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稻輪作區稻鴨立體種養共作模式

2020-12-26 吉山花瑤

煙稻輪作區稻鴨立體種養共作模式

肖 梅等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皖南煙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民種植菸葉的積極性有所下降。面臨菸葉種植面積縮減和菸葉質量發展瓶頸的雙重壓力,安徽皖南菸葉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皖南菸葉」)按照「特色、優質、生態、安全」的煙區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在堅持以煙為主、多元發展的前提下,踐行大農業、綠色生態理念。同時,為了有效管控植煙土壤,保證菸葉品質,實現菸葉和水稻綠色安全生產,皖南煙區全面實行1∶1「煙稻輪作」的種植模式,即「煙-煙後稻-中稻-煙」,並積極探索稻田立體種養模式,保障煙區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自2015年起,皖南菸葉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滬皖高科技示範園嘗試探索稻田立體種養模式,並開展相關技術研究。截至2018年底,全區共建立4個稻田共育示範點,開展了稻鴨、稻蝦和稻鱉示範研究。其中,稻鴨共育示範面積11.27 hm 2 ,共放養鴨子 1 900 只;稻蝦共育示範面積 1.8 hm 2 ,共放養小龍蝦 600 kg;稻鱉共育示範面積 0.53hm 2 ,共放養甲魚 560 只。

基於皖南煙區多年煙稻輪作的種植經驗和示範研究,探索出從菸葉業到大農業、從種植到養殖、從單一到多元的立體種養模式,既是促進皖南煙區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當地菸葉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此模式的推廣應用,有利於穩定菸農隊伍,拓展多元增收途徑,實現煙區可持續發展。為此,筆者對其中最具複製推廣價值的稻鴨共作技術進行集成,並對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分析,以期促進該技術在皖南煙區的推廣應用。

1 稻鴨共作技術集成

1.1 基本內涵

稻鴨共作技術是指將雛鴨放入稻田,利用雛鴨旺盛的雜食性,為水稻除草、除蟲、渾水、施肥並刺激水稻生長,而稻田為雛鴨提供放養場所和食物餌料,這樣水稻和雛鴨構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生長的複合體系,最終在稻田有限的空間裡生產出無公害、安全的稻米和鴨肉。

皖南煙區的稻鴨共作技術是指在落實機插水稻正常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插秧後15 d,將馴養健壯、鴨齡達 15 d 的雛鴨投放到稻田中,讓其與水稻共生,至水稻抽穗時將成鴨收回,整個過程包括雛鴨馴養、大田種養、建立設施、稻田鴨放養、出欄收穫等環節。

1.2 雛鴨馴養

1.2.1 品種選擇

放養雛鴨品種,以個體質量好和成活率高的當地小麻鴨為宜,要求雛鴨須經產地動物防疫檢疫機構的檢疫並符合國標要求。

1.2.2 雛鴨準備

(1)雛鴨獲取。提前1個月聯繫鴨子孵化場所,獲取雛鴨,按每667 m 2 放養12隻確定雛鴨數量。(2)雛鴨前期管理。雛鴨孵出後,將雛鴨放入保溫效果較好的鴨舍進行集中管理,飼養密度控制在 50 只 /m 2以內,每群的飼養量應在150隻以內。鴨舍地面放入墊料(稻草或麻袋片),並應經常更換墊料,以保持鴨舍清潔、乾燥。雛鴨孵出後10日以內,每個晝夜餵料6~7次,其中晚上投餵2次,飲用水置於飲水器內,晝夜供應;夜間打開白熾燈,防止雛鴨因抱團而發生踩踏,一旦雛鴨抱團要及時分堆管理。在雛鴨管理期間需注意保溫,1 日齡的雛鴨室溫應保持在 26~28 ℃,2~7 日齡的雛鴨室溫應保持在22~26 ℃,8~14日齡的雛鴨室溫應保持在18~22℃。(3)雛鴨馴水。集中餵養 10 d 左右後對雛鴨進行馴水,馴水宜在晴天進行,水池深15~20 cm。馴水半小時左右後,將鴨子全部趕上岸。夜間將鴨子趕回鴨舍。

1.3 種養設施建設

1.3.1 田塊選擇

稻鴨共作宜選擇地勢平整、灌溉方便、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田塊進行。

1.3.2 田埂加固

對稻鴨共作區周圍的田埂應進行加固處理,做到不滲水、不漏水。

1.3.3 圈圍隔離

為控制鴨群活動範圍,以稻鴨共作區田埂為界,採用打樁圍網方式,按照每5 333.33~6 666.67 m 2(放養鴨子110隻左右)為一隔離單元的標準,進行隔離單元的設置。具體標準為:(1)外圍防護。使用荷蘭網(絲粗 1.5~1.6 mm、高 1.2 m、網孔2~3 cm 2 )作圍網防護,每隔3 m用毛竹或木樁(直徑≥ 6 cm)打一樁固定。(2)內圍單元邊界隔離。用尼龍網(高 0.8~1 m,網孔 2~3 cm 2 )進行隔離,尼龍網用毛竹或木樁(直徑≥ 3 cm)固定。

1.3.4 鴨舍搭建

總體按照坐北朝南的原則搭建鴨舍,根據隔離單元進行放置,每個單元配置1個鴨舍,鴨舍包括鴨棚與初放區(戲水區),並用遮陽網將鴨棚、戲水區和涉及的田埂統一圍成一個整體管理區,具體布局見圖 1。

圖1 鴨舍棚搭建布局圖

具體操作為:(1)鴨棚搭建。在每個隔離單元的田埂邊搭建1個5 m 2 的簡易鴨棚,作為稻田鴨餵食、休息和躲避暴風雨等惡劣天氣的場所。鴨棚地面高出大田 20 cm,棚長 2 m、寬 2.5 m,棚頂中間最高並向兩邊傾斜,即中樁露出地面高 1.5 m,前後樁露出地面高 1.2 m;大棚屋架立樁用直徑≥ 6 cm的毛竹,三根橫梁用直徑≥3 cm的木樁,棚頂用彩鋼瓦(厚度為 0.4 mm)。(2)戲水區設立。在每個簡易鴨棚前設1個5 m 2 的戲水區,即挖1個長2 m、寬 2.5 m、深 30 cm 的儲水池。(3)用遮陽網將鴨棚、戲水區和涉及的田埂統一圍成一個整體管理區。

1.4 稻田鴨放養管理

1.4.1 放養時間

在機插水稻栽插後15 d左右及時放養經過馴水訓練5~7 d的役用雛鴨,且雛鴨需先在初放區放養2~3 d。

1.4.2 放養量

每 667 m 2 放養役用雛鴨 12 只,一般每個隔離區放養90~120隻。

1.4.3 稻田鴨飼餵管理

具體為:(1)雛鴨階段。雛鴨在稻田放養後15d內,適當補料,每天早、中、晚定時投餵3次。可添補一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輔助性飼料,以滿足雛鴨早期生長發育的需要。(2)中鴨階段。當稻田鴨長至0.5 kg/只左右時,飼料投餵改為每天早、晚投餵2次,投餵量為早上少、晚上足。飼料種類以小麥、秕稻為主,並搭配適量中鴨混合料。(3)育肥階段。在水稻抽穗前15~20 d,對稻田鴨進行田間育肥催壯,飼料投餵改為每天投餵2~3次,以投餵成鴨顆粒飼料為主,搭配部分小麥、碎米等,且每次投餵量要足。

1.4.4 稻田鴨「三防」

(1)防疫病。鴨瘟預防在7日齡時進行,用雞胚億弱毒苗肉注 0.2~0.5 mL/ 只,7 d 後可產生抗體。鴨病毒性肝炎預防在雛鴨1~3日齡時進行,用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頸皮下注射 0.5 mL/ 只,2d後產生抗體,5 d後達到高水平。鴨霍亂預防的疫苗可選用「731」禽霍亂弱毒菌苗,接種2日齡以上的鴨群,免疫期可達3個半月;或選用禽霍亂油乳劑滅活苗,接種2月齡以上的鴨,皮下注射1 mL/只,免疫期達6個月。鴨漿膜炎防治可用鴨漿立克100 g兌水 250 kg(重症兌水 200 kg,鴨漿立克無需加量),連用 3~5 d。(2)防中毒。嚴防周圍非稻鴨共作區防治水稻病蟲害的農藥汙水流入或滲入稻鴨共作區,稻田鴨一旦出現農藥中毒症狀,應及時進行解毒處理。另外,要及時清除田內死鴨、死魚等腐屍雜物,以防止肉毒素中毒,一旦有肉毒素中毒造成批量死鴨現象發生,就要及時將中毒區內的鴨子趕到安全環境中,並隔離觀察。(3)防中暑。在高溫季節,要始終保持田間水層在 10 cm 左右,以防稻田鴨中暑。

1.5 稻鴨種養管理

1.5.1 水漿管理

水稻移栽後至鴨子離田前,田間均要保持5~10cm 的水層,且大田豐產溝(寬 30 cm、深 30 cm)內要始終保有水層,以供鴨子洗澡。水稻擱田時,通過採用分片擱田的辦法,解決鴨子飲水和覓食所需,或把鴨子趕到田邊的河、塘內過渡3~4 d。鴨子離田後,稻田保持間歇溼潤灌溉,乾濕交替,養好老稻。

1.5.2 病蟲防治及擱田

處理好水稻病蟲防治、擱田與鴨子活動之間的關係,可在水稻進行病蟲防治或擱田前,將鴨子趕到另一塊暫不進行病蟲防治或擱田的稻田,4~5 d後再趕回已防治病蟲或擱過田的稻田。

1.6 收 獲

1.6.1 鴨子收穫

水稻抽穗後7~10 d,及時將鴨子從稻田中收回加工出售或繼續擇地(塘)餵養,有條件的可放入水稻收割後的茬地繼續餵養。

1.6.2 稻穀收穫

當水稻籽粒黃熟時及時收穫。

2 稻鴨共作技術的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放養鴨子的稻田共減少施用殺蟲劑2次、除草劑1次,減少化肥施用量20%,且不施促花肥,合計每667 m 2 稻田減少農藥、化肥、人工成本50元,而稻田鴨的純利潤為 9.57 元 / 只,每 667 m 2 平均利潤為 86.13元。

2.2 生態效益

稻鴨共作技術實現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共同發展,不僅提高了稻田綜合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效益,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具體為:(1)稻田養鴨會擴大水稻種植株距,有助於改善稻田通風條件,增加田間有效光照面積,降低稻田相對溼度,且鴨子可去除稻田雜草和蟲類,過腹還田能增加肥料,既省去了種養人員對鴨飼料的投入,還減小了種養成本,使稻田增產增效 。(2)稻鴨共作可減小土壤有害物質含量,改善土壤養分和物理狀況,提高土壤團聚體和土壤結構係數 。(3)在稻鴨共作過程中,由於採用環境友好型種養技術,不僅生產出的農產品符合綠色環保要求,還可降低農業生產的面源汙染,減少環境危害因素,形成良性的生態體系,進一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2.3 社會效益

稻鴨共作不僅鴨子安全、食味鮮美,同時也提高了稻米品質,這是因為稻田鴨在田間飼養,在吃無公害活食的條件下生長,不食用含生長激素、抗生素處理的人工飼料,生活力強,鴨肉的瘦肉率高,皮脂含量少,胺基酸含量多,鴨肉鮮嫩,肉質結實,口味鮮美,食用品質高;水稻田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生產出的大米綠色健康。同時,通過稻鴨共作立體種養,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有利於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帶動禽肉、無公害稻米等相關加工企業的發展。此外,稻鴨共作技術充分貼合鄉村振興戰略,可帶動當地農村發展。

相關焦點

  • 稻鴨共作 生態種養
    以往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農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防止鴨、鵝跑進稻田裡,以免水稻苗遭到破壞,有著多年水稻種植經驗的楊利輝卻在自家的150畝的稻田裡放養了120隻鴨子,嘗試「稻鴨共作」模式。據介紹,稻田裡養鴨最重要的是把握時間節點,插秧後20天把鴨子放入稻田,3個月後再把鴨子趕回來。  「稻鴨共作」有什麼好處呢?
  • 「稻鴨共生」種養模式助農增收
    一隻只肥墩墩的鴨子,見證了「稻鴨共生」種養模式給宏偉家庭農場帶來的豐碩成果。  四十歲出頭的石宏偉是該農場的創辦人。據他介紹,今年,在縣農業農村局、千嶺鄉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下,他開始實行「稻鴨共生」種養模式,農場裡種植了350畝水稻,養殖了7200隻鴨子。
  • 江蘇省泰州市稻鴨共作集成技術
    江蘇省泰州市稻鴨共作集成技術王寶全 錢普祥稻鴨共作是指在水稻生育期內將鴨子圈養在水稻田中,讓稻和鴨在同一生態環境中共生共長的一種生產模式。2選用品種2.1 水稻品種稻鴨共作,一般選擇國標二級以上的品種。我區目前南粳 9108 作為稻鴨共作的首選品種。
  • 稻田養鴨:稻鴨雙豐收,新農人的家庭農場種養秘籍
    稻香鴨肥生態美,稻田養鴨已經成為新農人田間地頭比較常見的種養模式。 稻鴨共作是亞洲地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水稻種植模式,具有降低綜合溫室效應、生物性抑制病蟲草害、提高土壤質量、改善水體環境、穩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是發展循環農業、保證食品安全的有效種植模式。
  • 饒河縣:稻鴨魚共育 走上生態致富路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饒河縣在今年水稻種植結構調整中,首次引進稻鴨魚共育生態農業模式,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  6月8日上午,記者在饒河縣西林子鄉靠山村萬順穀物種植合作社的稻鴨魚綜合種養示範田看到,農戶們正在設置防護網,向稻田裡投放魚苗,為接下來的稻鴨魚共育生態農業模式做準備。
  • 「稻鴨共育」助增收
    原標題:「稻鴨共育」助增收   「稻鴨共育效益比單純種植水稻高,
  • 稻鴨共生!有機稻田生態種養新模式
    其中,稻鴨共生就是一種積極的探索。 日前,記者在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高山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裡看到,一大片碧綠的稻田裡,一群鴨子穿梭其中,吃蟲、踩草……,它們成為稻田裡特殊的「管理員」。稻鴨共生,這是該公司正在探索的有機稻田生態種養新模式。
  • 稻鴨共育—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技術
    稻鴨共育是指將剛出殼十天左右的雛鴨放入稻田中,鴨子會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同時鴨子的運動也會刺激水稻生長,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鴨糞便也能作為肥料,而稻田為鴨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及食物,還有日常活動的場所,這樣一種稻鴨相互促進的體系就叫做稻鴨共育。
  • 水稻與鴨互利共生,輕鬆獲取稻鴨雙倍收入
    三、培肥在稻鴨共作期內,一隻鴨子在水稻排糞便可達15公斤。如果每畝地放養15隻鴨子,相當於每畝地施入尿素5.4公斤、普鈣17.5公斤、氯化鉀2.8公斤,基本可滿足稻田追肥,使水稻生長更好。六、經濟效益顯著稻鴨共作過程中,不使用肥料、除草劑等,可以減少種植經濟成本。稻鴨共作的有機稻米是普通稻米價格的3-4倍,鴨子銷售價格高出市場價格1/3以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 什邡市殘聯啟動「稻鴨共作」項目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
    四川在線消息(蔣桃 向麗 記者 古蓉媛)目前,正值水稻栽種時節,為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發展生產,5月19日,什邡市殘聯在南泉鎮柳泉村舉行「助殘脫貧 決勝小康」2020年「稻鴨共作」項目發放儀式。現場為全村100名困難殘疾人發放鴨苗1000隻。
  • 稻米、稻魚、稻鴨……這些城裡人咋跑到山溝種生態米?
    同時在稻田裡放養稻魚、稻鴨,既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可增加經濟收入。當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大米的生長環境和生態種植方法後,為了讓群眾增收,讓市民享受到只屬於自己享受的專屬大米,當天這批市民就以遠高於市場價兩三倍的價格,首批訂單認購了今年的品黑一號和臻香絲大米共3000多斤,群眾首批獲得收益4萬多元。其中涉及貧困戶11戶,戶均增收1萬元,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事業。
  • 淳安汾口鎮:「稻鴨共生」探索美麗城鎮生態產業富民路
    每畝地收益的成倍增長,與轉變種養模式息息相關。同時鴨糞排入稻田裡,又被水稻吸收利用,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所以說,這裡105畝的水稻不用施肥,不打農藥,採用的是全自然耕作模式。」談起稻鴨共養的優勢,餘錢起顯得特別起勁,話題不斷,「不僅種出的水稻好,就連鴨子也比飼養得要好。稻鴨共養既能提高水稻的收益,也提高了鴨子的附加值,生態養殖的鴨子在市場的價格也比普通的鴨子要高許多。」
  • 江蘇太倉:「稻鴨共生」效益增
    江蘇省太倉市璜涇鎮雅鹿村「稻鴨共生」基地內,稻穀金黃、豐收在望,2000隻鴨子生長健壯肥碩,10月將迎來銷售旺季。雅鹿村今年首次嘗試推行「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預計稻穀、鴨子綜合銷售收入100多萬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 安徽涇縣:稻鴨共生 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最近,涇縣涇川鎮巧峰村的種糧大戶蔡全陶收穫了一件高興事,他帶領貧困戶種植的「稻鴨共生」生態米,獲得了中國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金獎,這更鼓勵了他種糧的信心,進一步幫助當地貧困戶增產增收。 2012年,在外做生意的蔡全陶,每次回到家鄉看到村裡農田撂荒的場景,心裡頭就不是滋味,再加上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商業敏感,讓他決定返鄉二次創業。
  • 一粒生態種植胚芽米掀起輔食消費新潮流,愛的營養大師稻鴨米精華受...
    愛的營養大師稻鴨米精華,以生態循環種植模式,摒棄農藥、化肥的使用,保持天然純淨的優勢,吸引著媽媽的目光,嬰兒輔食「稻鴨米精華」正在成為輔食消費市場的一股新潮流。愛的營養大師-稻鴨米精華採用自然農法種植稻鴨米,運用「稻鴨共生」的耕作方式,種植綠色環保。透過發展生質能系統,將廢棄物作為原料再利用,達成減少汙染同時轉成再生能源的雙贏局面。將鴨子糞肥作為原料,因保有養分,可作為農田肥料,釋放到大氣中的氮氣較其他肥料更少,因此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 禾泱泱稻鴨原生米餅,全心呵護孩子成長!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款天然無添加的米餅--禾泱泱稻鴨原生米餅。禾泱泱稻鴨原生米餅,堅持無添加,無添加白砂糖,無添加食用鹽和無添加其他添加劑,其主要食材是稻鴨米,日本米餅工藝烘焙非油炸,入口易溶,保留原生食材的美味營養!
  • 恩平創新「鴨稻共育」,鴨子成為稻田「管理員」
    這是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正在探索的一種田間管理模式——「鴨稻共育」生態種養。 恩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稻最怕蟲害,還怕田螺,鴨子在水田中覓食,吃的就是田螺子和蟲。另外,鴨子在水稻中穿梭,可以將水稻葉子上的蟲卵抖下來,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
  • 大悟特產「稻鴨香米」大揭秘
    稻鴨共育,利用鴨子給稻田除草、捉蟲、施肥、中耕,同時,種植綠色有機大米「稻鴨香米」 。稻鴨香米—土鴨蛋以五穀雜糧主食,不添加任何配制飼料,流水放養,全天侯放養於小溪,四面環山,原生態的環境,農家散養鴨,下蛋中的戰鬥鴨,滋補佳品!
  • 立體種養 農旅融合——江山鑫達家庭農場變身美麗果園
    近年來,鑫達家庭農場不斷探索「果林+」發展模式,緊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利用地處旅遊景區的優勢,充分開發生態立體種養殖業,結合鄉村休閒旅遊,打造美麗果園,取得了顯著成效。鑫達家庭農場由峽口鎮峽新村村民周立新創辦,在我市和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等地建有馬家柚種苗基地10多個,面積達7000多畝。
  • 勃利縣慶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稻鴨」雙豐收
    勃利縣慶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稻鴨」雙豐收 2020-11-13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