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是一項古老的運動,這是不可置否的,最早記錄的是二千多年前的詩經,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詩經成於春秋,而淇指的就是古黃河在河南淇山的一段支流,竹竿就不用多說,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用一根竹竿,在淇山淇河做釣;而在此之前,比如仰韶遺址、龍山遺址,就發現了骨制的魚鉤,而隨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類似文物更是不少,而這類文化遺址,大多在內陸地區,可見淡水垂釣,在文字記載文明之前,就已經普及;
隨之可考證的,就是釣法的進化,從殷商時期,一直到唐朝,我們從文字中可知,一桿、一線、一漂、一鉤在唐朝之前都是標配,而到了宋朝,擬餌的出現,演化出了車盤釣,據說在元朝後期,隨著馬可波羅傳入歐羅巴,並衍生出路亞、磯釣、海釣等一系列釣法,一直到了現代,新的淡水釣法,如臺釣、歐釣等,也隨著漁具工藝一併衍生,並隨之流行,但是,釣魚領域中,有進化史的,可不僅僅只有釣法,光是魚線,就有著獨立的進化歷史。
在中國,當釣魚脫離捕魚的範疇,由求生技能轉為休閒運動後,釣魚就不再是平民和貧民的運動,無他,魚竿好找,魚線難得,比較便宜的魚線,是從植物麻中抽取,將麻漚爛之後,抽取麻絲,而古人早期的衣物、漁網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製作;隨後,則發現蠶絲2~3股擰在一起,不僅長度可以保證,尤其是蠶絲不吸水,比較輕質,而且拉力也非常不錯,但是,綾羅綢緞都屬於高檔奢侈品,好蠶絲拿來製作魚線,簡直就是奢侈品中的奢侈行為。
隨後,宗教人士,尤其是道教人士發現,馬尾的長毛,拉力強,不吸水,延展性很好,不僅可以製作拂塵,用來製作弓弦、毛刷等都是上品,以唐朝來舉例,一柄拂塵,頂得上一個中等人家2~3個月的夥食費用,而其價格高昂的原因,就是主材都是用上好的馬尾長毛製作,據說只有三匹馬尾的長毛才能湊出一柄拂塵,而且還必須是戰馬的馬尾,那麼用馬尾來製作魚線,其成本之高,就可想而知,普通平民百姓別說用,想都不敢想的。
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也是如此,比如被稱為魚中珍品的鮭魚,也就是俗稱的三文魚因為每年都會洄遊到淡水水域產卵,有很高的實用食用價值,因為這種海魚在洄遊淡水水域中,可以說歷盡千辛萬苦,所以警惕性十足,在沒有現代化工工藝魚線生產出來之前,除了用馬尾製作的魚線,用其他材料製作的魚線,根本就釣不上鮭魚,所以鮭魚價格高昂,不僅是因為鮭魚的季節性,更主要是因為,必須要用特別加工的馬尾才能垂釣,這些特殊性糅合在一起,就導致了鮭魚的高價位。
那麼除了以上這麼幾種價格奇高,不平民的材料,還有幾種特殊的材料,也一直活躍在釣魚領域中;如西班牙二枚貝,夏威夷巴烏庫修魯庫蜘蛛絲、海南的瓊麻絲,甚至是綠刺蛾的背筋,都曾廣泛地被應用在釣魚領域的魚線這一環節,隨著近代石化工藝的發展,魚線的尤其是美國的杜邦公司,發明出尼龍這一產物之後,尼龍纖維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而魚線,對我們釣魚人而言,就是最為革新的一種。
當然,每一樣事物,只要其流傳於世,必然就有其發展史,在這一點上,其實是有一個小細節值得討論的,目前史學家普遍認為,最早的魚線出自日本,日本將原產自中國的蠶絲,2~4股編在一起,稱為天蠶絲,供幕府、大名垂釣使用,但實際上,4700~5000年前,我國就有使用蠶絲的傳統和習慣,而這個時期,還沒有日本;更遑論,在殷商時期,就有文字記載,紂王喜釣,所以因此可以推論,人類最早使用釣線的民族,應該就是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