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將領和西夏武士的鎧甲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武將甲冑差不多

2020-12-13 騰訊網

受到影視劇比如《楊門女將》,《精忠嶽飛》的影響,我們總是覺得塞北三朝的將領都是野蠻人,戴氈帽,穿皮衣或者赤裸上身,茹毛飲血,或者用一些非常超現實的戎裝武器,能夠把對面甲冑整飭的宋軍揍得滿地找牙,但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裡的歷史:遼國和夏國的漢式鎧甲

其實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來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和同期宋代的甲冑大同小異,甚至不分彼此。契丹人的甲冑基本上就是唐末五代樣式的翻版,大致的甲冑部件其實也分為兜鍪,身甲,披膊,護腰,腿裙,獸吞,乃至外穿的繡衣。比如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裡面的武士像就有鳳翅兜鍪等常見的中原鎧甲元素,僅有的區別是,腿裙比宋人的短,而且還有足背上的鐵護甲,身體正中部的鶻尾甲也比中原款式的要短,可見這種裝備是為了適應騎兵作戰做出的改良。可能有的人的鎧甲下會有皮毛內襯,用來抵禦北方的寒冷氣候。

木雕上的遼國鷹軍具裝騎兵

相比之下,遼代自己的特色,主要是護甲腹部的圓護是用皮帶掛在腹部前面的,然後再用腰帶來固定,這是遼朝區別於宋代的區別,此外,遼代頭盔上,有更接近於中亞樣式的鳳翅,鳳翅更加上揚,更加明顯;而瀋陽天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南壁壁畫上,就有一個遼國武士帶著有捲起頓項的頭盔,這一點和唐甲有些類似。

可能的遼國將軍甲想像圖

遼國將軍的鎧甲可能是這樣:線條更加粗獷,有獸臉圓護,有皮毛做的內襯,戰靴上有鐵足背,頭頂類似於宋朝的鳳翅兜鍪。如果沒有寫有本族文字的旗幟或者穿契丹服的侍從,可能今人無法區分身穿五代-宋式鎧甲的宋遼兩國將領。

瀋陽市天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壁畫,有頓項的遼代武士

遼代武士鎧甲上的圓護

除了遼國,其實西夏軍隊的武備也受到了中原的影響:從甘肅武威等地出土的彩繪木版畫來看,其實西夏軍的護甲也有典型的中原風格:鳳翅兜鍪,披膊,護腰,和中原的風格比較接近。由於西夏政權的淵源就是定難軍節度使,而且西夏也會從俘虜的宋遼部隊中抽調精兵為自己使用,毫不奇怪,西夏會有唐宋樣式的鎧甲。

木版畫上的西夏武士

黑水城西夏武士的木版畫

1909年在內蒙古黑水城發現的《義勇武安王像》,雖然描繪的是關羽,但是從側面反映的是西夏時代的武備,關羽本人基本上就是唐宋武將的形象,除了畫中後三人的襥頭,還有軍人服裝上的西夏旋團之外,夏軍武將和宋代武將的裝備差別也不大。

《玉茗堂批點按鑑參補北宋楊家將傳》裡的耶律沙和楊業,楊業是宋甲,但是耶律沙卻是清人打扮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影視作品和大眾心目中常見的遼和西夏的武將形象,都是穿著皮甲,頭戴氈帽,氈帽上還有幾條懸掛的皮毛呢?其實現在人心目中的古代軍事人物形象,定型於宋明時代,無論是三國還是兩宋,人物使用的護甲和武器主要反映的,是所在時代的風格特色。楊家將的故事在宋亡之後廣為流傳,在明清時代日益繁盛,出現了大量衍生作品。也是各種演義小說的插畫家將自己所在時代的北方外族形象投射到了契丹人或者女真人身上,所以,這才有了今人記憶中的那些塞北諸朝戰士的形象;現代的影視作品,又對這種便於區分敵我,黑白分明的圖像學做法進行了二次傳播。

明代熊大木撰寫的《南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的插圖:

《繡像楊家將全傳》裡的插圖:

以上,明清演義中有遼朝武將和軍人的插圖,基本上比較失真。拋開將領級別的護甲,人們可以如何區分當時兩邊的軍人和士兵呢?

西夏服裝上的旋斕

首先,按照習俗,契丹高官會戴氈帽或者紗冠;其實普通的契丹人穿的就是契丹戎服,摘下氈帽就是髡髮的髮型;党項人的情況也比較類似,此外其服裝上受到唐風和回鶻的影響,有團形花紋。在戎服和鎧甲顏色上,宋甲的顏色因為軍種,編製品級不同,所以青,白,朱,黑,黃色都有;党項人的鎧甲喜歡刷成金銀色,但是整體服色喜歡白色,可能與西夏對於白色的崇拜和佛教信仰有關;契丹人的重甲也是以紫黑色為第一,青色其次。

此外,三方的文字和旗幟,令牌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分指標,不同語言的口令也是如此。所以在當時,還是有很多辦法區分兩邊的將領和軍隊的。你學會了嗎?

圖文分享自:歷史心發現

相關焦點

  • 金國鐵浮屠的鎧甲到底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鎧甲區別不太大
    鐵浮屠的鎧甲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倒不如說,金國重甲部隊的鎧甲是怎樣的。金國將領都不一定知道鐵浮屠是什麼部隊在女真人剛剛崛起的時候,他們甚至鄙視使用鎧甲,完顏阿骨打認為穿著鎧甲打了勝仗,等於是過於依賴鎧甲來取得勝利了,後來,他們還是藉助遼國叛軍獲得了500套鎧甲,而遼國鎧甲的形制其實深受中原宋朝的影響,因此契丹人的鎧甲也會影響金人的鎧甲形制。
  • 身穿鎧甲,著寬袖長袍,宋朝武將卑微匍匐——武隨文服的大趨勢
    文:文史咖引言所謂的衷甲制度,就是宋朝時期武官會在鎧甲之外,另穿一件戰袍或者短袖衫。表面上看是宋朝武官的穿著習慣,實際上影射出宋朝重文輕武國策下的具體內涵,並非是字面層次顯示出的壓制武將,抑制武將擁有的兵權比重,保衛國家穩定的武裝力量建設未曾有過懈怠。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宋朝由於經濟發達,軍隊的裝備很是講究,甲冑在承襲唐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革新,工藝考究,形制統一,說是藝術品也不為過。宋朝武職也基本上承繼唐制,據《歷代職官表》記載,宋代武職設「殿前司、侍衛親馬軍司、侍衛親馬步軍司為三衙,主官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唐制十六衛將軍仍留其名,稱為衛官,皆沿用唐制。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玩起了「杯酒釋兵權」那套,但骨子裡很重視軍事裝備,這也容易理解,自己的老本行嘛。
  • 沈括最佩服的盔甲製造,不是來自宋朝或遼國軍隊,而是西夏瘊子甲
    在那個冷兵器時代近身搏鬥是必不可少的,士兵裝備的堅實與否會直接影響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和傷亡率。西夏人深諳此道,所以非常重視對士兵的保護措施,他們不僅像中原士兵那樣靠盾牌保護自己,還要加工製造出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所以西夏盔甲在當時也是非常優良,深受其他民族的喜愛。成了西夏的一種特色兵器。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怎樣的?有哪些創新的甲冑技術?
    雖然在兩宋時期,經濟相對發達,但是政府為了應對周邊頻繁的戰爭,他們也組織了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這也是宋朝有名的"冗兵"現象。這讓普通士兵很難有良好的防措施,因此我們先從兩宋將領的甲冑談起。宋代甲冑的主體,根據所用材料,以及製造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烏錘甲,朱漆山字甲,順水山字甲以及金漆鐵甲。這塊鎧甲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胸背甲以及腿裙,其在組合之後能夠對將領的胸腹,後背,以及大腿部位進行全方位的防護。而在這些鎧甲的外面,宋朝人也會加上唐代出現的抱肚,這在收束下擺的同時,也能夠顯示穿著者的身份。
  • 宋仁宗派富弼出使遼國,富弼燒掉家書:大事未完,不可亂我思緒
    富弼和範仲淹意氣相投,是「慶曆新政」的主要推行者之一。富弼一生兩次為相,歷經四朝,在宋朝為官61年,是宋朝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實,富弼不僅學識淵博,他還極為擅長雄辯,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富弼對北宋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幫北宋撬開了遼夏同盟,讓遼、宋、西夏以「三足鼎立」的形式穩定下來,為宋朝的穩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日本武士甲冑發展簡史
    2:主要的甲冑類型在日本的甲冑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甲冑類型要算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了。這幾種鎧甲也是日本甲冑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本章節將介紹以上這四類甲冑的不同特點進行區分。那麼這四種甲冑各自有怎樣的特 點,又改如何區分呢?我們首先來對最為豪華的日本甲冑——大鎧進行簡單的介紹!
  • 軍事「弱雞」的宋朝,熬死了遼國金國,還使蒙古鐵蹄從歐非撤軍
    宋朝,一個極其「偏科」的朝代。我們先來看看它分數最低的科目 - 「軍事」和「外交」。在軍事上,宋朝被遼國、西夏、金國、蒙古打得夾著尾巴做人。而宋朝皇帝的解決方法並不是提高戰鬥力,而是「既然打不贏,那就用錢來擺平吧!」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
  • 宋仁宗時號稱名臣輩出,卻加了遼歲幣、承認西夏國、儂智高破桂林
    靖康之恥宋朝皇帝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大臣造反,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以臣子之身篡奪江山的,所以宋朝是對軍隊最不相信的一朝,再加上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以至於宋太祖覺得一個文官再怎麼貪汙腐敗也沒有武人濫殺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大
  • 富弼墓壁畫守門武士像:頂盔摜甲握利劍 宋代甲冑在眼前
    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 頭戴兜鍪(móu,頭盔)、身披鎧甲、手持利劍、威風凜凜……這是位於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
  • 大宋朝軍事幾何?
    然,大宋王朝在軍事上,卻給人留下「積貧和弱」的印象。從對仗大遼、抗衡西夏、到半亡於金,直至崖山亡於蒙古,似乎無處不是被動挨打。理應說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足以支撐國家強大的軍事力量。可是,為什麼宋朝卻無力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相抗衡呢?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歷代鎧甲詳解商代鎧甲商代的鎧甲多為皮甲和布甲,覆蓋身體的重要部位,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幹縣商墓出土。西周鎧甲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也有純青銅做的甲衣。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什麼樣的?都有怎樣的甲冑技術?
    所以在此期間,軍隊將士的甲冑製作技能也得到提升。所以與前唐及五代相比,兩宋甲冑有何進步,將軍甲冑與士兵甲冑有何不同?甲冑,自古以來就是戰場上最重要的護具,但由於它一般都是用金屬製成的,所以價格較高。儘管兩宋時期經濟比較發達,但為了應付周邊頻繁的戰亂,政府也組織了大批軍隊,這就是著名的宋朝「冗兵」現象。
  • 宋朝的軍事明明很弱,為何西夏國還需要遼朝的幫助才能抵抗宋朝
    西夏爭奪失利,「國中點兵不集,遣使遼國乞援,遼主許發腹裡兵三十萬助之,於是國中氣復振」(《西夏書事》卷二三),乃發十二監軍司兵,一舉攻陷囉兀城。1081年,西夏國內發生政變,惠宗李秉常被母后梁氏軟禁起來。李秉常的舊黨及親近豪酋各自為政,擁兵自固,國內一片混亂。
  • 阿骨打歸還燕京的背後:遼國3大殘餘勢力,虎視眈眈!
    月兒彎彎照九州(十八)遼國殘餘勢力佔領燕京之後,阿骨打決定遵守盟約,將燕京歸還宋朝,此舉遭到女真貴族和遼國降官的一致反對。(2)」 阿骨打不願背盟,除了女真人生性淳樸、信守承諾之外,還有基於當前形勢的考量,作為十二世紀初期最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阿骨打深知與宋朝反目的時機尚不成熟,因為此時天祚帝尚在,遼國殘餘勢力依然強大。當時,遼國殘餘勢力主要有三支:第一支是蕭幹。
  • 日本戰國歷史迷的夢幻逸品:武將甲冑5秒變身成酒瓶套
    在看日本大河劇、對戰國歷史有興趣的人就知道,武將們的甲冑(盔甲)都充滿個人特色,而專業製作日本傳統人偶的店「忠保」,推出了一系列高級到能當傳家寶的「日本武將甲冑酒瓶套」,讓大家4個步驟、5秒鐘就能輕鬆組裝出精緻甲冑,穿上英氣勃勃的豪華新衣
  • 折家將與西夏同出党項族,為何成了北宋邊境的忠誠守夜人?
    但北宋並沒有完全罷黜所有的武將,依然有一批武將家族活躍於世,這些家族被稱作「將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楊家將」,其實在宋代比「楊家將」影響更大的是「折家將」。折家,世居府州城,在北宋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間戲劇小說中的「佘太君」,其實就來自府州折家。「佘太君」為什麼會是「折家」人呢?這個「佘」與「折」有什麼關係呢?
  • 其實不盡然,宋徽宗就是例子
    尤其是宋朝的皇帝,對於領土開拓十分渴望。因為宋朝的領土比起漢唐來說要小很多。並且,宋朝還面臨著漢唐所沒有的尷尬:漢朝自從漢武帝以後,可以迫使匈奴向漢朝稱臣,唐朝的天子更是被尊為天可汗。而北宋始終要和遼國稱兄道弟,甚至每年還要向遼國支付大量的金銀財寶,來換取和平。
  • 日本刀以鋒利而聞名於世,面對本國的鎧甲,它有怎樣的效果?
    在日本歷史上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鎧甲,不同職業有不同的護具,而在日本武士階層當中,鎧甲的發展水上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大鎧、腹卷、胴丸和當世具足。 大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