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整理自網絡;插圖:趙春秋山水作品
創作理念
當前中國山水畫創作普遍缺乏理念或思想。南朝宋畫家宗炳《畫山水序》認為創作最重要之思想為「以神法道」,強調以精神去探求對自然的感應,「萬趣融其神思」。只有實現物我的精神感應,才能體現「道」的本質,這便是一種典型的創作思想。重立神而不廢道,這對於山水畫家來說尤為重要,創作者的「神思」應該在「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山水畫之大是由於創作者與自然萬物是相通的,創作者個人性情變化萬千,與自然萬物相互感應,充滿生機。大自然將人引入變幻莫測的山水空間,創作者又將其對社會、生活、歷史和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山水作品中,二者合而為一。晚清畫家虛谷道:「石即雲也,雲即雨也。」石為何為雲,雲又何為雨?簡直是禪機妙語。佛家云:「以心觀物,物無大小。」這裡的「以心觀物」,正是感性的直覺體驗,所謂「物無大小」,則是在直覺觀照中物我界限的泯滅與時空概念的消失,一切自本心生,全由心靈的直覺體驗去感受。可見,藝術家的「心」是很大的。古往今來,上下四方,乃至無盡虛空,皆可容於創作者的「心觀內照」之中。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之中,創作者首先應明確的是一個大的創作理念,將自身置於「觀照」的核心,沉思冥想,深入挖掘山水文化的內涵。
創作方法
有了創作理念,創作方法也很重要。比如說筆墨,中國畫很注重筆墨。而如何將筆墨化成有內涵的繪畫語言,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張仃主張「筆墨為底線」,吳冠中認為「筆墨等於零」,談論的角度、觀點雖不一樣,卻有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筆墨。對西方繪畫來說,筆墨、形式、線條等都是手段,是為內容服務的,一旦脫離了要表現的內容,它們便沒有任何價值。
中國畫的筆墨不單是手段,其本身就是內容和目的,具有獨特的審美意境。元代畫家王蒙,所畫山水生機勃勃,鬱茂蒼茫,如用西方繪畫理論分析,他的作品陽光燦爛、水分飽滿。而中國畫是通過皴擦點染,在一筆一墨中將筆墨本身的力度流露出來,在一點一畫中將韻律發出的生命呈現出來。中國畫的線,並不是單純的線條,它是建基於書法之上的線,是有情有意的線,有修養和內涵的線。書法為基礎,用筆很關鍵,筆墨除了情意和內涵之外,還離不開專業的訓練。紮實的訓練功夫,對於作畫進入更高的階段,是一個必經的磨礪。齊白石「衰年變法」,打下了幾十年的深厚功力,才能技進於道,最終爐火純青,臻於化境。專業訓練不只是用毛筆寫字和畫畫,而是要把握筆墨的內在屬性及其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筆墨與時代文化相併行的目的。
再比如說造型,中國畫其實也講造型。唐代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形似是作畫的基礎,畫山為山,畫水為水。但形似不是最終目的,形似的基礎上應更深一層,即表達出作品的內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山有四時,有動有靜,有虛有實,有血有肉,有表有裡,是一個整體,是活的。不僅要形似,還離不開「骨氣」,這才是中國畫講究的造型。骨是骨骼,氣是流動的生命。骨不是簡單的寫生,要先吃透結構,將結構變化為生動的形象後,才能落筆成形。元代畫家倪瓚說,「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後人對此有很大誤解。作畫不能形似,豈不是南轅北轍?「不求形似」不等於放棄形似,只是著眼點不在形似,而將形似寓於神似之中。石濤所說的「似與不似間」也是指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畫外功夫或人文修養,強調創作需要抒發性情,絲毫沒有否定「形似」。
學習傳統當深入洞察,取精存真。當下中國畫創作,對傳統山水畫造型方法存有偏見,更多注重形似多樣化,沒能在文化的高度上去理解造型的真正內涵,導致形式主義的僵化,處於一種平庸狀態。
認識生活
藝術家作品的優劣,不只取決於新穎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藝術語言,作品的內涵更多地表現在畫外之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生活的認識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生活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創作的內容。技法可以通過傳授、借鑑而得,而創作中的啟發,只能從生活中領悟。山水畫尤其如此,山水畫以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這決定了山水畫家必須深入生活,師法造化。
歷代山水名家之所以可以創作出流芳百世的傑作,可以創造出非常貼切的表現技法,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注重貼近自然,深入生活,在感悟自然的過程中師法自然,進而產生精湛的思想。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時,終日奔走於富春江兩岸,「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這件作品觀察、揣摩便費時三四年,然後動筆至完成又傾注了畫家三年心血,是畫家與富春山水交融的結晶。清代石濤講「搜盡其峰打草稿」,畫家應通過體驗生活來提高形式和語言的表現力,一方面要深入生活,從中尋找有益的素材,另一方面要積累人生經驗。多採素材,多觀事物,才能迸發靈感,創出奇妙之作。
有人認為人生經驗的積累是被動進行的,其實,創作本身就是生活,任何條件下的創作都存在著產生藝術靈感的可能,自然、山水、人生,皆可物化為水墨。當前山水畫處於一個轉型期,中國正從傳統走向現代,科技的發展向我們展現更多的宇宙空間,迫使山水畫進行新的變革。在這種環境下,有責任的藝術家都應該深入生活,不斷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為今後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找到新的空間。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若喜歡,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