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接連下發兩道諭旨,明確了自己將於乾隆十六年開始南巡,並明確給出了南巡原因:1、應江南官民所請;2、遵循聖祖康熙帝南巡之例;3、體察江南民情;4、恭奉母后,以盡孝道。
因為準備充分和南巡途中官員的殷勤迎駕,乾隆皇帝對乾隆十六年的首次南巡十分滿意,又接連在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和乾隆四十五年先後進行了五次南巡。乾隆四十五年,結束了第六次南巡以後,鑑於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的次數限制,鑑於乾隆皇帝已經74歲的高齡,再加上數次南巡的巨額耗費,乾隆皇帝下旨不再南巡。
關於六次南巡的耗費巨大,乾隆皇帝曾經在晚年親撰的《御製南巡記》中,予以過正面回應:
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利有弊,但南巡過程中的奢侈靡費、開支巨大,甚至直接開啟了乾隆中葉國勢漸衰的進程,讓其飽受後世詬病。但清朝滅亡以後,關於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就成為了爭論焦點,其中「弘曆非滿人,而是漢人,浙江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觀點傳播最廣。
乾隆帝六次南巡的野史傳聞
《清朝野史大觀》對於這段傳聞有著較為明顯的記載:
康熙間,胤禛與陳閣老尤相善。會兩家各生子,其歲日月時皆同。胤禛聞悉,乃大喜,命抱以來。久之,始送歸。則竟非己子,且易男為女矣。陳氏殊震怖,顧不敢剖辨,遂力秘之。
康熙年間,皇四子胤禛和漢官陳閣老家同時生產,胤禛用自己的女兒換回了陳閣老家的兒子。乾隆皇帝登基後,獲悉事情真相才會親赴江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為了證明這一說法,諸多野史筆記還出具了多項證據:
1、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就住在浙江海寧陳閣老家中;
2、陳閣老府邸的「中門」,自乾隆皇帝親臨以後便永久封閉,「非天子臨幸,此門毋輕開」;
3、浙江人口口相傳,乾隆皇帝曾經命人用黃幔遮擋,親自跪拜陳閣老夫婦;
那麼,這種說法能不能立足腳跟呢?
其實,這只是反清思想嚴重的江南地區杜撰出來,用以抹黑清廷的謠傳,絕非事實真相。
首先,乾隆皇帝出生於康熙五十年,當時的皇四子胤禛雖然有三子早夭,但其第四子弘時已經7歲,已經度過了年幼夭折的危險期。也就是說,不管是王爵承襲還是皇位傳承,皇四子胤禛都已經有了後代,沒必要抱來別人的孩子。
再者,康熙五十年正值「九子奪嫡」的關鍵時期,一向心思縝密、沉穩冷靜的皇四子胤禛絕對不會犯下如此大錯,主動為奪嫡對手們留下足可以致命的把柄。
更重要的是,清代皇室成員的出生日期、生母情況甚至是出生地點、名字選擇都會在《玉牒》中明確記載,不能有絲毫差錯。而且,《玉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管理,即使是皇帝也無權更改。也就是說,乾隆皇帝只能是皇四子胤禛的親生子,沒有其他可能。
再者說了,如果乾隆皇帝真是前往江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還會「恭奉母后」一同前往嗎?所以這個傳聞這是類似天地會一樣的反清組織,用以抹黑甚至用以自我安慰的刻意杜撰。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真正原因
既然不是為了尋找親生父母,那麼乾隆皇帝為何不惜勞民傷財、耗費巨大,也要前後六次下江南呢?
其實,我們對乾隆皇帝「敗家子」的形象認定,多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歷史上的乾隆皇帝或許有著諸多毛病,但作為一代職業帝王,他無疑是最成功的代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雖然耗資巨大,甚至直接開啟了清朝中衰的進程,但就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這是一項不得不進行的政治活動。
1、雍正新政帶給統治階層的負面影響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從康熙皇帝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官員貪腐、浮誇成風,弊政百出的虛晃盛世;可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一直致力於新政推行、吏治整頓的高壓統治,幾乎得罪光了天下的既得利益階層。在一片反對聲音中,就屬江南這個人傑地靈、文人輩出的地區鬧得最兇。
也就是說,雍正皇帝雖然將大清王朝重新推到了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但他卻也將統治階層和官僚、士紳、文人之間的關係推向了冰點,如果不加以修復和改善,皇權的穩固性甚至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所以,乾隆皇帝在修復了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以後,才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天下士紳和文人身上,自京城到江南的南巡,就是乾隆皇帝用以宣揚懷柔統治思想,改善階級矛盾的理性做法。不得不承認,乾隆皇帝的數次南巡,為清朝鼎盛時期的到來創造了絕佳環境。
2、江南地區的特殊性
自古以來,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人傑地靈的江南地區都是統治階層至為關注的地方。清朝時期的江南地區,更是成為了支撐大清財政和糧餉的「錢袋子」、「糧倉」。可這樣一個對朝廷、對皇權,甚至對天下安穩至關重要的地區,偏偏是反清思想最為活躍、抗清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
自清初時期,清軍製造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血腥慘案以後,江南地區幾乎成為了反清思想的風向標,但凡有逆反案出現,幾乎都能找到江南人士的身影。雍正皇帝繼位以後,又屢屢改革鹽政、錢法和土地賦稅政策,讓江南地區的反清思想更為嚴重,這就迫使乾隆皇帝必須親臨江南,用一系列恩賞動作,安撫和拉攏江南人士。
自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六十年間,大清國庫的存銀始終保持在六千萬兩以上,這和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對江南地區的懷柔、安撫政策絕對分不開關係。
3、奉母南巡,以示孝道的統治思想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在給出南巡理由的時候,提及了康熙皇帝南巡時「恭侍皇太后鑾輿,群黎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交頌天家孝德」的情形,這對於歷來講究「以仁孝治天下」的清朝統治階層而言,至關重要。為此,乾隆皇帝專門給出了「江南名勝甲天下,奉聖母皇太后遊賞,以示孝道」的南巡理由。
用儒家思想中的「仁孝」來統治中原地區,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而言,不光是一句口號,而是必須以身作則,表率天下才能收到實際效果的統治手段。在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中,前四次都是「奉崇慶皇太后出巡」,這對於彰顯皇家孝德,維護皇帝形象乃至皇權穩固、天下威服都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影響。
當然,除了上述幾個重要原因外,炫耀國力、彰顯皇家威嚴;視察水利、關注百姓疾苦;貪圖享樂、意在遊山玩水等等,也是乾隆皇帝南巡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六次南巡給朝廷財政、沿途百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較之政治方面的收益,乾隆皇帝的南巡之舉並不能說成是昏庸表現。
參考文獻:《清實錄·高宗實錄》、《清朝野史大觀》、《乾隆帝御製南巡記》、《乾隆帝南巡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