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能把咱看餓的石頭↓↓↓
隔著屏幕我都好像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
這是一塊天然的肉形玉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
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取自一塊黃玉,經人鬼斧神工,竟然雕成了一塊美味多汁、肥瘦相間的玉「東坡肉」。
「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連皮上的毛孔也一應俱全,是「全世界最貴的紅燒肉」。清康熙時供入內府。
我大中華能把這塊石頭做成藝術品,足以證明「吃貨國」絕非浪得虛名。
不過,解放前夕,這塊「肉」隨國民黨帶入臺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號稱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還有顆這個↓↓↓
翠玉白菜
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是當年瑾妃的陪嫁品。
撇開玉器本身之珍貴及雕刻技藝不談,其背後的文化寓意大概有三點。
第一,白菜諧音「擺財」。瑾妃與珍妃同時選入宮中,其父為禮部左侍郎長敘,因此也是名門之家,寢宮中放置翠玉白菜既能彰顯身份地位之富貴,又祈願財源廣進。
第二,白菜葉色青翠,根部白皙,青白二者寓意清清白白,對於古代未出閣的女子「清白」之重要就不用贅述了。
第三,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菜葉上停留著兩隻小蝗蟲,蝗蟲在《詩經》中被稱為「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生殖能力強,因此這裡寓意希望瑾妃能夠為皇家開枝散葉,綿延子嗣。
這件玉石雕刻的精品幾乎表達了古代名門望族對於即將嫁入皇宮的女兒的最好祝願。
這種「白菜」我臺北故宮還藏了3顆↓↓↓
臺北故宮晶華飯店專門設有「國寶宴」,全部仿照珍寶而做↓↓↓
↑「故宮肉形石」,其也是「國寶宴」上的一道主菜,在燒制完成之後,用刀工雕出外型,與故宮陳設的肉形石几乎一模一樣。
↑「翠玉白菜」選用娃娃菜菜心,經過火腿、雞高湯氽燙入味。
好玩的是,原來翡翠白菜上有蟈蟈,被一隻櫻花蝦替代。
↑右邊的弦紋鼎是戰國時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其造型被仿製成白瓷容器,盛裝「佛跳牆」。
↑右邊的是毛公鼎,也是號稱臺北故宮鎮館之寶,飯店使用一隻冰雕的鼎來盛放水果。
話說,一塊肉( 東坡肉形石 ),一棵菜( 翡翠白菜 ),加一口鍋(毛公鼎),= =這不就是臺灣的士林小吃風範咩……
吃的做成上面這樣,也還是有審美價值的。
不過用玉石把燒雞雕成這副德行那就沒誰了↓↓↓
看這栩栩如生的雞皮~
看到雞皮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這玩意兒買回家該擺在哪兒呢?書房還是廚房?
楞把玉石雕成一隻拔光了毛的
這個還老貴了。
要是餓很了一嘴咬下去,幾萬塊沒了。 。。
設計師你過來,我很想聽你闡述一下創作的心路歷程,請問當時您是餓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