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荰野(富書部專欄作者),本文原創獨家首發,轉載請後臺回復授權,圖片來源網絡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的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從前慢》
非常喜歡的一首小詩,『從前慢』,說得漂亮!
從前的人多認真啊,認真地寫字,認真地畫畫,認真地喝茶,認真地燒菜,認真地織布製衣。
不管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愜意,還是『纖指破新橙』特寫鏡頭般的美感,抑或『吹影鏤塵』的精雕細琢,對待每個細節一絲不苟。
雕刻時光,這是屬於他們共有的儀式感!
儀式是什麼?
終身推的一本書《小王子》裡,主人公小王子也這樣問過小狐狸。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小狐狸說,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比如說,我的那些獵人就有一種儀式,他們每個星期四都和村子裡的姑娘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去。如果獵人們什麼時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樣,那麼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人們遺忘了『儀式感』。
大家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開始變得沒時間。
沒時間過節,一切從簡,慢慢的,那些民俗老規矩沒了。沒時間回家,萬事湊合,慢慢的,故鄉換了。沒時間讀詩品茶,慢慢的,中國味兒沒了。
其實有時候真的搞不懂,大家到底在忙什麼?拼命追趕著的又是什麼?
再不結婚就來不及了!
再不生小孩就來不及了!
到底是怕來不及什麼?鬼知道呢!或許你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按鍵,『啪』!一拍下去直接抵達人生終點。
那這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和泡麵有什麼區別?親愛的,我們又不是沒時間。人活這一輩子幾十年,說到底不就是為了這過程裡的瑣碎細節麼?
別著急,慢一點,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生活總該是要有些儀式感的。
外婆的寶貝,是一堆陶罐子。
高的矮的,大的小的,俯拾即是。
記憶裡,外婆總和它們待在一起,怕摔了碰了、冷了熱了,事無巨細。
毫不誇張,簡直像在帶孩子!以致於媽媽聽到我說要去學陶藝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問:「做醃菜罐子?」可見,家裡人對它的陰影有多深。
但對我來說,它們每一個都封著驚喜!
院子裡有一棵年紀比我大好多的杏樹,外婆每年都會小心摘下果子,杏核留給外公的中藥鋪子,杏肉封進罈子,再打開來的時候,黃橙橙的,花瓣一樣,酸甜可口。還有梅子、李子、海棠果兒,通通封進罈子!想像一下,一罈子一罈子都裝滿了各式各樣的果脯,童年得多幸福?
對,這些都是屬於我的。
後來外婆年紀漸漸大了,從每年做的種類少了,到現在的做不動了。
記得外婆洗罈子,不可以用洗潔精的,溫水泡,清水衝洗,用南瓜的葉子,裡外仔細擦乾淨。
記得外婆燉梅子,跟家具廠買來的木頭屑,小心堆在罈子周圍,不能厚不能薄,小心翼翼,壓緊實了可不行,得不透氣了。
記得外婆看火候,不能出明火,也不能悶出煙,會串味兒的,一壇梅子可就廢了。
我記得所有這些,可是我知道,除了外婆,沒有誰能複製罈子裡封著的味道。講究極了,就像古代官窯的老手,看一眼窯裡的火舌,探一下窯壁的溫度,就足以保證又一批流芳百世的精美瓷器可以完美出世。
前幾天看到一則社會新聞,香港發生的一起案件,警察抓到罪犯後得知,這個兇手作案都會選擇大家吃早餐的時間,網友的回覆很精彩:
這種案件啊,也就只能發生在香港或者廣州,要放在內地啊,吃個早餐,豆漿油條兩分鐘搞定,兇手等到下輩子都沒機會。
雖然是句玩笑話,可是不無道理,香港和廣州的『早茶文化』,可謂是根深蒂固。
記得以前很喜歡看TVB的劇,那時候一個寢室的人一起追,大家共有的一個困惑就是,香港人到底幾點起床?感覺吃個早餐,時間都得到下午了。
廣州人把飲茶又叫做『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是享受的意思。不慌不趕,細細品,慢慢嘗,就算接下來的一天充滿著快節奏,也要從這『嘆茶』開始。
同樣是享受,內地也不乏『翹楚』。在那裡,他們管這叫『腔調!』
舞蹈家金星女士在她的脫口秀裡提到過這樣一種人,一種昔日上海灘有腔調的男人——老克勒。
他們的講究有腔調,從每天早上睜眼開始。
從一絲不苟的髮型到整潔得體的著裝,仿佛下一秒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場名流聚會,而不僅僅只是下樓買個生煎。
衣食住行,簡單四個字,卻最能直觀體現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並不是說一定要事事昂貴,而是一種講究!正如面對一個把內衣和襪子同時丟進洗衣機的人,實在好想敲開他的腦殼看看裡面被注了多少水。
總能聽到有人抱怨生活無趣沒有追求感,也親眼看到有人把日子過成詩。一個人吃飯也要擺盤精緻漂亮,有時候視覺上的的滿足感很重要。
花一下午整理衣櫃,把好久沒穿過的衣服統統試一遍,美好的、遺憾的,回憶每一件衣服擁有的故事。
相信我,這比你花兩個小時累得滿頭大汗以『家務』之名的任務感要來得有詩意。
人們總說光陰似箭,要抓緊時間。可既然光陰已經似箭,為什麼沒人教我們慢下來享受時間?
為什麼不學著自私一點、計較一點,把生活過得折騰一點、矯情一點?
把儀式感『作』出一點存在感和價值感?
有時候,度日如年也未嘗不新鮮。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才是人生的意義不是麼?
作者簡介:荰野,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原創手作設計師,自由撰稿人,旅行愛好者,如果把畫布換做陶土,把首飾常規打亂,是不是風景也會變得不一樣,既然不願意平凡,那就選擇瘋狂!微博@荰野
本文為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獨家首發,版權歸富書部所有,48小時內禁止轉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請註明作者和來源【作者:荰野,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侵權必究
賞飯加微信:158589503(備註廣告),部長微博@小明牛哲學
👇買書,就選擇部長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