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消費感受:不像買東西,更像是預支生活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雙11,怎樣做個理性人

  什麼都需要,什麼又都不急需。購物節似乎是放大器,拽著你在這種感覺裡不斷搖擺糾結。

  ---------------

  逃不過直播網紅的「精神股東」

  沈傑群

  就算最終不能免俗地要「剁手」,但起碼這個結果是經受過理性洗禮的,看起來還不錯,開心就好。

  「只要我現在手機調成靜音,關燈睡覺,就不會產生任何不理智行為,希望你們也一樣。」今年「雙11」前的某一天晚上,我在好友聊天群裡撂下這句話,感覺自己理性力MAX外加氣場兩米八。

  那一天晚上,李佳琦和薇婭均開啟直播,各自擔起電商平臺熱度的半壁江山。而我的微信裡,白天大家就都和過年似的開始討論要搶購什麼,比購置年貨積極一萬倍。

  不過縱觀各個群的討論情況,很少有人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地說:「我必須買……」「我就想買……」更多情況下,大家在觀望,躊躇不前:「哎呀其實我去年囤了很多×××,可是今晚的便宜不想錯過,怎麼辦好糾結!」「你們都買了,我是不是也該入手一個?但會不會浪費呀?」

  也就是說,心動歸心動,距離真正的行動,還有一段肉眼可見的距離。

  在我的一個氣質最接近「成熟冷靜理智的大人」的聊天群裡,幾個朋友或許是吸取了去年瘋狂囤貨後悔不已的教訓,在直播開始前的下午,她們表現得格外淡定,甚至還有一絲不正常的冷漠。

  小羽首先發話小心試探大家:「諸位今年「雙11」有計劃嗎?」

  喬喬人狠話少,立馬甩了一個碩大的表情包,上面用黑體加粗字體寫著「不買立省100%」。

  阿晗則發了一張照片,她在臥室木地板地毯上擺了一大堆化妝品、護膚品,花花綠綠的瓶瓶罐罐熱鬧地擠在一起,還有很多盒子都處於包裝未拆的狀態,感覺誤入機場免稅店一般。

  阿晗用十分冷峻的語氣發語音說:「我昨晚啥都沒幹,把存貨拿出來清點了一下。各位,如果你們是我的真姐妹,就請在我又想發瘋購買的時刻攔住我,好嗎?」

  群裡每個姑娘都依次表態,從今年「雙11」起,不盲目隨大流,不被直播蠱惑,努力做一個克制理性的成年人。

  然而,當晚直播帶貨的氣息多少還是撩撥到這個群的人心了——畢竟朋友圈曬單的動態逐漸聚集,一條條衝擊著我們的「理性底線」。

  小羽說:「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直播帶貨網紅的精神股東?他們說什麼我們就一定要買嗎?要做獨立的人啊朋友們。」

  我說:「記得《彗星來的那一夜》嗎?這個時刻還存在著許多個打算瘋狂消費的你。而我們只要現在啥都不看,盲目消費的結果就不會發生了。」

  我舉的例子仿佛很有道理,大家都沒吭聲,一夜無話。

  聽聞網上很多人看著兩個帶貨網紅的直播看困了,強打精神買買買。我們「理性群」姐妹們,看起來都沒和這場消費熱潮發生關聯。然而,劇情發展並沒有想像得這般簡單。

  第二天早晨,一直叫囂著「不買立省100%」的喬喬,去公司上班時,椅子還沒坐熱,就立馬被裹挾進同事們的熱烈討論中。

  「『雙11』直播間贈送超多小樣。你看,平時這個價格買,能送兩管就不錯了!」聽到同事們這麼說,喬喬忽然覺得自己很難再捍衛誓言了。

  作為一個一年四季時常要出差的「空中飛人」,護膚品小樣實用又貼心,她一聽說「超多贈送」,消費衝動難以抑制。

  「出於實用考慮,我買一點不算過分吧?」喬喬嘆息,「雙11」商家太精明了,輕鬆抓住了「出差黨」職業女性的需求點,讓喬喬瞬間繳械投降。

  我和小羽一直立志「不做帶貨網紅的精神股東」,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周圍還有許多言語感染力不亞於帶貨網紅的「精神股東」啊!甚至可以說,你身邊熟悉的朋友「二次帶貨」,殺傷力加倍。

  比如正當我做著簡單的午餐,享受擁有著一個獨立、健康生活方式之時,閨蜜發消息說,她昨晚在帶貨網紅的直播間搶到了500元兩瓶的「流金水」。

  我隨口一問:「流金水是什麼?」閨蜜立馬發來一大段她總結的該產品功效,優點分析,行文流暢生動,處處貼合著我的實際情況。

  閨蜜微笑著問:「一起拼單嗎?日常代購也要300多元,現在下單多划算,而且你也可以探索一下新大陸嘛。」

  面對這樣一個又高能又貼心的「帶貨網紅精神股東閨蜜」,我幾乎是在無意識狀態下,擁有了一瓶解鎖新認知的「流金水」——作決定的速度,可比直接看直播下單快了十倍,而且覺得這一單還閃耀著友情的光輝。

  所以,我們幾個「理性人」,躲過了前一晚的消費狂潮,卻還是在次日不同程度地發生了「雙11」消費行為。

  阿晗作了「挽尊」式總結:「《彗星來的那一夜》,女主最終是想為了更好的人生奮力一搏,而我們曾試圖擁抱理性,已經是在邁向更好的人生狀態了!」

  自我安慰地想一想,電影中同一時間的若干個你,在作著千姿百態的選擇,並為選擇負責。這「雙11」,就算最終不能免俗地要「剁手」,但起碼這個結果是經受過理性洗禮的,看起來還不錯,開心就好。

  ---------------

  往年急切的買買買突然踩了剎車

  陸宇佳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容易,弄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卻很難。更難的則是把曾經以為自己特別需要的東西斷舍離。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忙碌的打工者,那麼每年提醒你這一年快結束的,就是「雙11」之前狂轟濫炸的手機簡訊。從精緻美媽必備的精華面霜到Q萌寶貝需要的長袖短衫,還有娃爹之前念叨過的益生菌、工作必備的錄音筆、三腳架,每一條都那麼充滿誘惑又不無威脅:「雙11驚喜來襲」「預訂即送好禮、僅限最先預訂6000份」。在驚嘆商家比我都更了解自己需求的時候,不無意外,我直直地跳進了他們布下的迷魂陣,著急點開連結,打開購物軟體,認真選擇款式、型號、顏色……

  然而,隨著熟悉的購物步驟一步步推進,忽然發現許多商品看到最後,手指竟然已經沒有了摁下購買鍵的欲望!往年急切的買買買腳步,仿佛突然踩下了剎車。

  最先剎車的是瓶瓶罐罐的美妝護膚產品。「雙11」多年,各大品牌的商家們在「沒有最精明,只有更精明」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今年流行「買一送六」,買一樣送六個小樣。和半價買正裝的優惠相比,這種方案更是雞肋,尤其今年遭遇疫情,原本留著出差的一堆小樣已經成了娃算數啟蒙的教具。

  更重要的是,隨著日常生活習慣和階段的改變,許多以前心心念念的東西早已扔在柜子深處蒙塵。前不久的一次大掃除,終於狠下心來把剛入職時友人相贈的一整套化妝品處理掉了。十幾年前收到這個禮物時激動的心情仿佛就在昨天那般清晰,但事實是,從那時開始的化妝之路,在升級娃媽之後已經走到了尾聲。今天的我出門時除了必備的防曬霜,最多再加上一支口紅傍身。當貼心的同事給我推送了李佳琦直播間的「骨折級」優惠清單時,刷到最後也沒覺得有一樣需要立即下手。

  接著被棄的是各類華而不實的衣服。對娃媽來說,超前幫他購買,半年後到了該穿的時候,可能發現已經短了一截。另外,隨著孩子活動能力越來越強,透氣、舒適、便於運動成了最大的需求,以往費盡心思的搭配沒有了實用的意義,孩子也明確拒絕那些看起來酷帥,卻阻礙他跑跳的衣服。

  對我自己來說,多年來不斷買買買,「家底」越攢越多,衣櫃裡早已經裝滿了各季服飾。以往衣櫃裡的衣服一兩年就必須清理一次,經過多次大浪淘沙,留下的基本都是經典款,顏色也是黑白灰居多,隨手一搭基本都不會出錯,每天省下了早起試穿的時間。「雙11」期間,各類新款穿搭儘管讓人眼花繚亂,但細細一品,也不過就是在經典款的基礎上小修小改,看著柜子裡的同類項,捨棄也就不那麼難了。

  除了這些以往「雙11」的最大支出,好像也沒有必備清單了。如果說真正要買的東西,可能只剩下了一樣,書。

  以往,書並不在每年的購物清單上,因為隨時就會因為看到推薦的好書,迫不及待當場下單。今年突然被列進清單,是因為孩子的英語學習到了閱讀的門檻,需要大量輸入。這些原版書每本只有薄薄一冊,價格卻直逼成人的大部頭。無奈這一次需求就在眼前,必須下單。至於其他書——看著家裡已經橫豎塞飽了的書架,深感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的書籍,再下單必須要深思熟慮,或是轉換模式,能借就不買,能看電子版就不用實體書。

  這樣轉了一圈,發現真正因為「雙11」商家大促而買的東西,真是少之又少。

  幾年前,在一個朋友介紹後,我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記帳軟體,初衷或許是希望督促自己減少衝動消費,但事實上每次看得最多的是我的支出構成,這些年的消費變化也因此有跡可循。從拿第一筆工資開始,逐漸打開的欲望閘門,在經歷這麼多年的買買買後,水流已經從一瀉千裡轉成涓涓細流。從單身時期的「看中就買」到婚後的「你買我買一起買」,再到初為人母后的「苦誰都不能苦了娃」。而到今天,生活已經進入了更穩定的階段,對自己的需求也更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容易;弄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卻很難。更難的則是把曾經以為自己特別需要的東西「斷舍離」。

  文至最末,又下單了每周鮮花,這是今年新開始的支出,固然是商家的廣告吸引了我,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怎麼擺放每周送達的鮮花,已經成了周末一家三口的固定活動。

  ---------------

  連侯孝賢都反對「囤貨」

  白簡簡

  滿懷期待地買了這麼多,我真能滿心歡喜地走到用完的那一刻嗎?

  自從11月11日從「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節」,單身僅存的那一點憂傷也在消費時代煙消雲散。「買買買」的魔力無可置疑,能在夢回的午夜悅人悅己,但正是因為過度有效,買的行為本身比買什麼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時候,囤貨就不可避免。

  每一個囤貨的人,都相信自己對物品的輸入輸出有縝密的規劃。囤消耗品,比如衛生紙,肯定要用的嘛;囤貴重物品,比如護膚品,買一套顯然比買一個划算嘛;就算是囤了可用可不用的東西,也找好了理由:購物節難得嘛……我曾經就是這樣說服自己的,直到,那個夏天要搬家。

  不搬幾次家不足以談「北漂」。只有在打包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收納能力是如此出眾,房間任何一個小柜子裡都能翻出滿滿當當的東西,光買打包用的紙箱就花了幾百塊錢。搬家師傅也震驚,我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別的不說,單那幾大瓶洗衣液,足夠我用一年以上——還不是因為上一年的「雙11」!

  不要高估人的吃一塹長一智。搬家只是一時的,等收拾完,我再度躺在床上刷淘寶的時候,又到了深秋。搬家的痛苦早在一個月前煙消雲散,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套裝」「滿減」。

  真正能改變一個成年人的,可能只有利益。當我收到兩大箱衛生紙,塞不進柜子,只能擺在客廳的時候,我做了一道數學題。一個月房租6000元,一天就是200元,這個紙巾佔據了房間五十分之一的面積,也就是一天4元;可這些衛生紙一共才花了我20元,放5天就失去了所有的價格優勢,此後放一天虧一天,直到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用完。

  我早就聽各種人說過囤貨的危害一二三,無外乎容易過期、非理性消費、容易浪費,等等。但自信如我總相信買的都是要用的,不會浪費一分一毫。作為一個理工科大學畢業的文科生,終於在數學面前,第一次認識到了囤貨赤裸裸的不合理性---。本來是為了省錢,結果還浪費了錢,絕對不可以。

  解決了大件消耗品的囤貨問題,那護膚品一瓶好幾百元,絕對不佔地,還囤嗎?這一方面是個經濟問題,免稅店不香嗎;另一方面是個皮膚科問題,我很難預測我的皮膚在接下來的階段會出現什麼狀況。比如,突如其來的疫情,居家辦公半年,作為一個不出門一天就洗一次臉的人,就特別省護膚品;而復工後,口罩一戴一天,帶來了過敏等皮膚問題,同一瓶護膚品不能同時滿足2019年和2020年的我,而護膚品的保質期不等人。

  囤貨的心理,有點像把未來的生活寫進一張周密的日程表,一切按計劃進行,有一種盡在掌握的安全感。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生活的真理,不確定性才是唯一確定的事情。滿懷期待地買了這麼多,我真能滿心歡喜地走到用完的那一刻嗎?

  不久前去參加一個青年影展,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根據吳念真的初戀故事改編。吳念真寫的故事中,也有一個關於「囤貨」的細節。男孩將去當兵,女友買了1000多個信封和郵票,每一個都寫上她的地址,讓他帶走。那時候一張郵票兩塊錢,1000多張郵票是2000多塊錢,女孩5個月的薪水。但最終,信封還沒用完,女孩耐不住寂寞,跟送信的郵差結婚了。這段細節,電影一開始也拍了,侯孝賢嫌太煽情,最終版本又給刪了。看,連這麼文藝的導演都反對「囤貨」,即便它是出於愛情這麼浪漫的理由。

  在商家的造勢下,購物都能成為節日,但這也證明,購物已經超越了實用價值,而擁有其他附加價值,比如買個開心、買個安全、買個氣氛……作為一個在考試中擅長邏輯題的選手,當我發現囤的一些東西用不完還費錢,一些東西沒用完就想扔,囤貨既不安全也不開心的時候,我重新認識了一個成語「物是人非」——囤貨,不是東西的錯,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人不是那個人。

  今年「雙11」,我不會囤貨。

  ---------------

  算了又算 終究跳不出商家的手掌心

  楊鑫宇

  很多時候,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玩的,都是一種「你在第二層,以為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的心理遊戲。

  那天,我正在網上閒逛,隨手點開了一個題為「你還記得最後一次做數學題是什麼時候嗎」的水貼。點開之後,不出所料,滿滿都是各路網友對高中與大學時光深情或不深情的追憶。然而,說來好笑,面對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年「雙11」我和家人為了各種優惠券、滿減券、某某券絞盡腦汁,以至於大腦宕機的窘態。

  當時,我反覆計算了一遍又一遍,還是不敢確信,自己找到的方案到底是不是能享受到最多優惠的「最優解」。一時間,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畢業工作太久,我的智商發生了退化,連最擅長的計算題都不會做了。不過很快,我的這份憂慮就在朋友圈中,通過和同齡人的對比得到了排解。

  原來,在各種網購優惠面前「算不清帳」的,遠不僅是我這一個。就連我那個曾經在各種「奧賽」中傲視群雄的高中同學,也在「雙11」這道關卡面前不幸「折戟」,只能在朋友圈裡吐槽。最終,經過推理,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錯綜複雜、疊床架屋的優惠系統,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讓買家弄明白的——簡而言之,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越是深陷其中,被搞到懷疑智商,這場提前預熱的購物活動就能收穫越多的討論與熱度。相比之下,具體的優惠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反倒不是平臺和商家的重點。

  如果說經過這一番折騰,大家最終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心儀商品,那這樣的活動,倒也不失為一項可以調劑生活的樂子。遺憾的是,每年「雙11」後,我都會心痛地發現,總有那麼幾件自己費盡心思計算優惠,然後守著晚上12點準時搶購的商品,最後竟然比常規渠道沒便宜上幾塊錢。

  當然,說句公道話,我從來沒遇到過「雙11」反而漲價的商品,商家確實信守承諾,讓我至少佔到了1元的便宜。但一想到我為這點優惠浪費的腦細胞和感情,我總還是覺得有些不是滋味。也正因如此,我才在之後年復一年地告誡自己:「雙11」購物之前一定要認真比價,最好在活動開始前一兩個月,就提前觀測價格波動,否則難免遇到詭計多端的廠商,叫人玩上一手「先升後降」的障眼法。

  一直以來,每當社會圍繞「雙11」之類的購物節展開討論的時候,輿論場上最不缺的聲音,就是「理性購物」這4個大字。然而很多時候,不是消費者不想理性,而是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促銷信息讓消費者一邊「自以為理性」,一邊著了商家的道。很多時候,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玩的,都是一種「你在第二層,以為我在第一層,其實我在第五層」的心理遊戲。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常常是算了又算,自以為靠著智慧佔盡了便宜,實際上卻從未跳出商家的掌心。面對這種情況,僅僅喊上幾句「理性消費」的口號,未必能讓大家理性多少。只有參透個中就裡,一邊在內心接受「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個既定事實,一邊按照自己的需求「佛系購物」,不以優惠多而喜,不以優惠少而悲,才能跳出這種一層套著一層的循環。

  倘若要我列出一個「雙11不買清單」,我大概什麼都不會專門列上去。道理很簡單——我們終究要搞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只有需要買的東西,才值得我們去買,而不是一到「雙11」這樣的購物節,就仿佛著了魔一樣去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雙11」能搭上便車,趁機買些相對便宜的好貨當然不錯,但倘若為此浪費半天感情,最後不僅沒得到多少實惠,還添置了一堆自己用不著的東西,那又何必呢?

  ---------------

  這不像買東西,更像是預支生活

  桉黎

  情緒之上,這是一場落子無悔的遊戲。篤定自己將來也依然喜歡,或者說服自己買的是必需品,無非都是為了證明當初對生活的預判沒有錯。

  這幾天工作特別緊張,但我一直在某寶某東糾結地遊走,時間寶貴,來回比價,簡直忙不過來。

  今年「雙11」來得格外早,我那如影隨形的焦慮也提前降臨。這邊,商家使盡渾身解數展示著一年等一回的難得;那邊,網購成「型」的朋友們被激得坐立難安、卯足了勁比著省錢。他們越是摩拳擦掌,我就越是焦慮:買點什麼才能發令槍響時跟大家一起衝出起跑線呢?

  我閨蜜屬於就位比較早的達人。儘管她每年都會抱怨「數學不好」「算不過商家」,但在適應遊戲規則方面,她是我的「引路人」。從某寶提前搞「雙11」,到怎麼預付定金,每個關鍵信息每步操作流程,她都會同步抄送我。但這些對我來說,聊勝於無。我心底最渴望的,是她的採買清單。

  她的購物清單,可以在浩瀚汪洋中給我畫出一個生活半徑。即便如此,我還是確定不了起跑線的位置。沒錯,我最大的問題在於不知道怎麼買才好。平臺數不勝數,規則多如牛毛,生活所需更是深不見底。不過,今年預熱的時間如此充裕,我打算認認真真作個計劃。想像中的這張完美清單應該這樣實現:按照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從吃到用之類的順序,記錄每個買買買的念頭,分「必買必囤」「可買可不買」兩列,再設個冷靜期,沉澱到最後的就是精華。

  誰能想到,從「頭」開始就是一個做不完的List:洗髮、護髮、染髮、燙髮,洗臉、護膚、化妝、卸妝……每一項都可以衍生出數不清的品牌、功能、價位,更不用說,還要先清點現有庫存。想買護髮小黃油,拉開柜子一看,去年「雙11」囤的護髮精油,還沒有用完。心心念念種的草,只能忍痛拔掉。

  如此這般幾次之後,我放棄了。購物大潮下,一個想買的念頭背後,是百倍的辛苦。首先要翻箱倒櫃清庫存,對一個囤貨成性的人來說,掛一漏萬是常有的事。其次是不同平臺的比價。比如這裡是300減40,那裡是3件8折,要湊300還是買3件?看似只是二選一,其實要不斷地挑挑揀揀、不斷地取捨,每個小決定背後都是工作量。戰線拉得這麼長,每個「太麻煩」的抱怨,每個「以後再說」對擱置、結果都是「算了吧」。

  什麼都需要,什麼又都不急需。購物節似乎是放大器,拽著你在這種感覺裡不斷搖擺糾結。若是放在平時,需要或者喜歡,就足夠讓你決定買它。如果碰上搞活動——3件7.5折,數學學渣的我都知道去找兩個同好,然後果斷拿下。平日裡真金白銀的折扣最划算了好嘛。而現在,購物變成了一場焦灼的心理戰:馬上要「雙11」了,又不是急需,等一等,現在別下單。可是,都說「雙11」之前會提價,商家10月就改價了,萬一到時候還不如現在的活動划算呢?

  情緒之上,這更像是一場落子無悔的遊戲。預付定金,就是買定離手,後悔也得等到付了尾款再退貨退款。規則早已定好,一旦入局就要走完全程。於我而言,這不像買東西,更像是在預支生活。篤定自己將來也依然喜歡,或者說服自己買的是必需品,無非都是為了證明當初對生活的預判沒有錯。就好比,看著柜子裡碼放整齊的3瓶護髮精油,我對自己說,去年買的肯定便宜,省錢了。

  這個月的第一天,熱搜第一是「想退款發現居然發貨了」。據說11月3日還有一次預付定金,11日付尾款。嗯,就是,我更想說,兩次爆發,真的不會雙倍快樂。畢竟,退貨又是一件徒增成本的麻煩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雙11」不像買東西,更像是...
    「雙11」不像買東西,更像是... 這幾天,不少人參與「雙11」購物,有的人在不同平臺來回比價,還有的人即使第二天得早起,也要熬夜到凌晨快2點,邊看直播邊付款買東西,簡直忙不過來。情緒之上,這是一場落子無悔的遊戲。
  • 那些雙11不買東西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那些不在雙11買東西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95後消費者小陶表示,自己用小號轉發了這條微博,「我也想退出雙11,真的累了」。 全現在和多位「一單都沒有下」的年輕人聊了聊,發現退出雙11的他們,並不是只是簡單的反消費主義。 「商家的數學題,贏了又如何?」
  • 這40位時尚創意人告訴我們,雙11這些東西千萬不要買
    時間就是金錢,說實話很反感淘寶近兩年為了雙11做的各種莫名其妙的活動,年紀大了搞不懂規則,更耗不起時間麻煩不了別人。UNIQLO一切五折的東西,雙11買過最多的就是UNIQLO,從襪子/打底到外套/羽絨服,平常已經足夠性價比,雙11更是不能不買,前提是搶得過別人。
  • 雙11優秀作業 | 這些東西不買你會後悔一整年!!!
    的購物大賞雙11還剩下一個星期,相信不少寶寶已經控制不住激動的心和顫抖的手了,每天都能在後臺收到大家的呼喚,求出購物攻略!於是,今天夢夢化身雙十一顧問,來分享一下我的雙十一購物清單!首先跟大家說一下今年的玩法,21日0點開始預售,搶先付定金,11月11日當日開始支付尾款啦!夢夢看了一圈,各大品牌的預售都很給力,折扣很大,想買的寶寶一定要提前蹲。
  • 不買東西就算不消費?別太天真了
    凡是政經文史哲,只要稍微有點東西,就能被冠上「主義」一詞。身處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之中,更受中國人情社會與面子文化的浸染,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完全抵擋住消費主義的誘惑,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如同武俠電影裡的掃地僧一般。丁紅是如何成為一個「不消費主義者」的?
  • 天貓 * 知乎 2017 雙 11 生活消費趨勢報告
    2017 年天貓通過天貓大數據論證,權威發布雙 11 消費升級新趨勢,其中包含在家運動、獨樂自在、功能細分、營養速食、任性混搭五大方面。而「買之前知乎一下」已經成為許多知友的購物習慣。於是,天貓和知乎聯合推出《天貓 × 知乎 2017 雙 11 生活消費趨勢報告》,一起看看知友們在衣食住用行這五大方面喜歡討論什麼。
  • 雙11有什麼東西值得買?雷科技小編給出如下答案
    當然,就這款產品而言,需要關心的並不是想不想買,更多的應該是買不買得到就是了。紅米K30S至尊紀念版毫無疑問是一款真香機,865機型賣到這個價還要啥自行車。只是,真香機通常都有一機難求的通病。不管是K30S還是K30U,購買難度都相當大。如果你有意入手的話,估計要做好搶購的心理準備。手機玩膩了?
  • 11月種草 不只有雙11,還有更值得買的!
    如果換成闊腿褲,會更有這一季的流行感,但是我偏不(因為屁股大不想盲目追流行),哈哈。怎麼講,無鋼圈真是條不迴路啊,感覺呼吸暢快生活都美好了呢!不過PLORE是真絲的,不耐髒,而且你們懂的,優雅美貌的東西,通常都不夠大遮光性不夠理想。OYSHO就不樣了,反正走的是萌蠢的可愛路線,再給你們按個小皇冠妥妥的」別低頭,皇冠會掉「的梗就上身了,不讓我做小公舉都不行呢!
  • 雙11,你倦了嗎?
    每一個消費者,都要在雙11期間「打怪闖關」,等待他們是各種複雜的優惠活動,「養貓」、滿減津貼、優惠券、搶購、秒殺、限量,為了省幾塊錢需要費盡心思,還不一定算得明白,打開一個優惠規則,就像打開了一張高考數學卷子。花費數個小時終於決定要買什麼之後,還要設置提醒,等待11月11日零點準時開搶。
  • 買東西哪些母嬰網站靠譜些 雙11買母嬰用品哪個APP好?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買東西哪些母嬰網站靠譜些 雙11買母嬰用品哪個APP好? 要是母嬰用品對於寶寶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必需品,那麼購買母嬰用品的平臺就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個從事多年育兒專業的小編,每天能收到媽媽們各種關於育兒的私信,不過最近收到的關於什麼APP購買母嬰用品比較   原標題:買東西哪些母嬰網站靠譜些 雙11買母嬰用品哪個APP好?     要是母嬰用品對於寶寶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必需品,那麼購買母嬰用品的平臺就是重中之重。
  • 「雙11」瘋狂購物,買完東西就後悔!醫生:其實這是一種病
    某電商集體前總裁馬先生,曾經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給消費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什麼是消費,消就是可以消耗的東西,費就是可以浪費的東西。」「我們以前家裡只有一臺電視機,現在我們可能很多人家裡面有四臺電視機,其中三臺電視機永遠不打開的,那三臺就是浪費,那就是內需。我們要鼓勵人家多買,鼓勵人家花錢-」作為電商企業老闆,倡導消費、鼓勵大眾消費,可以理解。
  • 極簡消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不買東西了?
    日本社會自從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從泡沫經濟中走來的人們,就開始對消費不起來興趣了。伴隨著「消費降級」現象的產生,讓很多人都產生換懷疑,難道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都開始不買東西了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只不過對比上個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下的「膨脹消費」,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開始追求「極簡消費」。
  • 雙11,真的可以買到幸福感嗎?
    >似乎不買東西,倒成了異類……說起好物的選擇標準,或許也沒人能說上一二了。雙11,像我這樣的笨笨女孩,哪兒會算計,聽小姐妹們說哪哪牌子姨媽巾大降價,於是就蜂擁而上,包包什麼的囤不了,打折的姨媽巾不在話下。年年囤年年買,不買心就痒痒,總覺得一不小心就會錯失一個億。今年搬家,男朋友看著我這成箱的姨媽巾,問我是不是囤著吃,讓我暴擊了一頓,臨走,送了他幾袋子,後來,男票給我反饋說是吸汗,夏天穿著打球挺舒服的。
  • 2018淘寶雙十一退貨規則 雙11買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退
    2018淘寶雙十一退貨規則 雙11買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退時間:2018-09-26 12: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淘寶雙十一退貨規則 雙11買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退 2018淘寶雙十一退貨規則?雙十一買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退?
  • 「雙11」有人「退賽」!網易嚴選怒懟「過度消費」 回歸初心還是蹭...
    原標題:「雙11」槍聲剛響 就有人「退賽」!網易嚴選怒懟「過度消費」 回歸初心還是蹭熱點?你怎麼看? 摘要 【「雙11」有人「退賽」!
  • 你買的東西,暴露了你的生活!
    注重性價比的人,往往更居家,會過日子。她們知道,一個人的外在絕不是從她穿了多麼貴的衣服體現出來的,還和她的氣質,修養有關。即使買的東西不貴,但只要適合自己,一樣可以穿出高級感。而喜歡買貴一點東西的人,她們知道貴的東西,從上遠來看,其實更划算。這種人眼光比較長遠,心思比較縝密,更注重對未來的規劃。
  • 「雙11」來臨,為什麼沒錢,還買更多的東西?稻盛和夫一語道破
    關於這個問題,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說過類似的一句話:越窮的家庭,往往會買越多的東西,反之也成立。真的如此嗎?可以從時間、價值、自律三個方面來解釋:一、時間時間是公平的,不會偏袒富人,也不會欺負窮人,關鍵是對待時間的方式不同。
  • 唯品會魔都消費觀察 上海女性也像顧佳這麼「顧家」
    程女士大約在9年前接觸到唯品會,當時有個朋友在唯品會買東西有贈送優惠券,然後她開始在唯品會上種草、拔草,「一年在唯品會大概消費十萬以上,每月消費基本一萬以上,生活用品和穿的都在上面購買。」 雖然有了孩子,但是她依舊將生活打理得很好,會留出一部分自己的時間,用來健身和看藝術展。
  • 在雙11口述裡,我看到了凡爾賽體、被動啃老、秀恩愛……
    像之前旅遊、買手機的錢都是我爸給的,沒辦法。但我是要自力更生的,不像那些富二代們,我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是被強迫啃老。  我的消費理念就是:開心就好,想買就買。大不了每個月不攢錢,我已經連續三個月月光族了。
  • 引領消費新趨勢,發力直播短視頻,什麼值得買雙11GMV大增逾5成
    伴隨2020年首次「加長版雙11」落下帷幕,消費內容社區什麼值得買,發布了疫情後的第一個雙11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