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順手牽羊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路

2020-12-26 騰訊網

《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孩子順手牽羊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路

近日,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寶寶從幼兒園回家後拿著一個陌生的玩具在玩,問過他後才知道,原來是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了家,這可怎麼辦?老師和小朋友們知道後會不會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是個壞孩子?」

每個家長遇到孩子會有偷竊行為都會變得格外緊張和焦慮,甚至會不由自主的訓斥孩子,並且擔心孩子會因此被老師和同學邊也邊緣化。

對此,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以三歲作為年齡的分界點,認為孩子在三歲以前是沒有任何規則意識的,談不上道德觀念,四歲到七歲才開始逐漸形成規則意識。

而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首先第一點想到的不應該是打罵斥責孩子,而是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孩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會有哪些?

1.孩子虛榮心的驅使

同事曾經跟我說過一個關於他自己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他帶著自己兩歲的女兒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剛好也有一個與自己女兒年齡相仿的男孩兒,兩人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晚上回到家後同事整理孩子的書包,發現裡面居然多了一本兒童畫冊,在同事的印象中,他從未給孩子買過這樣的畫冊。

於是問女兒畫冊從哪裡來的?

女孩兒說:「是小男孩兒的。」

同事問女兒為什麼要拿小男孩兒的畫冊?

女兒說:「當時我很想看這本書,但是他不給我看,後來我就把它裝進書包裡拿回家看。」

其實同事這個時候也是很生氣的,但他還是儘量努力克制住火氣,趕緊打電話給朋友,告訴他孩子的書在自己家。

好的東西,孩子都是想要的,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全世界。

而虛榮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於虛榮心比較強的孩子往往是看別人有什麼東西自己也想擁有。

這並不是一個不好的現象,重點在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方向的虛榮。

2.為了引起父母對他的關注

曾經看到過一個新聞。

男孩兒小飛(化名)上下學一直是奶奶接送,他的父母每天都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

可是小飛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是爸爸或媽媽接送,他也十分想讓爸爸和媽媽接送他一次。

可是父母每次總以自己很忙為藉口忽略他的請求。

後來有一次,老師打電話給小飛的父母,說小飛在學校裡打其他小朋友,而且還拿走其他小朋友的東西,還一直說是自己的。希望父母能來學校一趟。

後來父母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去了學校,面對孩子的行為,不等孩子解釋,家長就痛罵一番,並且一直在哭訴自己努力掙錢,就是希望給你更好的生活,可為什麼孩子卻一點都不知道感恩,說到情深處,母親還流下了眼淚。

小飛看著紅著眼圈的媽媽哭著說到:其實自己並不想偷拿小朋友的東西,他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來學校接她一次,就像其他人的父母一樣。

有一些家長因為平時工作忙碌很少關心孩子,小孩子又不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渴望被關愛的心理需求,於是就故意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不要以為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是陪伴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孩子買什麼,看起來是愛孩子,實際上這樣的陪伴是低質量的陪伴。

但是這種陪伴並不少見,不少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力物質條件滿足了自己的孩子。

但是比起物質,心理的給養更重要。

3.追求刺激冒險的心理

3月18日,市民馬某放在籃球架上的手機丟失了,民警了解情況後調來了周邊視頻資料進行分析和梳理後,發現馬某的手機被一名14歲的孩子順手牽羊盜走了。經過幾天的走訪排查,在4月15日嫌疑人劉某終於被抓獲。

抓獲後警察曾詢問劉某為何要偷取手機?

劉某回答道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順手偷偷東西沒有被發現的案例。所以就像嘗試一下我自己可不可以做到?

後來再經過民警的調查發現原來孩子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在家,家裡只有年邁的爺爺照顧他,由於平時疏於陪伴,孩子就經常看電視來作為娛樂的方式。

於是,才看到了這樣偷竊的電視,為了滿足自己冒險的心態,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超人的他才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兒童有一種超乎於成人的冒險心理,也許他當時正在想,我偷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卻不知道感覺自己像電視劇電影裡的神偷一樣是多麼的刺激。但是卻忽略了引導孩子的重要性。

4.家庭環境的影響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

在吳川中心市場,一個婦女騎著電瓶車帶著頭盔,身後還坐著一個六歲左右的男孩,婦女一直在路四處巡視,後來她的目光焦距在路邊停放著一輛電動車上面,車上還掛著肉和菜,車主又碰巧不在車邊。

於是,這名婦女趁旁人不注意的情況下,靠近車邊順手牽羊把肉和菜取走了,好在整個過程被監控錄像拍下。

無論這位婦女出於什麼原因做出這種行為,偷東西本來就是錯的,而且還在孩子的眼皮底下明目張胆的去做這件事就更是大錯特錯。將來肯定會對小孩的成長留下不良的影響。

雖然孩子長大後未必會偷東西,但他可能會認為母親偶爾順手牽羊一下都沒有什麼問題,那麼我將來是不是也可以模仿母親這麼做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有些家長的本身行為就不檢點,所以導致了孩子可能也會受其影沾染不良不良習慣。

父母的言行舉止,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終生影響。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怎樣一種人,就得首先在自己言行中爭做那種人。

古人云:不告而取謂之賊也。

當孩子拿回來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並且還聲稱是撿到的,家長難免會感到擔憂和為難,那麼遇到孩子順手牽羊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1. 批評教育時不要隨便給孩子扣上小偷的帽子

孩子都有著很強的自尊心,當父母把他們的行為上升到人格和道德品質層面時,同時給他扣上一頂頭的帽子,反而會促使孩子自暴自棄。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小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後他也做不了人」。

所以不懂得尊重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加糟糕。無論如何,家長一定要首先把孩子的自尊心放在第一位。

2.教育孩子時不可採用打罵過極的方式

當發現孩子拿別人東西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耐心引導講道理,千萬不要脾氣暴躁,衝動之下對孩子進行打罵。

衝動是魔鬼,衝動下可能會做出連自己也無法承擔後果的事情。所以對待孩子還是需要將心比心,耐心說服,切勿讓自己的情緒化毀了一個孩子的人生。

3.適度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管控的太過於嚴格,忽略了對於孩子年齡段的正常需求,往往不能滿足。

孩子多少都會有一定的虛榮心,當某種物品大家都有,只有他沒有時他可能就會採取其他極端的手段獲得。

所以在父母有能力的情況下,請適當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不要讓他成為他人眼裡的另類。

4.父母要樹立榜樣的力量

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最長,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也是很強。

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就是父母,因此家長要時刻記得規範自己的言行,嚴於律己,切莫處處貪小便宜,需要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為孩子立下榜樣。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臺利索曾經說過:「我們對於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會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了他的一生」。

所以當發現孩子有順手牽羊行為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是很重要的。

世上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只要父母及時發現並正確引導,相信孩子都會改正不良行為的。

但在此之前請家長一定要端正好自己的態度以身作則,不要站在與孩子對立角度上去看待問題,爭取多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互動話題:大家對於孩子有順手牽羊的態度有什麼看法呢?對於如何培養孩子不做順手牽羊有哪些建議呢?歡迎分享。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或者點讚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

相關焦點

  • 孩子「順手牽羊」拿別人家東西怎麼辦?你的態度很重要!
    寶寶偷偷地把小朋友的玩具拿回家,為人父母的你,應該怎麼辦?聽聽這位媽媽的想法吧!不僅是現在的小寶寶,我們很多人包括堂媽小時候都有類似過「順手牽羊」的行為。父母管教得好,對孩子來講,是一次教訓;如果父母採取了錯誤的處理方法,對孩子來講,就是一次噩夢。
  • 當孩子遭遇玩具被不等價交換、被搶、被欺負時,家長該怎麼辦?
    處於人際交往敏感期的孩子,由於個體情況不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問題也不一樣,主要表現為:喜歡交換、喜歡搶別人的東西甚至受欺負等問題。 交換是孩子人際關係敏感期的重要表現。在孩子與人交往時,最初用來維持關係的就是食物,這也就解釋了為啥有些孩子上幼兒園後,會讓父母給自己帶一些零食去幼兒園。孩子在人際關係敏感期都會經歷從用食物、玩具到用個人能力交朋友三個階段。
  • 三歲半孩子愛「順手牽羊」,媽媽很惱火,其實背後另有「隱情」!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歷:當孩子從超市、朋友家、幼兒園回來後,無意間發現孩子的手上、口袋裡,或書包裡無故多出了糖果、玩具、零食等小東西?一位寶媽後臺私信我:我家寶寶三歲半,最近帶他去超市、朋友家的時候,總是愛「順手牽羊」,把喜歡的東西偷偷裝進自己口袋帶回家。我已經多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還為此懲罰過他,但依然沒能徹底阻止這樣的行為。
  • 幼兒園舉行運動會,要求孩子統一穿白鞋,放學回家後家長懵了
    不過幼兒園畢竟不是小學,初中,應該在玩中學,寓教於樂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因此大部分家長雖然埋怨,但也都會配合。 一天晚上,父母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通知,說要舉行一場運動會,要求孩子統一穿白鞋,這個要求並沒有太刁鑽,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家長也輕鬆的準備好了。
  • 孩子為什麼偷東西,不是道德處理問題,背後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朋友和我說,她家寶寶現在三歲了,最近發現帶她去超市的時候,孩子總喜歡「順手牽羊」,把自己喜歡的物品放進口袋悄悄帶回家。朋友嚴厲的批評過孩子幾次,但孩子的這種偷竊行為卻並沒有任何改善,這幾天又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了,這讓朋友特別惱火,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偷東西是故意的嗎?背後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 幼兒園舉辦「聖誕禮物交換」活動,結果孩子回家後,媽媽怒了!
    結果東東回家後,媽媽看到東東拿回來的「聖誕禮物」,非常的生氣。因為東東拿回來的是一副已經手套,而且這幅看起來手套髒兮兮的。東東媽媽直接在幼兒園群裡說:我家東東拿到幼兒園的,是價值一百多塊錢的玩具,換回來的卻是一副不到十塊錢的手套,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 幼兒園沒給孩子換溼褲,媽媽家長群質問炸鍋:家長明智做法是什麼
    文|一凡網上看到了一位網友的抱怨,她說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冷落,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原來,有一次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回家後,她發現孩子的褲子居然是溼的。再一摸孩子大腿,冰涼冰涼的,明顯有一段時間了。
  • 家長的配合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的父母無處可逃。前段時間看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書籍,不管是愛的教育還是賞識教育,其實所有的教育都離不開兩個字——配合,一個不懂配合的人是無法立足於這個社會,一個不能教會孩子配合的家長是最需要覺醒的家長。
  • 幼兒園老師讓畫「我家的車」,作業上交後,老師的態度讓家長憤怒
    孩子上幼兒園,是一個令家長挺頭疼的階段,因為對於幼兒園老師布置的各項家庭作業,孩子根本沒有能力獨立完成,最終都是家長代勞,因此有不少網友開玩笑家長因為孩子讀幼兒園而再讀了一次幼兒園。相信許多孩子在上幼兒園的寶媽寶爸們都幫助孩子做過各式各樣的奇葩作業,有的作業難度大得讓家長想破腦袋;有的作業十分複雜,耗費家長大量時間;還有的作業讓家長憋得一肚子的火。
  • 來自這3種家庭的孩子,上幼兒園一般不會哭,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一旁的家長化身"謀士",軟硬兼施,用各種"美麗謊言"勸導孩子踏入美好奇妙的幼兒園,像是"幼兒園有很多你沒見過的玩具"、"你先進去,等一下媽媽也進去陪你"。部分孩子聽到之後都會半信半疑地走進幼兒園,也有的孩子立場堅定,"誓死不進幼兒園"。
  • 孩子有「幼兒園恐懼症」?家長學會這3招,輕鬆緩解孩子哭鬧
    那麼,家長應該所述,如何做才能緩解孩子的幼兒園恐懼症呢?以下這幾個方法,家長不妨一試。03.解決孩子的「幼兒園恐懼症」,家長應該怎麼做?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會出現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應,而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愛和歸屬感。
  • 一種「新型攀比」在幼兒園流行,家長不及時制止,孩子會有虛榮心
    孩子進入幼兒園就是進入了一個小社會,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要學會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也要學會跟別人分享,幼兒園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東西。因此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幼兒園教育,不惜花大價錢讓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只為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 幼兒園給孩子發「年終獎」,看到獎品後遭家長嫌棄:學費白花了
    一些幼兒園也仿照著成人的公司那樣,搞起了幼兒版的「年終獎」。把孩子都聚集到一塊,開開心心的度過這一天本是件好事,可是好多家長卻對幼兒園「好心之舉」弄的一點都不開心。幼兒園版的年終獎,家長:學費白花了!她還說這封信對於孩子來說比較難以理解,但是孩子對這些小零食和手工製品還是非常喜歡的,孩子在回家這一路上一直都是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手裡面拿著自己的小獎品,十分開心。對於有些家長來說,這封信會讓人比較感動,會覺得孩子的老師很負責任。
  • 普通幼兒園VS貴族幼兒園,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不得不承認
    家長們思想越來越開明,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啟蒙教育。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會給孩子選擇貴族幼兒園,認為這樣能給孩子更好的啟蒙教育,但也有家長並沒有那樣的經濟能力,只能讓孩子上普通幼兒園。
  • 幼兒園舉辦運動會,要求所有孩子穿白鞋,媽媽們接娃回家後凌亂了
    小孩子沒有所有權意識,經常會做出一些讓家長覺得崩潰的事。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容易丟三落四了,很多父母對此都有所體會。所以一些媽媽會給孩子的衣服上做好標記,給孩子的橡皮上拴上繩子,給孩子的筆貼上貼紙等。幼兒園老師吩咐的事寶媽自然都不敢懈怠,很多父母都早早給孩子備了白鞋。但因為當天參加活動的孩子太多,幼兒園的人手又不夠,所以放學後,幼兒園老師就讓孩子們自己找到自己的鞋,自己穿好。之後老師便匆匆忙忙把孩子交到了孩子家長手裡,接著迅速回去收拾幼兒園的衛生。
  • 幼兒園裡互贈聖誕禮,孩子近千元玩具換回「廢紙人」,家長怒了
    很多幼兒園都很注重儀式感,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感受節日氣氛,增進小朋友之間的友誼,在許多大大小小的節日,幼兒園裡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前不久剛過完西方國家最重視的節日——聖誕節,為了讓孩子接觸到外國文化,感受節日歡樂的氛圍,在聖誕節期間,有一所幼兒園舉辦了盛大的活動。
  •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老師務必做好10個關鍵點!
    4 懂得持續關注 將孩子送到醫院後,聽取醫生的治療建議即可,處理後,老師和家長一起把孩子送回家。 孩子送回家並不意味著老師的任務已經完成,老師要時刻注意跟進孩子的情況,做足後續的安慰工作。
  • 送禮物引來的麻煩:孩子頻繁交換玩具,家長擔憂孩子養成攀比心理
    交換禮物帶來的「煩惱」戴女士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沒多久,顯然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了好奇。最近孩子總是往家裡帶各種各樣的玩具,有的看起來很普通,但有一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價格不菲。戴女士懷疑孩子在偷拿同學的玩具,為此她狠狠批評了孩子一頓。但孩子說這些玩具都是小夥伴送給自己的。
  • 幼兒園裡互贈聖誕禮,孩子近千元禮物換回「廢紙人」,家長怒了
    孩子幼兒園互換聖誕禮,近千元文具換回「廢紙人」李女士覺得活動很有意義,就很用心地為女兒準備了一套文具,讓孩子帶去幼兒園參加活動。這套文具單買都要不少錢,湊一套更是花了大幾百近千了,但李女士覺得,女兒用這個做禮物,面子上過得去,也能體現自己對這次活動的重視。
  • 幼兒園老師首次讓萌娃帶物品,孩子傳錯話,老師:這都是什麼
    幼兒園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離開家,步入群體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正式教育的地方。幼兒園的生活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也有許多孩子去了幼兒園就不想回家。為了給這些萌娃們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有時候老師會讓孩子從家裡帶來某樣物品,用來課堂實踐和講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