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季節,雖然溫度宜人,但是不得不注意防秋燥。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幹」。燥邪侵犯人體,最易損耗津液,出現各種乾燥、澀滯的症狀。
皮膚瘙癢、皮膚乾裂、口乾舌燥、口鼻乾燥、眼睛發乾……都是秋燥引起的症狀。
這個時節燥令當道,為了防秋燥,大家平時除了要多喝水,飲食方面還要注意多食用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梨、蜂蜜、蓮子、藕、馬蹄或者銀耳羹、百合銀耳羹、蓮子百合粥等,這些都是秋季防燥佳品。
另外,秋燥季節,除了多喝水來補水,可以在每餐中增加流質類食物,比如牛奶、粥、湯等,可以更好為滋潤身體。
2016年,《紐約時報》報導了英國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牛奶等飲品的補水效果比白開水更好(牛奶等飲品在體內的水分留存率比水高),補水也需要多樣化。研究還發現,含適量咖啡因的飲品、甜飲料、汽水的補水指數與白開水沒有區別。
純水飲用後會很快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中,最後由腎臟排出。也就是說,純水在體內的停留時間短,滋潤咽喉和消化道黏膜的效果有限。而牛奶(含全脂、脫脂)等飲品中所含有的少量親水化合物(如蛋白質、糖、澱粉、糊精、植物膠質)、電解質等能吸附大量水分子,從而有助延緩水分的吸收速度,延長其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讓黏膜得到更長久的滋潤。
一些湯水的補水效果也很好,如米湯、小米粥湯、玉米片湯等各種雜糧湯。這些糧食煮出來的湯,不僅香味柔和,還含有維生素B1、鉀等可溶性營養成分,並含有少量的澱粉和糊精。同時,用沒有鹹味的粥湯替代鹹味的魚湯、肉湯和蔬菜湯,能減少鹽的攝入量。因此,秋令時節喝粥湯可以預防餐後口乾的情況。
此類湯水一定要做到少油少糖少鹽少熱量,否則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湯水類食物最好三餐都有,如早餐可以喝牛奶或酸奶,中餐可以喝紫菜蛋湯或者飯後喝點淡茶水,晚餐喝些雜糧粥或蔬菜湯,每餐湯水喝200-300毫升左右即可。這種少量多次的補水方式有利於水分被充分吸收,進而緩解秋燥。
另外,茶是國際公認的健康飲品,也是補水的好來源,不管紅茶、綠茶、白茶,還是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烏龍茶、普洱茶等,都符合健康飲品的要求,而且解渴效果好。茶水中的有益成分對於緩解秋燥也有很好的作用,且補水潤燥的功效也強於白開水。需要注意的是,茶水不要泡得過濃,淡茶溫飲,還能提供包括鉀元素在內的微量元素和多酚類抗氧化物質。
原料:銀耳50克、黑木耳20克、雪梨1個、山楂6顆,冰糖適量
做法:銀耳和黑木耳泡發洗乾淨,撕成小朵;梨去皮切塊,山楂切開去核;鍋中放水,加銀耳和木耳大火煮開,轉小火煮一小時放山楂、雪梨繼續煲20分鐘;放冰糖再煲10分鐘即可。
功效:黑木耳中的膠質可以將殘留在消化道中的雜質、廢物吸附後排出體外,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山楂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斂止痢之功能。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銀耳味甘、淡、性平,既能滋陰潤肺,又能益氣清腸。它是滋陰潤肺的頭等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