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工作日,午餐之後下班之前,總有那麼一瞬間,疲憊達到了頂峰,這種時候,一杯下午茶or一份熱量低的小零食,會讓身心極度愉悅與放鬆。
當下午茶成為「合群」的代名詞
「下午茶時間到了,今天該誰買了」下午茶愛好者小松的聲音在辦公室準時響起,頓時敲打鍵盤的聲音戛然而止。
「我看看啊,今天該小玉了」,聽到張姐的話,我心裡發苦,果然還是逃不掉。
我拿著手機,看著微信發來的「點餐單」,心裡飛快地計算著金額,怎麼樣買才能更優惠一點。
想著想著,不由想起剛開始沒有下午茶的時候。
每到下午三點,大家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大家總會偷偷地各自「覓食」,也會彼此分享。
不知道是誰先提出的,漸漸地就成了約定俗成的一樣。
當時並不愛吃零食的我心裡非常抗拒,考慮到自身喜好與經濟方面,我很直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當時大家的表情都很自然,因此我並沒有多想。
但一切證明剛入職不久的我有多麼天真,辦公室糟粕文化的精髓在於「隨大流」。
當大家都在吃東西放鬆閒聊的時候,我除了瘋狂的工作,只能找藉口去洗手間或打電話。
仿佛努力工作的我才是辦公室的異類,與大家格格不入。
有一次老闆站在門口看到這這個場景臉色鐵青,「你們都不用工作嗎,看看小玉再看看你們」,大家紛紛放下手中的零食趕忙開始忙碌,可眼神卻像無形的刀子,一刀一刀劃在我的身上。
大家不再跟我說八卦,也不會跟我分享信息。
這一切並不是我多想,同期入職的朋友,因為受到大家的熱情幫助總是能夠把握先機,事事走在我前面,一次次被老闆表揚的時候,我慌了。
這時有「熱心」的老員工提醒我「辦公室嘛,還是要合群一點才行,你總是那麼突兀,誰也不會跟你共享信息啊」。
在受了半個月的冷暴力之後,我不得不加入了大家的下午茶時間。
可買下午茶的錢卻成為了我生活的「重擔」,比起那些家在本地,生活富裕的同事,我的工資是我唯一的生活來源。
每月4000的工資,拋去房租水電,只剩下2000。
原來的下午茶在幾位「土豪」員工的貶低之下,變成了高檔精緻的茶點,每一次最低也要300。
這300對他人來說可能只是一根口紅,一雙鞋,對我來說卻是半個月的飯錢。
我享受著融入集體的和諧關係,卻也因為這份「不入口」的下午茶痛苦異常。
在又一次工資卡被劃淨的時候,我終於壓抑不住內心的不滿,我討厭辦公室的壓迫,也為自己的軟弱而生氣。
我在買完了最後一次下午茶之後,明確的提出的想法,而當我說出自己是因為經濟負擔不起的時候,我在同事臉上看到了難以置信的表情。
可能,在她們的世界,是不會有人因為600的下午茶而經濟窘迫,而我,就是那個異類。
保持距離才是職場最大的禮貌
我又回到了「不合群」的狀態,大家還是一如既往的閒暇聊天,我也不會再因為自己受到表揚而尷尬,下午三點不再成為讓我心悸的時間。
後來入職的5個小姑娘,也曾因為是否要加入下午茶時間而苦惱,當他們來諮詢我的意見時,我並沒有很激烈地反對或是抨擊這種文化。
每一個辦公室的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能做的是為她們分析利弊。
「下午茶確實價格較高,如果你喜歡這個氛圍並且能夠負擔,你就參加,不行也不用勉強」。
最終,只有2位加入了「下午茶組」。
可能是因為有我這個異類,沒有加入的新員工並沒有受到多少冷暴力。
我也憑藉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同期的朋友成為了主管。
走到這一步我才明白,「合群」固然能夠讓自己在辦公室過得舒適一些,但是真正的成長始終靠自己而不是他人的幫助。
下午茶的背後潛藏著他們醜惡的私慾
在沒有下午茶的那些日子裡,我看清了老員工的嘴臉和怪誕下午茶文化背後的原因。
一是為了滿足「員工」的合理放縱
在辦公室吃一些味道大的東西,是公認的違反辦公室禮儀的行為。
而當一群人都在吃呢?
「法不責眾」的職場慣例讓他們習慣性的拉扯一群人參與到活動中,用看似「合理」的理由,遮蓋她們混水摸魚的行為。
當然,比起送資料、維護電腦系統、上洗手間等理由,下午茶無疑是時間最久且小概率被責罵的方式。
二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慾
辦公室總有些人,因嘴裡的零食不斷而總是打擾到他人,喜歡的零食也沒有辦法一一滿足。
用一兩次的請客,換來一個月的下午茶,這是再合算不過的享受,均攤成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三是為了滿足精緻生活的炫耀
一個人的下午茶總是單調孤獨,一群人的狂歡才能滿足他們對職場的幻想。
「生活要有儀式感」的理念下,公司又怎能沒有下午茶文化。
看著朋友圈一張張精美的擺拍,和一口沒吃就扔在垃圾桶的點心,誰又能想到幾秒之前它還在朋友圈裡「精緻霸屏」。
公司的下午茶文化,本意是讓員工在高效的工作中,有一絲閒暇時光,既能放鬆心情,又能拉近同事關係。
但是與大多數公司提供的員工下午茶相比,更多的企業是員工自發組織下午茶。
下午茶的文化也隨之變「味」,成了滿足人們私慾的溫床。
這樣的下午茶,讓人食之無味!
下午茶文化,放鬆的是心靈,而不是欲望。
文/山有星辰大海
90後HR
執筆為刃,隔開人性的虛偽
喜歡吐槽,有仇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