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交並不是偽命題,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認識一個新朋友的驚喜,絲毫不亞於發現一處美景。只是,怎樣讓有趣的人在路上產生交集,卻一直沒有普適的解決方式。
像以撿人約伴為切入點的應用,往往因為時間和路線不一致影響用戶體驗,這同樣是 GapDay (36氪早期曾報導過)的困惑,在聽取一些用戶反饋後 GapDay 發現,記錄旅行軌跡可能是一個潛在需求,並基於 LBS 促使旅行者在行中發生線下互動。
它跟平時用作跑步打卡的應用類似,用以記錄用戶旅行中的軌跡和節點,支持跑步、自駕、飛機等旅行方式記錄,用戶可以在節點上添加心情、圖片或語音。GapDay 的地圖技術採用自國外的 MapBox,「顏值」較高,可改風格,適用於旅行記錄工具,但不太適合用作導航。在與其他人軌跡重合的地方,用戶還能獲取其他人留下的信息(GapDay 會對此類信息進行篩選)。
在 GapDay 的設想中,社交產生在行中,基於 LBS 去連接在同一地點的人。和一般陌生人社交不同的是,GapDay 有旅行軌跡作「名片」,用戶可以根據重合度等信息做決策(未來也會引入其他第三方數據作參考)。
GapDay 應用界面
從工具到社交,GapDay 計劃打造話題性的活動來激活用戶,創始人鄭言提到,比如在某處留下一段語音,用戶只有到了指定的地方才能夠聽見等等。在 36氪看來,運營對於 GapDay 這類產品尤為重要,搭好臺子後要用戶來產生有價值的內容,而前期很需要官方對主題進行引導。
提到未來的商業變現,鄭言的回答是「路線」,通過(大量)用戶的軌跡記錄,會沉澱出有價值的路線出來,同時 GapDay 也會邀請高質量的達人等角色來創造路線,這些內容可以作為用戶出行的決策參考,並實現應用內打包購買。
從某種角度看,GapDay 和螞蜂窩、窮遊、麵包旅行等也類似,都是從行後工具(社區)往行前、行中過渡,沉澱內容、導向交易。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圖文遊記的形式在移動端還是太重了,地圖軌跡或許是一種更輕的形式,省掉了長篇「描述」,對於讀者而言,路線可視化或許更便於輔助決策。
GapDay 新版剛上線,目前只支持 iOS,Android 版本大約兩周左右上線。團隊目前僅有 8 人,一半負責開發。去年 6 月,GapDay 獲得澤厚資本數百萬天使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