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
頭戴兜鍪(móu,頭盔)、身披鎧甲、手持利劍、威風凜凜……這是位於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這名武士身高1.6米,身上盔甲及其穿戴綑紮的方式極其講究,為後人研究宋代的甲冑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甲,指鎧甲;胄,指頭盔。甲冑作為將士的防護性裝備,在冷兵器時代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這是於2008年在洛陽市史家屯發現的一座規模巨大、形制特別的墓葬,墓內繪有壁畫。從出土墓誌可以看出,墓主人是北宋著名宰相富弼及其夫人晏氏。
截至目前,考古發現的北宋壁畫墓的墓主人絕大多數是鄉紳,壁畫以表現鄉紳的家居生活場面為主,即便是畫有守門人,也是普通人或者文人的形象,很少有像這樣的頂盔摜(guàn)甲、手握利劍的武士形象。
富弼,洛陽人,少年時刻苦好學,為人大度,範仲淹稱其有「王佐之才」,並將他引薦給當時的宰相王曾、晏殊,深得二人賞識,晏殊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富弼歷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他親歷了北宋中期的重大事件,是北宋政壇上一位聲名顯赫的風雲人物。而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富弼兩次出使契丹不辱使命之舉。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乘北宋陷於西北戰事之機,趁火打劫,屯兵邊境,遣使索取宋朝的領土。富弼臨危受命,出使契丹交涉,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經兩次出使,反覆交涉,終使契丹放棄對宋朝領土的要求,而以宋朝增加歲幣結束了這場紛爭。富弼第一次受命出使契丹時,一女兒不幸死亡;第二次出使,兒子出生,他都無暇顧及。在富弼的努力下,大宋和契丹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和平相處。
富弼作為文臣,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出使敵國,不辱使命,為兩國百姓謀得和平,在其文弱的外表下是一顆堅毅的愛國之心。壁畫中這名英姿颯爽的武士,或許就是富弼出使契丹時的一名護衛呢!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墓葬壁畫作為喪葬活動的重要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生動訴說著古人對生與死的認識和思考。在墓門或接近墓門的位置以及甬道、墓道上繪製門吏或守門人形象在漢代已盛行,他們通常手持不同兵器或儀仗器,守衛墓主人在陰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同朝代人物衣著裝扮不同,手執器物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這種類似於門神的壁畫對研究不同時期人物的衣著服飾、儀仗兵器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洛陽日報記者 賈臻 通訊員 段躍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