明白自己錯了,下次就會注意,父母反覆追究,就像撕開了孩子癒合的傷口,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為,比如:「你說我是小偷,那我就繼續偷東西給你看。」

3.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卻不願意,就是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的人知道的,若父母不論青紅皂白,就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外人參與到打罵孩子的過程中,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只會加重孩子偷竊的行為。

那麼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03.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父母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幫孩子改正。

1.使用「重複原則」,反覆向孩子灌輸物權意識

當孩子把別人的物品拿回家時,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態度,清楚地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幼兒園的,幼兒園的東西我們不能隨便動,你如果想拿回家可以問一下老師,但沒有經過老師允許就悄悄拿回家,這樣是不對的。」

若孩子已經養成了偷東西的行為,可以在去超市的時候反覆提醒孩子,而且家長要做好長期和孩子「鬥爭」的準備,不要指望一次提醒就能讓孩子改掉偷拿東西的行為,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沒有自我管理意識,他們不懂得如何監督自己的行為,所以這就需要家長的反覆強調和提醒。可以在結帳以前再次提醒孩子,如果悄悄拿到了某些東西就一定要交出來。

2.獎懲分明,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若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對,並已經做出了改變,父母一定要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

比如:,在朋友家做客時看到心愛的玩具,會主動詢問能否拿回家,這種徵求別人意見的行為,父母要及時進行鼓勵。鼓勵的行為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更願意重複這種行為。

當孩子沒有得到別人允許,偷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家長可以在批評教育的同時帶著孩子一起去把物品歸還,歸還物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試著詢問對方能不能借來玩一下,這種帶著孩子去處理問題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學會下次遇到類似事情應該如何處理。

如果孩子仍然不作出任何改變,那麼父母就要跟孩子約定一些懲罰措施。比如:如果下次再悄悄拿東西,那麼一個星期也不能看電視。在這裡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懲罰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果斷執行,只有讓孩子體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消極後果,以後才能改正這種行為。

3.父母要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

在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的維權。孩子的東西不要給孩子收拾,讓孩子自己做主。有朋友來家裡做客時,能不能和別人一起分享玩具,要徵求孩子的同意。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物品對一個人的所有權,這樣才不會偷偷拿別人的東西。

若父母強行要求孩子分享物品給別人,就會讓孩子覺得物品的歸屬權是可以隨意侵犯的,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維護自己的權益,也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物品的所有權。

結語:

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父母要耐心對待,及時進行疏導和教育,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相關焦點

  • 尹建莉:孩子偷東西?第一時間應該這樣做
    一位家長來信,說上小學的女兒從學校商店偷東西,人贓俱在,據店老闆說,她女兒以前還偷過店裡的其它東西。當著店老闆的面,孩子也承認偷過幾次。這位媽媽為此氣得要發瘋,她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要去偷東西,平時給的零花錢足夠,想要什麼也儘量滿足。回家後質問孩子,孩子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哭。
  • 孩子偷錢?喜歡偷東西,背後隱藏了多少秘密?
    生活中,我們也不免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孩子有自己想買的東西,卻不敢開口告訴父母,只能背地裡偷父母的錢,以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有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明明物質並不匱乏,有五彩的玩具,豐富的零食,好看的衣服,卻依舊做出了偷東西的行為。如果父母不去弄清楚孩子偷東西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孩子的偷竊惡習只會愈演愈烈。
  • 孩子為什麼拿了東西往嘴裡塞?背後的這些心理暗示,家長要明白
    所以家中的很多的東西都留下了寶寶的痕跡,從玩具到衣服衣領,甚至一些家中的用具上都會留下寶寶的口水,那麼寶寶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是什麼原因?這背後有什麼心理暗示?家長都要明白。當孩子0-2歲的時期時被稱為孩子的口腔敏感期,也就是說寶寶是通過自己的嘴去認識這個世界的,並去構建自己的大腦和心理世界的時期。
  • 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卻愛"偷東西":這是什麼心理?一篇文章說清楚
    一些來諮詢的家長,經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現在物質生活都不錯,孩子想要什麼跟家長說,一般都能得到滿足,為什麼孩子們還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呢? 據了解,即使是一些家庭非常富裕的孩子,也時常出現偷拿行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需求是什麼?
    想用這個小故事和孩子共同探討關於「偷」概念,有什麼技巧和注意事項嗎?首先是:避免說教。比如,偷東西是不對的!怎麼能說謊呢?如果有這些話跳到了嘴邊,一定要忍住,忍住,忍住!為什麼不能說教呢?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翻到第一頁,開始讀:「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剛剛偷來的。」
  • 家長為什麼送孩子到英國留學?背後的3個原因,讓人憤怒
    筆者看到各樣的文章,基本都是說贊成或者是反對接英國留學生回來的,各種理由也非常的充分,所以導致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尖銳。今天,筆者不是要支持或者反對,接留學生回來。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家長把自己還沒成年的孩子送到英國留學?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 孩子愛吃手、啃指甲,多半背後隱藏著心理問題,家長要細心引導
    現在有些孩子經常有一些小動作,像啃指甲、咬手、咬鉛筆蓋等行為,這些這行為是孩子養成的一種無意識習慣,當家長提醒時,孩子才知道自己的正做的行為。孩子不良小動作背後多半是源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不能忽視。當時也給孩子的父母反映過這樣的一個小動作,父母說其在家也是這樣,有時候把指甲啃的流血,從來都沒給他剪過指甲,都是他自己的啃。其實在我一旁觀者來看孩子的小動作與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有著很大關係,家長要尋找小動作背後的原因,多數是因為這三個原因。一、孩子出現吃手、啃指甲的原因。
  • 你小時候有過「偷東西」的經歷嗎?父母都是怎樣處理的?
    此舉因為網友們的激烈討論,大部分網友認為,女孩父母這樣做過於極端,小題大做了,孩子拿了錢用於買零食,也沒有幹什麼壞事,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只是沒有經過父母允許拿了父母的錢,不至於嚴厲到這種地步。教育孩子是家長自己的事情,為這樣的家庭瑣事報警,浪費公共資源,而且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
  • 悅讀吧 | 伍罡:家「賊」: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如果少了適當的挫折,孩子就無法學會克制欲望、忍受失落,同時會逐漸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會被父母限制,自己幾乎不被限制,這種感覺非常地不真實,讓孩子心裡發虛:為啥我要啥就給我買啥?犯了錯也不批評我?別的孩子為什麼不是這樣?難道我不是親生的?
  • 7歲偷玩具,親媽報警被嘲諷: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愛甩鍋的家長
    有個評論說的很好:當孩子在選擇偷東西的那刻,她的自尊其實已經被自己給毀了,這個時候,比起在那裡強調要呵護她的自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羞恥」。犯錯了就要受到懲罰,就應該為此感到羞愧,如此,才能杜絕重蹈覆轍。
  • 孩子順手牽羊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路
    而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首先第一點想到的不應該是打罵斥責孩子,而是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孩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會有哪些? 後來父母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去了學校,面對孩子的行為,不等孩子解釋,家長就痛罵一番,並且一直在哭訴自己努力掙錢,就是希望給你更好的生活,可為什麼孩子卻一點都不知道感恩,說到情深處,母親還流下了眼淚。 小飛看著紅著眼圈的媽媽哭著說到:其實自己並不想偷拿小朋友的東西,他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來學校接她一次,就像其他人的父母一樣。
  •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理髮?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家長要知曉
    但其實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一下這種行為的成因,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可能就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了。孩子不喜歡理髮的原因1、受到錯誤的暗示有些家長可能會下意識覺得孩子會不喜歡剪頭髮,因此帶孩子出門前會再三囑咐孩子不要怕,只要一會就好了。
  • 孩子嫉妒心太強,家長該如何疏導,找到嫉妒背後的原因是關鍵
    孩子擁有嫉妒心理,大部分家長都是嚴厲的呵斥,來禁止孩子的嫉妒心理和行為,可是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有嫉妒心理,家長的行為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呢?是不是影響了孩子的內心?對於孩子的嫉妒心理,家長更應該學會疏導孩子和管理情緒,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嫉妒心理。
  • 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壞孩子嗎?
    前不久,還有幾位家長在群裡詢問「有哪個孩子書包裡多出了一本書」,她家孩子的英語書、數學書丟了。我就很納悶,那些丟了的東西究竟去哪兒了?肯定不會憑空消失。一種原因可能是孩子粗心,放錯了地方。還有一種原因可能就是被別的孩子拿去「玩」了。
  • 孩子偷玩手機?三十六計,家長都用過哪些方法?
    孩子偷玩手機被發現強制沒收法孩子不聽話,有些家長處理事情往往簡單粗暴對於不順心的孩子不是打,就是強制按照自己所選的意願來行事。他們在處理孩子貪於手機這件事往往採用強制沒收的方法。這樣做確實能夠一定限度的阻止孩子貪玩手機,可你知道嗎孩子對於手機的熱愛就如你當時對夢想的執著一樣。他們千方百計,即使手中的手機被沒收,同學、朋友、網吧都是新的進軍地。不止如此我所知道的學生年代,存零花錢買手機的同學比比皆是。
  • 孩子總是愛說謊騙人,家長應該怎麼辦?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感受
    當家長反映孩子老是喜歡說謊騙人時,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呢?孩子為什麼要說謊?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告訴自己真相而要騙人呢?這種行為持續多久時間了?家長有沒有檢討一下自己過去有沒有類似的行為呢?為了便於大家了解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接下來引用《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博士一段故事。馬歇爾博士發現自己的小兒子拿了姐姐的五十美分,並且拒絕承認。他並沒有對小兒子批評、指責、下標籤,而是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說謊騙人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家長需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感受。
  • 裝病逃避上學的孩子被媽媽揭穿,背後的原因,值得家長深思
    孩子生病發燒總是不好?別擔心,打一頓就好了! 這個段子聽起來倒是很有意思,但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長,多半會感同身受,因為或多或少的,大家都會遇到孩子裝病不肯上學的情況。 如果你家的孩子裝病不肯上學,你會怎麼處理呢?
  • 孩子總是「咬指甲」,背後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最近有家長前來寧和尋求幫助:孩子總是喜歡咬指甲,十個手指頭被咬的光禿禿的,有的時候都被咬出血。各種辦法都試過,孩子依然改不了。前 方 高 能 反 應行為的背後都是暗含一定原因的。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喜歡咬指甲呢?
  • 校門口文具店竟然賣這些東西給學生,家長怒了!只能靠道德譴責嗎?
    如果有人向零食店老闆詢問這種產品,老闆通常會熱情推銷:「這東西賣得可好,都是些香料,好多小學生吸著玩兒。玩玩他就扔了。 在被家長質詢時,孩子們都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煙,抽電子菸是為了顯得酷。
  • 孩子缺乏責任心,遇事就會「推脫責任」,都是家長「慣」的原因
    小麗聽完很是生氣,回家後質問明明為什麼摔碎別的孩子的東西,孩子張口就說:我不知道啊,這可能是別人做的,和我沒關係,不是我的原因,我沒做錯。 這件事明明是孩子做的,但是明明卻不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樣的現象讓小麗很頭痛,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