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波斯巴哈伊教之五:當代巴哈伊教

2021-02-14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波斯巴哈伊教之五:當代巴哈伊教

 

1.社會活動

①事工

巴哈伊禁止閉門修道,而是努力將靈性的修行根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從事的工作不僅是必要、而且是當做一種對信仰的服務形式。巴哈歐拉禁止乞丐或禁欲主義的生活方式,鼓勵信徒們「熱切關注」社會的需要。在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更進一步地強調了自我努力和服務人類在靈性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說本著為人類服務的精神而工作在神看來如同禱告和崇拜一樣。

②在聯合國的活動

巴哈歐拉的著作提到了現代人類集體生活對於世界政府的需要。因此,巴哈伊信徒支持由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之類的組織改善國際關係。巴哈伊社區在以色列海法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下,出任下列組織的顧問: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ECOSOC)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UNIFEM)

聯合國環境署 (UNEP)

巴哈伊在紐約和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內設有辦公室,並且在聯合國的地區特使和機構中擁有代表。這幾日,他們又在聯合國機構內設立了環境和婦女發展辦公室。巴哈伊還參與了其它聯合國部門的開發項目。在2000年聯合國世紀發展論壇,巴哈伊是高峰會議中唯一被邀請的非政府機構發言人。這篇文章有巴哈伊信仰與聯合國關係的詳盡信息。

③國際拓展計劃

1939年守基·阿芬第發起第一個七年拓展計劃,1946年再次推出類似計劃。1953年他發起十年向世界將軍計劃,為巴哈伊信仰的推廣指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將巴哈伊的經典翻譯為多個語言,向未傳教國家派遣巴哈伊先驅。他在一封信中提出,拓展計劃將在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之下。1964年,世界正義院開始了一個九年計劃,以及後續的幾個長期計劃,指導巴哈伊信仰在世界上拓展。

④現階段的計劃

自1990年起,正義院主導了巴哈伊社區大規模擴展的預備計劃,組織地區居民的整合,建立地區管理機構和培訓設施。在這幾日完成的五年計劃裡(2001-2006)關注於發展設施和「保持大規模擴展和團結」。自2001年起,全世界的巴哈伊社區都鼓勵兒童課程,信徒聚會,和對巴哈伊宗教信仰的系統學習。2005年12月始,新的重點目標關注於青少年,特別是11至14歲之間的年輕人。

第二個五年計劃於2006年4月發起;呼籲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在1500個社區中實施先進的增長模式和社區發展計劃。同時推進本土化的多級選舉程序。從2001年至2021年的四個連續五年計劃的實施,被提高到用於紀念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百周年。

⑤學習小組

系統的學習手段和社區發展是社團整合的主要方式。「學習小組」是其持續並自我生存之道。在導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們完成一系列著作的學習,完成學習後便去輔導其他的學習小組。

最受歡迎的學習課程叫做Ruhi,是從哥倫比亞發展出來的,後來被其他地區廣泛使用。初階的學習包括三類:巴哈歐拉的著作,禱告文和其生死經歷。後續課程包括兒童教育,巴孛和巴哈歐拉的生平等等。

 

2.遭受迫害

巴哈伊宗教在伊斯蘭國家持續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伊朗,在1978年至1998年間,愈200名教徒被處決。2006年12月16日,埃及最高法院判決,政府不承認巴哈伊宗教。結果,埃及的巴哈伊信徒無法取得政府文件,包括身份證、出生證、死亡證、結婚證或離婚證、護照,以及其他需要列明宗教信仰的證件。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被僱傭、受教育,接受醫療服務或投票的權利。埃及個人權利維護組織指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聞公告對該組織提出的陳述和異議未作任何回應,僅僅討論了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義,而這些教義不應影響法院的判決。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巴哈伊信徒的居所定期受到政府搜查,而且信徒們被禁止進入大學學習或從事政府工作,有信徒因為參加巴哈伊經文的學習而被投入監獄。巴哈伊信徒的墓地受到侮辱,財產被剝奪,巴哈歐拉父親的故居被夷為平地。巴哈伊的朝聖地--巴孛的故居兩次被搗毀。

巴哈伊的處境近幾日有進一步惡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2005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說,伊朗武裝力量司令部的一封密信表明巴哈伊信徒受到甄別和監視,2005年11月,極具影響力的國營報紙《Kayhan》由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任命的總編輯發表了30多篇醜化巴哈伊信仰的文章。

有鑑於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特別撰稿人在2006年3月20日表示,她「對於此類監視行動的結果可能導致的對巴哈伊信徒的迫害和歧視感到擔憂」,該撰稿人所擔心的伊朗境內少數宗教的境況在近幾日開始惡化。

普林斯頓大學伊斯蘭研究學者貝爾納德·路易斯認為,穆斯林平信徒和伊斯蘭權威機構對於如何接納巴哈伊之類的後伊斯蘭一神教頗感困擾,原因是:這類宗教信徒既不能歸類於亞洲多神論或非洲萬物有靈論一類非一神教徒,也不能歸類於過時的前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信徒。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111 不可思議 印度的宗教節日多到每天不重樣
    四周的四個高塔建築叫做宣禮塔,是在古代沒有方便通訊工具的情況下,阿訇會爬上高塔,去提醒穆斯林在每天的五個時辰按時禮拜。即使是現在在印度的城市裡,也能隱約聽到提示禮拜的聲音。不過,至少他們還有個方向可以朝拜,更加玄乎的是接下來要說的巴哈伊教。
  • 傳統宗教·新興宗教·邪教
    「新興宗教」是相對於傳統宗教而言的,一般指那些較之傳統宗教晚出並具有某些新的形態和特點的宗教。何時興起的宗教可視為「新興宗教」?通常人們把上一個世紀、本世紀或二戰後興起的宗教視為新興宗教。除歷史較短而外,新興宗教通常規模較小、派別分雜、自成一體,但也有少數規模較大者,如日本的創價學會、世界範圍的巴哈伊教(自稱巴哈伊信仰),分別有一千萬和五百多萬信徒。
  • 神秘面紗下的波斯
    街頭經常能看見伊朗特有的宗教警察,每年不定時還會有針對著裝的「嚴打」。務請遵守當地習俗和規定,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當地民眾。2、關於飲酒和飲食:伊斯蘭教嚴格禁酒,忌食豬肉、狗肉。穆斯林齋月期間,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前至日落後)在公開場合吃東西、喝水或吸菸。但伊朗一些家庭私下釀酒的現象較為普遍,也可在黑市買到酒精飲料。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七:早期基督教藝術
    在這些地窟裡,有繪畫和用石灰做成的浮雕作裝飾,最初一些非基督教的神話題材被用來闡示新的內容:音樂之神奧爾弗斯以音樂吸引鳥獸的畫面,被用來比喻基督以其仁慈來感動人的天性。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基督教有了自己象徵性的藝術語言:用魚或牧羊人代表耶穌,羊羔代表信徒,孔雀象徵永久,鳩鳥是聖靈,心臟象徵愛,船是教會,碇是希望,持錘的手表示不滅,葡萄是天國等等。採用這種手法的目的主要是遮掩羅馬人的耳目。
  •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四:婆羅門教神譜與經典
    > (1)神譜  婆羅門教的神譜基本上繼承了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神靈,與此同時又吸取別的民族宗教觀念中神的觀念,重新創造和改制了神靈的形象位置,基本上屬於三大主神為譜系的多神教。其中梵天神的擬人性程度不高,《摩奴法典》把他稱之為" 自在之神" ,為創造神,其妻子為娑羅室發底,在《梨俱吠陀》時代為河川之神,能除穢,給人以財富、子孫;在《梵書》中是語言之神,後為梵天之妻(一說是女兒),是藝術之神。  溼婆是毀滅之神。他是由" 吠陀" 中因陀羅神發展來的,在《梵書》、《奧義書》中有他的記載和頌詞,可看作婆羅門教的重要神之一,後在新婆羅門教中才發展為主神之一。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四:羅馬天主教國際文化鬥爭3
    基督教之八十四:羅馬天主教國際文化鬥爭3 (3)法國與羅馬天主教的政教之爭 第三共和國與羅馬天主教的鬥爭 法國第三共和國誕生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
  • 伊朗知多少之——波斯地毯的前世今生
    ▲伊朗手工銅胎琺瑯器▲SILK絲 絲織物  庫姆QOM 120x80在不同的城市,波斯地毯的風格是不一樣的。大不裡士 Tabriz大不裡士出產的地毯在伊朗出口地毯中比重最大,所以當代的大不裡士毯已經不僅限於傳統紋樣,而是吸納了多個國家尤其是歐洲藝術品的感染,以羊毛地毯畫聞名世界。
  • 《鹽和避難所》人類宗教源流史:諾斯替主義的無名島
    但遊戲的世界觀,尤其在宗教方面,與其動作性一樣硬核與考究。故事發生的舞臺,是對諾斯替主義教科書式的詮釋。而整個大陸的七個教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中的主流宗教,即對神的觀念的一條基本的發展主線。諾斯替主義《鹽和避難所》主要的發生舞臺,是一個被稱為「無名」(The Nameless)的神統治的黑白色調的小島。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一十:解放神學與世俗神學
    古鐵雷斯指出解放神學"不是停留在反映世界,而是力圖成為使世界得到改造的過程的一部分。"解放神學強調"行道"重於"正統",認為正確的行為真理比有正確的信仰贊同真理更為重要。 鮑姆特別強調上帝參與人類自我創造過程的極端重要性,反對將上帝看作外來人,主張神學家的任務是從當代人類意識中把上帝重新概念化,其代表作有《今日教會的可信性》(1968)、《信仰與教義》(1969)和《人的形成》(1970)等,具有較強的神學人本主義特徵。
  • 雅利安人的家園「:「波斯「為何改名為「伊朗「?
    伊朗和波斯兩個概念很多時候是重合的,但總體而言,「伊朗」這一概念的範圍要大於「波斯」。從民族角度而言,國際上一般仍稱當代伊朗的主體民族為「波斯族」,而具有伊朗國籍的,則以「伊朗人」稱呼。至於通行國名為什麼從「波斯」改為「伊朗」,就不得不說伊朗和古代雅利安人的淵源了。
  • 《波斯筆記》的成書
    回來看《筆記》全書的構成,這部以上下兩篇各十個章節來講述古代波斯(前伊斯蘭時期)歷史文化、考古藝術的著作,有以下特出之處:作者師從中國社科院著名老專家張正烺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外歷史文化功底,因此書中常常以伊朗古代與中外古代相比,用以說明問題。
  •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羅門教-印度教之一:婆羅門教前生—吠陀教
    ,它是由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人遊牧部落的信仰逐漸演化而成的,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反映了約公元前1000年以前城邦奴隸制形成時期的社會。相比較而言,按《梨俱吠陀》的描敘,早期吠陀時代特別尊敬雷神因陀羅,說他打死了危害人類的蛇妖(旱魔),把被惡神或魔神切斷的的水放出來澆灌土地,給太陽光創造了閃電使之能普照大地,在豪飲蘇摩汁酒以後擊殺妖魔和" 黑皮膚" 敵人。在神靈觀念的發展過程中,因陀羅實際上取得了主神的地位。  在吠陀教時期神靈的形象大部來自雅利安人的生活和氏族部落首領。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各類宗教人口的變化當今世界存在著非常複雜多樣的宗教現象,可以分為傳統宗教和新興宗教兩大類。傳統宗教包括世界宗教、民族宗教和部族宗教,世界宗教包括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民族宗教包括猶太教、印度教、錫克教、道教、神道教等,部族宗教包括非洲傳統宗教、美洲印地安人宗教、澳大利亞土著宗教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等。
  • 成吉思汗神話:13、19世紀蒙古族史傳文本思維結構解析
    新的社會語境也激活了沉寂二百年的蒙古族歷史文學的創造力,《黃金史綱》《黃金史》《蒙古源流》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相繼問世。固什喇嘛羅桑丹津的鴻篇巨製《記古代諸王奠定的國家制度之著作簡要匯總黃金史綱》(簡稱《羅·黃金史》)自問世以來,廣泛流傳於蒙古地區,對蒙古民眾的史學普及和同時代史學家的著史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