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初開始,江蘇省連雲港市政務辦政務信息化的相關工作中,比以往又增加了一項頗具「城市智慧」的任務:打造一款服務於全市的城市綜合移動應用服務端。
這是一款能夠滿足連雲港全市百姓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的數位化服務工具。
執勤在用戶端的「智願者」
「當時我們能深切體會到,與其類似的智慧城市終端應用已經非常之多,特別是在中東部地區,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邁入了快車道」。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隨手點開手機屏幕,數十款不同城市的政務服務APP排列有序,「我們仍然在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更好的應用體驗,讓『我的連雲港』這款本地唯一的全功能城市服務APP能夠躋身全國前列。」
實際上,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的低調謙遜與「我的連雲港」APP的「活躍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截至目前,後者的下載總量已經突破250萬次,實名註冊188萬人。這對於450萬人口的連雲港而言,其幾乎已覆蓋到所有具備使用該應用能力的用戶。
而從其使用頻次上看,其熱度出人意料的達到了「頂級」應用產品水準。據統計,該APP平均日活躍人數約10萬,最高日活躍人數30餘萬,累計為市民提供各類政務服務便民服務2.5億多次。
也正是得益於如此出色的用戶「熱捧」,「我的連雲港」APP一舉獲得江蘇省工信廳「騰雲駕數」優秀產品和融合創新發展案例等多項大獎。
面對佳績,連雲港市政務辦工作人員始終強調:「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這款APP,成為連雲港市便民服務的『總入口』與『最後一公裡』,以此推進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服務,切實讓連雲港市民享受到『一個APP,通辦身邊事』的便利」。
一句「一個APP,通辦身邊事」不僅透著為民謀福祉的初心,更緊緊與這座城市的智慧發展相互呼應。
連雲港,這座位於中國沿海中部,被稱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城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
維端網從公開資料中了解到,2019年,連雲港市地區生產總值3139.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居設區市第9位。其中,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2.70億元,比上年增長3.6%;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363.15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13.44億元,增長4.7%。
此時,連雲港信息化建設也在努力加快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在2018年,連雲港便提出全面推進「高質發展、後發先至」的發展目標,並正式公布《連雲港市數字政府頂層設計方案》,為連雲港的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可以說,連雲港智慧城市元年即是從那時正式開啟。
按照「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大服務」的數字政府建設思路,連雲港市以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為抓手,搭建三個一(一雲、一端、一庫)、三平臺(政務服務平臺、共享交換平臺、網際網路+監管平臺)、三中心(大數據中心、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同城災備中心)的「333」政務大數據基本框架,推進「一網通辦」和數字政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其中,數據與運營服務在整個城市智慧體系中正處於核心地位。而『我的連雲港』APP正是其中服務於百姓,執勤在用戶端的「智願者」。
城市應用創新的驅動與助力
在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看來,「我的連雲港」APP即是這座城市科技智慧的濃縮,其之所以能夠成功落地並深入人心,兩方面的驅動與助力至關重要。
一是,連雲港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需要數位化技術來為自身提供發展動能,而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設一直堅決貫徹數字優政、興業、惠民的發展思路,並努力與自身的經濟成長保持同步。
「連雲港市打牢智慧城市底座,抓數據、抓入口,同時以服務百姓服務民生為重點,建設形成了一批重點智慧城市應用,清晰地現出整個連雲港市智慧發展藍圖,而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即是一定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並能夠解決部門痛點、難點」。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強調,沒有城市服務於民,服務於社會的信念,智慧政務,智慧城市的應用創新無從談起。
其次,連雲港市政府在近幾年的調研與觀察中得出結論:只有釋放數據的高價值,才能打通智慧城市的「任督二脈」,真正解決優政、興業、惠民三大核心問題。這也正如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不斷掛在嘴邊的關鍵詞:數據,數據,還是數據。
據維端網了解,連雲港市資料庫數據總量已達30.2億條之巨。如果將這些數據統一管理,統一運用,統一協調,勢必會讓各個政務服務平臺能夠在一個統一的數據湖,統一的出口形成城市智慧服務。
彼時,連雲港雖然數字建設發展較快,但其基礎較薄弱的事實依然凸顯。
顯然,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城市服務體系,連雲港需要與一位才智超群,「可信賴的數位化合伙人」一道前行,共同努力實現城市智慧的提升。
這位「可信賴的數位化合伙人」正是紫光雲公司和新華三集團。
「這幾年連雲港的信息化發展是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幾年,而『我的連雲港APP』便是其中得到完美落地的創新亮點」。
事實上,我們在做『十四五』數字政府規劃時,仍然請紫光集團幫我們深度介入,共同討論,共同參與每一個重要內容的編寫」。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強調,自2017年10月18日,紫光集團與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正式籤署《大數據中心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合作框架協議》以來,連雲港的智慧城市建設便深深打上了紫光的印記。
城市智慧印記有力量
『我的連雲港App』或許是那個最易觸手可及的印記之一。
例如在今年的戰疫最關鍵的時刻,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的智慧城市建設團隊真正讓連雲港的城市管理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個月之內開發完成「疫情防檢」應用,實現近30萬次的來連車輛人員信息登記;上線「口罩預約」功能,緩解市民購買口罩難題,累計投放口罩25萬隻;「連易通」健康碼快速上線,累計發出「連易通」健康碼約180萬張,為市民提供出行服務超8000多萬次;通過「我的連雲港」APP發放政府5000萬電子消費券…….
通過一系列的App服務創新加持的穩操作,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一方面集中展示出了區域數據資源的轉化應用與分析優勢;更通過App創新帶來了大數據應用加服務能力的提升。
而在市民的反饋中,評論最多的則是:「我的連雲港」APP建設圍繞高頻政務服務和公共便民服務,充分發揮大數據平臺資源優勢,讓新應用開發與群眾需求點相契合:掌上公交、學法免分、社保、公積金、電子卡包、個人信用貸款等貼近群眾身邊需求,觸手可及,服務貼心。
「如果細心地去觀察,你會發現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在構建APP功能體系上,將四大主板塊、17個子板塊、六大功能特色設計得有序、有用、有效。真正從匠心的角度,樹立了該市政務便民服務的品牌和口碑」。連雲港市政務辦有關負責人對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的服務設計能力情有獨鍾。
實際上,讓人體會深刻的還不止於此,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對於整座城市的頂層設計與系統建設同樣光彩照人。
維端網認為,一家開展智慧城市業務的方案商要想成為出色的城市智慧化「設計與建設」者,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首先是要對國家城市戰略布局有充分了解;其次是不僅要具備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更要能夠深入了解城市的運作機制;最重要的是,頂層設計落腳點必須把用戶體驗放在首位。
顯然,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的智慧城市團隊不僅具備這些優秀素質,更通過自身的行動「詮釋」了更高、更強的智慧城市方案商的行動能力,其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在布局信息化基礎設施上,紫光雲公司與新華三完成了連雲港市大數據中心與政務雲的建設落地。作為江蘇省內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連雲港大數據中心承載了連雲港市政務雲的使用。60家市級部門的158個非涉密業務系統已部署在市政務雲平臺,實現「統一平臺、共享使用、實時監管」,政務服務在數據湖的統一運用中事半功倍。
在促進政務數據整合共享上,連雲港市六大基礎庫及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一應俱全。
為促進城市數據的共享使用,消除「信息孤島」、推倒「數據煙囪」,連雲港市聯合紫光雲,集中力量建設城市六大基礎庫:通過部門匯集、基層採集等方式,建設了人口庫、法人庫、信用庫、宏觀經濟庫、電子證照庫、地理信息庫,共歸納了全市60個委辦局共1122項政務資源清單,資料庫總規模達30.2億條。
基於此,連雲港市數據資源整合匯聚工作已走在江蘇省前列,為連雲港市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實現城市數位化精細治理上,紫光云為連雲港市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打造「城市大腦」。
連雲港市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即連雲港市「城市大腦」,作為城市的業務中心,其可對連雲港全市的城市運行情況進行監測,支撐領導決策指揮。
目前,紫光雲已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全新技術融入其中,一個可持續的、可以自學習智能城市大腦正在全天候地務於這座城市。
第四,也是最出彩的角色–「我的連雲港」APP打造了中東部地區城市服務應用的典範。
而所有這些「智慧城市」印記,與連雲港市多個部門緊密合作,協同運營,不僅讓連雲港市在山、海、港、城之外多了一個「智慧城市」的標籤,也讓這座美麗的沿海城市成功躋身國內新型智慧城市之列。
放眼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從來不缺典範和明星,更不缺成功的落地經驗。『我的連雲港』APP非常智慧地從「我」的視角服務於百姓,以人為本提供便利。
更讓人們看到了她背後那些超乎想像的城市智慧集合:其中有雲,有數據,有智能化的服務平臺,更有紫光雲公司和新華三默默為之奮鬥。
維端網-傳遞IT生態精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