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大家看過十幾年前的電視劇,你就會發現裡面的好人和壞人都很臉譜化,壞人往往壞的讓你咬牙切齒,而好人也同樣也會好的感天動地。
然後最後來一個簡單而粗暴的結局,告訴你正義總會壓倒邪惡,好人總能笑到最後,一方面完成了意識形態的精神文明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利用觀眾的同理心,讓觀眾心裡爽了一把。
不過隨著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隨之帶來的是觀眾認知水平的提升,一個臉譜化的好人和壞人只會讓人感覺到乏味。
於是我們會看到壞人的篇幅開始多了起來,很多電影裡面都會讓壞人一開始以好人的定位出現,然後通過一系列的變故,把這個變壞的過程合理化,最後出現一個複雜的讓人同情,也讓人憤怒立體壞人。
比如最新的一部《蜘蛛俠:英雄歸來》,裡面的反派給的篇幅就很多,甚至到最後我們都對他恨不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壞人之所以是壞人,到底是有什麼決定的呢?是老電影裡面一樣天生的嗎?
還是像電影裡面一樣,本身都是好人,遇到了不得已的情形才變成了壞人?如果是後天的不得已,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堅持了信仰,而有些人就變成了大反派呢?
2、
那麼我們肯定會有一個推測,一部分變成壞人的人是否有一個共性可以總結出來呢?
也即是說,也許某些人先有一些性格缺陷,這些性格缺陷容易讓一個人在極端的情況下變成壞人。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極端的情況屬於偶然,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但是這些性格缺陷,卻是很普遍的,我們可以用來分辨哪些人容易變成壞人。
那麼這些有性格缺陷的人,都是一些什麼人呢?他們日常的表現是什麼樣子的呢?
當然很明確的說,這些性格缺陷雖然不會導致直接的犯罪行為,但是依然平時會讓人覺得不好相處。
我們可以把這些人根據性格的分類,分成3+2五類。
其中最核心的三類,就是上個世紀末,有人提出的「黑暗三性格」理論,說有這三種性格的人,更有可能對別人充滿惡意。
第一類,就是自戀者。
自戀者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重要,處處表現自己,總是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比如一聊天不到三句就開始扯到自己的各種優點。當然自戀者不是壞人,但是自戀屬於黑暗性格之一。
第二類,反社會人格者。
反社會人格者最大的特徵,就是失去了人類的「共情」能力,他們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自私、冷血、愛冒險。
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冷血殺手,新聞裡看到的那些虐待小動物的人,很多不拿人命當命的人可以說是天生的犯罪分子,他們是很容易蛻變成真正的壞人的。
不過一方面社會的規則在約束他們,另一方面每一個地區的文化基因也會影響他們。比如反社會人格在歐美文化世界裡佔據4%,也就是100個人裡面有4個反社會人格。
但是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地區,反社會人格的人數佔比,只有0.4%。
第三類,唯利益權謀者。
不知道大家有木有看過,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裡面作者主張的不擇手段的權力鬥爭,還有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的思想,這就是典型的權謀者。
只要符合利益,可以和仇人結盟,也可以隨時背叛摯友,這樣的人成為壞人也是一個機遇的事兒。
不過雖然關於權謀,但是未必都是大人物,他們只是世界觀很冷酷而已。
那些經常翻看君主論和厚黑學的朋友,你們可要當心啦~
這三種黑暗性格都帶有遺傳的因素在裡面,特別第二種可以說大部分是因為遺傳,而第三種則後天形成的會比較多,所以權謀思想不要陷入太深。
3、
除開這最主要的三種,哲學家還給另外兩種下了定義。
一種是那種有強烈特權感的人。這種人覺得什麼便宜應該他先佔,什麼好事都得輪著他,給他的所有東西都是應該的,他應得的。
另一種是把別人當做工具的人,也就是眼裡沒有他人的人。這種人大部分是因為無知,認識不到別人的價值,也認識不到別人的信念和情感。
他們完全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只有他的存在,其他人都是沒有意識的工具,於是坐火車脫鞋子,對別人毫無尊重個,頤指氣使,在公眾場所毫無公德心等等行為就見怪不怪了。
明白了這五種性格以後,一方面可以在給我們的人際關係相處中提供一定的幫助。
比如如果交一個靠譜的朋友,當然這五種就要咔嚓掉了,甚至說第二種一旦發現就要遠離。
比如江歌案件中,如果用概率去計算的話,你會發現身邊的劉鑫和陳世峰會有很多,一個是第五種性格,一個是第二種性格居多。
另外呢,最重要的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這五種多多少少又有那麼一點,比如這些性格的核心還是「同理心」,還是人類的基本情感——"共情」。
我們要做的,就是可以從中認識到哪些性格是討人厭的,是不好的,然後去克服這些性格缺陷。
我們每個人都有變成壞人的風險,有時候你自己都無法看清楚,其實自己性格中就帶著壞人的潛質。
當然如果自己看不清自己,你可以看看你身邊的人,如果你發現你的身邊都是這樣的壞人潛質的,那麼肯定不是他們都是壞人,而是你的眼光出問題了,沒錯壞人的眼中都是壞人,哈哈哈。
同樣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知道了壞人怎麼來的,我們也可以開始嘗試去理解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