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到夏天,手就莫名其妙長「小水泡」的,不撓還痒痒,撓了容易破,破了還越染越多。
其實這個東西叫「汗皰疹」,它有很多因素引起,比如過敏、抵抗力下降都是病因,但是如果你是夏季炎熱的時候長,那可能是提示你:溼氣太重!
不光手上長小水泡預示溼氣重,手上的這些表現也說明該祛溼了。
若手上出現3個異常,說明「溼氣」侵身
1、手上長泡
夏天手上小水泡的人,往往出汗都比較厲害,出汗越多的部位,越容易長小水泡。體內溼氣重,體內的水溼多,容易出汗,手上就容易起小水泡。
天氣一熱,有些人就愛吃涼的,喜歡吃冰淇淋、喝冰飲料,馬上到夏天了,有人還會經常對著空調吹,洗頭洗澡之後不及時擦乾等,這些行為會使得體內的溼寒之氣變重,影響身體代謝,手部就容易長小水泡。
2、手關節疼痛
溼氣引起的關節疼痛,往往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在下雨天。
按理來說,夏天炎熱、陽氣充足,寒溼疼痛最不易發作,但由於空調的廣泛使用,許多人經常出入空調房,特別是出汗後進入空調房,導致寒氣順著張開的毛孔,侵入體內,長時間累計就會導致溼氣過重,誘發疼痛。
提醒:開空調時,要注意溫度不要和室外相差太大,浴後以及流汗後,不要馬上進入空調房。
3、手蛻皮
手蛻皮很多人都以為是缺乏維生素引起,其實還可能是溼氣導致。
尤其是南方溼氣重的地方,很多人會因溼毒過重,引起溼疹、脫皮、乾裂。如果你在補充維生素後沒有任何改善,反而越來越重,就要警惕是否是溼氣引起了。
除了手,身體著3種表現也可以看看
1、看大便
溼氣在體內不除,溼氣積聚,困阻脾陽,脾弱運化無力,人就容易長期便溏,大便不成形;
2、看精神
溼氣重濁黏滯,阻遏清陽,故溼氣重的人整體打不起精神,頭腦四肢腰身沉重不靈,老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包裹著,懶得動彈;
3、看身材
溼困脾,損傷脾陽,故溼氣重的人容易身體發福,體態臃腫;
溼氣難纏,不同類型不同表現
溼氣不單單是一種,中醫最怕溼邪,因為它可以變幻成多種疾病。
體內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遇熱則成為溼熱,遇風則成為風溼,遇寒則成為寒溼,不同的的病機有不同的體現。
1、溼熱症
臨床表現:舌苔黃膩、肢體沉重,口中黏膩、噁心嘔吐、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
2、寒溼症
臨床表現:舌苔發白,面色發青、發白、發黑、發暗,反覆的口腔潰瘍,口嗅;
3、風溼症
和其它邪氣一樣 ,由外而侵襲人體之肌表 ,但是多留滯肌肉、經絡、關節 ,故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之表證。
有句老話講:「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故平時生活中需警惕改善上述的不良習慣,避免造成寒溼困體,百病叢生。
有溼氣怎麼辦?教你3個祛溼招
1、食療祛溼法
中醫認為「諸溼腫滿,皆屬脾」, 脾主運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體內多餘的溼氣運化出去,日常可以多吃藥食同源的食材。
薏米和赤小豆,這對祛溼「黃金搭檔」最常見,中醫也最常用。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食材,也是祛溼法寶。
茯苓:促進成分釋放,幫助身體排溼,像我一樣早上起來頂著水腫臉上班的人,早上再忙,也要抽空喝上一杯,等到中午,水腫的情況就不見了。
橘皮、甘草:補脾益氣,還能讓茶味更清甜
山楂、白扁豆、黑苦蕎:可以強健脾胃,化開內溼
大棗和山藥:有助於補氣血,健脾胃
這些食材可以日常搭配飲食,也可以平時泡茶喝。
想要效果翻倍的話,最好再加一些互補的食材,荷葉、玉米須、茯苓、白扁豆、山楂、魚腥草、藿香、萊菔子、甘草、蓮子、砂仁、芡實等,使其性質更為溫和、平性。
平時吃得太油膩或者身體浮腫的厲害,每天泡上這麼一杯給腸道刮刮油脂,身體消消腫。
我自己堅持喝了2周之後,感覺體內的溼氣被抽「乾淨」了舌苔變得紅潤健康整個人精力更足,晚上睡得更香,即使素顏也會被誇人氣色好。
2、運動祛溼法
清代大醫家葉天士在《溫熱論》中說過:「溼勝則陽微。」意思就是溼氣太盛會導致陽氣衰微。
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溼。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包括慢跑、遊泳、太極拳、八段錦等。
運動過程要包括熱身-運動-放鬆三個階段,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振奮陽氣,改善我們機體的臟腑功能,同時能讓溼邪通過汗水排出體外。
3、經絡祛溼法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平時可以睡前用40°的熱水泡腳,晚上7點—9點最適宜。
泡腳同時按摩足底湧泉穴,或者從三陰交穴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通過反覆地推按可以疏通足部的經絡、穴位,經絡暢通不但有助於健脾祛溼,還有助放鬆和提高睡眠質量。
溼氣最怕累積,別讓溼氣拖垮了身體,快按照小妙招,堅持一段時間趕走身體裡的溼氣吧~
#健康科普排位賽#
血管的「清道夫」找到了,不是木耳,每天喝一點,給血管洗洗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