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代皇帝的血緣關係,非親生

2020-12-21 咔咔讀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第一位大汗;皇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繼承大汗位。

皇子十六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褚英廢太子,廣略貝勒母為元妃佟佳氏;生於:萬曆八年;卒於:萬曆四十三年

皇次子:愛新覺羅·代善,和碩禮烈親王,母為元妃佟佳氏;生於:萬曆十一年;卒於:順治五年

皇三子:愛新覺羅·阿拜,追封奉恩鎮國勤敏公,母為庶妃兆佳氏;生於:萬曆十三年;卒於:順治五年

皇四子:愛新覺羅·湯古代,鎮國克潔將軍,母為庶妃鈕祜祿氏;生於:萬曆十三年;卒於:崇德五年

皇五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因罪奪爵,子孫降為紅帶子,母為繼妃沙濟富察氏;生於:萬曆十五年;卒於:天聰六年

皇六子:愛新覺羅·塔拜,追封奉恩輔國愨厚公,母為庶妃鈕祜祿氏;生於:萬曆十七年;卒於:崇德四年

皇七子:愛新覺羅·阿巴泰,追封和碩饒餘親王,母為側妃伊爾根覺羅氏;生於:萬曆十七年;卒於:順治三年

皇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宗,母為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生於:萬曆二十年;卒於:崇德八年

皇九子:愛新覺羅·巴布泰,奉恩鎮國恪僖公,母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生於:萬曆二十年;卒於:順治十二年

皇十子:愛新覺羅·德格類,因罪奪爵,子孫降為紅帶子,母為繼妃沙濟富察氏;生於:萬曆二十年;卒於:天聰九年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巴布海,鎮國將軍;傳一代,絕嗣,母為庶妃嘉穆瑚覺羅氏;生於:萬曆二十四年;卒於:順治七年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格,罷英親王,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生於:萬曆三十三年;卒於:順治八年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賴慕布,追封奉恩輔國介直公,母為庶妃西林覺羅氏;生於:萬曆三十九年;卒於:順治三年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多爾袞,和碩睿忠親王,(追封成宗義皇帝(清成宗),後罷),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生於:萬曆四十年;卒於:順治七年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和碩豫通親王,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生於:萬曆四十二年;卒於:順治六年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費揚果,黜宗室,母不詳(一說,母為繼妃沙濟富察氏;一說,不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太祖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皇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君主之位。

皇子十一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1609—1647),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肅武親王。

皇二子:愛新覺羅·洛格(1611—1621),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幼殤。

皇三子:愛新覺羅·洛博會(1611—1617),生母元妃鈕祜祿氏,幼殤。

皇四子:愛新覺羅·葉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顏扎氏,輔國公。

皇五子:愛新覺羅·碩塞(1629—1654),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承澤裕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鎮國愨厚公。

皇七子:愛新覺羅·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輔國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幼殤。

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生母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愛新覺羅·韜塞(1639—1695),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1642—1656),生母懿靖大貴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襄昭親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君主,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年號順治;皇子愛新覺羅·玄燁繼承帝位。

皇子八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生母為筆什赫額捏福晉。

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生母為寧愨妃董鄂氏,封裕親王。

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即康熙帝。

皇四子榮親王,生母為孝獻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生母為陳圖塞爾福晉,封恭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生母為唐璟福晉。

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生母為鈕祜祿福晉,封純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幹,生母為塞母肯額捏福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皇子愛新覺羅·胤禛繼承皇位。

皇子三十五人:

皇子:愛新覺羅·承瑞,2歲殤,未序齒,生母榮妃馬佳氏。

皇子:愛新覺羅·承祜,2歲殤,未序齒,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

皇子:愛新覺羅·承慶,1歲殤,未序齒,生母惠妃葉赫那拉氏。

皇子:愛新覺羅·賽音察渾,2歲殤,未序齒,生母榮妃馬佳氏。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褆,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生母惠妃葉赫那拉氏。

皇子:愛新覺羅·長華,旋殤,未序齒,生母榮妃馬佳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原名保成,皇太子,後被廢。諡曰密,為理密親王,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

皇子:愛新覺羅·長生,2歲殤,未序齒,生母榮妃馬佳氏。

皇子:愛新覺羅·萬黼,4歲殤,未序齒,生母貴人那拉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郡王,諡曰隱,為誠隱郡王,生母榮妃馬佳氏。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即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子:愛新覺羅·胤禶,1歲殤,未序齒,生母貴人那拉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恆親王,諡曰溫,為恆溫親王,生母宜妃郭絡羅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淳親王,諡曰度,為淳度親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廉親王,生母良妃衛氏。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固山貝子,生母宜妃郭絡羅氏。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初封敦郡王,雍正時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後釋放,授輔國公品級,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子:愛新覺羅·胤,1歲殤,未序齒,生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11歲殤,無諡號,生母宜妃郭絡羅氏。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親王,諡曰懿,為履懿親王,生母定妃萬琉哈氏。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親王,諡曰賢,為怡賢親王,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郡王,諡曰勤,為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子:愛新覺羅·胤禨,2個月殤,未序齒,生母平妃赫舍裡氏。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郡王,諡曰恪,為愉恪郡王,生母順懿密妃王氏。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諡曰恪,為莊恪親王,生母順懿密妃王氏。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親王,諡曰毅,為果毅親王,生母純裕勤妃陳氏。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8歲殤,生母順懿密妃王氏。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3歲殤,生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貝勒,諡曰簡靖,為簡靖貝勒,生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郡王,諡曰靖,為慎靖郡王。生母熙嬪陳氏。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貝勒,諡曰勤,為恭勤貝勒,生母謹嬪色赫圖氏。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祁,郡王品級貝勒,諡曰誠,生母靜嬪石氏。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諴親王,諡曰恪,為諴恪親王,生母穆嬪陳氏。

皇子:愛新覺羅·胤禐,出生當日殤,未序齒,貴人陳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皇子愛新覺羅·弘曆繼承皇位。

皇子十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弘暉(1697—1704年),追封端親王,生母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

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齊妃李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齊妃李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時(1704—1727年),生母齊妃李氏。

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寶親王,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弘晝(1711—1770年),和恭親王,生母純懿皇貴妃耿氏。

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福惠(1721—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皇子(未齒序):愛新覺羅·福沛(1723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謙妃劉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皇子愛新覺羅·永琰繼承帝位。

皇子十七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1728-1750),母哲憫皇貴妃。追封定親王,諡曰安。[162]子二,綿德、綿恩。[163]

皇次子:愛新覺羅·永璉(1730-1738),母孝賢純皇后。雍正帝賜名,隱示承宗器之意,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儲緘其名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乾隆三年(1738年)薨,冊贈皇太子,諡端慧。[164]

皇三子:愛新覺羅·永璋(1735-1760),母純惠皇貴妃,追封循郡王。[165]

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1739-1777),封履親王,母淑嘉皇貴妃。

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1741-1766),封榮親王,母愉貴妃,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諡號純。[166]

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1743-1790),封質郡王,母純惠皇貴妃。

皇七子:愛新覺羅·永琮(1746-1747),母孝賢純皇后,弘曆欲立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殤,年二歲,諡號悼敏。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親王。[167]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1746-1832),封儀親王,母淑嘉皇貴妃。[168]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殤,未封,母淑嘉皇貴妃。[169]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殤,未封,母舒妃。[170]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封成親王,母淑嘉皇貴妃,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1752-1776),母繼皇后。[171]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永璟,幼殤,未封,母繼皇后。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永璐(1757-1760),幼殤,未封,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1760-1820),即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后,在此不予贅述。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殤,未封,母為孝儀純皇后。[172]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永璘(1766-1820),母孝儀純皇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年號嘉慶。皇子愛新覺羅·旻寧繼承帝位。

皇子五人:

皇長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未命名,幼殤。

皇二子: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不予贅述;

皇三子:惇恪親王愛新覺羅·綿愷,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卒。

皇四子:瑞懷親王愛新覺羅·綿忻,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八年七月薨。

皇五子:惠端親王愛新覺羅·綿愉,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同治三年十二月薨。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年號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皇子愛新覺羅·奕詝繼承帝位。

皇子九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1808—1831年),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1826—1827年),順和郡王,幼殤,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1829—1829年),慧質郡王,幼殤,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鹹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不予贅述。

皇五子愛新覺羅·奕誴(1831—1889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年),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1840—1891年),醇賢親王,光緒帝生父,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1844—1868年),鍾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年號鹹豐。皇子愛新覺羅·載淳繼承帝位。

皇子二人

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母孝欽顯皇后,即同治帝。

次子憫郡王,母玫貴妃,生於鹹豐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同日夭折,未命名。

嗣子愛新覺羅·載湉,生父醇親王奕譞,於同治帝亡後過繼給鹹豐繼承大統,即光緒帝。

圖片來源於網絡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帝的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醇賢親王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湉(非同治親生)繼承帝位。

無皇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其弟弟(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的長子愛新覺羅·溥儀(光緒侄子,非親生血脈)繼承帝位。

無皇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無皇子

關於光緒、宣統的血統應不應該坐上皇位大家怎麼看呢?

關於皇帝親生血脈凋零又是怎麼看的呢?

——部分內容來源百科

相關焦點

  • 一口氣讀懂清朝十二帝,順序、關係、真實長相,不再傻傻不分不清
    為了便於歷史初學者快速了解清朝,筆者為大家梳理一下清朝十二帝的順序、關係、基本情況、主要事跡等,並輔以真實畫像。一口氣讀完,從此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 在歷史上,乾隆皇帝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
    在歷史上,乾隆皇帝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他是雍正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他也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乾隆皇帝他在25歲的時候就已經登上了帝位,乾隆皇帝他在這個皇帝位中,待了將近60年,他統治的清朝的時間也可以說長達了將近60多年,從古往今來的歷史上來看乾隆皇帝他是掌握權力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他的的壽命也是非常長的。
  • 皇帝也會絕後?清朝三代皇帝連續絕後,原因竟是自己的一位女人做的孽
    清朝,一個離我們最近的朝代,也是一個使我們落後世界的朝代,更是一個量四海財力,以結外邦歡心的朝代,清朝也是一個皇族絕後的朝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清朝晚期,三代皇帝都絕後了,而且清朝的皇族也可以說斷代了。
  • 清朝十二位皇帝簡介,記清大清皇帝順序,看清宮劇不再迷路
    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共傳十二代;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共傳十一帝276年;從公元1644年順治入主中原算起,共傳268年曆十位皇帝。直到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標誌著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徹底終結。
  •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他們的「年號」原來有這麼深的含義
    在我國古代裡,人們說文解字都講究個吉利,凡事也追求一個好的寓意,那些帝王世家們取名字更是有講究,這其中,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年號最能說明這個問題。清朝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共歷十二帝,時間長達296年。
  • 她九歲進宮,是雍正皇帝的養女,享盡恩寵,卻只活了18歲
    這個女孩就是雍正皇帝的和碩和惠公主,她是被雍正收養入宮的。她的親生父母是怡親王胤祥,按血緣關係應該是雍正的侄女。雍正將她接到宮中收養成為公主。然而清朝的公主似乎都紅顏薄命,她也沒能逃過這樣的命運,18歲便香消玉損。
  • 清朝皇族血緣密碼:生子順治的孝莊皇后為清太宗生育了幾個孩子?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竹木製成的搖籃仿佛在輕輕地搖蕩,裡面時而傳出嬰兒的啼哭,也許應驗了「永福」兩字的靈分與福分,大清國的第二代皇帝福臨就在此屋中誕生並成長。
  • 清朝皇帝能力品行排行榜1
    清朝十二個皇帝,就能力而言,可以分為四個等級。甲等:1、康熙,2、皇太極乙等:3、光緒,4、順治,5、嘉慶,6、道光丙等:7、努爾哈赤,8、乾隆,9、雍正丁等:10、鹹豐,11、同治,12、宣統綜合兩方面來看,可以把清朝皇帝排個座次。
  • 清朝皇帝奢華的一天,太震撼了!
    古代袞,卷同音,袞服以卷龍,十二章紋為飾,寓意「王披袞以象天」。上面這件袞服,圓領,對襟,平袖,直身式,四開裾,綴銅鎏金鏨花盤扣五枚。石青紗質服面上帶著團龍紋暗花。兩肩及前後胸裝飾五爪正面金龍四團,配五色雲與紅色蝙蝠,以寓「洪福齊天」。依其嚴謹的形制,精細的做工,可知其為御用之服。
  • 清朝皇帝選秀女內幕:藏這麼大秘密!
    旗人,是清朝獨有的。因此,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獨有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來的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軍事、生產等多方面職能。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誌,組成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旗。
  • 和清皇室近親結婚、早婚早育,並無關係
    在旗人中嚴厲施行「滿漢不通婚」的規定就是手段之一,而對於清朝皇室成員而言,近親結婚甚至是血緣關係很近的同宗族聯姻;早婚早育甚至是生殖系統遠沒有發育成熟的年齡便早早成婚生育,都是清朝統治階層的重要手段。1、近親結婚對清末三位帝王的生育能力影響近親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內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在清朝皇室中慣行的姑表親、舅表親、姨表親乃至同宗兄妹成婚都是近親結婚的典型代表。
  • 傳說乾隆皇帝並非雍正的親生兒子,那他究竟是誰的兒子?細思極恐
    愛新覺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乾隆,名為弘曆,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他本身雍正帝的第四個兒子,但是有人卻認為,他是海寧一位姓陳人家的兒子,是漢人之後。海寧是一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裡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前面提到的那塊九龍匾確有此物,但據專家考證,這塊牌匾不是乾隆所寫,而是康熙皇帝所寫。
  • 清朝皇帝的衣櫃:傳統的剝離與再融,一件龍袍竟然承載一個時代
    在中國傳統的朝服之中,一般都是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黻、黼,而清朝的統治者在其中還融入了馬蹄、馬鞍、弓等形象,使其具有了新的特色。龍袍中的細小圖案而我們常見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時所穿的龍袍,也叫做"吉服",也是一種十分正式的禮服。吉服一般上下相連的通身袍,領口為圓形、大襟、馬蹄袖的四開裾長袍,主要的顏色是明黃、藍色、紅色,衣服上繡著九龍十二章。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清朝的御前侍衛雖然都帶著刀,但是皇帝絲毫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相反,在皇帝遇到危險的時候,御前侍衛還會奮不顧身的將皇帝保護的非常好。用現在的話來說,皇帝就是御前侍衛的大金主,只有金主平安無事,他們才能獲取地位及榮耀。
  • 清朝皇帝生育能力大比拼,康熙乾隆超能生,同治光緒宣統太丟臉
    離開數據做分析,是嚴重的不道德行為,所以先上滿清十二帝「全家福」數據:透過數據,確實能從另一面看到清朝興衰的必然。清朝最繁盛的康雍乾三朝,可以比肩唐朝的盛世。這三朝的製造出來的皇室,也確實在數量上極為佔優。
  • 清朝皇帝有多奢侈,看這些藏品就知道!
    古代袞,卷同音,袞服以卷龍,十二章紋為飾,寓意「王披袞以象天」。上面這件袞服,圓領,對襟,平袖,直身式,四開裾,綴銅鎏金鏨花盤扣五枚。石青紗質服面上帶著團龍紋暗花。兩肩及前後胸裝飾五爪正面金龍四團,配五色雲與紅色蝙蝠,以寓「洪福齊天」。依其嚴謹的形制,精細的做工,可知其為御用之服。
  • 清朝皇后
    皇帝雖妃嬪成群,但皇后母儀天下。統攝六宮為皇帝管理家務的威權,是任何妃嬪都無法企及的。李寶臣  一位皇帝一生不見得只有一位皇后,在位時,皇后死亡或被廢黜,就產生了下一位。皇后缺位也不見得會迅速選補,有的就會一直空缺下去。皇后獨尊,絕無兩位以上皇后並存的可能。  歷史上,少數民族所建皇朝中,曾出現過多位皇后並存現象。
  • 難道,他真是在尋找親生父母?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利有弊,但南巡過程中的奢侈靡費、開支巨大,甚至直接開啟了乾隆中葉國勢漸衰的進程,讓其飽受後世詬病。但清朝滅亡以後,關於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就成為了爭論焦點,其中「弘曆非滿人,而是漢人,浙江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觀點傳播最廣。
  • 呂不韋與嬴政沒有血緣關係
    至於呂不韋是不是嬴政親生父親,經過查詢史書和醫學專業教材發現,雖然趙姬曾是呂不韋情人,但趙姬是在認識異人後才懷孕,所以呂不韋與嬴政不可能有血緣關係。首先根據《史記》記載,趙姬是在前259年正月生下嬴政,屬於正常「大期」。那麼究竟什麼是「大期」呢?
  • 歷史剪影:清朝光緒皇帝後宮相冊大曝光,原來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在「庚子國變」後,為了拉攏清政府與洋人的關係,慈禧開始帶頭引入一些西洋玩意兒,「照相」便是此時引入清皇室的一個新鮮玩意兒。而也正是因此,才使得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得以流傳了下來,比如其中就有不少關於清朝皇室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