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貿大廈:「深圳速度」從這裡誕生

2021-01-15 中國臺灣網

  一座建築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展與繁榮,一個城市濃縮了一個國家改革開放的奇蹟。深圳國貿大廈便是如此,她的誕生,創下了中國的數個第一:我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在國內率先大面積運用滑模施工,以及抒寫「改革開放神話」——「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義大利學者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新中國六十年的歲月中,抽離出深圳國貿大廈這一「標本」,我們可再次回味「深圳速度」的歷史意義。速度意味著效率,效率背後則是創新。用創新贏得尊嚴,也正是深處金融危機中的廣東乃至中國當下最需要的。

  解密

  少賺幾百萬創了「深圳速度」

  在彩色照片還很稀少的年代裡,上世紀80年代,一張四頂「紅帽子」的照片反覆出現在各種報章上。照片中的四個人,在那時被稱作「締造深圳速度的四頂紅帽子」:工地負責人王毓剛,工地黨支部書記厲復興,技術負責人俞飛熊,滑模小組組長羅君東。在國貿大廈的建設熱潮中,這4個年輕人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不惜一切代價承建方「拿下」國貿

  深圳國貿大廈高160米,53層,由中南建築設計院設計、中建三局建造。它在建設過程中創下了3天1層樓的「深圳速度」,但承建方為此卻付出因放棄另一大項目而少賺幾百萬港幣的代價。

  1983年,中建三局一公司剛接下金城大廈工程,該項目由6棟32層的大樓組成,港商給出的條件非常優厚。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深圳市政府宣布投建一座50層的大樓——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任中建三局局長的張恩沛特地從武漢來到深圳參加投標,但深圳市政府要求:參加國貿大廈招標,就必須放棄金城大廈工程。

  「國貿」只是一個有可能輝煌的希望,而「金城」卻是唾手可得的經濟利益,張恩沛反反覆覆拿不定主意,而投標的日期已經臨近了。經過反覆考慮,中建三局決定:國貿大廈是深圳特區的標誌性建築,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工程,要不惜一切「拿下」它!

  1984年4月30日,國貿大廈比計劃提前1個月封頂。從那時起,「深圳速度」就在全國傳開了。四頂「紅帽子」之一的王毓剛說,中建三局建國貿大廈賺了1000多萬元,但如果接金城大廈項目可多賺幾百萬港幣。

  貸款購買設備受到經濟審查

  中建三局是以「滑模施工」中標,但實際試驗數次失敗卻差點壓垮了他們。滑模工藝是指先用鋼結構搭建模板,再往裡澆灌水泥,等到水泥大體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這種蓋樓的方式雖然快,但是如此大面積的滑模施工國內尚無先例。

  3次試驗,3次失敗!四頂「紅帽子」連同1000多位工人被狠狠打擊了一把。為了順利實施關鍵的滑模施工技術,張恩沛在四頂「紅帽子」面前做出了承諾——你們要什麼設備,我給你提供什麼!

  等真正拿到設備清單一算帳,張恩沛一籌莫展了:折合外匯一算,最起碼沒有八十萬元是不行的。八十萬元吶!怎麼解決?按照國家當時的規定,購買價值在五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設備,就必須向國家建設部遞交書面報告,報告的審批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誰都猜得到,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未被批准。國貿大廈的工期一天天臨近,再不開工,大廈將無法按期交付使用。

  張恩沛乾脆來了個「只斬不奏」,未經請示上級,張恩沛以個人名義做擔保,用外匯券從香港採購了2個爬塔、3臺混凝土輸送泵和1臺混凝土攪拌站。當晚11時,新設備剛到,他們就連夜進行滑模試驗。「豁出去了,反正我不為自己,你法辦我,我也心安理得。我覺得我沒有做錯什麼,過去當兵,我犧牲都不怕,現在搞這個為了國家,我怕什麼?」張恩沛並沒有為當時的做法而後悔。

  就因為在國貿施工期間的這個舉措,張恩沛在1989年受到了有關部門的經濟審查。審查的結果只有八個字:功大於過,下不為例。

  過了這一關,國貿大廈工程建設就「雨過天晴」了,越幹越順,速度越來越快。第5至10樓,7天一層;第11至20樓,5天一層;第21至30樓,4天一層;到了30樓以上,進度達到了3天一層,其中最快是兩天半一層!

  觀察

  速度成就改革先鋒的高度

  在深圳這片不長莊稼只「長」高樓大廈的土地上,聳立著一座享有殊榮的建築——深圳國貿大廈。

  如今,深圳國貿大廈在鱗次櫛比的樓群裡已顯得有些陳舊,但二十多年前,它卻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詞。這座建成於1984年、高160米的中國建築史上第一棟超高層建築,是我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她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是深圳人用「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譜寫的「改革開放的神話」。

  速度之於深圳,從來都是一個極具誘惑的詞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時的深圳,大街小巷都張揚著這個振聾發聵的口號,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試圖把自己變成一個高速運轉的永動機。

  那時國貿工地上共有60多對雙職工,其中就有工程局副局長李傳芳和在一公司技術科當主任的丈夫俞飛熊。這些天天見面的「牛郎織女」們,像單身職工一樣,分住在大工棚集體宿舍裡。而「深圳速度」就是這批最早來深的建設者們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來的。

  在中國女排拿了世界冠軍後,國貿大廈工地上還掛出了一個大標語——「發揚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優質高速完成國貿工程施工」。

  改革創新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寶。國貿大廈承建方——中建三局,徹底打破了大鍋飯制度,實行計件工資。那時候流行一句話:獎金不封頂,大樓快封頂;獎金一封頂,大樓封不了頂。工人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最高拿到的工資是六百多塊。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基本的生活條件遠不及現在。在國貿大廈建設工地,有記者採訪工人,問他們這麼辛苦最希望得到什麼?工人們說,只希望能夠在落成的國貿大廈面前合個影。

  那時候,國貿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往上長。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平均每周都會播發一條關於深圳的新聞報導。畫面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座正在一天天長高的中國第一高樓。1984年春天,在國貿「爬升」到一半的時候,第一次南方視察的鄧小平站在旁邊的國商大廈樓頂,親眼觀看了國貿工地。

  1984年「五一」勞動節前一天,國貿大廈主樓封頂,比預計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個月!

  1992年春天,88歲的鄧小平登上國貿大廈頂樓的旋轉餐廳,在這裡,他指出:1984年我來過廣東,當時經濟特區才剛起步。八年過去了,深圳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嘗試,大膽地闖!這段話,後來被人們稱為小平同志「南方講話」;國貿大廈也成為「深圳速度」的代名詞。

  1992年小平南方視察離開深圳的時候,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們要搞快一點!」

  深圳人沒有辜負總設計師的囑託。不久,這一片熱土上掀起了第二次快速建設的高潮。四年後,地王大廈以「兩天半建設一層」的速度成就了亞洲第一高樓。

  15年過去了,又是翻天巨變。當年小平同志登臨的深圳最高樓國貿大廈已淹沒在鱗次櫛比的樓群中,一棟棟更高的樓宇從旁邊超越,直指雲霄……而這座城市的年輕人,盼望著繼續刷新高度。

  講述

  「參加特區建設是一生最大榮耀」

  ■講述人

  李傳芳,女,1983年任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副局長兼任深圳國貿大廈工程現場總指揮。1984年6月任深圳市副市長,現已退休。

  工地上夫妻成「牛郎織女」

  1981年,梁湘、周鼎等同志來深圳接過吳南生等同志的班後,最早醞釀立項的就是國貿大廈。當時深圳的大型辦公樓,在建的只有一座20層的國際商業大廈,初定建38層,後來討論議定了53層,比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最高建築——南京金陵飯店高一層。53層放在現在當然不算什麼,但當時屬於中國內地之最。

  深圳市政府規定,國貿大廈要通過招標來確定承建單位。共有7家省級以上建築企業獲準參與投標,最後由武漢的中建三局(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中標,當時我是副局長。三局在武漢和荊州地區挑選了1000多名精兵強將,意氣風發地開赴深圳,充實到三局一公司。

  工地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工人們是夫妻也得分開住集體宿舍。我受三局委託任現場總指揮,我愛人俞飛熊是總工程師兼滑模施工副指揮,也都不住在一起。工棚是用油毛氈和竹竿、竹蓆、竹葉搭起來的,悶熱又潮溼。但工人們一點也不覺得苦,他們認為能參加特區建設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耀。深圳高溫酷熱、又經常下雨。工地上實行12個小時輪班倒,人停機不停。工人們士氣旺盛,不講條件,拼命苦幹,每天在烈日蒸烤下作業,大汗淋漓,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很多女鋼筋工也像男工們一樣,很粗的螺紋鋼扛起來就走。

  攻關4個月拿下「滑模」

  國貿大廈能夠高標準如期建成,關鍵是成功運用了滑模工藝。用今天話說,是拿下了建築行業的「高科技」。傳統施工用的是翻模工藝,是在大樓的外部密密麻麻搭建一圈腳手架,一直搭到最頂層,然後一層層地制模板、軋鋼筋、澆水泥;搞好一層,把模板拆下,重新翻制,再軋鋼筋、澆水泥……一個1530平方米的層面,工期最少得15天;50層主樓,封頂要750天。

  滑模的優點在於,不需要搭建腳手架,用模板做成板牆,然後將混凝土從牆心中間灌入,模板「滑」升,混凝土牆就立在那兒了。整個一個平臺,可以一邊軋鋼筋、一邊澆鑄混凝土,一邊外筒內筒及寬梁同時滑升,幾道工序銜接緊湊,同時進行,因此效率成倍提高。但滑模工藝的難度太高,建築行業並未廣泛使用。中建三局要在深圳吃這「第一隻螃蟹」,無疑要冒巨大的風險。

  當時局長張恩沛說:「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通過滑模工藝才能創造效益,提升我們在建築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和形象。」當時各種各樣的風涼話都有,也有人好心地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按老辦法搞吧,雖然慢,但保險。但壓力再大,我們硬著頭皮頂著。從1983年6月到10月,我們整整攻了4個月的關。

  1984年9月3日,國貿大廈主體工程順利完成。封頂儀式上,工人們買了一掛總長160米的鞭炮,從樓頂直掛下來,用鋼絲繩拉著,足足燃放了二十多分鐘。

  「三天一層樓」只是當時深圳數千個建設工地大幹快上、熱火朝天地創造各式各樣奇蹟的一個代表。當它作為「深圳速度」的象徵時,人們強調的是它的速度。我認為,「三天一層樓」也可以說是「深圳效益」的象徵。由國貿大廈聯想到整個深圳特區的建設,也是一個速度與效益同步發展的歷史。

  延伸

  中國人的「高樓情結」

  一位從事多年社會學研究的專家可謂一語中的:「中國人有一種很深厚的高樓情結。」

  1985年,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首開大陸超高層建築先河;1990年,北京京廣中心突破200米;1996年,深圳地王大廈以「九天四層樓」的新深圳速度將樓高拔高到384米;隨後上海金茂大廈以420米的高度排名世界第三。

  如今,有統計顯示: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樓中,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就佔了4個。

  儘管世界各國紛紛對外聲稱要建「世界第一高樓」,但「第一高樓」仍只是相對高度。無論城市的「海拔」如何走高,深圳國貿大廈永遠是國人心中一座不朽的裡程碑。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焦點

  • 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深圳速度」從這裡響徹全國
    它見證過無數改革開放的神話——「三天一層樓」的口號從這裡響徹全國,成為特區精神的象徵;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談話」發生在這裡,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二次浪潮。這裡還曾經是全國第一高樓、全國最高的餐廳……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可以說,深圳國貿大廈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深圳經濟特區的快速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重要的時代符號,是深圳速度的體現、改革開放的象徵。
  • 深圳國貿大廈一個歷史性地標:曾經的全國第一高樓【組圖】
    原標題:深圳國貿大廈一個歷史性地標:曾經的全國第一高樓【組圖】   圳國貿大廈可以說是深圳的一個地理坐標,是中國建成最早的綜合性超高層樓宇。儘管,國貿大廈樓高53層,但在高樓聳立的今天已不算是最高的一個。深圳國貿大廈從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個月即竣工。
  • 3位從湖北出發的建設者講述深圳國貿大廈建設背後故事,「三天一層...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 當年的深圳國貿大廈建設,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施工速度,被譽為「深圳速度」。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在發言中,將「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稱之為「深圳改革開放的一種標誌」。14日,長江日報記者分別連線深圳國貿大廈的3位當年的建設者,他們講述了「三天一層樓」背後的故事。
  • 9月1日到國貿大廈歷史陳列館找答案
    2020年9月1日,到深物業集團籌建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找答案。記者從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悉,9月1日,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將開館,記錄國貿大廈建設的珍貴老物件、老照片和珍貴影像將集中亮相。
  • 一面浮雕牆濃縮深圳人的奮鬥精神
    戴耘浮雕作品《敢為人先變革圖強》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不久前,濃縮深圳國貿大廈發展歷程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 《敢為人先變革圖強》的創作者正是著名雕塑家、深圳技術大學教授戴耘。從小生長在歷史久遠的古都西安的戴耘,於1995年畢業於西安美院雕塑系,此後一直從事雕塑創作。來到深圳之後,他的藝術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這裡開啟了他以青磚、紅磚為媒材,傳達當下觀念的藝術創作,並獲得了無數榮譽。此外,戴耘尤為關注城市的公共藝術,為深圳塑造了很多標誌性的建築,如《雕塑深圳》《生活在深圳》等。
  • 深圳360度高空旋轉餐廳,品嘗老深圳的情懷,城市風貌盡收眼底
    相信很多小夥伴在深圳已經打拼了很多年,在深圳的你,去過高空旋轉餐廳嗎?在旋轉餐廳不僅可以品嘗美食,還能俯瞰深圳CBD的全景,也就是深圳中央商務區。吃一吃老深圳的情懷,品一品90年代最高,身為25年的老深圳建築,竟然第一次來這裡吃飯,吃的不僅僅是飯,更是情懷。
  • 一部深圳城市發展史,也就是一部高樓成長史!
    深圳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上建成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共建成12座超過200米的摩天大樓。目前,深圳共擁有40棟300米以上高樓,成為名副其實的摩天之城。
  • 數深圳各區地標 看特區前行腳步
    編者按 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深圳各區誕生了一批地標性建築,從國貿到地王,從平安金融中心到春筍。這一座座地標,不僅是那個年代的精神符號,也見證著深圳向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邁進的步伐。這一座座地標,在鬥轉星移之間傾訴著歲月往事,在風雨洗禮之下彰顯著城市性格。
  • 深圳國貿、上海中心、天津117,摩天大樓觀光遊見證城市的真實
    在過去的平房時代,高大的城樓就是摩天大樓,就是地標 中國第一座現代化超高層建築,是1985年竣工的深圳國貿大廈,它曾經以三天一層樓的建造記錄,成為深圳速度的象徵。
  • 【獨家首發】柏境設計 | 深圳和信大廈酒店公寓
    柏境設計 | 深圳和信大廈酒店公寓▼設計公司介紹深圳柏境設計有限公司一直專注於地產、商業及私人高端室內設計,從業以來為許多知名地產商的項目提供專業的室內設計服務,憑藉著準確的市場定位,細緻認真的專業態度,將時尚和經典導入空間設計,詮釋高品質的生活理念。
  • 繼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後,深圳又一「醜陋」地標走紅,被稱為地王
    其實,這個就是它的名字,很多人喜歡叫它地王大廈,還有一部分記憶猶新的人仍舊記得它還是信興廣場,那麼,這個「地王」之名又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要提到90年代時進行的一場拍賣活動,1992年,在一場拍賣中,香港的一家公司用1.4億多美元的高價拍下了這個地方,一舉中標,這個大廈也一度成為深圳的「地價之王」,地王大廈之名也就此傳開。
  • 深圳十大早茶聖地,深圳其實也可以很老廣
    開業時間:不詳(10年以上)營業時間:07:30~15:30,17:00~23:00人均消費:¥87地址:南山區南海大道2005號海王大廈裙樓3樓2、潮江春老式酒樓比較老式的酒樓,裝修風格是宮廷式的比較陳舊,大堂非常寬敞明亮,桌子之間也不擁擠。要加10%的服務費。團購更實惠,不過團購的話不能開發票。
  • 陪伴深圳人30年!今天,這裡值得紀念,無數深藏的記憶被喚醒
    在這裡,有著深圳人民的集體記憶。在這個所謂的「老」城區中,也有著不少你不知道的新玩意。  第一棟摩天大樓、第一個旋轉餐廳、第一個麥當勞、第一個高端消費Mall萬象城、百年老字號,當你需要一個符號來代表深圳的時候,一定少不了羅湖元素。
  • 今天,武漢深圳「同框」!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今天上午將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拉起40年間的深圳飛躍發展,日新月異跨越1053公裡武漢和深圳「同框」了40年來大批優秀企業在深圳誕生壯大其中華為、邁瑞等深圳名企在武漢建立「第二總部」騰訊、華星光電等龍頭企業在武漢建立研發中心
  • 智能科技招招鮮 全球首款5G車走紅深圳
    深圳,一個從邊陲小鎮發展起來的「科技之都」,這裡不僅有華為、騰訊、大疆等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企業,還有以「中國矽谷」著稱的華強北商業區……可謂高科技雲集。坐擁5G 刷新「深圳速度」速度是深圳得以飛速發展的關鍵詞。
  • 中國「最高」摩天大樓,H700深圳大廈,世界高樓排名佔第二
    對深圳這座城市來說,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可以說是傳說,這裡本來就很落後,交通不便,經濟貧窮,當地地形險峻,過去是個小漁村,但後來深圳被確立為經濟特區,幾十年來深圳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一躍成為我國四個超一線城市之一,與國際接軌。
  • 深圳2020|深圳1980
    這裡很窮也很空,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車、沒有人。第一批打頭陣來深圳的,是從東北鞍山遷徙至此的2000名基建工程兵。他們為深圳開路、建樓、修橋……▲1981年.部隊幹部到施工現場檢查質量安全工作。轉了好幾圈,他終於找到生產飲料的合作廠家,深圳罐頭廠。合作股份上存在分歧,談判直到1981年才談妥。就這樣,深圳飲樂汽水廠誕生了,它是新中國第一家中美合作工廠。
  • 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8月26日,全國人大召開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並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並向全社會公布:「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正式通過了國家立法,在一片熱鬧的爆竹聲中,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第一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了。
  • 2019深圳羅湖【陽光城天悅】公寓開盤當天遭到瘋搶?買房必看
    所在區域未來將規劃建設多座天際高樓:湖貝塔、H700深圳塔、京基新晶都酒店、恆大國際金融 、京基100、 大廈等,將成為全球新一代的「天際地標集群」,同時地標集群是深圳40年沉澱發展而成的繁華地段,擁有 商業MALL群,萬象城商圈、國貿和東門南商圈形成的「金三角」商業體量約80萬㎡,是深圳規模 、成熟度 的綜合商圈之一
  • 「40歲」的深圳經濟特區,這些年的大事記丨時間線
    202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40歲」啦!從1980年誕生至今,深圳印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施改革開放的地區,它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深圳經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試驗田、孵化場與示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