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郡王」,郡王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2020-12-16 腦洞外星人

清朝的時候,官職跟爵位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如直隸總督、內閣大學士、知縣,就屬官職行列。郡王、親王、貝勒、公爵、伯爵,便是屬於爵位體系。

清朝這兩套爵位制度,起源時間都很早。尤其是爵位制度。努爾哈赤剛剛創立後金政權時,就開始著手準備建立封爵制度。

畢竟是打江山,如果沒有足夠的獎勵,沒有多少人願意拿出自身家當,去投入到這種高風險的事業中。不過,當時的爵位制度非常簡陋。

努爾哈赤時期,後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貝勒。這些貝勒權力極大,甚至可以左右努爾哈赤的決定。到了皇太極繼位稱為,改元建立清朝後,清朝爵位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時宗室的爵位制度被劃分為九等,郡王就包含其中。《清朝文獻通典》記載,當時爵位制度分別是:「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但是,皇太極時期,這套爵位制度也是草創階段。

到了清朝入關後,清朝歷代皇帝結合當時情況,以及吸收歷代封爵的經驗,就在原來的九等爵位制度上,又進行更加詳細的劃分。順治年間改為十等,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繼續調整,最終確立了十四級的宗室爵位制度。

到了乾隆時期,又將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各自分為三等,也就是有一共有20個級別的爵位制度。而郡王爵位在這套制度中,僅次於親王,位居第二,屬於清朝非常高級別的爵位。

當然,這麼高爵位的制度,一般人肯定無法得到。清朝是一個以武力建國的朝代,尤其在關外時期,更重視武力。清朝歷代皇帝,也都重視軍隊武備。

所以,爵位就成為用來鼓勵大家多立軍功的一種辦法,並由此衍生出一套制度。換句話說,想要在清朝獲得爵位,前提必須是有軍功作為基礎。這種潛移默化的規矩,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更換。

而郡王爵位跟一般的爵位制度又不同。清朝的爵位制度,如果仔細劃分的話,一共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宗室爵位制度,一種是功臣爵位制度,一種是分封外藩的爵位制度。功臣爵位制度,主要是皇族以外的官員,包括滿漢蒙官員在內。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們的爵位最高分封到公爵。晚清時期,曾國藩軍功顯著,對清朝可謂有再造江山的功勞,最後礙於種種原因,也只封了侯爵。

而郡王爵位作為宗室爵位的專屬,自然是只有皇族人員可以分封。再考慮到軍功的因素,也就是說,只有那些有軍功的皇族,才能有機會封為郡王。

這種人當中有兩類。一類是依靠自身軍功,獲得郡王爵位的人。這種人不同時期,數量有很多不同。清朝開國時期,戰爭比較多,更有機會積累軍功。再加上當時爵位制度不完善,不僅是皇族可以封為,就連漢人也有機會封王。比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三個漢人藩王。

當然,到了江山統一後,仍有一部分人有機會封王。清朝從順治到光緒時期,中間大型戰爭其實屢次發生。號稱太平盛世的乾隆年間,就有多場大型戰役。

不過,相對於開國年間,這些機會畢竟少很多。再加上到後期的時候,爵位制度越來越完善以後,想要鑽空子,就更難了。

乾隆年間的傅恆,一輩子立下的軍功也有不少,還非常受乾隆喜愛,可活著的時候,還是沒有能夠分封郡王爵位,因為不是皇族,只是封為公爵。

第二類就是依靠先祖留下的爵位。清朝的時候,如果沒有軍功立身,爵位制度一般在繼承後會依次遞減,最終降到奉國將軍的爵位,享受一個基本待遇。

除了享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不過,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的待遇雖然在清朝開國時曾經提出,但真正形成制度執行,還要到乾隆年間才開始有正式的世襲罔替制度。

多羅順承郡王和多羅克勤郡王就是其中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郡王。當然,清朝畢竟是一個皇權社會,皇帝仍有最終決定權。

乾隆就曾破例以平定苗疆的功勞,加封福康安為郡王,甚至追封他的父親傅恆為郡王。乾隆以平定苗疆的功勞來封福康安,多少還是出於私心和兩人的特殊關係。

總結而言,清朝時期,想要封為郡王,主要考慮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出身和軍功,還有皇帝的意見。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伯爵」,伯爵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伯爵這一爵位起源於中國先秦時期,完整的爵位制度包括王、公、侯、伯、子、男等幾個等級,經歷兩千多年的演化,在清代乾隆時期形成了清朝獨有二十七等爵制。二十七等爵制是清代針對異姓功臣的爵位封賞制度。在二十七等爵制中,伯爵爵位的品級為超品爵位,級別超過一品,屬二十七等爵位中地位最尊崇的之一。
  • 老九明顯比老十優秀,為何康熙卻封老十為郡王,封老九為貝子
    然而讓人奇怪的是,康熙在第二次冊封成年皇子時,卻把胤 封為了敦郡王,而相對優秀的胤禟只封了個固山貝子。要知道郡王和貝子在爵位上可隔著兩級呢!一向看重皇子文治武功的康熙怎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 其實,胤禟也不用感到委屈,康熙這樣做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胤禟的冊封受生母影響。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對於「世子」和「長子」,《欽定大清會典》也有著明確的加封規定:親王、郡王嫡福晉所生之子,二十歲後由府照例請旨考試,親王嫡子奉特旨始封世子;郡王嫡子奉特旨始封長子。除了上述擁有行政級別的屬官、護衛和正常軍隊編制的護軍、馬甲外,清代宗室王公府邸還配有太監。清朝前期,王公府邸的太監人數並無明確規定,直到嘉慶皇帝做出規定:親王準用七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四十名。郡王準用八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三十名。貝勒準用太監二十名,貝子準用十名。
  • 鄭成功為何被封為「延平王」?是親王還是郡王?
    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繼位後,改元永曆,派人前往廈門告知鄭成功新帝即位之時,鄭成功喜出望外,以手加額,說道:「吾有君矣!」然後設香案,望南而拜,尊其朔號,宣布效忠永曆帝。永曆八年(公元1654年)六月,永曆帝遣兵部侍郎萬年英賚敕至廈門,封鄭成功為「延平王」,但鄭成功以自己無功為由,上表推辭,只是請皇帝敕封前一年在海澄縣殺敵有功的將士。三年後,永曆帝以鄭成功的戰功不在李定國之下,準備封其為王爵。
  • 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宗室爵位只有一個最為顯赫
    哈嘍大家好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個戒律森嚴的皇宮,每個人都是按照等級進行劃分,那麼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怎麼劃分的呢我們知道清朝時,皇子皇孫有宗室爵位之分,像皇子叫阿哥,王子叫貝勒在清宮劇當中,基本統一稱呼皇帝的兒子為阿哥,然後再按照順序在阿哥前面加上數字便於區分,比如說四阿哥 五阿哥 十三阿哥等等,但是實際上在宗室級別當中,阿哥指的是那些沒有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稱謂,等到受封的時候就按照封號來稱呼了因此封號才是能體現清朝皇子等級的稱謂,最顯赫的封號要數和碩親王了。
  • 尋找清多羅順承郡王家族墓
    作者烏有之鄉的大樹上 多羅郡王家族墓在今天的房山區長溝鎮西甘池村和韓村河鎮二龍崗村一帶,歲月變遷,時至今日多羅郡王家族墓遺存建築已經無多。要了解清代多羅郡王這個顯赫的郡王家族,我們首先得弄清楚清代的王爵襲封制度,以及滿清近三百年歷史中出現的12位鐵帽子王。
  • 清朝三眼花翎級別有多高?郡王、親王都沒資格,僅有七人能夠戴用
    清代,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一般的官員根本無緣戴用,花翎又分為一眼、二眼、三眼,三眼,三眼花翎級別有多高?郡王、親王都沒資格,整個王朝僅有七人戴用。
  • 清朝鐵帽子王的世子襲爵為親王后,其它兒子怎麼辦,能襲什麼爵?
    自明亡,明各王府先後封924位郡王:秦王封15郡王,晉王封28郡王,燕王封1郡王,周王封75郡王,楚王封20郡王,齊王封3郡王,魯王封23郡王,蜀王封21郡王,代王封29郡王,肅王封10郡王,遼王封24郡王,慶王封20郡王,寧王封11郡王,岷王封27郡王,谷王封1郡王,韓王封36郡王,沈王封28郡王,唐王封19郡王,伊王封
  • 中華兒女不應忘記,那些為國守疆的戰士:安西白髮軍武威郡王郭昕
    上次寫的是東漢「十三將士歸玉門」事情,今天再來講講唐朝中期的安西都護府守軍,安西白髮軍及武威郡王郭昕。郭昕出身名將世家,是汾陽王郭子儀的親侄子。是安西都護府最後一任都護。中華兒女不應忘記,那些為國守疆的戰士:安西白髮軍武威郡王郭昕。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明朝王爺外封為藩王清朝宗室封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襲爵方式有兩種:「世襲罔替」和「按次降級」。▲清朝皇帝列表但也不是無限度的向下降為庶人,而是降到若干級別後就不再降了,畢竟多少要給貴族留點面子。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引言想必看過清宮劇和熟讀清朝歷史小說的人都知道,凡是有功於國家的人都會加官進爵以示嘉獎。清王朝分封爵位共有恩封、功封、襲封、考封四種封爵形式。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14 級,其中只有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我們印象中清代初,有八大」鐵帽子王」,也就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8 人!
  • 清朝十二代皇帝的血緣關係,非親生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君主,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年號順治;皇子愛新覺羅·玄燁繼承帝位。皇子八人: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生母為筆什赫額捏福晉。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生母為寧愨妃董鄂氏,封裕親王。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即康熙帝。皇四子榮親王,生母為孝獻皇后董鄂氏。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生母為陳圖塞爾福晉,封恭親王。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全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親兄弟。而豪格則是皇太極的長子。此外清初還有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廣通王朱徽煠、陽宗王朱徽焟:明代勾結苗民造反的郡王,下場如何
    —《明宣宗實錄卷四十五》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朱徽煠被封為廣通王,朱徽焟被封為陽宗王。一年後,寶慶衛所鎮撫徐果的女兒徐氏被冊為廣通王妃,寶慶衛千戶沈瑄的妹妹沈氏被冊為陽宗王妃。根據《皇明祖訓》,首封郡王的歲祿為兩千石,可是廣通王和陽宗王偏偏只有五百石。人窮志短的岷府郡王朱楩一共有五個兒子,除了廣通王朱徽煠和陽宗王朱徽焟之外,其長子朱徽焲(音yì)封岷世子、次子朱徽煣(音róu)封鎮南王、第三子朱徽煝(音mèi)封江川王。
  • 盤點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
    清朝開國以後,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王公子弟被賜予王爵。不同於普通王爵每傳一代,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其中有八位戰功最為卓著的親王和郡王,其爵位是永遠不會下降的,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鐵帽子王」。順治年間,他被進封為叔和碩鄭親王,被順治稱為叔王,也是除多爾袞外,唯一被封為叔王的人。1655年,濟爾哈朗病逝,諡號為獻,配享太廟。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子,皇太極之弟。他17歲便隨皇太極南徵北戰,1636年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年幼的福臨即位,自己則擔任攝政王總攬朝政,成為大清的實際最高統治者,甚至,他被順治帝稱為皇父攝政王。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大清朝二百多年歷史,只有12個鐵帽子王。 物以稀為貴,對於愛新覺羅氏的宗室來說,被封為鐵帽子王是至高無上的榮耀,12家鐵帽子王中,親王有十家,剩餘兩家只是郡王,爵位低了一等。而十家親王中,第一個不靠軍功受封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只可惜,得到這樣的優待,子孫依然難逃衰落的命運。
  • 清朝公主格格遠嫁蒙古名單....
    25、簡親王濟度第三女端敏公主:順治撫養於宮中,封公主,嫁科爾沁達爾漢親王班第。26、簡親王濟度長女郡主:嫁阿魯科爾沁多羅郡王塞稜多爾濟。27、多鐸第八女:嫁科爾沁部鄂齊爾(生母為雍穆公主)。28、端重親王博洛之女:嫁察哈爾親王布爾尼。布爾尼。29、貝子彰泰之女縣君:嫁巴林部多羅郡王納穆達克。
  • 清朝皇室公主格格遠嫁蒙古名單
    22、皇太極第十一女:嫁阿巴垓部噶爾瑪索諾木。 23、皇太極第五女淑慧公主:嫁巴丵林輔國公色布騰。 24、承澤親王碩塞之女郡主:嫁科爾沁多羅貝勒沙津。 25、簡親王濟度第三女端敏公主:順治撫養於宮中,封公主,嫁科爾沁達爾漢親王班第。 26、簡親王濟度長女郡主:嫁阿魯科爾沁多羅郡王塞稜多爾濟。 27、多鐸第八女:嫁科爾沁部鄂齊爾(生母為雍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