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全現在旗下財經自媒體——20社,和我們一起聊聊年輕人的錢包、工作和生活。
那些不在雙11買東西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全文共3474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作者 | 趙小天
一年一度雙11的電商大狂歡剛過半程,突然有人出「絕招」了。11月4日晚,@網易嚴選 微博發文宣布退出今年的雙11大戰。
考慮到去年網易賣掉考拉後,電商業務已經進入守勢,這條以「退出」為賣點的文案暗含嘲諷的同時也很「拼」,但這條微博的反消費主義主題,還是打動了很多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每到雙十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營銷策略下一波又一波的集體高潮,那些煽動人性的文中遊戲、無孔不入的商業信號、不斷刷新的剁手數據,記錄著所謂的狂歡。
人們被鼓動著,為龐大銷售數字貢獻一己之力。
但這些,都是真的嗎?頭腦發熱的我們沒有想過,我們的消費已經被綁定了太多意義,我們的欲望已經被添加了太多人為成分。
但是在我們看來,你消費了什麼,不代表你是怎樣的人,能決定你是什麼人的,只有你自己。
「雖然知道這波『宣言』不過是一種反向營銷,但怎麼說,還是有點被戳中了。」
95後消費者小陶表示,自己用小號轉發了這條微博,「我也想退出雙11,真的累了」。
全現在和多位「一單都沒有下」的年輕人聊了聊,發現退出雙11的他們,並不是只是簡單的反消費主義。
「商家的數學題,贏了又如何?」
「現在的雙11,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數學比賽,可太累了。」王大冬說得有點誇張,仿佛沈騰表情包上身,「好懷念前幾年簡單粗暴的降價,現在算來算去太燒腦了」。
今年,王大冬本來想趁雙11給男友購置一款電動牙刷,但一打開網購平臺,她就感覺「頭暈腦脹」,花裡胡哨的規則令她心情煩躁:「算了算了,平時買頂多也就貴幾十塊,有需要再買吧。」
今年的雙11,來的比以往更早一些。最早將「11.11光棍節」變成「全民購物節」的天貓,今年就將「狂歡周期」拉長,分為兩個售賣期:11月1日起是第一波售賣期,11月11日為第二波售賣期。這也就意味著,第一波預售從10月21日就開始了。
京東也宣布:10月21-31日是京東「雙11」預售期,這期間,消費者可先付定金加購,享受定金立減、新品加贈的額外福利。曾經要到11月11日那天才達到購物高潮的「付尾款」活動,今年提前到了11月初。
因此,也有網友戲稱:「真正的光棍節還沒來,錢包就已經光光如也了。」這已經是第12屆雙11購物節。2009年下旬,時任淘寶商城總經理的逍遙子張勇帶領他的團隊,為了做大淘寶商城品牌,策劃了一個嘉年華式的網絡促銷活動,恰逢國慶之後,聖誕春節之前,選中了整個11月唯一的節日「光棍節」。
第一年淘寶商城雙11還只有李寧、聯想、飛利浦等27個品牌參加,創下了0.5億元的銷售額。而這一數字,僅在一年後,就翻漲到了9.36億元,參與品牌也上升到2200家。
看到了甜頭的電商平臺們紛紛入局,「雙11」,逐漸成為一年一度電商平臺大戰的年終節點。
沒有套路、不需組隊、不玩遊戲,明晃晃的降價迅速吸引了大批消費者。
吃瓜群眾們樂於見到電商巨頭們「混戰」,自己坐收「全年最低價」的漁翁之利。
但「輕輕鬆鬆薅平臺羊毛」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自2014年起,「搶紅包」加入戰局,雙11的玩法越來越複雜。
籤到送紅包、買小樣送代金券、1元預約券、內部隱藏券……零零碎碎的優惠隱藏在主會場、次會場、商家店鋪的小小角落,等待深陷「Shopping Game」的用戶們前來點擊領取。
「本來只想買條褲子,付款時發現購物車裡為湊單多了4、5件小東西」的情況層出不窮。
工作忙碌的王大冬,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是從哪一年開始跟不上這些玩法的節奏。
但她知道,在經濟學中,這種策略叫「價格混淆」(Price Obfuscation)。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商家利用複雜的價格計算規則,讓消費者比價困難,從而造成價格優惠的假象。
王大冬自稱不喜歡和商家做智力博弈,買家肯定沒有賣家精。「花這個時間做數學題,做對了,無非就是花錢;做錯了,還覺得自己虧了。」2017年,她想買一款標價1999元的Beats耳機,她懶得研究如何得用天貓積分換優惠券,下單時發現自己減了30元還挺開心的。
等到付完款的一刻,她忽然反應過來,如果能用上優惠券,最高可以減200元。「能佔上的便宜沒有佔到,就像是自己白白丟了170塊。」
「現在,我恨不得直接有個清單告訴我,你買哪個更划算,把時間花在做數學題上很沒意義。」在此之前,王大冬一直覺得自己是有數學天份的。
不買,我就賺到了
「我是需求驅動購物型人格,有需要了就想立刻買到,但讓我一下子去考慮很長時間要買啥就很累,不想這樣。」一位心理學碩士在讀生小火如此分析自己「消費人格」。
在人格整合理論中,她認為自己更符合五類消費人格中的「認知需求型(Need for cognition)」,也就是只有自己真正遇到需要消費的時刻,才會主動採取消費行為。
只要沒有想買的東西,人為設置的「購物節」對她來說沒有任何誘惑力。
「而且,今年這個周期設置太『鈍刀子剌肉』了,你把我注意力分散到這麼多盤子裡,可能是1號最便宜,也可能11號最便宜,還不如直接告訴我11號0點最便宜,我就不用去思考等著了。」
漫長磨人的購物周期也是讓小火放棄參與「狂歡」的理由。
自己就從事電商行業的薇薇今年也沒有參加「養貓」活動,她的淘氣值過低,沒資格組隊和比人氣,「真是意料之外的清靜,朋友也不會來煩你」,薇薇反倒鬆了一口氣。
事實上,電商平臺將購物和社交捆綁在一起的打法,造成了不同消費理念的好友間不小的「社交負擔」。
薇薇曾經也囤積過東西,直到接觸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一系列提倡「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抱著「不丟掉無用的東西,最後丟掉的是自己的夢想」的想法,徹底地整理掉了家中多餘的物品。
並且,她開始在購物前反覆思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現有的物品中有沒有可替代的」,再按照自己需求購買。
今年第一波預熱活動開始時,她也上淘寶研究了優惠情況,並認定第一波搶購政策誠意不足。
「很多都是全店前多少名才能半價,贈品也摳摳索索的,沒興趣了。」據薇薇分析,天貓內部的幾個獨立體系,如天貓旗艦店和天貓超市相同產品價格都不一樣,每段時間不同平臺價格都不盡相同。
「今年尤其明顯,每個月都有活動,天天都在過節。」薇薇發現,自己如今每次網購下單前,都得打開之前記錄的價格筆記,或是曾經的購物訂單,對比後才敢買,反覆糾結「是否買貴了」的過程令她非常煎熬。
月月都在過節,雙十一不再特別
「如果不能保證自己不掉進商家設置的眼花繚亂的價格陷阱,從一開始,不走進去就好了。」越來越多人選擇「自願退出雙11」。
一位秉持「極簡生活」理念的90後告訴全現在,她甚至卸載了自己手機裡所有的購物APP,重新回歸線下購物。
不持有的生活
「我是不持有主義者,網購便宜的東西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劇場工作者的大冬說自己能熟練背出「不持四原則」。
「不持有」出自日本金田由紀子《不持有的生活》,提倡擁有適度、恰到好處的物品。
「不持有」的態度包含四個原則: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不鍾愛與留戀的物品,不持有無法回收利用或轉送他人的物品,不持有不適合自己,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豆瓣小組「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初建於2009年,目前共有377848成員
這種生活方式不需要「斷舍離」那般苛刻,只是秉持「擁有自己最適合的物品,長久而珍惜地使用它」的理念。
王大冬也稱自己有某種意義上的「清理強迫症」,比如,家裡承擔相同功能的物品只能有一件。她曾分別轉送給不同朋友多餘的逗貓棒、貓項圈和磨牙棒,「堆在家裡看著難受。」
這種生活理念也讓她無法理解喜歡「一次性囤半年生活用品」的做法,租住在北京胡同小院單間的她覺得:「我的居住空間沒有奢侈到讓我可以盡情囤東西。」 2018年始,王大冬有計劃地在自己身上踐行「低消費實驗」——除了內衣褲、襪子等消耗品,半年內不再添置新衣物。
「事實證明,減少物慾並不影響我正常生活,但其實也並沒有攢下來錢。」王大冬說自己也發現,身處其中去「對抗」過度消費很難。還在上海工作時,熱愛戲劇的大冬每周末都要去劇場看戲,這項不算便宜的「體驗消費」一年內花掉了她上萬塊。
「跟逛淘寶沒什麼不同,一有時間就刷票務網站,刷到想看的戲就會立刻下單。」比如,她習慣用身體力行支持「環保理念」的商家,但同時也覺得苦惱:「有時候想想,自己為了環保而去買布袋、購物袋,但一不小心就發現自己還是買了太多環保布包。」
王大冬說,真的在身邊找到不熱衷消費的人很難。例如,她的幾位年輕的設計師朋友,就對幾個主打環保理念的輕奢品牌趨之若鶩,一出新款就想要立馬搶購。
她認為,很多人只是需要一個行走的slogan來標榜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較「潮」,「但買環保包總歸比買皮包要好」。最近,王大可聽說上海開了家循環衣物的線下店,「我準備有機會回去看看」。
——————
20社原創稿件。歡迎轉載,請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