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貿大廈發展對比。(左圖為上世紀80年代資料圖片)
原標題:
國貿大廈:續寫「春天的故事」
深圳新聞網訊 提起改革開放的歷史,許多人都會想起深圳國貿大廈。
它見證過無數改革開放的神話——「三天一層樓」的口號從這裡響徹全國,成為特區精神的象徵;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談話」發生在這裡,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次浪潮。這裡還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全國最高的餐廳……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可以說,深圳國貿大廈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深圳經濟特區的快速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重要的時代符號,是深圳速度的體現、改革開放的象徵。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貿大廈繼續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將「春天的故事」續寫得更精彩。
「三天一層樓」: 「深圳速度」從這裡響徹全國
深圳國貿大廈位於繁華熱鬧的羅湖區人民南商圈。在上世紀80年代,它曾是全國第一高樓,樓高160米,共53層。
1982年,深圳市政府準備籌建一棟大樓,作為全國各地在深圳的窗口,命名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同年4月,由深物業集團作為甲方單位,中建三局承建的國貿大廈在羅湖破土動工。據中建三局有關人士回憶說,當時他們同時在競標一個外資項目,但是大家認為國貿大廈是深圳經濟特區的標誌性建築,足以載入史冊,於是放棄了外資項目,並以獨特的「滑模施工」中標國貿大廈工程。
所謂滑模工藝,是指先用鋼結構搭建模板,再往裡澆灌水泥,等到水泥大體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這種蓋樓的方式雖然快,但如此大面積的滑模施工當時在國內尚無先例,因此經歷了無數次失敗。
當時中建三局「鐵姑娘班」的杜先芳向記者回憶說,從1983年6月到10月,中建三局一直在進行技術攻關,最終研製出國內第一套大面積內外筒整體同步滑模的新工藝,國貿大廈「長高」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從第31層開始,持續以3天一層的速度蓋樓。而當時,香港最快的蓋樓速度是5天一層,美國是4天一層。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報後,「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就在全國傳開了。
1984年4月30日,國貿大廈主樓封頂,比預計工期整整提前了1個月;9月3日,主體工程順利完成;1985年底,國貿大廈投入使用,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其第50層還設有目前很多新修大廈都沒有的、直徑26米的直升機停機坪。國貿大廈連接周圍的國貿商廈、國貿商業大廈、天安國際大廈,4棟樓共計佔地3.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組成我國最早最大型的城市綜合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過程中,中建三局還徹底打破了「大鍋飯」制度,實行計件工資。工人們的積極性被調動,最高能拿到月工資600多元。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高的工資了!
國貿大廈創下了中國數個第一:它是中國第一棟超高層建築,在長達十年裡一直佔據著「全國第一高樓」的位置;它是中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在國內率先大面積運用滑模施工,創下了舉世聞名的「深圳速度」,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見證「南方談話」: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印記
許多遊客來到深圳,都會慕名前來國貿大廈參觀留影,再登臨旋轉餐廳喝喝早茶,從高處遠眺窗外的美景。這一景象至今持續了30多年。
旋轉餐廳位於國貿大廈頂層,建成時是中國第一家旋轉餐廳,也是當時中國最高的餐廳。之所以說國貿大廈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印記,也與曾發生在旋轉餐廳的小平同志聲震世界的「南方談話」分不開。
國貿大廈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早在1984年鄧小平來深圳時,就曾在對面的國商頂樓觀望過正在建設中的國貿大廈。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來到國貿大廈,在旋轉餐廳裡聽取了廣東省委和深圳市委主要負責同志的匯報,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他站在戰略高度,發表了有關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精闢論述,提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等一系列重大論斷。
「南方談話」集中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鄧小平理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刊發了反映鄧小平視察深圳行程及「南方談話」主要內容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次談話也使得深圳國貿大廈名揚海外。30多年來,這裡接待了上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600多位國外政要首腦。尼克森、老布希、海部俊樹、李光耀等國際政要都曾先後到此參觀。
如今走進旋轉餐廳,還能看到懸掛著的小平同志視察時的照片。小平同志當時歇腳的地方,也被命名為「鄧公廳」。
創新管理模式: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
深圳國貿大廈是國人心目中改革開放的重要地標之一,多年來,它一直書寫著改革創新的輝煌詩篇。
國貿地處人民南商圈,是羅湖甚至深圳商業的起點。國貿大廈管理處負責人李正奎和王磊親身經歷了國貿商業的發展。他們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貿商場賣的商品90%都是進口貨,4至5樓的免稅商場要憑回鄉證等和外幣購買。最火爆時,免稅商場年銷售額超5億。國貿的零售商品幾乎服務了整個珠三角。即便今日,國貿大廈所處的商圈仍是人氣爆棚的商業旺區,也是羅湖區先行先試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的重要一環。
2011年,國貿大廈還因為創新性地發動業主自籌資金,再成深圳老舊公共建築節能改造的典型。李正奎回憶說,30年前國貿大廈施工修建時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經過近30年使用難免老化。當時全市許多老建築均缺乏維修基金,通過業委會和管理處努力,81戶業主同意自籌資金1600萬元進行中央空調改造。
李正奎說,改造後空調總用電量下降20%,年節電量200萬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放量2000多噸,減少標準煤用量800多噸,一年省下100多萬元,國貿大廈實現了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的轉變。2015年被國家財政部預算評審中心提出在全國推廣並獲評廣東省科技創新二等獎(管理創新類)。
除此之外,國貿大廈也是深圳一個響亮的歷史文化符號。2016年6月,國貿大廈榮獲「深圳文化名片」稱號。2017年9月,入選深圳首批45處歷史建築。(記者 馮慶/文 劉羽潔/圖)
「鐵姑娘」們的別樣芳華
30多年前,一群後來被稱之為「鐵姑娘」的中建三局鋼筋班女工,在國貿大廈建設中也留下了她們別樣的芳華歲月。日前,記者在深圳見到了「鐵姑娘班」中的其中一位——杜先芳。
1983年3月,18歲的杜先芳離開湖北荊門老家南下深圳。在來深圳之前,聽說自己即將參與建設的國貿大廈是「全國人民的心血」,她內心充滿了憧憬和激動。來不及太多感慨,這位樸實的姑娘領了工作服、安全帽和一雙厚實的解放鞋,就和大夥一起投入到了國貿大廈火熱的建設中。當年,姑娘們一晚上抬10多根單重近百公斤的鋼筋已是家常便飯。
提起那段崢嶸歲月,杜先芳告訴記者,雖然對女性有特殊照顧,可以請假,但國貿建設爭分奪秒,姑娘們集體榮譽感很強,都憋著一股勁兒,沒人請過假。「那時候我們住在由毛竹杆搭成的工棚裡,大家都笑稱這是簡易的『竹園賓館』,這樣苦中作樂的例子還不少。」
杜先芳還記得,有一個月她拿到了300多元工資,對於在內地每月20多元的薪資水平來說,算是一筆「富有」收入。
回望當年建設國貿大廈的日子,一晃30多年。杜先芳說,如今每次路過國貿,她會情不自禁地抬頭凝望。國貿大廈象徵的特區精神,也正是這樣在一代代傳承延續。(記者 馮慶 見習記者 張思奇)
國貿是深圳的時代記憶
有一句話說:「不到國貿,不算來過深圳。」國貿是深圳的國貿,是全國人民的國貿,也是充滿國際味兒的國貿。因為改革開放在這裡劃下的一筆筆濃墨重彩,國貿大廈成為許多人心中永遠抹不開的情感記憶。
1982年,國貿大廈由全國37家單位集資建設,包括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辦事處,各大兵種辦事處及部分央企。時至今日,不少機構的駐深辦事處還設在這棟樓裡,各種方言碰撞的背後,充分印證了「深圳是全國人民的深圳」。
國貿大廈自建成後,也一直是國外遊客造訪深圳的重要景點之一,30多年來,600多位國外政要首腦的親臨,也使這棟樓充滿了傳奇色彩。
現如今,國貿大廈樓高排名不斷被超越,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個巨人,是一段歷史的印記,是一座城市的地標,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新時代,國貿大廈依舊保持著改革創新的本色和動力,始終散發著獨特的「敢闖」魅力,為「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作出自己的詮釋。(記者 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