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墓壁畫守門武士像:頂盔摜甲握利劍 宋代甲冑在眼前

2021-01-14 騰訊網

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

頭戴兜鍪(móu,頭盔)、身披鎧甲、手持利劍、威風凜凜……這是位於富弼墓室之外的甬道東壁壁畫上的一名武士。這名武士身高1.6米,身上盔甲及其穿戴綑紮的方式極其講究,為後人研究宋代的甲冑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甲,指鎧甲;胄,指頭盔。甲冑作為將士的防護性裝備,在冷兵器時代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這是於2008年在洛陽市史家屯發現的一座規模巨大、形制特別的墓葬,墓內繪有壁畫。從出土墓誌可以看出,墓主人是北宋著名宰相富弼及其夫人晏氏。

截至目前,考古發現的北宋壁畫墓的墓主人絕大多數是鄉紳,壁畫以表現鄉紳的家居生活場面為主,即便是畫有守門人,也是普通人或者文人的形象,很少有像這樣的頂盔摜(guàn)甲、手握利劍的武士形象。

富弼,洛陽人,少年時刻苦好學,為人大度,範仲淹稱其有「王佐之才」,並將他引薦給當時的宰相王曾、晏殊,深得二人賞識,晏殊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富弼歷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他親歷了北宋中期的重大事件,是北宋政壇上一位聲名顯赫的風雲人物。而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富弼兩次出使契丹不辱使命之舉。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乘北宋陷於西北戰事之機,趁火打劫,屯兵邊境,遣使索取宋朝的領土。富弼臨危受命,出使契丹交涉,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經兩次出使,反覆交涉,終使契丹放棄對宋朝領土的要求,而以宋朝增加歲幣結束了這場紛爭。富弼第一次受命出使契丹時,一女兒不幸死亡;第二次出使,兒子出生,他都無暇顧及。在富弼的努力下,大宋和契丹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和平相處。

富弼作為文臣,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出使敵國,不辱使命,為兩國百姓謀得和平,在其文弱的外表下是一顆堅毅的愛國之心。壁畫中這名英姿颯爽的武士,或許就是富弼出使契丹時的一名護衛呢!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墓葬壁畫作為喪葬活動的重要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生動訴說著古人對生與死的認識和思考。在墓門或接近墓門的位置以及甬道、墓道上繪製門吏或守門人形象在漢代已盛行,他們通常手持不同兵器或儀仗器,守衛墓主人在陰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同朝代人物衣著裝扮不同,手執器物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這種類似於門神的壁畫對研究不同時期人物的衣著服飾、儀仗兵器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洛陽日報記者 賈臻 通訊員 段躍輝 文/圖)

相關焦點

  • 中國冷兵器時代甲冑的巔峰——大唐甲冑
    遺憾的是,種種原因之下,如今幾乎沒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唐宋甲冑流傳下來,出土的甲冑也大多破碎難以復原實物,我們只能在文字、古畫、雕塑、壁畫中去尋找古代甲冑巔峰時期的片段線索。如今中原地區甲冑雖已不存,我們卻可以從另一個地區存世的甲冑實物上依稀看到漢唐甲冑的模樣——藏甲。
  • 遼國將領和西夏武士的鎧甲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武將甲冑差不多
    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裡的歷史:遼國和夏國的漢式鎧甲 其實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來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和同期宋代的甲冑大同小異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宋朝武職也基本上承繼唐制,據《歷代職官表》記載,宋代武職設「殿前司、侍衛親馬軍司、侍衛親馬步軍司為三衙,主官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唐制十六衛將軍仍留其名,稱為衛官,皆沿用唐制。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玩起了「杯酒釋兵權」那套,但骨子裡很重視軍事裝備,這也容易理解,自己的老本行嘛。
  • 青黃不接的東周甲冑:從小兵到周天子都只穿皮甲?曾侯乙墓實錘了
    廣闊的戰場上,勇猛的戰士頂盔摜甲,無畏的和敵人搏鬥,箭矢從戰士的身邊不停的飛過,但戰士並沒有絲毫的畏懼,即便有一兩根箭矢擊中了戰士,也無法擊破他堅固的鎧甲……上述場面,是一般人心中古代戰場的模樣
  • 日本武士甲冑發展簡史
    「錣」[zhuì]指作為防具使用的頭巾,採用厚布和鎖子甲製成,其它部分則採用生牛皮塗漆製成的甲片以類似掛甲的方式製成。因為其穿戴輕便而為京都大阪一代的武士們所常用。大鎧的胸甲也是由小片的甲葉紮成的,其光滑的外表是因為在其上包有一層主要為鹿皮所制的皮革,用以在鎧身形成較光滑的表面,以防止武士在射箭的時候弓弦被甲片刮斷。這個結構也被稱為弦走韋。
  • 日本甲冑入門
    >三、甲冑中的兜兜的主要種類衝甲付胄和眉庇付胄(古墳-平安時代前期)日本甲冑用語中的兜來源於漢語中的兜鍪,即頭盔之意。得名於其特有的在盔頂的衝角。在其後半部還有皮革的護頸。在頂部則可以插放羽飾。中圖為在堺出土的衝角付冑型埴輪,也是古墳時代的產物。右圖則為衝角付胄的示意圖。左圖:眉庇付胄乃是古墳時代的代表性頭盔之一,圖中的付胄帶有眉庇付胄所特有的頂飾固定座,並保留有護頸甲(綴)。右圖的眉庇付胄是夏崎古墳出土遺物,藏於伊萬裡市歷史民俗資料館。
  • 橫山現元代壁畫墓 繪有「5位夫人伴夫君」
    發現 一場大雨衝出元代古墓  該墓的發現頗為偶然,因為該墓所處地勢比較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邢福來告訴華商報記者,去年年初的一場大雨將墓頂衝了出來,隨後,考古人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據介紹,該墓位於橫山縣高鎮羅圪臺村西,是石砌單室壁畫墓,由墓道、封門石、甬道、墓門和墓室組成,全長6.1米。
  • 硬核考據 「唐宋甲冑復原第一人」溫陳華新作,因太過華麗翻車?
    在國內甲冑復原領域,有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名字,那就是被譽為「唐宋甲冑復原第一人」的溫陳華。他因為對古代甲冑的熱愛,數十年來全身心浸淫在對中國古代甲冑製作工藝的探索和復原上。為了復原一套失傳700年的宋代鎧甲,他曾歷時六年走遍全國的寺廟和圖書館,看遍古籍和佛像,只為還原出一套鎧甲的所有細節。
  • 銅盔太貴皮盔略廢,這頂鐵盔從戰國流行到漢朝,為何幾百年沒改款
    ▲燕下都鐵盔圖上這件鐵盔就是其中的一件,這件鐵盔由89塊甲片組裝而成,大部分甲片為四五釐米見方的方形,四周打有圓孔,盔頂則由兩個半圓形的甲片組成。上圖的這頂石質頭盔出土於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由74塊石甲片組成,盔頂為圓片,組裝好後通高32釐米。從外形和結構上看,這頂頭盔跟燕下都出土的鐵盔十分相似,不過秦軍實際使用的頭盔是不是跟燕下都一樣的鐵盔,那就沒準了。和燕下都的鐵盔相比,這件盔的防護面積要稍大一點,結構上有所進步。這種鐵片片組成的頭盔,到了漢朝時期仍在使用。
  • 秦國銳士甲冑幾何:從《大秦賦》兵甲,看先秦時代的中國甲冑
    不過在我國的先秦時期,板甲基本屬於未來科技產品,是想都不敢想的高級甲冑。鎖子甲,顧名思義就是像套鎖一樣的甲冑,通常是將鐵絲製成環狀,然後再套上4個同樣的鐵環,環環相扣,形狀如同漁網。不少朋友往往分不清扎甲和鱗甲,一些人錯誤地認為鱗甲就是甲片像魚鱗一樣的鎧甲,其實這並不正確,真正區別扎甲和鱗甲的是甲片相連的形式,如果甲片彼此靠繩子綁在一起就是扎甲,如果都是釘在衣服上的便是鱗甲。扎甲和鱗甲都是製作起來比較簡單的甲冑。
  • 陝北首次發掘元代壁畫墓 墓主身著蒙古服飾(圖)
    坐宴壁畫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18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在陝北地區首次考古發掘的一座元代壁畫墓的研究成果。壁畫墓由石條砌成,墓室內壁畫保存較好。壁畫中繪製的墓主人是蒙古人,夫婦6人並坐宴飲。  首次發掘的陝北元代墓葬  沒有墓誌有題記  這座壁畫墓是在榆林市橫山縣高鎮羅圪臺村發現的。它規模較小,是一座石砌單室壁畫墓,全長6.1米。墓室底部平面呈八邊形,除墓門外的其餘七邊均由兩塊條石疊砌而成。
  • 在富庶的兩宋時期,部隊的甲冑是怎樣的?有哪些創新的甲冑技術?
    宋代甲冑的主體,根據所用材料,以及製造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烏錘甲,朱漆山字甲,順水山字甲以及金漆鐵甲。這塊鎧甲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胸背甲以及腿裙,其在組合之後能夠對將領的胸腹,後背,以及大腿部位進行全方位的防護。而在這些鎧甲的外面,宋朝人也會加上唐代出現的抱肚,這在收束下擺的同時,也能夠顯示穿著者的身份。
  • 東周武士的鎧甲長啥樣?看看《大秦賦》第四季集吧
    雖然這一段很短,但是電視劇中的西周公和東周士兵的皮甲樣式,參考的是劉永華在《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中,對東周武士的復原:劉永華在《中國古代軍容服飾》中對東周武士的復原圖曾侯乙墓文物的復原蠟像而這張復原圖的歷史依據,其實來自於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墓出土的曾國楚式皮甲
  • 身披犀甲,終為鬼雄——《國殤》中的甲冑與悲壯
    甲倒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但可以推斷的是,人們在頻繁而漫長的戰爭中,開始思考如何防護身軀,甲冑和盾牌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最原始形態的甲冑,是簡陋而粗糙的,使用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比如藤木或者動物皮革。
  • 朔州發現元代壁畫墓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12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朔州市發現一座元代壁畫墓,該墓葬型式為凸字形土壙磚室墓,墓室是仿木結構形制,雕繪出梁、枋、鬥拱、椽、簷、門等,壁上繪有精美的圖案,色彩鮮豔、畫工精細。
  • 宋代茶筅
    一般而言,茶筅長約10公分,中間有一竹節(也有無結),一邊較短修齊做為握柄,一邊較長剖成細絲做成掃帚狀的「穗先」,細絲根部用棉線纏繞,一部分竹絲向內形成內穗,一部分向外形成外穗。根據流派的不同,所用的竹料及茶筅的形狀也略為不同,以三千家為例:裡千家白竹、表千家梅竹、武者小路千家用紫竹;穗先的形狀,前二者都成彎曲狀,武者小路千家成直形,與千利休喜歡用的利休形最像。
  • 鐵質甲冑保護修復項目啟動 - 電子報刊
    在該墓地I區中有4座墓內隨葬鐵甲,其中以IM5出土的甲騎具裝最為珍貴。這副鐵甲局部保存尚好,未經大的擾動,但表層甲片多數已散亂,且殘碎嚴重,多鏽結成塊狀。鐵甲的北部被馬具的銅飾件所覆蓋。其中,人胄發現於中部偏北處,主體基本完整;馬胄則見於鐵甲的西南部。從人胄、馬胄和眾多類型甲片共存的情形判斷,當屬於一領人甲和一副罕見的馬甲的組合,即文獻中所記載的「甲騎具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