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匠
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國。關於伊朗歷史文化的書籍,國內外出版了不少。其中,李零教授的《波斯筆記》(以下簡稱《筆記》)就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大作。
作者先後三次訪問伊朗。這一部分雖記述在全書末篇,卻是最直接體現「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部分。
據說第一次時間短,很多想去的地方沒去,去的地方看得也不仔細。第二次做了很多功課,而且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林梅村教授、五位研究生和一位攝影家一同前往。兩位伊朗嚮導,一位是大學教師,一位是研究生。7天時間裡訪問了納克什·拉賈卜、納克什·魯斯塔姆的巖畫、王陵、安善遺址、塔克特·魯斯塔姆、波斯波利斯宮廷各處、菲魯扎巴德、處女堡、阿爾達希爾一世《授命圖》石刻、阿爾達希爾一世《克敵圖》、阿爾達希爾宮遺址、古爾城、大流士三世陵、伊斯塔克爾城遺址、居魯士二世陵、大流士宮、比沙普爾城遺址、博物館、薩珊巖畫、沙普爾石像、德赫蘭禮薩·阿巴斯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這一次訪問拍攝了許多高質量照片。第三次訪問有林梅村教授、文物專家、攝影師和研究生共8人。11天時間裡訪問了阿瓦士、舒什,蘇薩遺址8個景點、哈夫特丘、喬加·贊比爾和哈夫特博物館、舒什塔爾古蹟、水利系統、橋梁、喬加·贊比爾遺址、克爾曼沙阿的薩珊城市遺址、比索通的《貝西斯敦銘文》、哈馬丹沿途安息時期巖墓、哈馬丹石獅、阿維森納墓博物館、米底古都哈格馬塔納遺址、博物館、亞美尼亞教堂、考古遺址、波斯波利斯、納克什·拉賈卜,岡比西斯陵、帕薩爾加德、聖區、帳篷城、哈吉賈巴德銘文、德赫蘭博物館。通過作者三次訪問的記載,讀者對古波斯帝國的歷史文化,應該說有一個很清晰的了解。
回來看《筆記》全書的構成,這部以上下兩篇各十個章節來講述古代波斯(前伊斯蘭時期)歷史文化、考古藝術的著作,有以下特出之處:作者師從中國社科院著名老專家張正烺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外歷史文化功底,因此書中常常以伊朗古代與中外古代相比,用以說明問題。在撰寫本書前,作者做了充分準備,包括閱讀大量有關古代伊朗史的中外著作,訪問西方和伊朗許多研究中心、參觀伊朗古代文物和遺址,與有關伊朗學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可以說本書是作者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豐碩成果。另外,作為中國學者,本書作者雖然閱讀了許多有關古代伊朗歷史文化的西方著作,但其觀點並沒有受到歐洲中心論思想影響,對於古代伊朗歷史文化的論述非常客觀。
上篇《歷史--地理》分成兩部分。前五章為古波斯歷史、地理。他明確地把古波斯歷史分為居魯士一系與大流士一系兩段。對於古波斯初期巴爾迪亞的真偽,大流士一世是否屬於阿契美尼德家族這些爭論較大的問題,他提出歷史研究應當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原則,強調疑罪從無同樣適用於學術研究。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爭論。
隨後談到古波斯的王都,帕薩爾加德、波斯波利斯、蘇薩、巴比倫和厄克巴坦納的建築情況。由於作者多次到過上述地區,拍了許多高質量的宮廷遺址照片,使我們對古波斯宮廷建築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關于波斯行省數量和疆域,本書不但利用了希羅多德記載、波斯王室銘文,而且利用了波斯波利斯宮廷《職貢圖》和薛西斯一世陵《貢使圖》石刻,這是過去討論行省數量時沒有的。
接下來的五章論述波斯帝國的大一統,如文字、法律、貨幣與稅收、度量衡、宗教,並與中國秦漢時期進行了比較。古波斯統一文字,實際上是多體共存。正因為如此,現代學者才能通過對比,釋讀出古代文字,如依靠著名的《貝西斯敦銘文》釋讀出阿卡德和埃蘭楔形文字。同樣,古波斯法律、度量衡、也是各地有各地統一的標準。至於宗教,可以說直到薩珊王朝結束,波斯也不存在統一的宗教。所以,波斯的大一統,實際上允許各地保留自己本地原有的特點,而不是全國一刀切。
下篇《考古--藝術》也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分記述波斯王宮、王陵、石刻、釉磚畫、金銀器和藝術品中的動物形象。
波斯王宮有五個遺址,每個都有自己的特點。如巴比倫王宮,有一幅宮廷遺址圖,這是歐美很多古波斯著作沒有的;蘇薩王宮,有蘇薩宮廷遺址圖和許多照片;埃克巴坦納王宮,有遺址圖和哈馬丹出土文物介紹;帕薩爾加德有遺址圖。作者認為帕薩爾加德的建築具有疏朗、開放和樸素三大特點。全書重點波斯波利斯王宮,是大流士一世時期開始建立的新王宮,歷經幾代國王努力,成為古代世界最宏偉壯麗的建築。本書對波斯波利斯王宮的介紹,遠超西方有關著作。這裡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由於作者本人前往伊朗之前就做了充分準備,學術考察隊伍之中配備了專業攝影人員。所以,書中所有照片比之前西方著作的照片更加清晰。
波斯王陵共九陵。作者認為居魯士二世一系王陵為呂底亞式,大流士一係為米底崖墓式。每個王陵都有介紹和照片。波斯石刻,討論了帕薩爾加德石刻、貝西斯敦石刻、蘇薩石刻、波斯波利斯石刻。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國外學術界新近研究成果,把波斯波利斯過去誤認為是大流士一世的《覲見圖石刻》更正為薛西斯的石刻,並且指出波斯石刻既受亞述影響,又影響到薩珊。波斯釉磚畫主要介紹了蘇薩宮廷釉磚畫,包括《雙翼人像日環和斯芬克斯》《禁軍圖》和各種瑞獸,指出它們模仿了巴比倫釉磚畫。
波斯藝術品中的動物形象,既有想像中的動物,又有寫實的動物。想像中的動物有拉馬蘇、斯芬克斯、格裡芬、獅怪、牛怪等,主要見於宮廷建築裝飾圖案,體現波斯王權的強大;寫實動物有馬、驢、牛、羊、駱駝、獅子、長頸鹿,主要見于波斯波利斯宮廷建築裝飾圖案,表示各國進攻的實物。書中對拉馬蘇、斯芬克斯和格裡芬石刻作了嚴格的區分,使人對各種想像中的動物有了明確的認識。最後提到波斯藝術品動物形象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如歐美很多國家以鷹、獅為國徽,雙翼日盤成為國際航空的標誌,用石刻獅子或格裡芬守門。
後半部分則是作者在德國、美國、法國和伊朗的訪問日記與開頭提到的伊朗訪古記。其中介紹了作者在上述國家參觀的博物館,會見的學者和專家,並附有參觀所見文物照片。如德國帕加馬博物館巴比倫的伊什塔爾門和巡遊大道,如果不是作者介紹,相信很多朋友都會以為伊什塔爾門和巡遊大道是在伊拉克的巴比倫遺址,看了此書才知道它們早已經出國了。在美國,作者訪問美國研究伊朗的中心——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有6次之多,又參觀了其他博物館,拍攝了許多照片。然後是參觀法國的羅浮宮博物館的波斯文物。
對於本書的評價,首先我覺得本書是中國學者寫的一部非常具有原創性、創造性的著作。它比筆者從前所見西方學者的伊朗歷史文化書籍更精彩,值得一讀。其次筆者覺得,波斯帝國的大一統與秦漢的大一統還是很不一樣的。在進行比較的時候,需要更謹慎一點。
(作者為北京大學伊朗研究所兼職教授)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