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原】大戟科植物餘甘子Phyllanthusemblica Linn.
【植物形態】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3-8m,樹皮灰白色,薄而易脫落,露出大塊赤紅色內皮。葉互生於細弱小枝上,2列,似羽狀複葉;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葉片線狀長圓形,長8-20mm,寬2-6mm,側脈每邊4-7條;託葉三角形,褐紅色。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長1-2.5mm,萼片膜質黃色,雄蕊3,花絲合生成柱,花盤腺體6,近三角形;雌花萼片長圓形或匙形,其花盤杯狀,半藏子房,邊緣撕裂。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cm,外果皮肉質,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長5-6mm,寬2-3mm。花期4-5月,果期9-11月。偶見野生於疏林下或山坡向陽處。
【別名】庵摩勒、土橄欖、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欖子、魚木果、滇橄欖等。
【藥用部位】果實。
【性味歸經】甘、酸、澀、涼。歸肝、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於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
【嶺南本草】1、《嶺南採藥錄》:油柑蟲節(樹枝上的蟲癭) 形如小欖,一結一個,內有小蟲,能治疝氣心痛,小兒疳積,酒積,煎水衝服,偏身骨痛並走注風,以之煎雙蒸酒服之,牙痛煎水含嗽。
2、《萬山草藥》:
【附方】
1、 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口乾煩渴,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每用餘甘子鮮果10-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 治哮喘:滇橄欖21個,先煮豬心肺,去浮沫再加橄欖煮熟連湯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3、 治食積嘔吐,服用,洩瀉:餘甘子果5-10枚嚼食。(《福建中草藥》)
4、治高血壓病:用(餘甘子)鮮果5-8枚生食,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述評】1、餘甘子是《中國藥典》收載的品種,也是藏族等少數民族的習用藥材,但多入中成藥,少有單方應用的病案;
2、本品是國家公布的藥食同源品種,其果肉入口先酸澀,後回甘,風味獨特,適合開發功能性飲料;
3、餘甘子根的水煎劑在雲南部分地區民間作為降壓藥使用,但高劑量(鮮品100g每天以上)下已發現多例中毒報導,值得注意;
4、嶺南地區以其樹枝上的蟲癭入藥,用法特別,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