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儀式感,我願每天度日如年

2021-02-18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荰野(富書部專欄作者),本文原創獨家首發,轉載請後臺回復授權,圖片來源網絡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的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從前慢》

非常喜歡的一首小詩,『從前慢』,說得漂亮!

從前的人多認真啊,認真地寫字,認真地畫畫,認真地喝茶,認真地燒菜,認真地織布製衣。

不管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愜意,還是『纖指破新橙』特寫鏡頭般的美感,抑或『吹影鏤塵』的精雕細琢,對待每個細節一絲不苟。

 

雕刻時光,這是屬於他們共有的儀式感!

儀式是什麼?

 

終身推的一本書《小王子》裡,主人公小王子也這樣問過小狐狸。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小狐狸說,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比如說,我的那些獵人就有一種儀式,他們每個星期四都和村子裡的姑娘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去。如果獵人們什麼時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樣,那麼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人們遺忘了『儀式感』。

 

大家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開始變得沒時間。

 

沒時間過節,一切從簡,慢慢的,那些民俗老規矩沒了。沒時間回家,萬事湊合,慢慢的,故鄉換了。沒時間讀詩品茶,慢慢的,中國味兒沒了。

 

其實有時候真的搞不懂,大家到底在忙什麼?拼命追趕著的又是什麼?

 

再不結婚就來不及了!

 

再不生小孩就來不及了!

 

到底是怕來不及什麼?鬼知道呢!或許你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按鍵,『啪』!一拍下去直接抵達人生終點。

 

那這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和泡麵有什麼區別?親愛的,我們又不是沒時間。人活這一輩子幾十年,說到底不就是為了這過程裡的瑣碎細節麼?

 

別著急,慢一點,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生活總該是要有些儀式感的。

外婆的寶貝,是一堆陶罐子。

 

高的矮的,大的小的,俯拾即是。

 

記憶裡,外婆總和它們待在一起,怕摔了碰了、冷了熱了,事無巨細。

 

毫不誇張,簡直像在帶孩子!以致於媽媽聽到我說要去學陶藝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問:「做醃菜罐子?」可見,家裡人對它的陰影有多深。

 

但對我來說,它們每一個都封著驚喜!

 

院子裡有一棵年紀比我大好多的杏樹,外婆每年都會小心摘下果子,杏核留給外公的中藥鋪子,杏肉封進罈子,再打開來的時候,黃橙橙的,花瓣一樣,酸甜可口。還有梅子、李子、海棠果兒,通通封進罈子!想像一下,一罈子一罈子都裝滿了各式各樣的果脯,童年得多幸福?

 

對,這些都是屬於我的。

 

後來外婆年紀漸漸大了,從每年做的種類少了,到現在的做不動了。

 

記得外婆洗罈子,不可以用洗潔精的,溫水泡,清水衝洗,用南瓜的葉子,裡外仔細擦乾淨。

 

記得外婆燉梅子,跟家具廠買來的木頭屑,小心堆在罈子周圍,不能厚不能薄,小心翼翼,壓緊實了可不行,得不透氣了。

 

記得外婆看火候,不能出明火,也不能悶出煙,會串味兒的,一壇梅子可就廢了。

 

我記得所有這些,可是我知道,除了外婆,沒有誰能複製罈子裡封著的味道。講究極了,就像古代官窯的老手,看一眼窯裡的火舌,探一下窯壁的溫度,就足以保證又一批流芳百世的精美瓷器可以完美出世。

前幾天看到一則社會新聞,香港發生的一起案件,警察抓到罪犯後得知,這個兇手作案都會選擇大家吃早餐的時間,網友的回覆很精彩:

這種案件啊,也就只能發生在香港或者廣州,要放在內地啊,吃個早餐,豆漿油條兩分鐘搞定,兇手等到下輩子都沒機會。

 

雖然是句玩笑話,可是不無道理,香港和廣州的『早茶文化』,可謂是根深蒂固。

 

記得以前很喜歡看TVB的劇,那時候一個寢室的人一起追,大家共有的一個困惑就是,香港人到底幾點起床?感覺吃個早餐,時間都得到下午了。

 

廣州人把飲茶又叫做『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是享受的意思。不慌不趕,細細品,慢慢嘗,就算接下來的一天充滿著快節奏,也要從這『嘆茶』開始。

 

同樣是享受,內地也不乏『翹楚』。在那裡,他們管這叫『腔調!』

 

舞蹈家金星女士在她的脫口秀裡提到過這樣一種人,一種昔日上海灘有腔調的男人——老克勒。

他們的講究有腔調,從每天早上睜眼開始。

從一絲不苟的髮型到整潔得體的著裝,仿佛下一秒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場名流聚會,而不僅僅只是下樓買個生煎。

 

衣食住行,簡單四個字,卻最能直觀體現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並不是說一定要事事昂貴,而是一種講究!正如面對一個把內衣和襪子同時丟進洗衣機的人,實在好想敲開他的腦殼看看裡面被注了多少水。

 

總能聽到有人抱怨生活無趣沒有追求感,也親眼看到有人把日子過成詩。一個人吃飯也要擺盤精緻漂亮,有時候視覺上的的滿足感很重要。

花一下午整理衣櫃,把好久沒穿過的衣服統統試一遍,美好的、遺憾的,回憶每一件衣服擁有的故事。

相信我,這比你花兩個小時累得滿頭大汗以『家務』之名的任務感要來得有詩意。

 

人們總說光陰似箭,要抓緊時間。可既然光陰已經似箭,為什麼沒人教我們慢下來享受時間?

 

為什麼不學著自私一點、計較一點,把生活過得折騰一點、矯情一點?

 

把儀式感『作』出一點存在感和價值感?

 

有時候,度日如年也未嘗不新鮮。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才是人生的意義不是麼?

作者簡介:荰野,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原創手作設計師,自由撰稿人,旅行愛好者,如果把畫布換做陶土,把首飾常規打亂,是不是風景也會變得不一樣,既然不願意平凡,那就選擇瘋狂!微博@荰野

本文為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獨家首發,版權歸富書部所有,48小時內禁止轉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請註明作者和來源【作者:荰野,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侵權必究



賞飯加微信:158589503(備註廣告),部長微博@小明牛哲學

👇買書,就選擇部長書店

相關焦點

  • 儀式感 | 一種有意義的形式主義
    我記得小時候要先去商店選布買布,然後再找裁縫量了尺寸,用那種扁扁的粉筆在新布上記下各種數據,裁縫會說年底好忙,多少天以後才能取成衣。那時開始便有了盼頭,掰著手指度日如年,直到那天去取衣試穿,那顆顫動的心才算落了地。拿回去也只能看看,到了除夕夜把它放在枕頭底下,半夜醒來隨手摸一下,心裡也是無比滿足,等到天亮就迫不急待穿好,向小夥伴們炫耀一下,感覺由內而外整個人都是新的。
  • 愛你此生不悔,想你度日如年
    愛你此生不悔,想你度日如年,多希望有一天,還能回到你居住的小城,走過熟悉的街,站在湖邊看一場夕陽西下。這座陌生的城市,雖然繁華,卻不是故鄉。有的人,從相遇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結局。遇見過就好,天荒地老太過遙遠。
  • 早讀丨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慢,一種把生活過得精緻的奢侈,一種悠閒的心情,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張愛玲曾說過: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有儀式感的生活,更讓人感到幸福。幸福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幸福在平常的生活中。
  • 生活需要儀式感,情人節快樂
    我想不論過去多少年,那碗面的味道都會印在自己的腦海裡,每每回想起來都將是溫暖快樂的。那是生日時刻奶奶給予我的慶祝生日儀式。曾經聽到別人說所有的節日對於自己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也不會特意去準備去慶祝。每個人所喜愛的追求的不同,只要自己覺得舒適就好。而儀式感就好比生活的調味品,雖不是必須的但是卻可以為我們平凡平淡的生活增添上些許的色彩與溫暖。
  • 什麼是儀式感?為什麼我們生活需要儀式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儀式感這個詞,都說每個人生活中都應該有點儀式感。似乎儀式感能幫我們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心情。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無處不在。
  • 一口好喝的酒,是我下班的儀式感
    儀式感這個詞,對於成都人來說好像隨時都在發生。它可以是上班路上的一片油菜花,也可以你走進地鐵站之後聽到的第一句「歡迎您」,還可以是菜市場門口,提起鳥籠的李大爺和拿著滷牛肉的張嬢嬢之間相互寒暄的那句:吃沒有喃?只是成都人的口味龐雜,對於儀式感的理解也是千千萬。
  • 有儀式感的珠寶,是有溫度的藝術品
    儀式感是什麼,是形式主義嗎?是浪費時間且毫無意義的事情嗎?在我看來不是,美劇《絕望的主婦》有這麼一段話:「無論多麼疲憊,我們都必須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很多。」所以,在愛情中,儀式感是維持愛情的保鮮劑,是對愛的尊重。儀式感有多種表現方式,少年的情書、求婚的玫瑰、結婚的儀式等等。這些都會讓平凡的日子變得生動且刻骨銘心。
  • 生活需要儀式感,從來都不只是說說.
    那讓每天重複的生活保持新鮮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讓生活充滿儀式感。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如果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猶如一潭死水,毫無鮮活可言,只為活著,那我們的生活就太無趣了。
  • 生活需要儀式感
    《小王子》關於儀式感有這樣一段描寫,狐狸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 儀式感對生活的重要性
    文字/陌同圖片/網絡01▼儀式感一詞,乍一聽有點高檔和鄭重,好似與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不太搭調。很多人下意識地把儀式感與物質生活水平掛鈎,認為經濟能力強的人對生活才的儀式感就越強。實際上,這是一種對儀式感概念的錯誤認知。
  • 總覺得生活沒意思,只是因為儀式感的缺乏
    黃磊也有兩個寶貝女兒,他也感同身受地哭了,他在節目裡說:「我也經常幻想這個畫面。但是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說,沒有婚禮。我就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一個儀式感都沒有,我覺得是不對的。」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 馬雲對話稻盛和夫:先生,我度日如年,度日如年啊
    在杭州西溪溼地的太極禪苑,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和馬雲做了一次對話。六年前的2008年10月28日,在京都日本京瓷公司總部會議室,44歲的馬雲拜會了76歲的稻盛和夫。六年之後,兩人再唔,又聊了些啥?稻盛和夫:在日本,我經常聽到或者看到關於你的故事,在IT行業,你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企業神話。
  • 人生儀式感——為什麼我喜歡用鋼筆?
    儀式感是什麼?儀式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可以喚醒我們對生活本身的尊重。儀式感有多重要呢?大概就是每一個人的任何一種感情都所必需的。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有情懷的人做事總是充滿著儀式感,這是關於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嚮往,甚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或是一種開始。現在的社會,節奏快,人也越來越浮躁,大多數人的現狀是已經被忙忙碌碌的生活填滿。
  • 于謙與白慧明的「二次戀愛」,是「儀式感」作用的最美詮釋
    圖為白慧明邀請于謙拍照白慧明曾經和謝楠、奚夢瑤說,「我從來沒有注重儀式感,但我就覺得二十年了,一直是這樣過。」這是她懂得于謙的個性基礎上,故作堅強的滿不在乎,但是言語之中,還是藏不住心裡的些許期待與無奈。
  • 聽聽丨家裡的儀式感,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今天我們聊:有儀式感的家庭和幸福的孩子儀式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你的生活有儀式感嗎?對於孩子而言,家庭裡的儀式感,對於他們又意味著什麼?02有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 散文詩:作別秋,一枚落葉的翩然入鏡才是剛剛好的儀式感
    散文詩:秋的最後一天,等待一枚落葉入境,然後和秋做最有儀式感的告別等待一枚落葉落鏡,然後和秋做最有儀式感的告別。相思引,應該是一種文體吧!這是秋的最後一天,我想投稿給她,不管用什麼文體,都是我最摯愛的文字的獻禮,留住最後的秋美。明媚的光說著秋高氣爽,溫和的風念著刪繁就簡,啁啁啾啾的鳥鳴調配出靈動曼妙的背景音,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切都自然而然。
  • 男排最帥外援抵達上海,隔離期間度日如年!
    安德森在房間內度日如年近日,有媒體爆料本賽季效力上海男排的美國男排外援安德森前幾日已經到達上海,並開啟了14天+7天的隔離,不過從安德森最新的社交媒體動態發現,他真的度日如年,不過還是自己會找事消磨時間
  • 如何讓你的生活充滿儀式感?4招教你學會儀式感生活!
    一、儀式感是什麼在《小王子》中有這麼一段:小王子馴養狐狸後,第二天又去看它。「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狐狸說。「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 給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兒童節,究竟有多重要?
    這份心意和重視,還有一個特別美好的名字:儀式感。關於儀式感,《小王子》這樣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所以我們才需要儀式感,讓那一天與眾不同,很多年以後仍能記起當初的美好情感。這也是為什麼,新年要吃餃子、領壓歲錢、穿新衣服,端午節要吃粽子、划龍舟,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在我們感嘆年味一年比一年淡的時候,不妨自問:我有認真地過這些節日嗎?我是否有儀式感地對待它們了?
  • 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我聽過一個答案: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小王子》中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大多數人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事情,日子仿佛複製粘貼。我們只要花一點點心思為生活創造一點儀式感,這一天就會變得不一樣。《北京遇上西雅圖》:「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的豆漿油條。」G和男朋友相識於9月21日,他們約定好每個月的21號都要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