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選秀女內幕:藏這麼大秘密!

2021-02-13 西祠房產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后,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旗人,是清朝獨有的。因此,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獨有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來的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軍事、生產等多方面職能。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誌,組成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旗。


清入主中原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這是清政權賴以統治的主要支柱;內務府包衣三旗則是清皇室的奴隸,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

所以,儘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係比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


  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也就不那麼簡單了,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家中年滿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


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歲也不準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該旗都統要進行查參,予以懲治。

然而,就在這一規定發布的第二年,閩浙總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摺,請求乾隆皇帝允許他年過十七歲的兒子恆志與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完婚,但是,馬爾泰的這位千金還沒有參加過選秀女。

  此事令乾隆皇帝大為惱火,命令德沛立即趕赴京師,當面訓飭,同時強調:「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選看後方準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謹遵行。近見尚有未經選看之秀女聘定許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責者,雖系蒙朕恩俞允,究與體制未協。選看八旗秀女,原為王、阿哥等擇取福晉;若在未經挑選之前即行結親許字,非為廢弛舊制,並恐無奏事責任之人,或不敢陳奏之人,伊等已行許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關係;且八旗秀女,於十三四歲即行選看,並無耽擱之虞。」


  這裡,乾隆皇帝振振有詞地說了三條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是為諸王和眾皇子挑選妻室,並非是為了給自己充實後宮;第二,一旦因選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緣,也是因為沒有遵守「我朝定製」,違法在先,並非皇家的責任;第三,即使為了選秀等上三年兩載,應選秀女也不過十六七歲,不會耽誤她的終身。

最後,乾隆皇帝命令「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務須遵例於選看後再行結親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至於參選秀女的年齡,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最小的是十一歲,大的可達二十歲。


每到準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準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匯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

  因為有病、殘疾、相貌醜陋而確實不能入選者,也必須經過逐層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統諮行戶部,戶部奏明皇帝,獲得允準後才能免去應選的義務,聽其自行婚嫁。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眾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車輛,而兵丁之家只能僱車乘坐。

  因此,乾隆時規定:「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僱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


最前面是宮中后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複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為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車樹雙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

  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秀女們乘坐的騾車則從神武門夾道東行而南,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北行,經北街市,然後再經地安門來到神武門外,這時,已是第二天中午了。

初選完畢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依次登上她們來時所乘坐的騾車,各歸其家。這種井然有序的排車法,是嘉慶年間的一位名叫丹巴多爾濟的額駙發明的。當應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走下騾車後,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引入宮中。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

  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複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后妃的候選人。

  如果成為后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複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眼帘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靚麗的容貌是否是當選秀女的主要標準呢?這裡有一張清末應選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難將這些面孔與任何一個表述美貌的詞彙聯繫起來,非但如此,少女們愛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


  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好色」也是極不名譽的,「美女禍國」從來都是帝王和他們的大臣們翻雲覆雨的護身符,因而這一標準總在若即若離、諱莫如深的撲朔迷離中。

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縣學生員攔下御駕,懇請乾隆皇帝就削減皇后烏拉那拉氏喪儀之事下罪己詔,致使龍顏大怒,但仍未忘記陳述那拉氏冊後「並非以色選愛升」,後來失寵,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總之絕不肯承認自己好色。

清統治者公開的兩條標準,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后、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訢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

相關焦點

  • 大清皇帝選秀女,秀女:大清就要亡了!皇帝:你可以回家了!
    清朝皇帝后妃主要來源就是選秀女,清朝的選秀分為兩種,一種是八旗選秀,秀女多來自八旗世家,另一種是宮女選秀,秀女主要來自內務府三旗包衣。
  • 選秀女與綠頭牌
    選秀女,是清朝入關後清宮建立的一種特有的為皇帝選擇妃嬪,為宗室阿哥們擇選配偶的制度。
  • 清朝皇帝奢華的一天,太震撼了!
    其實,皇帝的衣服可不止這麼簡單,清皇帝的衣服基本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這六大類,其中尤以前四類最為講究。| 禮服 |禮服是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裝。在清代宮廷所有的服裝種類中,禮服的等級規格最高。
  • 和珅能百般逢迎乾隆皇帝,為啥不提前討好嘉慶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當全國老百姓還沉浸在過年的熱鬧氣氛中時,乾隆皇帝病逝。那時候,和珅還負責總管乾隆皇帝的喪事。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天之後,自己就被嘉慶皇帝傳旨逮捕,以二十條大罪賜獄中自盡。幸運地是,嘉慶皇帝看在和珅是前朝重臣,又是乾隆皇帝兒女親家的份上,允許他回到家裡,用一匹白綾自盡。
  • 清朝後宮女子大多長相不好看,皇帝選妃不看顏值,而是有兩個標準
    清朝皇帝的後宮裡面可以說是包含了各色各樣的女人,有長相豔麗的,還有醜陋無比的,而對於這個選妃的標準,也是很不固定的。
  • 清朝后妃制度:看了這些,保準你不想穿越到清宮劇
    皇帝有很多妃嬪,最為人熟悉的就是那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皇帝選這麼多配偶,一是因為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差,幼兒夭折率高,皇帝為了保證後繼有人,只有多生子女才能保證子嗣延續。要想多生子就得先多配偶。這是一個現實的考慮。另外,后妃多也是皇帝權威的體現。皇帝擁有這麼多后妃是從奴隸社會時期延續下來的習俗,表明上下有別。
  • 清朝皇帝有多奢侈,看這些藏品就知道!
    其實,皇帝的衣服可不止這麼簡單,清皇帝的衣服基本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這六大類,其中尤以前四類最為講究。| 禮服 |禮服是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裝。在清代宮廷所有的服裝種類中,禮服的等級規格最高。
  • 順治皇帝最愛的董鄂妃到底是什麼身世?
    最前面是宮中后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複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每一輛騾子車上都有一盞燈,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由此可見,清朝選秀女與其說是選美,不如說是拼爹。
  • 從《慶餘年》裡看出清朝皇帝是強大的,他真是個可怕的人
    陳道明自由地展示了清朝皇帝的角色,尤其是他的表演,在大家面前總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清朝皇帝的角色只能由陳道明這樣的老演員來控制。畢竟,作為劇中最大的陰謀家 ,他身上有很多秘密,比如和葉青梅有大秘密。隨著情節的發展,他、葉青梅以及所發現的秘密也被揭露出來,這在當時震驚了範賢。現在回想過去,原來範賢的經歷都是專門安排的。
  • 清朝第一例廢后之後的故事:順治帝的後三位皇后,包括摯愛董鄂妃
    第一任皇后是攝政王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強塞過來的,順治皇帝極其不喜,最終在兩年後成功廢后,這也是清朝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的廢后。順治帝對這位年已十八歲的妃子十分滿意,《孝獻皇后行狀》記載順治皇帝稱讚她「穎慧過人...有母儀之度...性孝敬,知大禮,其於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至節儉,衣飾絕去華彩」。在順治皇帝眼裡看來,董鄂妃是完美無缺的,是自己的白月光,是自己的紅顏知己。
  • 光緒皇帝為何娶醜表姐為皇后
    但歷史上的確有一些出名的醜皇后,例如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宣王之後鍾離春、西晉晉惠帝司馬衷的醜悍皇后賈南風,還有清朝末年光緒帝的皇后隆裕。然而這三對情況各一,其中光緒皇帝是被迫娶醜皇后最讓人唏噓。 賈南風則是不僅容顏醜陋並且德行不堪,但她嫁的丈夫司馬衷是有名的「白痴皇帝」,因此也算半斤八兩不說也罷。惟獨光緒皇帝是在慈禧的威逼之下娶了一個時刻監視自己的枕邊人,後來還連他最心愛的珍妃都保不住累得她慘死無狀。
  • ...你就知道了|珊瑚|金龍|東珠|冬季|祭月|順治|皇帝|清朝|龍袍|萬壽
    今天,就帶大家感受下清代皇帝的極奢生活,要知道他們的壕可都滲透到了「衣食住行」等細節的方方面面了!【穿得太奢侈,一件龍袍價值連城!】提起皇上的穿戴,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龍袍。其實,皇帝的衣服可不止這麼簡單,清皇帝的衣服基本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這六大類,其中尤以前四類最為講究。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嘉慶皇帝的悲劇程度要看怎麼說了,要是比起他前面的那幾位皇帝,嘉慶皇帝的處境肯定是最悲劇的皇帝,可要是比起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嘉慶皇帝處境是最不錯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呢?雖然心裡這麼想,但是面上不能表現出來,因為一旦表現出來,恐怕連現在沒有實權的皇帝都做不成了,還是繼續忍耐吧。
  • 歷史剪影:清朝光緒皇帝後宮相冊大曝光,原來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隨著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的大大普及,人們出去玩要拍紀念照,吃東西拍美食照,甚至有些人早上起床都要來一張自拍好發朋友圈,可以說「照相」早已經成了稀鬆平常的一件事,不過倒退回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那時正值我國的清朝時期,「照相」因為可以將人的外貌留在紙上而被稱為妖術,以至於在很長時間內都不被人接受
  • 大清朝史上懸案,「生死不明」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前面和大家介紹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這兩位都是大清朝的國運柱石,是他們用生命奠定了大清朝的發展與壯大,最後成為大清朝的「太祖太宗」。前人栽樹後人乘蔭,有了前面兩位老祖宗的辛勞,才有後世子孫的「萬裡江山」和大清繁榮。接下來的皇帝便可順勢而治,指點江山了。
  • 嘉慶皇帝:37歲登基,無實權4年,61歲去世,是清朝最平庸的皇帝
    登基初名登基,父為乾隆皇帝,母為鼎鼎有名的令妃,即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寧夏有一位受人愛戴的母親,子憑母貴,6歲起便隨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學習,13歲時能通讀五經,受到皇帝寵愛。然而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顒琰並非太子人選。雍正的人品更是讓人心滿意足,可惜他先後立了三位皇太子,前兩位都相繼去世,最後只有顒琰倖存。首先是富察皇后的兒子永璉。
  • 乾隆皇帝為何選擇將皇位傳給漢人嘉慶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
    乾隆皇帝為何選擇將皇位傳給漢人嘉慶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為了保證清朝統治集團血統的純正,清朝規定宮中不得「蓄漢女」,但漢軍八旗除外,選秀女的資格,漢軍筆帖式、驍騎校官職以上家的女子都在入選之內。這就不難理解在滿漢不通婚的情況下,為何有漢族女子進入宮廷了。
  • 清朝皇帝為什麼有蒙古和漢人血統?看看清朝皇帝的生母是哪些人
    清朝雖然是滿族人建立的,但是清朝的皇帝的血統卻不是純正的滿族人,因為清朝的后妃裡面有著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而且自康熙帝之後,清朝歷代皇帝都帶有漢人血統,這一點是需要的大家注意的。首先清朝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就開始注重吸收蒙古人作為滿族的同盟,努爾哈赤與蒙古的科爾沁部聯盟,他迎娶科爾沁明安的女兒。努爾哈赤二子巴圖魯貝勒娶蒙古扎嚕特部鍾嫩之女為妻,五子莽古爾泰娶該部內齊之妹為妻,可以說蒙古和清朝的聯姻早就開始了。
  • 這根楠木騙了清朝皇帝100多年!從沒人發現宮裡的這個秘密?
    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帝和后妃們居住的場所,整座建築構思巧妙,富麗堂皇,尤其是在故宮皇極殿前的九龍壁,更是皇宮大內最為雄偉和精美的建築物之一。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九龍壁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秘密。只是多年以來沒有人知道,直到現在人們才發現,甚至當時的乾隆都被蒙在鼓裡。
  •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他們的「年號」原來有這麼深的含義
    在我國古代裡,人們說文解字都講究個吉利,凡事也追求一個好的寓意,那些帝王世家們取名字更是有講究,這其中,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年號最能說明這個問題。清朝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為止,共歷十二帝,時間長達2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