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創新英雄 砥礪奮鬥精神
珠江之畔,流光溢彩;廣州塔下,燈火璀璨。昨夜,廣州國際媒體港又迎盛事——由廣州日報承辦的「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在此隆重舉行。現場大咖雲集,高朋滿座,來自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政界、企業界、學界、媒體界代表共同聆聽廣州創新故事,感受廣州的創新風採。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期間再次強調,要有志氣和骨氣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廣州,一個個創新英雄不負重託,奮力攻關,收穫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為廣州實體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增進民生福祉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為創新喝彩,向英雄致敬,大力弘揚企業家、創業家精神,展現著廣州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鏗鏘腳步,正是廣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
沒有邁不過去的溝坎,沒有攀登不上的高峰。創新英雄,盡顯創新魅力。創新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難免荊棘叢生、困難重重。有人埋首於實驗室、板凳甘坐十年冷;有人拋棄「鐵飯碗」、在創新這場「壯麗的探險」中奮勇前行——廣州創新英雄的故事震撼人心,讓人肅然起敬。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焚膏繼晷、兀兀窮年的拼勁兒,能感到「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他們的故事也證明,目標愈崇高,愈能激揚奮鬥精神;創新越艱辛,越能彰顯英雄本色。他們是時代的榜樣、城市的英雄;他們的奮鬥故事,正是廣州在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勇當排頭兵的生動側影。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創新英雄,盡顯城市活力。廣州創新英雄層出不窮,正是源於城市土壤的豐富滋養。廣州,一座具有創新精神的英雄城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州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為創新創造創業者提供茁壯成長的沃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把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擺在更突出位置,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僅以人才為例,廣州持續完善人才使用、評價、激勵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力度大、魄力足的改革舉措、政策支持為創新人才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是一個窗口、一面鏡子,展現著廣州一流的創新環境、生機勃勃的創新活力。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創新英雄,引領城市前行。當前,廣州發展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創新發展是廣州的唯一出路。在自主創新上攻堅克難,不能沒有英雄;加快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更需要先鋒。「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以企業家、創業家精神感染人、引領人,為城市提供創新文化的滋養,為廣州進一步凝聚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創新力量。此外,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是一個誠摯邀請,借海內外貴賓、財經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吸引國內外人才來廣州創新創業創造,與廣州這座偉大城市攜手奮鬥,共同成長!
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決勝未來。「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展現著新時代廣州的新氣象、新機遇。展望未來,廣州還將以敢闖敢試的銳氣、追求卓越的勁頭,全力打造國際人才新高地,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創新,為世界呈現一個更具創新活力、更具創新影響力的廣州!
英雄匯聚 解碼創新
時代大潮風起雲湧,創新英雄匯聚廣州。
昨晩的廣州國際媒體港,流光溢彩,高朋滿座。由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承辦的黃埔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論壇「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在此舉行。74位來自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精英代表首度成為「廣州之夜」的主角,獲頒「廣州創新英雄」的證書。這些創新英雄全部都是廣州日報《廣州創新英雄》全媒體系列報導以及科創版、設計版的主人公。
「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昨晚舉行,74人獲頒「廣州創新英雄」。
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造就了廣州活力四射、百舸爭流的創新氛圍。在這裡,無數尖端科技正在改變生活,無數創新英雄正在創造未來。八位平常在實驗室和生產線上默默奮鬥的創新英雄走上璀璨的舞臺,探討創新之道,激蕩創新思想,他們用自己的創新故事詮釋了創新創業為何要「到廣州去」。
鍾南山院士特意錄製寄語視頻
昨晩,正在澳門講堂的著名呼吸疾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特意為「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錄製了寄語視頻,分享了他對創新這一概念的理解,並解釋了屠呦呦為什麼能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他說,任何一個新觀點、新發明或新發現,都需要長期的實踐去論證或證實它是否能夠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或者具有極大的潛力。「只有當這個創意產生了效益,或者研製出了產品,或者形成了實踐指南,才能稱之為創新。這也是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40年後,諾貝爾獎才頒給她的原因。」他說,「她的發現挽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
「我從來就不認為,在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或提出一個觀點,就叫作創新。這只能叫創意。」鍾南山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醫學界,如果有了一個發現,能夠堅持研究,直到製成產品,或者有一種治療方法,能夠作為一種指南進行推廣,比單純發一篇論文然後就束之高閣貢獻要大得多。
八位創新英雄登臺講述創新故事
創新廣州,一向敢為人先,創新英雄輩出。既有眼光和勇氣、又有情懷和堅持的他們,拼搏故事尤為動人。
昨天晚上,在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新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何建行,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和廣汽研究院副院長、概念與造型設計中心主任張帆這4位創新英雄,以TED演講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創新曆程與心得。
在沙龍環節,廣州瀚陽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峻岭、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廣州白雲山製藥總廠科技副廠長王健松和圖普科技創始人及CEO李明強分享了他們是如何在廣州這片創業熱土,實現「每一個人都是創新英雄」。
「『創新英雄會』很好,讓一些已有創新成果的創業者聚在一起,以『舊』帶『新』,帶領其他新生代創業者,讓全社會形成一種創新創業的氛圍。」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認為,活動可以凝聚各行各業的精英,從而實現思想的碰撞,迸發出更多靈感,有利於對不同新領域的突破,催生更多的創新動力。
「『創新英雄會』辦得好,希望以後能形成一年一度的專業頒證盛會,讓『創新』成為廣州的亮點,讓『創新英雄會』成為廣州的未來品牌!」姚維兵認為,不管任何產業都要力爭做到最專業、最細緻。當「創新英雄會」成為衡量創新指標的一個標誌性存在,能夠大大促進社會的正能量,對引進人才和培養工匠也有無法估量的好處。
頒證嘉賓贊創新英雄會有創意
昨晚的「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還別出心裁地邀請了世界頂級財經雜誌的「大佬」為創新英雄頒發證書。他們都認為這樣的創新英雄會讓人耳目一新。
「這是一個屬於創新英雄的夜晚。」《財富》雜誌主編Clifton Leaf在致頒證詞時表示,將這些創新人士稱為英雄十分恰當,「這些創新英雄,既有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也有一些相當年輕的面孔。他們的努力,消除了我們的病痛,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然而,在科技領域的創新,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的。每一次成功背後,總有無數次的失敗。」說起成功背後的失敗,他感慨地說,「我們既要向這些成功人士致以熱烈的祝賀,也要向那些曾經的失敗致以崇高的敬意。」
「廣東的創新領域最震撼我的,是它的整個真實、鮮明有活力的生態系統,以及驚人的執行能力。」 《亞洲銀行家》創始人、主席以理(Emmanuel Daniel)在活動結束後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醫藥、汽車、人工智慧這些領域是很複雜的,要想取得成功不能只依賴於個人,這需要工程師、數據分析師以及各種專業人才一起努力。「廣東創業者的社群氛圍很濃厚,我深刻地意識到廣東的創新主要是源於人們的互相合作。」
「廣州是一個快樂的城市,這裡有很多美食,廣州人維持著一個很穩定的社區,這是在矽谷、北京、上海或深圳這些創新地區所不具備的,這些地區的人主要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很多創新地區強調人員多樣性和持續的變化,但是人群結構的穩定有其特有的價值。如果人員結構不穩定的話,企業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進行創新,有時回報與投入是不匹配的。在廣州,創業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創新之城 英雄輩出
四名創新者分享如何在廣州實現「每一個人都是創新英雄」
時代呼喚創新英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創新英雄。一周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要求我們要有自主創新的骨氣和志氣。廣州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勇於創新,走出了一條條自主研發之路,成為廣州當之無愧的創新英雄。
在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沙龍環節,廣州瀚陽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峻岭、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廣州白雲山製藥總廠科技副廠長王健松和圖普科技創始人及CEO李明強分享了他們是如何在廣州這片創業熱土,實現「每一個人都是創新英雄」。
港珠澳大橋:採用工業化建設和理念
廣州瀚陽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峻岭
孫峻岭
孫峻岭是港珠澳大橋設計安全評估項目組組長,他從一名橋梁人的角度,講述了建設港珠澳大橋對中國橋梁事業的啟示。在他看來,建設港珠澳大橋最重要的意義是採用了工業化建設的理念。「港珠澳大橋從設計、製造到施工,是我國建設橋梁行業轉型以來,一次很大的轉變。」
孫峻岭說,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橋梁最經典的成就。他曾是加拿大聯邦大橋和美國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的主要設計者,也是港珠澳大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項目組組長。
說起與港珠澳大橋的緣分,孫峻岭娓娓道來,2009年,他在暨南大學講學過程中,發現當時港珠澳大橋前期籌建組組長、總工程師以及籌建團隊都在很認真聽自己分享超大橋梁的工業化實施與管理理念。「我們於此結緣,於是我開始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這很榮幸。」
中小企業:秉承著「比最好的好一點」理念
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
姚維兵
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作為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科研成果的企業家,姚維兵講述了他帶領這家中小企業如何在廣州破土而生、茁壯成長。姚維兵說,這十年,明珞汽車從一家初創企業成長為世界領先的智能裝備企業,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比最好的好一點(Do better than the best)。」在明珞的創新之路上,從最早基礎的生產做技術服務,然後做系統集成,到2012年轉型做產品公司,2015年我們做數字和智能製造。「我們創造了128天交付一條生產線的奇蹟,比國外的六家同行早了一年,我們在設備的可靠性、成本和維修成本等方面在做創新。」
正是這樣,這家從前靠做代工起家的小企業,現在生產線可做到這一秒在生產奧迪,下一秒就可以生產奔馳。「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升級帶來智能製造的革新,我們智能製造理念是創造價值,我們怎麼把幾千億元的細分市場做大做強,為行業創造價值,這是我們的目標。」
醫藥企業:研製出老百姓用得起的有效藥
廣州白雲山製藥總廠科技副廠長王健松
王健松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時,考察了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同樣作為一家醫藥企業,廣州白雲山製藥總廠科技副廠長王健松分享了在生物製藥的漫長過程中,如何克服寂寞時刻。他說,新藥研發不僅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執著和毅力,更要具有顛覆常規的創新力。特別是面對病患疾苦,研製出老百姓用得起、安全放心的有效治療藥物是擺在每一位製藥人面前的天塹鴻溝。
當前生物醫藥行業的自主創新,其核心是滿足臨床用藥及公共衛生安全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以他們生產的1類新藥頭孢嗪脒鈉為例,這是我國近20年來唯一成功獲批的頭孢類1類新藥臨床批件。研製頭孢嗪脒鈉的過程複雜且曲折,從上百個化合物中篩選出一個候選化合物,當時試驗品療效和穩定性都不錯,以為距離成功很近了,但是因為化合物的溶解性不好,未來臨床開發和使用風險大大增加,為此不得不放棄並重新來過。
新藥研發道阻且長,從0到1的過程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卻充滿了艱辛。「憑藉著我們每一位研發人員對生物醫藥行業的熱愛、對一次次失敗的包容、對藥物研發的一腔熱忱,企業一定可以為社會源源不斷創造好藥,造福廣大患者。」
創新創業:創新很艱苦不像電視劇
圖普科技創始人及CEO李明強
李明強
圖普科技是國內最大的圖像識別平臺,圖像的日均處理量大概在10億次的級別。作為一名創業者,談起創業,李明強格外有感觸。他說,不能為了創業而創業,現在有一部創業相關電視劇在熱播,在創業者眼裡,電視劇只是電視劇。
「在電視劇裡只要泡在咖啡館裡,創業就輕鬆過來了,其實創業很艱辛、很艱苦。」李明強感慨。
他認為,很多年輕人走出學校就直接創業,或者覺得打工沒意思去創業。有一些人創業前半年過得風花雪月,過了半年之後,就要面對資本、面向用戶,創業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麼輕鬆,創業是很艱苦的事情。
創新的廣州永不停步
昨晚,黃埔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論壇「廣州之夜·創新英雄會」在廣州國際媒體港舉行。來自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英雄在此共度「廣州之夜」。
這群平常在實驗室和生產線上默默奮鬥的創新英雄在這個夜晚走到前臺,分享創新故事。他們表示,「創新英雄會」的舉行營造了人人尊崇創新的「時勢」,造就個個勇於創新的「英雄」,他們將不辜負「創新英雄」這個稱號,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陳新滋:
創造更多科技更好服務社會
陳新滋
「今天很榮幸,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科研的感想。『創新英雄』這個稱號,對我個人而言是絕對當不起的,若真要承擔這麼厚重的榮譽,就應該是和我一起打拼的團隊,包括所有和我合作的學生和科研人員。」國際知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陳新滋教授一上臺即謙虛地說道。
陳新滋說,自己一直認為,科研的最終目標是把最新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為社會服務。十年前,出現了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氯仿是工業上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料,而全世界絕大部分製造氯仿的工業方法都會產生5%~10%的四氯化碳,但是四氯化碳已被證實會破壞保護地球生物的臭氧層。所以,必須儘快找到一個完全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製造氯仿時產生的四氯化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新滋組織了一個小團隊,包括他以前的學生及兩位退休教授。通過大膽假設、細心求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團隊就完成了把四氯化碳轉化為氯仿的工業製造流程,真正做到變廢為寶。現在相關的工廠每年都用這個方法處理萬噸級的四氯化碳。既解決了環保問題,又增加了公司的盈利。
陳新滋說,自己目前最感興趣的科研題目是如何創造具有我國自主創新智慧財產權的抗癌新藥。「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要開發最新技術外,更喜歡用快、好、省的方法,在已知的最新科學基礎上加入我們最『拿手』的新元素,創造出有自己智慧財產權而領先同類產品的新藥。『手性技術』是我們實驗室數十年來基礎堅實的科學技術,我們現在把這個技術用在改造一個美國著名大藥廠正在做二期臨床的候選藥物。結果正如我們設計時的想法一樣,我們造出來的新化合物,比這家大藥廠的候選藥物效果更好,在生物利用度上是遙遙領先(100%對67%)。動物實驗也看到抑制腫瘤的效果優勢明顯。當然,要做成一個應用於市場的新藥,還需要很多時間與金錢的投入。但我們很有信心,只要堅持、努力,知識就會變成生產力。」
陳新滋認為,中國人常用的草藥也是一個巨大的藥用化合物寶藏。傳統的煎煮提取方法往往把很多非常高效但並不十分穩定的化合物破壞。但通過改良的提取方法,就可以在草藥中提取活性非常高的抗癌物質。更有意思的是,一定量的草藥經過提取處理後,所得的活性物質的抗癌活性,比等量草藥煎煮而得到的全部湯劑的總活性要高數千倍。「這些研究不但提供了一個尋找抗癌新藥的新途徑,也可啟發我們使用傳統中藥的新方法。科學發展是不斷實驗、創新的結果,而實驗、創新依靠的就是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
陳新滋堅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推進,自己和自己的團隊,將來一定會有更多機會和灣區內其他學術/工業單位合作,創造更多能服務於社會的新科技,並更有效地把實驗室的發現轉化為生產力,為建設大灣區出一分力。
何建行:
醫學創新使命痛苦越來越少
何建行
「我們總說英雄創造了歷史,但其實歷史也創造了英雄。醫學創新的使命是使人類痛苦越來越少,最後是沒有痛苦。」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何建行的這句開場白打動了在場許多嘉賓。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年新發病例多達78.1萬人。而作為其主要治療方法的胸外科,一度被稱為「兇外科」。究其原因,是長達40cm的大切口,斷兩根以上的肋骨帶來的術後疼痛,外加氣管插管麻醉,肌松藥帶來的虛弱,胸管、導尿管帶來的不便,都讓患者的康復過程極為艱難。上世紀90年代初,國外已經吹起胸腔鏡微創手術之風,國內卻依然堅持「大開刀手術」。何建行想,為何不能開啟新微創時代呢?
堅持著這一信念,經過20多年的發展,何建行團隊實現了切口、術式等方面的肺癌微創根治術的全覆蓋,並在國際上率先將肺癌微創手術的適用範圍提高到95%以上。
「手術做到微創極致了,那我們又想,能不能做成微創麻醉呢?所以我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高選擇自主呼吸』麻醉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手術做哪個部位,就麻哪個部位,大大縮短了術後恢復的時間。」
結合幾個創新內容,何建行團隊其後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無插管」微創手術理念。「當時引起了一片反對聲。一項創新貴在堅持,實踐出真知。」團隊最終用實例證明了「無插管」的優勢:一位女藝術家術後24小時即可發聲歌唱,而這位年輕女患者更是可以從手術室走回病房,至此,我們讓部分胸外科手術真正實現了24小時出入院,實現了歷史的跨越。
「2015年11月,我們作為東道主組織了『第一屆國際無插管學習班』,來自歐美等30多個發達國家的近百名手術和麻醉醫生齊聚羊城,共同研討無管微創胸外科手術。鍾南山院士當時驕傲地說:這是第一次有國際的醫生來中國取西方醫學的『東經』,是我們廣州的驕傲。」
改善了患者的痛苦,何建行又開始琢磨如何改善術者的操作舒適度。「3D顯示技術的發展給外科醫生也帶來了革命性顛覆。我們可以通過一副3D眼鏡獲得更加立體、更加清晰的視覺效果,但對於一個本身就需要戴近視眼鏡的外科醫生來說,一臺手術下來,鼻梁都有種快被壓塌的感覺,由於光線衰減,眼睛會覺得特別乾澀、疲勞。」
何建行的醫療團隊與技術研發團隊經歷了無數個「建立-推翻-重建」的過程,終於研發出了國際上首臺「裸眼3D」胸腔鏡顯示系統,並順利成為手術醫生的「新寵」。
「如創新,須轉化。如果我們的創新不能變成社會的行為和享受,那就對社會毫無意義。鍾南山院士講,病人的需求就是我們創新的需要,醫學科學研究需要頂天立地為人民。無管微創胸外科手術讓世界學在廣州!『裸眼3D』胸腔鏡讓世界『看』到了廣州。」何建行自豪地表示。
盧宇彤:
在科技創新中女性勇擔責任
盧宇彤
一頭黑色長髮、身穿白色連衣裙、外表柔美的女科學家盧宇彤一上臺,即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眼光。盧宇彤是國家超級計算機廣州中心主任,不久前還當選國際超級計算機大會主席,也是世界首位女性科學家任此職務。
在演講過程中,盧宇彤通過生動的比喻,向大家展現了超級計算機的「超級能力」。「超級計算對科學發展、技術創新、產業革命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超算到底能做什麼?它可以幫助人類解決一系列最重要的挑戰性問題,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蛋白質,快到每秒鐘發生數百萬次的化學反應,慢到數百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地殼變化,超算一直在推動著人類的科學研究向微觀深入。」同時,超算技術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曾破紀錄獲得世界500強排名六連冠。作為天河二號的設計者,盧宇彤主要負責系統的軟體和應用的開發,她也代表團隊六次登上了國際超算最高的領獎臺,見證了天河二號在國際超算領域大放異彩,打破了美日對超算頭把交椅的壟斷,打響了中國的品牌,也改變了世界超算的格局。
近年來,廣州超算中心力爭推進各領域的應用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用戶數目最多、應用範圍最廣的超算中心,支持前沿基礎科學研究能力的提升,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工程能力的提升,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超算的應用已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廣州市氣象預報業務系統是國內首個精細化數字天氣預報的系統,天河二號將其精度提升到了一公裡,這個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各位在每天出行前查看的天氣預報,手機上收到颱風的預警,以及在地鐵口看到的時時刻刻的周邊天氣,其實背後都有天河二號的功勞。」
「天河二號還搭建了交通視頻大數據分析平臺,助力智能交通等智慧城市的建設。」盧宇彤自豪地表示,目前天河二號的應用已經全面覆蓋了粵港澳大灣區,也輻射到全國幾乎所有省市區域,而且影響世界。「今年我們成為世界上最具應用影響力超算中心,我們緊隨美國的四大國家實驗室,我們超算中心的水平已經在歐洲和日本之前。」
在過去的20多年裡,盧宇彤參與了五代「銀河」系統及兩代「天河」系統的研製,並帶領團隊研製出全球效率最高的通信系統。幾個月前,她當選為國際超級計算機大會主席,是首位中國科學家、也是世界首位女性科學家任此職務。
身處超算這個男性居多數的領域,盧宇彤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我的超算之路其實是伴隨著中國超算的崛起而慢慢走出來的。我想,女性在科技創新中應該勇擔責任,創新思維,堅持不懈,追求完美。在男性佔主導地位的科技領域,我們也可以發出女性的聲音,向世界展示女性的力量,中國的力量。」
「我個人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對個人而言,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都是更大成功的基石。在超算領域,超級計算的成功是支撐其他領域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業技術創新的基礎。計算就是生產力,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愛超算,用超算,依託超算能夠做出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
張帆:
以「創新設計」振興汽車工業
張帆
作為一名汽車設計師,廣汽研究院副院長兼概念與造型設計中心主任張帆分享了他與團隊的創新故事。
「我的汽車職業生涯是從戴姆勒汽車公司開始的,在當時設計中心的德國本部,我度過了在成長階段裡最重要的八年時光。」在此期間,張帆參與了奔馳品牌多款量產與概念車型的設計工作。其中,由他作為外造型主設計師的Concept A-Class概念車在2011年上海國際車展的全球首發中引起轟動。當時,張帆是德國團隊中鮮有的亞洲人面孔。「不過,為自己來自中國感到自豪的同時,我的心中隱隱間多了一份責任與期待。什麼時候中國人也可以為自己的品牌設計出這樣的好車呢?」
2011年是張帆人生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他選擇回到中國,加入廣汽。在他看來,這個決定,讓他將企業從一份職業從此變成了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事實證明,這條路並不輕鬆。彼時,中國汽車工業並不像今天這麼發達,設計水平處於剛起步階段。從奔馳到廣汽,從德國到中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體系間的跨越。不僅是空間地域的差別,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國內設計團隊和國際水平的巨大差距。「當時,我們的辦公條件和研發設備還處於非常初級的狀態,但廣汽人認真踏實的實幹精神和『要做出讓中國人驕傲的自主品牌』的這種勁頭,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不希望,在眾人眼中的中國汽車設計只有山寨和模仿。「我們偏要用實際行動,改變大家對於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設計的陳舊觀念。」
張帆回憶,他剛加入廣汽設計時,團隊只有二十幾個人。而通過七年多持續發展,目前他的團隊已發展為一支300餘人、包含16個細分專業領域的正向研發隊伍,這有力地支撐了廣汽傳祺的飛速發展。
隨著時間推移,他帶領的團隊設計出的作品接踵面世,向市場交出一份份滿意的答卷。「GS4面世至今累計銷量已破百萬,這是因為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創新提出了『領先半步』的設計理念,這是對我們團隊成績的最大肯定。」此外,GS8這款中大型SUV,以「外剛內柔」的設計理念,打破了中國品牌SUV的價格天花板,與同級別的日系美系的標杆車型並駕齊驅。
張帆說,全球化是廣汽未來的核心發展目標,為此廣汽在美國布局了三個前瞻研發中心,其中洛杉磯是我們的前瞻設計中心,它與上海、廣州共同組成廣汽設計三大陣營,共同推進我們全球化設計的創新步伐。在他看來,對於中國汽車設計的未來,他有著許多期待。「今天,我們的原創設計已經接近國際一流水平,未來,我們將用來自中國的汽車設計力量引領世界潮流,打造自主品牌更加燦爛的明天。」
孫大文
歐洲科學院、愛爾蘭皇家科學院等6院院士
所謂創新,是使用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新的技術,或者對傳統領域的一種全新的認識。
夏珩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創業時很大的難題就是改變自己。這麼多創業夥伴跟我們過來,該怎麼做才能報答他們?只能繼續努力。
梁添才
廣州廣電運通金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廣電智能安全研究院院長
引進更多人才,讓人才來了後願意留在廣州,為廣州的人工智慧產業添磚加瓦。
王磊
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創新要立足前沿技術,走自主特色技術路線,同時打通材料、工藝等多環節,實現完整智慧財產權布局。
廖瑋
廣州易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創業的過程就好像滑雪一樣,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物,最後滑出來的路徑就是被障礙物逼出來的。
黃若磐
廣州瑞博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廣州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這方面的尖端人才和來自國家的項目支持還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和爭取。
黃之峰
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自控系副主任
創新面臨很多不可抗因素,必須要有足夠耐心。創新不一定能馬上看到產業前景,需要用比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
陳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
創新不是修修補補,而是先認準一個目標,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調整,找到新的方向。
彭斌
廣州極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我原來對產品的理解會停留在技術層面,等走更多路了,就會更了解老祖宗的智慧,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王濤
巨杉軟體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總監
技術創業者最大的優勢是對產品和技術有清晰的認知,當團隊碰到難題,能成為團隊中最牛的那個人去解決問題。
賴良學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
好奇是創新的動力。失敗對於科研來說很正常,克服困難是科學家的一種本能。
劉偉
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願意折騰和挑戰是我對創新的理解。特別是科技型企業,要勇於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功。
郭耀輝
廣州慧智微聯合創始人
現在,創業吸引我的是個人成長性。核心技術買不來,只有靠自己研發。
李泰輝
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廣東省微生物應用新技術公共實驗室副主任
創新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到了某一個階段,就會出現大突破,取得革命性的變化。
胡慧建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動物生態與恢復中心主任
創新無所謂高低,最需要的是勇氣。如果遇到挑戰時,你不要只覺得困難,而要想到這可能是創新的機會。
段威
匯量科技(Mobvista)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一個地方對人的吸引力,一方面來自醫療、教育等基礎條件,來自對大學生的培養能力,同時也來自龍頭企業。
方方
廣東金鑑實驗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重視產品創新的同時不能忽視品質平臺創新。做出產品和做產業化是兩碼事,後者是技術服務平臺所要做的。
梁耀銘
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廣州是個務實的城市,生意往來恪守誠信,營商環境很好。
朱曉勵
勵豐文化副董事長
廣州是一片創業創新的熱土,以海洋文化為主,平實、包容、時尚、激情,這裡擁有非常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以及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周國富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院長
創新一是思考,二是行動,三是跟進以及堅持。如果沒有堅持,可能會錯過本應有的成功機會。
顏光美
中山大學藥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創新是一個非常長期、艱難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過程,要有「板凳坐十年冷」的定力。
王銳祥
銳豐科技創始人
創新應該是從技術、管理、營銷到服務全面創新。一步一步走來,我從來不敢停下,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創新,很快就要被淘汰。
韓藍青
賽業(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市場上很多「小而美」的公司也有存在的價值。我們的創新環境要允許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存在。
任海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
在科技創新上,有三件事情非常重要:一是國際化人才;二是國內相關產業人才加強交流;三是加強人才流動機制。
隋軍
廣東首匯藍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技術總監
讓最先進技術走出實驗室到生產實踐中去,一直是我的夢想。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城市變得更好。
楊育斌
藍盾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TO、高級副總裁
我對創新的感悟是「知行合一、事上磨鍊」。信息安全領域的創新應該是讓安全具有「智慧」感知與演進能力。
冉丕鑫
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創新是以現有認知能力和生產力水平,對過去的東西進行改進提高。創新沒有高雅和不高雅、先進和不先進之分。
陳宇
奧翼電子創始人、董事長
做關鍵核心技術的過程很艱苦,做研發要有阿Q精神,要有勇氣,也要耐得住孤獨。
吳一龍
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主席
醫學科研創新者最關鍵要具備的「有積累、善抓機遇」,我做到了。
高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對於初創階段的青年科研人員來說,我覺得保持謙虛、踏實工作很重要。
董春林
中國-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中方院長
只有對基礎的焊接物理冶金過程有深入的認識和解析,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
申義
廣東因特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創新的模式、技術在廣州能找到更多的接納者。廣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適合發展壯大企業的地方。
紮實做好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用知識產出解決社會發展關鍵問題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和功能。
蘇薇薇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獻文
廣州市華鈦三維材料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們面臨的不是成不成功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成功的問題。科技創新要坐得起「冷板凳」,別想著賺快錢。
曾昕
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新。創新對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必經的。
文述生
南方衛星導航儀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創新要看實際環境中要給你什麼,你要使用什麼,才會大膽地試驗以達到你的目的。
餘龍
中國-新加坡國際合作研究院院長
「創新」應該指的是應用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才是創新和發明的主力。
馬駿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鼻咽癌首席專家
醫生是我的終身職業。我的終極目標是為病人解決問題、解除痛苦,這是我做所有事情的初心。
肖國偉
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既然是創新,就帶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就要容錯,不可能要求馬上就見成效。
郭姣
廣東藥科大學校長
我認為創新有三個要素。一是發自內心的動力;二是有執著的信念,坐得了冷板凳;三是時代和機遇這個大背景。
劉雙廣
廣東高新興科技集團董事長
在我看來,研發是源頭,市場是龍頭,龍頭能否舞得起來,關鍵要看源頭是否給力。
梁應滔
廣州玖的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廣州給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裡的環境和氛圍很包容,只要你想,我相信很多資源和環境都能為你所用。
賴炳權
廣州永諾生物科技公司總裁
創新創業要堅持實踐出真知,要認準大方向,在企業成長的關鍵節點,一定要對行業的未來有清楚的認知。
金慶煥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
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沉得住氣,才能有所成就。
肖勇
廣東星輿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慧算法科學家
未來將是萬物互聯的人工智慧大時代,所有變化的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變的因素——創新。
鍾南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系統疾病專家
我認為創新應有新發明、新發現,再通過新的發明、發現產生較好社會或經濟效益,此全過程才叫做創新。
李進
廣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教育軟體學院副院長
團隊對創新是最重要的支撐,可以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提高科研效率,在我們的科研工作中尤為重要。
肖豔文
廣州迪澳生物科技總經理
企業一定要有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既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幫助社會進步。
劉人懷
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原校長
社會需要的我們就去做,哪怕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也不在乎什麼名和利。
鄒鴻志
中山大學教授,廣州市康立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在醫療領域,沒有既有價值又簡單的事,我們要另闢蹊徑,把複雜的事情做出來,讓使用者感受簡單。
溫留漢
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抗震領域是極具潛力的事業,我們會肩負好這個職責,利用理論和技術,讓中國成為「最安全的國家」。
博士的價值是將學到的理論知識真正用到實踐中去,為整個社會留下一筆筆真正的財富,才是不枉所學。
孫泰
廣東省科學院稀有金屬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邢福武
華南植物園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廣州的花城之路是對的路。花城建設可多採用抗風鄉土樹種,通過群落式種植,讓花城植物更加多樣性。
胡華智
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
廣州創新的氛圍更好了,政府對創新創業的重視也體現出來,從原來的管理型政府轉變成服務型政府。
金憓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
在推廣「非遺+文化」的階段,我們團隊讓年輕一代能通過新鮮的手段,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馬震聰
廣州市設計院副院長、總建築師
創新英雄會對營造廣州創新氛圍有積極意義,對建築設計行業的創新也有推動作用。
馮建林
獨角獸牧場CEO
只有在一個領域裡深入紮根,並且深入理解這個行業,才能給科技團隊提供專業的服務。
張劍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優秀的設計師需要有堅韌的品質。設計是思維的展現,設計師通過造型、使用方式等設計語言展現思維。
張小川
小川工作室始創人、獨立首飾設計師
我一直將自己放在「新人」的位置上,「永遠的好奇心」才是創作的真正原動力。
孫志強
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中國應更多做前瞻性、戰略性、創新性的工作,機器人與智能結合,做系統性集成優化,才是未來方向。
李斌
租租車聯合創始人
在數位化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力更聚焦在如何研究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並牢牢捕捉潛在價值和提供精準服務。
鄒恆餘
廣州全球原創設計聯盟印染科創委員會主任
「創新英雄會」應每年都辦,給有創新成果的精英人才提供一個舞臺,宣傳對人類有貢獻的創新成果。
郭謙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創新英雄會」宣傳創新理念,對全社會肯定帶來好處。若想創新,要先開闊視野,了解別人的先進理念。
易覺
廣東華隧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盾構技術最大的難題在於原材料、加工工藝和電器等,我們不斷自主研發,促進盾構設備優化升級。
汪剛
高新興科技集團副總裁、研發總監
大數據如礦山,分析是找有價值的礦石。假如沒有足夠的分析,僅擁有海量數據是沒有作用的。
鮮榮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虎門二橋分公司副總工程師
虎門二橋用了約3萬噸的1960兆帕國產鋼絲,有了這個新材料,就有了更大更強的跨越能力。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