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被這麼多人罵?鹹豐皇帝卻容易被忽視
最近看了有關於慈禧的紀錄片,最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彈幕當中很多女性同胞發出這樣的感慨,慈禧是被逼,她也不想權傾朝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罵慈禧?我們經常會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卻忘了這些勝利者在封建古代大部分都是由男性所書寫歷史,即便是在現如今的當代社會發達時期學文史的女性也往往比男性少得可憐,所以現如今的主導文史接力棒依然大部分由男性,這樣的局面就容易造成主觀意識上的偏向性。
文史觀點也存在偏差性。
就如當初的司馬遷寫歷史將劉邦和項羽篇目放在一起,就會顯得意見的感受到司馬遷對於項羽的喜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主觀意識上的偏差性,性別上認知偏差性也是存在的。很多人都會感慨《紅樓夢》當中,賈寶玉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這已經是算作在當時封建社會一種超前的思維,可見作者有自己主觀意識上的男女平等思維,也能讓我們感受到,每一個人的思維解讀都會讓文學藝術變得豐富多彩。
26歲的慈禧就當上了單親媽媽。
其實慈禧太后被罵的事件,我們也可以從中推出一個結論,就是人們容易把主觀意識放在慈禧太后的奢靡生活上。雖然慈禧確實是生活上過於沉迷,但是慈禧曾經也只想過做王背後的女子,很多人看到慈禧權傾朝野的一面,卻忘了她在權傾朝野前所面臨的一切都是燙手山芋。鹹豐皇帝在臨去世前送給慈禧的是一灘爛泥似的局面,內憂外患,再加上年幼的兒子。26歲的慈禧就當上了單親媽媽,在那個風雨縹緲的時局當中是鹹豐皇帝從小陪伴一起長大的兄弟,也就是鹹豐皇帝生前養母的兒子,陪伴幫助著慈禧太后一步步地贏得實權。
慈禧保護自己的孩子,別無他法。
從一個女性客觀的視角來看,沒有誰希望在年紀輕輕時就失去自己的丈夫。當鹹豐皇帝去世後,慈禧不得已,為了保全孩子的權勢,只能想盡辦法讓自己握有實權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也保護自己。我想出於任何一位女性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在當初那個風雨縹緲的年代,這也是萬不得已的一種選擇,因為鹹豐皇帝臨去世前,其實也曾經想過讓慈禧陪自己一同離世。曾經鹹豐皇帝身邊的重臣肅順,也勸告過鹹豐皇帝,不能讓慈禧太后成為鉤弋夫人。
慈禧不僅僅在為自己而戰,而且還在陸陸續續地為鹹豐填坑。
慈禧太后雖然成為了新一代的呂雉,但她也是別無退路的選擇。肅順等八大臣的步步緊逼,慈禧太后只能選擇自保。當初的鉤弋夫人之所以沒辦法變成慈禧這番模樣,還是因為漢武帝的治理有方,但是鹹豐皇帝卻留下了那麼多的坑給慈禧填。
如果拋開性別的理論,無論是誰站在慈禧的位置,也會拼命的為自己而戰。更何況在那種年代封建社會對於女性有著相當苛刻的要求,哪怕在六七十年代成為單親媽媽也可能被受他人欺負,更何況是身居在宮中慈谿老佛爺。
慈禧有自己的功與過。
小編之所以寫這一篇文章,也不是為了給慈禧老佛爺洗白,當然深居在宮中不了解老百姓的生活處境難免會有所偏差。慈禧老佛爺也不能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馳騁沙場,所以不懂的老百姓的苦難,只聽到了身邊宦官和宮女們的好言好語,當然也容易迷失了方向。後來的慈禧老佛爺,在逃難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民間疾苦,在晚年的生活當中也幾次說到老百姓的生活不易,可惜力不從心的老佛爺在悔悟的沒幾年就過世了。
鹹豐皇帝的過失容易被忽視,慈禧太后的過失卻容易被世人所記住。更多的是因為社會大環境下,對於女性的希望往往會比男性更高一點。人們總希望女人在贏得事業時還能家庭兼顧,在柔情似水時還能勤儉持家。其實翻看歷史的篇章,我們會發現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沒有鹹豐皇帝前面的扛不住,就不會有慈禧太后的權傾朝野。
結語:
不忘歷史教訓,切記警鐘長鳴,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女性學習研究歷史的魅力,會讓文史資料有更多元化的解讀,使我們的文學藝術更加的豐富多彩,希望未來的歷史上能有更多傑出的女性為世人所景仰,也希望很多女性同胞在不吝嗇自己化妝品和奢侈品的同時也能關注到學史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