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白果園村地處於海拔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有著相當豐富的森林資源,素來是有著「生物基因庫」 「天然藥物庫」之稱,這裡的農戶在很早之前就會就地取材,也養成了土蜂養殖的習慣了。但是絕大多數的農戶選擇養殖土蜂也只是為了自己食用,沒有形成一定的養蜂規模。
在近些年來,隨著豐都縣農村通達通暢工程的實施,之前原本閉塞的白果園也通上了公路,也有不少人在夏天到這裡前來遊玩避暑。而當地的土蜂蜜作為土特產也是深受遊人的青睞,很多人在返程的時候都要買幾斤幾十斤左右。
吳長樹是白果園村的農戶,更是全村土蜂養殖產業的帶頭人,從事土蜂養殖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了。而之後有更多的農戶也看到了吳長樹養殖的收益,也有更多的農戶加入到了養殖的行列當中。
就連之前沒有養過土蜂的農戶,也養殖了好幾十箱的土蜂。據悉,吳長樹養殖的50多箱土蜂都是從山上的野蜂一箱一箱滾動發展起來的,除了用自家木料做了50多個蜂桶外,再沒有其他投入了。平時管理也很簡單,每周清理一次蜂桶衛生、修剪一次蜂房,別的就不用人管了。
吳長樹表示,在前些年,一箱土蜂可產七八斤蜂蜜,可賣160多塊錢,除了成本,獲純利120塊錢的樣子,但是這幾年,因為氣候條件較為適宜而且陽光也更加充足,平均每箱土蜂產量達到了20斤以上,加上蜂蜜銷售價格每斤也漲了120元以上,每箱獲純利2000多元。
在白果園村像是吳長樹這樣的養蜂戶不在少數,有近幾年來年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有14戶,收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27戶。
該村1組農民伍仕祥,本是以養殖肉牛為主,從2009年開始,他養殖土蜂19箱,在吳長樹的帶動下,3年後猛增到60多箱,僅養蜂收入一項,每年就增加了15萬元。
豐都縣林業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實土蜂養殖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當地的森林資源優勢,同時也和當地方興未艾的生態休閒產業相呼應。
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純天然綠色食品,土蜂蜜以其口味獨特、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等天然優勢,在市場上佔領了一席之地,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價格也在不斷攀升。該縣抓住這一機遇,利用白果園村的自然資源,引導村民發展土蜂養殖。並由點帶面,向周邊山區鄉鎮輻射。
據了解,為了扶持山區農戶發展土蜂養殖,把土蜂養殖引向產業化、規範化,包鸞鎮政府成立了白果園土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該鎮政府還邀請縣科協的技術人員,開辦了土蜂養殖培訓班,對養蜂戶進行實際操作講解,傳授關鍵技術,使他們提高了科學飼養及科學管理水平。
近年來,該縣以脫貧攻堅為契機,還出臺了有關土特產業發展的獎勵扶持政策,南天湖、仙女湖、雙路等多數山區鄉鎮都瞄準了土蜂養殖,制定了發展規劃,蜂農養殖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據不完全統計,該縣土蜂養殖現已達到3萬箱。
「隨著我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也帶動了全縣生態農業日益升溫,發展勢頭迅猛,土蜂養殖現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甜蜜產業。」豐都縣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