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燥就要「秋天裡的第一份補水」

2021-02-27 好人生HEAP

秋高氣爽的季節,雖然溫度宜人,但是不得不注意防秋燥。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幹」。燥邪侵犯人體,最易損耗津液,出現各種乾燥、澀滯的症狀。

皮膚瘙癢、皮膚乾裂、口乾舌燥、口鼻乾燥、眼睛發乾……都是秋燥引起的症狀。

這個時節燥令當道,為了防秋燥,大家平時除了要多喝水,飲食方面還要注意多食用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梨、蜂蜜、蓮子、藕、馬蹄或者銀耳羹、百合銀耳羹、蓮子百合粥等,這些都是秋季防燥佳品。

另外,秋燥季節,除了多喝水來補水,可以在每餐中增加流質類食物,比如牛奶、粥、湯等,可以更好為滋潤身體。

2016年,《紐約時報》報導了英國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牛奶等飲品的補水效果比白開水更好(牛奶等飲品在體內的水分留存率比水高),補水也需要多樣化。研究還發現,含適量咖啡因的飲品、甜飲料、汽水的補水指數與白開水沒有區別。

純水飲用後會很快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中,最後由腎臟排出。也就是說,純水在體內的停留時間短,滋潤咽喉和消化道黏膜的效果有限。而牛奶(含全脂、脫脂)等飲品中所含有的少量親水化合物(如蛋白質、糖、澱粉、糊精、植物膠質)、電解質等能吸附大量水分子,從而有助延緩水分的吸收速度,延長其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讓黏膜得到更長久的滋潤。

一些湯水的補水效果也很好,如米湯、小米粥湯、玉米片湯等各種雜糧湯。這些糧食煮出來的湯,不僅香味柔和,還含有維生素B1、鉀等可溶性營養成分,並含有少量的澱粉和糊精。同時,用沒有鹹味的粥湯替代鹹味的魚湯、肉湯和蔬菜湯,能減少鹽的攝入量。因此,秋令時節喝粥湯可以預防餐後口乾的情況。

此類湯水一定要做到少油少糖少鹽少熱量,否則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湯水類食物最好三餐都有,如早餐可以喝牛奶或酸奶,中餐可以喝紫菜蛋湯或者飯後喝點淡茶水,晚餐喝些雜糧粥或蔬菜湯,每餐湯水喝200-300毫升左右即可。這種少量多次的補水方式有利於水分被充分吸收,進而緩解秋燥。

另外,茶是國際公認的健康飲品,也是補水的好來源,不管紅茶、綠茶、白茶,還是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烏龍茶、普洱茶等,都符合健康飲品的要求,而且解渴效果好。茶水中的有益成分對於緩解秋燥也有很好的作用,且補水潤燥的功效也強於白開水。需要注意的是,茶水不要泡得過濃,淡茶溫飲,還能提供包括鉀元素在內的微量元素和多酚類抗氧化物質。

原料:銀耳50克、黑木耳20克、雪梨1個、山楂6顆,冰糖適量

做法:銀耳和黑木耳泡發洗乾淨,撕成小朵;梨去皮切塊,山楂切開去核;鍋中放水,加銀耳和木耳大火煮開,轉小火煮一小時放山楂、雪梨繼續煲20分鐘;放冰糖再煲10分鐘即可。

功效:黑木耳中的膠質可以將殘留在消化道中的雜質、廢物吸附後排出體外,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山楂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斂止痢之功能。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銀耳味甘、淡、性平,既能滋陰潤肺,又能益氣清腸。它是滋陰潤肺的頭等食材。

相關焦點

  • 給顧客「秋天裡的第一份補水」
    這兩天,「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刷遍了朋友圈,各種秀恩愛的,各種吐槽自己單身的,「琳琅滿目」。「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這個梗,更多的是透露出了年輕人對浪漫愛情的憧憬,或者更簡單的,他們只是希望在這個秋天裡能收到一份小小的關愛和溫馨。
  • 孩子防秋燥,醫生來支招:潤燥滋陰靚湯,全家啱飲!
    秋天因為肺氣盛,壓制了肝氣,而肝主情志,疏洩氣血,肝氣不暢,人的情緒就不會太好,往往情緒低落,所以秋天最易出現「悲秋」的情緒。孩子的總體狀態是陽氣升發的,因此很少「悲秋」,更多的是表現為煩躁、不安。如果肝氣過盛,耗灼傷陰。
  • 秋天的第一份護膚攻略來咯~請查收
    哈囉,各位小仙女~「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喝到了嗎?在這個初秋帶點冷澀的日子裡能夠喝杯暖暖的奶茶真的是種溫暖但是也不要光顧著喝奶茶哦秋天的第一份護膚秘籍也非常重要除了多喝水外,一定要做好補水工作,使用含有補水保溼成分的水乳,每天清潔完皮膚後使用,讓皮膚吸足水分,保持活力~另外乾性皮膚的人到了秋季可以增加保溼面膜的使用頻率,可以根據皮膚乾燥的情況做密集護理。
  • 怎樣防秋燥?蜂蜜是個寶,教你蜂蜜5種新做法,秋天滋潤每一天
    怎樣防秋燥?蜂蜜是個寶,教你蜂蜜5種新做法,秋天滋潤每一天秋天到了,越來越多的人把「防秋燥」掛在嘴邊,那麼「秋燥」到底是什麼,要怎麼防呢?「秋燥」其實就是入秋以後,天氣依然炎熱,空氣中缺少水分,使人發生咳嗽、口乾舌燥和皮膚乾燥等狀況,這麼一說,可能大多數人在秋季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一般情況下無需藥物,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調整一下飲食習慣即可緩解。那麼吃什麼食物可以防止秋燥帶來的不適呢?
  • 入秋了你需要防秋燥
    雖說秋高氣爽,但因為雨水漸少、氣候乾燥的緣故很多人會出現咽幹鼻燥、口乾唇裂、皮膚瘙癢等症狀,這是「秋燥」將身上的營養隨之「掃」落了。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後建議大家需「燥則潤之」。春風、夏暑、秋燥、冬寒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節氣。中醫講在秋天裡氣候的主要表現是秋燥,秋天秋高氣爽,但雨水漸少、氣候乾燥。
  • 秋燥不要緊,濃濃燉湯一份情~
    4、再倒入蛋液,迅速劃散,然後加入醋拌勻,煮開後,加香油和味精拌勻即可。紫菜蝦皮湯小貼士煲此湯時,不可加入紅棗,因為紅棗不可以與蝦皮同食,容易消化不良。3、在鍋裡放入適量清水,放入排骨和蓮藕,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煮一個半小時,最後加鹽調味,撒入香菜即可。排骨蓮藕湯小貼士1、蓮藕去皮後,如果不立刻煮,就放入清水裡浸泡,這樣可預防蓮藕變色。
  • 如何防秋燥?食療秘方在這裡
    如何防秋燥秋天空氣乾燥,導致皮膚表面的皮脂腺與汗腺分泌減少,皮膚角質層水分減少,皮膚容易乾燥起皺、緊繃,甚至出現鱗屑、丘疹、瘙癢等不適。2.注重保溼:入秋後,皮膚補水保溼尤為重要,建議選用保溼潤膚類的護膚品,如玻尿酸、魚肝油、尿素霜等。敏感肌可選用安全性較高的醫用護膚品。
  • 六款潤肺養生湯防秋燥
  • 蜂蜜與山藥拒絕秋燥防「髒躁」
    受訪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先烈東門診部副主任中藥師 李功營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張秋霞  告別炎夏,迎來了天清氣爽的秋天。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先烈東門診部李功營副主任中藥師推薦,秋季進食蜂蜜與山藥,既可解秋燥又可防「髒躁」,不失為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最佳藥食良方。  蜂蜜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兩者的含量達70%,此外,還含有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A等。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壽。
  • 「梨」煲對了,才能幫孩子防秋燥!
    上周末颱風和冷空氣「雙雙攜手」帶來風雨降溫不少人直呼終於有秋天的感覺其實這說明秋天的燥氣已經找上了門,爸媽們都會趕緊行動起來給孩子防秋燥。這個時節防秋燥,不少家長都會選用雪梨來煲湯。但有的人即使經常食用雪梨,效果仍不很理想。為什麼會這樣?醫生表示,很可能是未加辨證,食不得法。
  • 秋風起,防秋燥!快看這份超全的防燥攻略,更有醫生來支招:潤燥滋陰靚湯,全家啱飲!
    合作/爆料,班級定製/親子策劃請添加大童微信:18825520770漫長而炎熱的夏天似乎逐漸散去東莞的天氣早已沒過去那麼「熱情」甚至帶有幾絲涼風其實北方有的城市都開始下雪了東莞人卻才迎來秋天的感覺迎來了秋天自然也迎來了秋燥
  • 秋燥必吃的8種菜,不貴常見,輕輕鬆鬆遠離秋燥,健康一秋天
    秋天真的是個好季節呢,秋高氣爽好天氣嘛,但是秋天最煩的就是非常的乾燥啊,稍微不慎,就容易嘴幹口乾、皮膚粗糙、喉嚨癢愛咳嗽還便秘
  • 【健康一招鮮】喝水防秋燥不一定有效
    對於秋燥的應對,很多人選擇的是補水和食療的方法。其實,有的秋燥症狀並不是多飲水或者簡單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便能緩解的,一定要對「證」,才能有效預防。秋燥感覺因人而異 秋燥雖然是自然現象,但是這個「燥」如果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便成為致病因素,特別是抵抗力低的人更容易被燥邪所傷。
  • 秋天我家最愛喝這碗糖水,清甜可口,每天喝一碗,潤肺生津去秋燥
    白露節氣後,早上和晚上比較涼快,而中午比較炎熱,所以一天當中溫差比較大,大家要注意及時添衣,以防著涼感冒。除此之外,秋天天氣比較乾燥,容易引起喉嚨和肺部的不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容易產生乾咳的現象。白露後的第三天,我就開始發覺自己的喉嚨變得痒痒的,早上一覺醒來就開始有點乾咳了,本以為喝點鹽水就沒事了,誰知道中午去婆婆家幫忙時依然偶爾會幹咳,婆婆聽到我乾咳,趕緊從屋後的地裡拔了一根紅薯回來,說是給我做紅薯甜湯,只見婆婆從櫥櫃裡拿出2塊紅糖,再把紅薯洗淨去皮後切成小塊,接著就全放進鍋裡煮了,十幾分鐘後婆婆從廚房裡端出一碗熱氣騰騰的糖水出來,讓我稍微待涼片刻就趁溫熱的時候喝下
  • 【一周靚湯】秋燥來襲,別忘了給脾肺腸胃都補補水
    秋天不只外部皮膚要補水保溼內在也必須滋潤,例如腸胃~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些潤燥生津的湯水讓你由內到外水水噠▼▼▼陳皮健脾蘆根體輕中空,宣上竅又可通下竅,中醫認為蘆根「清瀉肺熱,兼能利尿,可導熱毒從小便出」,雖寒涼卻不傷正氣,因此這種輕清生津之品對於秋燥夾熱其實也是非常適合的。雪梨和馬蹄是秋天常用的潤燥食材,雪梨潤肺、止咳、消痰,馬蹄清熱止咳、利溼化痰,和蘆根合用可緩解秋燥傷津引起的口渴、乾咳、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症狀,有痰的話可加用陳皮一角。
  • 防秋燥,你知道什麼食物跟秋天更配嗎?
    編者按:對於「秋燥」侵擾,不少人以為只是普通乾燥或上火,殊不知,「輕敵」往往會為深秋乃至冬天的病症埋下禍根,因此,飲食調理應該主要圍繞「潤燥」進行。   緩解秋燥,你可能需要一顆柚子   中醫認為,柚子果肉性涼,味甘、酸,有清肺潤腸,止咳化痰、消食解酒的作用;柚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有理氣寬中、燥溼化痰的作用;柚子核為柚的種子,有散寒理氣的功效,與橘核相似,主治疝氣;柚葉,含揮髮油,具有消炎、鎮痛、利溼等功效。
  • @薊州人,秋天這麼吃!對秋燥說:「拜拜」!
    🌷嗨呀,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因為秋季到來了,你需要補補水了!🌷你這種外在的補水只能起到輔助的效果,真正的補水是靠內在!不想喝水可以選擇多吃水果!秋季是水果成熟的季節每天吃些水果就能有效抵抗秋燥!秋季都有哪些時令水果呢?
  • 【養生保健】睡眠規律 運動平緩:秋季養生防秋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 外敷內調打好換季「保溼戰」,別讓秋燥影響皮膚
    窩在空調房裡刷劇吃西瓜的日子已經過去,秋天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悄悄到來,換季時期,各種皮膚問題也隨之顯現每天上妝的時候總浮粉,下班回到家就覺得臉幹得緊繃,看著鏡子裡「結成塊」的粉脂,真實地體驗了一把什麼叫做「裂開」。這些問題,很可能是缺水造成的。判斷自己的肌膚是否缺水其實很簡單,如果臉上或身上出現討厭的幹皮,嚴重時還會伴隨幹癢和刺痛等現象,說明皮膚已經處於嚴重缺水的「乾渴」狀態了。
  • 名醫經驗|廣州知名(泰鬥)老中醫容錦泰教您如何防秋燥!
    一場秋雨後,秋天的氣息更濃了。秋高氣爽,中醫認為時下容易出現「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防秋燥還要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鹹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飲食宜偏寒涼,多吃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等。中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