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影視劇比如《楊門女將》,《精忠嶽飛》的影響,我們總是覺得塞北三朝的將領都是野蠻人,戴氈帽,穿皮衣或者赤裸上身,茹毛飲血,或者用一些非常超現實的戎裝武器,能夠把對面甲冑整飭的宋軍揍得滿地找牙,但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裡的歷史:遼國和夏國的漢式鎧甲
其實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來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和同期宋代的甲冑大同小異,甚至不分彼此。契丹人的甲冑基本上就是唐末五代樣式的翻版,大致的甲冑部件其實也分為兜鍪,身甲,披膊,護腰,腿裙,獸吞,乃至外穿的繡衣。比如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裡面的武士像就有鳳翅兜鍪等常見的中原鎧甲元素,僅有的區別是,腿裙比宋人的短,而且還有足背上的鐵護甲,身體正中部的鶻尾甲也比中原款式的要短,可見這種裝備是為了適應騎兵作戰做出的改良。可能有的人的鎧甲下會有皮毛內襯,用來抵禦北方的寒冷氣候。
木雕上的遼國鷹軍具裝騎兵
相比之下,遼代自己的特色,主要是護甲腹部的圓護是用皮帶掛在腹部前面的,然後再用腰帶來固定,這是遼朝區別於宋代的區別,此外,遼代頭盔上,有更接近於中亞樣式的鳳翅,鳳翅更加上揚,更加明顯;而瀋陽天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南壁壁畫上,就有一個遼國武士帶著有捲起頓項的頭盔,這一點和唐甲有些類似。
可能的遼國將軍甲想像圖
遼國將軍的鎧甲可能是這樣:線條更加粗獷,有獸臉圓護,有皮毛做的內襯,戰靴上有鐵足背,頭頂類似於宋朝的鳳翅兜鍪。如果沒有寫有本族文字的旗幟或者穿契丹服的侍從,可能今人無法區分身穿五代-宋式鎧甲的宋遼兩國將領。
瀋陽市天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壁畫,有頓項的遼代武士
遼代武士鎧甲上的圓護
除了遼國,其實西夏軍隊的武備也受到了中原的影響:從甘肅武威等地出土的彩繪木版畫來看,其實西夏軍的護甲也有典型的中原風格:鳳翅兜鍪,披膊,護腰,和中原的風格比較接近。由於西夏政權的淵源就是定難軍節度使,而且西夏也會從俘虜的宋遼部隊中抽調精兵為自己使用,毫不奇怪,西夏會有唐宋樣式的鎧甲。
木版畫上的西夏武士
黑水城西夏武士的木版畫
1909年在內蒙古黑水城發現的《義勇武安王像》,雖然描繪的是關羽,但是從側面反映的是西夏時代的武備,關羽本人基本上就是唐宋武將的形象,除了畫中後三人的襥頭,還有軍人服裝上的西夏旋團之外,夏軍武將和宋代武將的裝備差別也不大。
《玉茗堂批點按鑑參補北宋楊家將傳》裡的耶律沙和楊業,楊業是宋甲,但是耶律沙卻是清人打扮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影視作品和大眾心目中常見的遼和西夏的武將形象,都是穿著皮甲,頭戴氈帽,氈帽上還有幾條懸掛的皮毛呢?其實現在人心目中的古代軍事人物形象,定型於宋明時代,無論是三國還是兩宋,人物使用的護甲和武器主要反映的,是所在時代的風格特色。楊家將的故事在宋亡之後廣為流傳,在明清時代日益繁盛,出現了大量衍生作品。也是各種演義小說的插畫家將自己所在時代的北方外族形象投射到了契丹人或者女真人身上,所以,這才有了今人記憶中的那些塞北諸朝戰士的形象;現代的影視作品,又對這種便於區分敵我,黑白分明的圖像學做法進行了二次傳播。
明代熊大木撰寫的《南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的插圖:
《繡像楊家將全傳》裡的插圖:
以上,明清演義中有遼朝武將和軍人的插圖,基本上比較失真。拋開將領級別的護甲,人們可以如何區分當時兩邊的軍人和士兵呢?
西夏服裝上的旋斕
首先,按照習俗,契丹高官會戴氈帽或者紗冠;其實普通的契丹人穿的就是契丹戎服,摘下氈帽就是髡髮的髮型;党項人的情況也比較類似,此外其服裝上受到唐風和回鶻的影響,有團形花紋。在戎服和鎧甲顏色上,宋甲的顏色因為軍種,編製品級不同,所以青,白,朱,黑,黃色都有;党項人的鎧甲喜歡刷成金銀色,但是整體服色喜歡白色,可能與西夏對於白色的崇拜和佛教信仰有關;契丹人的重甲也是以紫黑色為第一,青色其次。
此外,三方的文字和旗幟,令牌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分指標,不同語言的口令也是如此。所以在當時,還是有很多辦法區分兩邊的將領和軍隊的。你學會了嗎?
圖文分享自:歷史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