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藝術魅力和黛安娜之死背後的故事

2020-12-18 睿創光影

對於英國公民來說,1997年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代。

英反對黨領袖布萊爾贏得選票,正式成為英國首相,他思想的激進和自由主義言論,還不知將英國言論引向何方。

備受人民愛戴和敬重的「平民化身」的英王妃黛安娜,因車禍死於巴黎。

於是,素有以持重、泰然著稱的英王伊莉莎白,陷入了極度混亂的思緒中。

《女王》圍繞黛安娜事件,延展出媒體對此的看法,英國民眾的情緒,英內閣和剛剛走馬上任的布萊爾的態度,以及英王真實的想法和處事的原則。

影片跌宕起伏,頓挫波折。

歷史背景

電影《女王》是英國少有的幾部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劇情將鏡頭對準了英皇室家庭。

英王妃黛安娜,在與查爾斯王子離婚一年後,在法國遇難。

於是,輿論風波乍起,報導連篇累牘抨擊王室家族對黛安娜的不善之舉,有些人甚至認為,英國不要世襲的王權統治,儘管他形同虛設。

掀開查爾斯與黛安娜的婚史,卻讓人看到他們之間存在的不協和之音。

黛安娜出生平民世家,生活裡多了些真誠而少皇室陳腐禮節的她,與婆婆伊莉莎白口角不斷,隔閡難免。

此情蔓延到小兩口的生活之中,加之查爾斯與老情人卡米拉來往頻繁,漸次對黛安娜產生情感衝擊,最終導致兩人情感破裂。

1997年盛夏,孤獨無助的黛安娜與男友法耶德一同去地中海旅遊,他倆在海灘著泳裝浪情的「風光照」,被英國狗仔隊抓拍,後以25萬英鎊昂貴的價格出賣給了報業老闆。

當豔照露布於世時,媒體輿論譁然一片,禍起蕭牆。

有人以為,黛安娜的死與媒體對她的戕害,不無關係。

電影《女王》並沒有過多累述這些查爾斯家族矛盾的細節,而將鏡頭直接對準權力至高無上的伊莉莎白。

電影開始時伊莉莎白正襟危坐在高壇上,她雍容華麗、儀態芬芳,王室畫師正在對著她的尊榮描摹。

鏡頭給了一個特寫,至下而上慢慢推搖鏡頭,最後在那張嚴肅俊麗的臉上定格。

隨即,銀幕上出現《女王》片名的定格。

一個令天下人敬畏、仰慕的女王形象,頓時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導演手法洗鍊、畫面簡潔,氣韻貫通、行如流水。

電影主線不在伊莉莎白的生活瑣事上,而集中於黛安娜事件中。

針對黛安娜的去世,英國民眾悲情湧起,鮮花與淚水一時拋灑在白金漢宮。

深居宮中的伊莉莎白對這位昔日的兒媳,早就持漠然視之的態度。

她對於黛安娜在外面「風情萬種」的表現,以及媒體過度渲染的那些緋趣,更是徹骨痛恨,嗤之以鼻。

其實,在人民心目中,黛安娜是一位體察民情的王妃,她關心所有的病患者,她對癮君子、麻風病人、無家可歸者、受性虐待兒童,傾注了深切的感情。

黛安娜還曾多次出訪北非,訪問慈善醫院、學校、慈善機構、進行籌款活動。

所有這些,足以表明黛安娜與王室不同的地方,也許是她的千般柔情,撫慰了英國社會的傷痕,使那些對英王室抱有成見的民眾,貼近了皇族,願意國家每年拿出3670萬英鎊,供他們消費。

對於黛安娜的死,一面是冷冷相對的伊莉莎白,一面是悲情湧動的英國民眾。

導演以敘事加情景新聞報導的手法,真實再現英國當年那令人扼腕的一幕,表現出王權與民權的抗爭,媒體輿論與官方言論的對立的場景。

《女王》電影雖然沒有激烈的打鬥和衝撞的場面,卻有心理角逐和民意與皇旨的對抗激情再現。

處於矛盾焦點的伊莉莎白二世,在執柄英王權以來,遇到最大的麻煩,她高大偉岸的皇室威嚴,溫文爾雅的國母形象,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使民眾對於英王及其同僚的信任,因黛安娜事件降至歷史的冰點。

面對眼前的窘狀,伊莉莎白起初是堅持以冷漠和規避的態度來對付媒體的熱議,可最終難逃英國民眾對黛安娜去世要求王室出面聲明的意願。

最後,在布萊爾的調解下,伊莉莎白低下她那高貴的頭顱,在公眾面前承認黛安娜合法的王室成員地位,並以誠懇感人的悼詞,感化了英國民眾,重拾尊嚴,再次回到英國民眾中來。

藝術魅力

01

電影《女王》的藝術魅力在於,它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同時也不乏真實性,將歷史事件和社會批判、世人心態與皇室想法疊羅在一起,讓人去思考、品茗,去體察歷史的精彩,回味走過的歲月。

為了增強電影在敘事方面的力度,導演大膽採用新聞報導紀實性手法,世界媒體的參與,柯林頓總統的講話,布萊爾首相的斡旋,都使其電影魅力大增。

使得電影顯得鮮活靈動,極具時代感。

豪不誇張地說,《女王》是繼《伊莉莎白一世》大片之後,又一部反映英國王室風雲的歷史影片,在跌宕起伏的思緒中,讓人體會高貴與平淡、恬靜與紛擾的樂趣。

電影既可展露文學語言的魅力,同時也是生活情境生動的再現,那些平時人們說話的語速和姿態,行腔中的抑揚頓挫,顯得是那樣的別致和另樣,從劇中人的話語間,使觀者能夠體察到人的生活態度,判斷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

說話是人精神的一面鏡子,它透射出人物的內在氣質和秉性。

電影一開始,有一段伊莉莎白二世和貼身侍衛羅賓的精彩對話。

伊莉莎白:「他讓人猜不透對嗎?(指布萊爾)」伊莉莎白以徵求意見的口吻,詢問身邊的羅賓對新上任首相布萊爾的看法。

羅賓回答:「是的,他成長背景很保守,父親是保守黨,他就讀費提學院,家庭教授與威爾斯親王一樣......」

由此可見,英王室對新的首相布萊爾,頗有微詞。

導演除了用局中人對話來表述伊莉莎白對布萊爾心存疑慮外,還在其他細節,表現出布萊爾與伊莉莎白兩人間的心理碰撞。

女王在召見新上任的首相時,有一個場面令人難於忘懷。

布萊爾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伊莉莎白居住的白金漢宮,伊莉莎白坐在沙發上,右腿置於左腿之前,雙手平放於膝蓋上面,舉手投足都顯示出具有很好修養的皇家禮儀風範。

據歷史資料記載,做為君主,女王儀態莊重,一絲不苟,而且總是非常嚴肅。

她從來不打哈欠,偶爾打出不體面的噴嚏,也是立即用手絹捂住鼻子和嘴,以免汙垢了周圍人的空氣。

然後,布萊爾在伊莉莎白的宮中顯得有些隨意,二郎腿高蹺的他在與伊莉莎白談話時,略帶調侃之意。

對於此情,伊莉莎白嚴肅的對他說:

「你是我自上任以來的第十任首相,第一任為邱吉爾,記得第一次見他時,他穿著風衣,戴著高帽,給我這個害羞的少女上了一課......」

言下之意,暗指邱吉爾的行為規範是符合英國皇族對首相的要求的,而眼前這位毛裡毛躁的你呢?

針對這段話,筆者認真查閱了歷史資料,在伊莉莎白父王喬治六世1952年2月駕崩的那一天,英國首相邱吉爾的確率領英國家全體內閣,到機場迎接出訪回歸的伊莉莎白,邱吉爾在機場所舉行的嚴肅且莊重的迎接禮儀,顯示了二戰期間這位經歷國家外交禮儀薰陶領導人的卓絕風範。

影片接下來,女王暗示首相布萊爾向她跪下來起誓,布萊爾只好跪下宣誓就職。

君臣之間這一心理角逐的情況,不是藉助電影的真實再現,我們很難相信英國這一古老的習俗——君王與臣民、自尊與卑微、皇威與民賤的真實情況。

鏡頭繼後轉向守候在門外的布萊爾那位性格外向的妻子雪莉,在她那不屑一顧的臉上,流露出輕挑與過分的自信。

所有這些細微的表現,都被觀眾盡收眼底,體察到皇室與世俗的區別。

02

英國電影《女王》在敘事和新聞雙重表達寓意的語境中,讓人領略真實與虛幻的美感,品茗藝術與生活的樂趣,通過電影蒙太奇手法,將人的思緒帶進當年那些風起雲湧的1997新聞再現中去:

新聞畫面一,黛安娜王妃取消與首相的會面;新聞畫面二,戴妃今天和前任王室保姆和解;新聞畫面三,黛安娜王妃飛到南非參加設計師凡賽斯的告別式;新聞畫面四,她今天引發另一場皇室爭議,也是她本周第二次捲入爭議......

以上四段新聞,採用播音主持在電視上露面的方式來向公眾披露。

這種手法有點像中國的新聞聯播,具有廣泛的社會影線面。

導演利用此手段,是想向觀眾展示黛安娜不因循守舊,不遵從皇室家規,敢於挑戰威嚴皇權的個性。

也正是這點,黛安娜在英國成為英國民眾愛戴的對象。

接下來另一組鏡頭,卻給黛安娜個人名譽造成無限的損傷。

英國狗仔隊喜歡追蹤名流顯宦的風流韻事。

黛安娜與法耶德結伴地中海旅遊的畫面被偷拍了下來,特別是她在遊艇上身著泳裝,與這位風流哥兒親密交談的畫面被曝光。

或許,正是這些流言蜚語,傷害了查爾斯與她的情感,也激怒了伊莉莎白,不願意承認黛安娜的合法的王室地位。

這是本片的焦點,也是觀眾在觀摩《女王》後留下的最沉重的思索。

黛安娜出身平民世家,身前從教幼兒事業,天性樂觀、質樸,好動與豁達與生俱來。

黛安娜與查爾斯王子的相遇是一個偶然事件,她天生麗質與單純,導致她在生活中犯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查爾斯起初不認識黛安娜,他與黛安娜的姐姐莎拉有過一段秘而不宣的戀愛。

一次,查爾斯到莎拉家做客,年幼的黛安娜身著白色花點的小裙子,尚未褪去嬰兒肥的黛安娜,身型粗胖,不施粉黛,天真的言談中略帶幼稚滑稽,這給身居王室,過著嚴謹生活的查爾斯王子一絲新意和快樂。

1977年查爾斯王子作為戴氏家族的座上客,經常出入黛安娜家,查爾斯和莎拉開始交往甚密,跳舞、狩獵、打高爾夫、釣魚燈一系列社交遊戲活動後,輿論一度認為莎拉很有可能成為英國未來的王后。

但是,由於她對拋頭露面的熱衷遠遠超過了王室成員女友應有的謹小慎微,查爾斯對她的興味不再著迷。

1978年11月,查爾斯王子在白金漢宮舉行30歲晚宴,在宴會炫彩的舞池裡,莎拉看到查爾斯輕樓黛安娜的細腰在旋轉,接下來是兩人熱戀火速升溫的事情,都詳細被記錄在英國的歷史中。

儘管查爾斯喜歡上黛安娜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是,王子與黛安娜在性格上有諸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造成了黛安娜婚後的痛苦原因。

一個畢業於劍橋大學的名校弟子,成天與高爾夫、釣魚、要不就是斜靠在英國梧桐下啃嚼哲學書本的放浪哥,與一個涉世淺薄、以幼教和嬰兒營養學研究為樂的幼兒園阿姐相好結婚,這事情本身就值得深究。

而世事輪迴,如今女王的孫子、黛安娜的兒子哈裡王子和王妃哈裡梅根也毅然退出王室,恐怕又要讓女王不勝唏噓、大費一番心思吧。

由史蒂芬·弗利爾斯執導的電影《女王》曾以較高的票房紀錄刷新了英國影業,英國著名老派演員海倫·米倫以嫻熟的演技賦予伊莉莎白女王沉穩、睿智和新的內涵,最終使她榮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后。

本影片尊重事實,重現歷史,展現了那歷史上動人心弦的一幕,在悲痛中感受一種壯美之情,在糾結裡為伊莉莎白二世能夠化解與人民的隔閡感到欣慰。

畢竟,伊莉莎白二世,是受人尊敬的英國最高女王,1986年在她訪問中國時,鄧小平與她進行的親切交談的畫面,至今使人難忘。

一位具有卓越風韻的女人,登基以來溫文爾雅,母愛和慈心遍及天下天下的伊莉莎白,在影片的結束悼語中,顯示出她大度的胸襟和博愛之情。

也許,《女王》所獲的金球、奧斯卡、威尼斯等歐美所有A類電影節的重要獎項以及美國洛杉磯、紐約等無數影評大獎的緣由,正在與此。

相關焦點

  • 黛安娜的戒指歸了誰?王室珠寶背後的...
    由於它們的背後還隱藏著一些傳奇故事,致使這些珠寶相當於是無價之寶。「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坐擁眾多王冠的女王還感慨道,戴著王冠跳舞真不方便呢! 今天來看一下其中一些王室珠寶背後的趣事。
  • 小K還原叛逆女王黛安娜經典角色?
    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火遍全球,除了少女和吸血鬼的浪漫愛情故事,小k和羅伯特在現實生活中的戀情同樣滿足了大眾的幻想。此時的小k16歲,美麗又呆萌紅遍全球。原本對路人緣這事已經看開了的小k,沒想到如今峰迴路轉,大眾迷她迷的要死,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電影演員還是她。很多人會疑惑,時間過去這麼久,為什麼人們獨獨記住黛安娜呢?除了親民和漂亮,她還有濃厚的個人風格標籤。
  • 黛安娜死後王室的形象受損,有人懷疑這是一起陰謀,女王保持沉默
    黛安娜在嘗試挽救這樁破碎的婚姻,查爾斯就像吃了秤砣鐵了心一樣,讓黛安娜徹底失望,她勇敢地與王室劃清界限,爭取尋找自己的自由。1996年8月黛安娜和查爾斯的這段世紀童話故事終於走到了盡頭,他們通過法院協議離婚,黛安娜開啟了她新的人生路程。然而天公不作美,僅僅一年零三天,黛安娜在法國巴黎意外車禍身亡。噩耗傳來,全世界都震驚了。
  • 恐怖,哀惋與滄桑:講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三件國寶背後的故事
    在此,只撿其中讓我感慨最深的三件國寶,與大家分享其背後令人唏噓的故事。神話傳說與人間傳奇交織的月神雕像黛安娜Diana,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和月神,也是奧林匹斯山的主神之一。她是宙斯和提坦女神勒託的女兒,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同時,也被視為野獸的保護神。
  • 海倫.米倫和她的電影《女王》
    她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近年來的電影《大門》、《赤焰戰場2》、《金衣女人》、《天空之眼》、《愛在記憶消失前》、《特朗勃》、《速度與激情8》、《安妮》、《女王》等,她還參演了很多優秀的電視劇,比如最近熱收的電視劇《葉卡捷琳娜大帝》。
  • 英國王室婚禮系列之伊莉莎白女王、黛安娜王妃
    >1947年11月20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時為王位繼承人)和遠房表親菲利普(希臘落魄旁枝王子),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辦婚禮黛安娜在最美好的年華去世,但她的美麗會永存於我們心中,永遠的英倫玫瑰1981年7月29日,英國威爾斯親王查爾斯,英國王位繼承人和20歲的黛安娜·斯賓塞夫人 (lady Spencer) 在世界各地注視的下,在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了婚禮。
  • 從照片中觀察黛安娜王妃和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微妙的關係!
    生前(死後),威爾斯王妃黛安娜在世界各地都深受愛戴。但在私下裡,據說她與伊莉莎白女王的關係很不穩定。 1981年,黛安娜嫁給了女王的長子威爾斯親王查爾斯,她是英國皇室中最受歡迎的成員之一。事實上,她受到了公眾和媒體的極大關注,據說這讓查爾斯嫉妒不已。
  • 從女王到黛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盡顯貴族魅力
    從英女王到黛安娜王妃,甚至是查爾斯王子,都是非常熱愛這款格紋元素。如查爾斯王子,一身紅色深V領搭配一款蘇格蘭小短裙,下身搭配一雙淺灰色的高筒襪,腰間掛著一個酒紅色小腰包,為妻子黛安娜和小時候的 威廉王子蕩鞦韆,場面格外溫馨感人。
  • 黛安娜王妃和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王室之間混亂的關係
    儘管包括黛安娜的婆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內的許多人都希望黛安娜能成為一股新鮮空氣,但她動蕩的婚姻卻導致她與丈夫和女王的關係破裂。 她的父親是女王的侍從,她的兩位祖母都是女王母親——伊莉莎白二世的母親——的侍女。幾十年來,黛安娜的外祖母費莫男爵夫人一直是女王母親的密友。黛安娜早年住在諾福克郡桑德靈漢姆宮的帕克莊園裡,她經常和伊莉莎白的兩個小兒子安德魯和愛德華玩耍,他們的年齡比比她大12歲的查爾斯王子要近得多。
  • 帶你認識,皇室閃閃惹人愛的珠寶,和它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儘管如此,黛安娜王妃在她與查爾斯王子的婚姻中還是經常佩戴這頂王冠,儘管王冠沉重得讓人不舒服。黛安娜王妃在和查爾斯王子離婚後把王冠還給了女王,我們並沒有真正看到它,直到2015年凱特·米德爾頓在白金漢宮的一次活動上戴著它,《人物》注意到。從那以後,她已經戴過好幾次了,這頂特別的頭飾讓粉絲們很高興,最著名的是搭配了一件亞歷山大·麥昆的藍色禮服。
  • 黛安娜與男友車禍身亡,王室很尷尬,女王沉默引發輿論的猛烈抨擊
    伊莉莎白女王不得不下最後通牒,命令他們趕快離婚,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他們於1996年離婚,黛安娜保留威爾斯王妃頭銜。離婚後一年,8月31日黛安娜王妃在法國巴黎車禍身亡,噩耗傳到倫敦,查爾斯流下了悔恨的眼淚上。這也給伊莉莎白女王和英國王室出了一道難題,一個王妃和她的男友死在同一輛車上,對於王室來說,顯得非常尷尬。女王選擇了沉默。
  • 威斯敏斯特宮:英國王室的秘密,黛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相互劈腿
    今天我們要一起走進威斯敏斯特宮和英國的古老王室來一次親密接觸,說起英國王室,可能你最熟悉的就是黛安娜王妃了,這黛安娜的美貌是讓世人傾倒,而在美貌的背後又有一顆熱衷慈善的愛心,黛安娜一生是籌建了20多個慈善基金會,她和特雷莎修女是齊名的世界級的大慈善家,不過正所謂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位王妃雖然表面上是光鮮耀眼的,但是他和查爾斯王子的感情經歷卻是相當勾心。
  • 黛安娜曾與魅力男士牽手跳舞,V領禮服顯好身材,查爾斯罕見吃醋
    黛安娜身穿一件黑色一字肩絲絨禮服,V領的設計性感得剛好,修身的魚尾款式,盡顯黛安娜的好身材。脖子佩戴的是黛安娜最愛的那款藍寶石珍珠項鍊,優雅得剛剛好。在當晚,黛安娜應邀與好萊塢魅力男演員約翰·特拉沃爾塔共舞了一曲。那時的黛安娜年僅24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她與約翰在晚宴中央盡情共舞,成為整場晚宴的最佳亮點。
  • 面對丈夫不忠,女王隱忍,黛安娜報復:格局決定作為,成就命運
    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和黛安娜王妃就是一對正反的例子。一個遵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按照「飲食」和「男女」的正確順序處理婚姻中遇到的問題,人生結局圓滿,一個逆著「飲食」和「男女」的先後順序,先「男女」後「飲食」,結果30多歲就命喪黃泉。
  • 查爾斯和黛安娜的13個婚姻魔咒,女王最後推了一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黛安娜會把她的婚禮日稱為「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並說她感覺自己像是「被宰的羔羊」。婚後,查爾斯和黛安娜的關係很快就變壞了,當時的小報都痴迷於追蹤這段緊張的關係。到1992年,早已貌合神離的這對夫婦正式分居。隨著《王冠》第四季的上映,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了解令人心碎和複雜的查爾斯和黛安娜的故事。
  • 9.2分,《王冠4》:悲劇一生的何止黛安娜-虎嗅網
    初識黛安娜的查爾斯王子已是而立之年,卻軟弱優柔,缺乏事業心;其與有夫之婦卡米拉的戀情,為皇室成員所不容。而黛安娜年輕,漂亮,受過良好教育,出身貴族之家,沒有複雜情史——在要求一貫苛刻的王室家庭眼中,著實是個理想的結婚對象。
  • 美國一博物館展出黛安娜王妃車禍現場路線,引發英國人聲討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近日,美國一博物館因為布置了黛安娜王妃車禍現場的互動景點而引發爭議,消息傳到英國,更引起英國民眾的憤慨。據美媒報導,對此,博物館發言人表示,該展覽的確包含了黛安娜王妃的元素,但否認它是一個「景點」。對於重現黛安娜王妃生命最後時刻的路線,設計經理表示: 「沒有血跡」,「這絕不是低級趣味」。
  • 珍珠淚王冠故事太多!黛安娜離婚後,英女王唯獨要回這件結婚禮物
    這是英女王親自為大兒媳黛安娜挑選的結婚禮物,女王希望黛安娜戴上這頂王冠結婚,可是為了家族的榮耀,黛安娜沒領婆婆的情,最終選擇了自己家族的王冠,婆媳之間的第一道梁子算是結下了。但令人奇怪的是,這頂被當作結婚禮物送出去的王冠,卻被一向大方的女王收回來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72歲查爾斯王子紅光滿面,和卡米拉白頭到老,可惜了黛安娜王妃
    飽受罵名黛安娜在世時,她的人氣比查爾斯高。不過查爾斯也並不在意,他心裡只有卡米拉。身為王子,心中應該裝著江山與社稷,而不單單是美人。查爾斯當年也是有野心和抱負的男人,為了王儲之位,放棄自己所愛的卡米拉,轉頭迎娶了自己不喜歡的黛安娜。
  • 「人民的王妃黛安娜」的背後,可能有些事情,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這一點在Netflix首播的《王冠》第四季中得到了體現,這一季將黛安娜引入了這部皇室劇。這一季於2020年11月首播後,該劇遭到了人們的強烈反對,人們指責該劇在描述黛安娜時捏造事實。與此同時,那些密切關注《王冠》的人意識到,《王冠》只是在做它一直在做的事情:用一大堆虛構的對話和事件來講述英國王室的真實故事。然而,當提到查爾斯和黛安娜的故事時,人們真的注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