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說,她家寶寶現在三歲了,最近發現帶她去超市的時候,孩子總喜歡「順手牽羊」,把自己喜歡的物品放進口袋悄悄帶回家。朋友嚴厲的批評過孩子幾次,但孩子的這種偷竊行為卻並沒有任何改善,這幾天又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了,這讓朋友特別惱火,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孩子偷東西是故意的嗎?背後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01.為什麼孩子喜歡偷東西?
孩子喜歡偷東西會被大人看成「大逆不道」的事,因為家長會把偷東西這一行為上升到道德層面,但事實上,處於3到5歲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對「偷」這個字並沒有任何概念,喜歡拿東西,都是有原因的。
1.缺乏「物權意識」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物權意識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孩子分不清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在他們的腦海中,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並沒有別的意思。
2.道德意識處於「無律階段」
前道德階段也被稱為無律階段,是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通常四、五歲之前的孩子處於前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是沒有道德意識的,由於認識的局限性,他們不能對行為的道德價值作出自我判斷,規則這一問題對孩子來說還沒有約束力,他們只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規則,所以這個階段被稱為單純的個人規則階段,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回家,就是孩子自己的規則。
3.父母不好的示範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其實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有些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總覺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亂拿亂用孩子的東西,當他家中有朋友到訪時,還要強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進行分享,這就讓孩子沒有物權的概念,逐漸形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說,孩子偷東西背後是有很多原因的,當父母遇到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時千萬不要焦慮,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是一個壞孩子,只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和道德意識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不管,在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用對方式方法,否則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那麼,當發現孩子偷東西時,有哪些方法家長千萬不能做呢?
02.面對孩子偷東西,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之前在廣東江門一個超市中,一位兩歲左右的兒童因為偷拿果凍,被爺爺當眾拳打腳踢,此事一出立即引發廣東網友的討論。有人認為大爺的做法不是很好,孩子行為不好,但不要當眾指責,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有點過激了。
其實,不僅僅是這位爺爺會出現過激的行為,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偷東西後,都會冒出第一個念頭就是:打!但打罵並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種行為只會對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其實,除了打罵之外,面對孩子「偷東西,父母還有很多錯誤的教育方式,會深深傷害到孩子。
1.給孩子亂貼「小偷」標籤
在面對孩子偷東西的這一行為時,很多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處理,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這其實是特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
2.逼問孩子、反覆追究
若孩子沒有偷東西,父母反覆追問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不信任;若孩子真的偷東西,父母逼問的方式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適可而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明白自己錯了,下次就會注意,父母反覆追究,就像撕開了孩子癒合的傷口,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為,比如:「你說我是小偷,那我就繼續偷東西給你看。」
3.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卻不願意,就是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的人知道的,若父母不論青紅皂白,就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外人參與到打罵孩子的過程中,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只會加重孩子偷竊的行為。
那麼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03.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父母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幫孩子改正。
1.使用「重複原則」,反覆向孩子灌輸物權意識
當孩子把別人的物品拿回家時,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態度,清楚地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幼兒園的,幼兒園的東西我們不能隨便動,你如果想拿回家可以問一下老師,但沒有經過老師允許就悄悄拿回家,這樣是不對的。」
若孩子已經養成了偷東西的行為,可以在去超市的時候反覆提醒孩子,而且家長要做好長期和孩子「鬥爭」的準備,不要指望一次提醒就能讓孩子改掉偷拿東西的行為,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沒有自我管理意識,他們不懂得如何監督自己的行為,所以這就需要家長的反覆強調和提醒。可以在結帳以前再次提醒孩子,如果悄悄拿到了某些東西就一定要交出來。
2.獎懲分明,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若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對,並已經做出了改變,父母一定要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
比如:,在朋友家做客時看到心愛的玩具,會主動詢問能否拿回家,這種徵求別人意見的行為,父母要及時進行鼓勵。鼓勵的行為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更願意重複這種行為。
當孩子沒有得到別人允許,偷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家長可以在批評教育的同時帶著孩子一起去把物品歸還,歸還物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試著詢問對方能不能借來玩一下,這種帶著孩子去處理問題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學會下次遇到類似事情應該如何處理。
如果孩子仍然不作出任何改變,那麼父母就要跟孩子約定一些懲罰措施。比如:如果下次再悄悄拿東西,那麼一個星期也不能看電視。在這裡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懲罰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果斷執行,只有讓孩子體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消極後果,以後才能改正這種行為。
3.父母要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
在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的維權。孩子的東西不要給孩子收拾,讓孩子自己做主。有朋友來家裡做客時,能不能和別人一起分享玩具,要徵求孩子的同意。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物品對一個人的所有權,這樣才不會偷偷拿別人的東西。
若父母強行要求孩子分享物品給別人,就會讓孩子覺得物品的歸屬權是可以隨意侵犯的,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維護自己的權益,也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物品的所有權。
結語:
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父母要耐心對待,及時進行疏導和教育,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