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沉,脖子疼,腰酸,你知道這些是脊柱在向身體發難嗎?
小腹凸出,臀部下垂,腰臀比失衡,你覺得是自己減肥不夠努力!
痛經、姨媽失調,你為這些婦科麻煩反覆苦惱。
失調、脊柱、運動、婦科,這些問題並非毫無聯繫,它們的連接就在於你的骨盆。遺憾的是:90%的女性的骨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因為這歪掉的骨盆,全身都會向你控訴,還不趕緊拯救一下。
速速看以下十條自測一下:
1、自然站立時,身體竟然不自主地向前傾倒。
2、坐下時總是不自覺地想把腿盤起來。
3、站立時總想倚靠支撐物,不然就會覺得累。
4、站立或走路時,雙腳不是過於內八就過於外八。
5、容易腰疼,連續坐1小時就要腿酸痛。
6、腰部以下有不對稱的情形,比如兩邊臀部不一樣大,大腿一粗一細,或者胯一高一低。
7、臀部扁扁的,上臀部甚至有凹陷的弧度,但下臀部的肉卻松松垮垮。
8、仰面向上躺在床上,放鬆下肢,左右腳踝傾斜的角度有明顯的不一致。
9、睡覺時,總是朝向某一側臥時才容易入睡。
10、穿裙子時,裙腰會因為走路動作而歪向一邊。(當然前提是裙子沒問題)
以上情況如果你中招三種,就說明骨盆已經處在變形的狀態,它們常常是以下幾種中的一種。(夢露實在太姿態萬千了,只好無辜中槍……)
a骨盆前傾
腰椎過度前凸時,也就是做「塌腰」+「翹起臀部」這個動作,此時的骨盆就是前傾的。可以這樣感受一下:假設你要拍出一張屁股很翹的照片,而你的臀部又沒有那麼翹,因此你要努力地撅屁屁。
b骨盆後傾
與骨盆前傾正相反,當你做「含胸」+「挺髖」這個動作時,骨盆就變得後傾了。找一面平整的牆,將背部和臀部貼在牆上,然後手握拳放入腰椎和牆壁的空隙裡,如果塞不進去,那就是骨盆後傾了。
c骨盆傾斜旋
找出一雙比較舊的平底鞋,看鞋底的磨損,如果兩隻腳差別很大,比如一隻磨損嚴重,一隻幾乎沒有,就說明你的骨盆有傾斜的情況。用手摸一摸自己後腰兩側,明顯一邊厚一邊薄,這也是骨盆旋轉的一個信號。
拯救骨盆的動作來了
以下四式幫你調整變形的骨盆。
【躺姿英雄式】
動作步驟
1、 從跪姿英雄式開始,可視個人情況選擇長形抱枕放在背後,背部完全貼合枕頭。
2、 吸氣,雙臂高舉過頭,手背貼著地面,保持平順的呼吸,確保下背部不受壓迫,保持2~5分鐘。起身時,雙手收回推雙腳腳底,身體需要平穩而緩慢地離開抱枕,避免左右打擺。
練習功效:
伸展股四頭肌和髖部,伸展腹部和骨盆,促進骨盆區域的血液循環,按摩骨盆內的臟器。
【躺姿蝴蝶式】
動作步驟:
1、坐姿開始,雙腿放在身體前方,雙膝彎屈,兩腳腳掌相對,儘可能收向身體,大腿外側儘量貼地。
2、雙手貼地,脊椎一節一節緩緩向後,直到躺平,臀部完全貼地,背部接近但不緊貼地面,保持頸部自然曲線。
3、吸氣,雙手舉高過頭後貼地,停留2~5分鐘,保持平緩的深呼吸。
練習功效:
伸展髖部和大腿內收肌,放鬆腹部,刺激骨盆血液循環,緩解生殖功能失調。
【肩橋式】
肩橋式有兩個變化,標準式和變化式,可以根據你的練習情況來進階。
練習功效:強化並擴展胸部和肩膀,增強腹肌和髖屈肌能力,增強骨盆控制力,伸展腰椎及股四頭肌。
(標準式)
動作步驟
1、躺姿開始,吸氣,彎屈雙膝,雙腳平衡踩地,腳踝靠近臀部,雙膝對齊與腳踝距離。呼氣,雙膝向前,拉長尾骨,抬高髖部。
2、根據個人上背部、下背部和股四頭肌的展開程度,在尾椎下放入大小合適的瑜伽磚塊,使髖部得到均衡的支撐。
3、進入肩橋式後做10個深呼吸,確保雙肩貼地,兩側腋窩完全打開,放鬆頸部,頸後與地面稍微保持一點縫隙。
(變化式)
動作步驟
1、在標準動作的基礎上,一隻腳向前伸,腳跟貼地,雙腳平行向前延伸,雙腿保持中立位置且不外轉。
2、做10個深呼吸,若雙腿伸直會引起不適,則降低磚塊高度。恢復動作時,先彎屈雙膝,回到肩橋式。
3、吸氣,太高髖部,將磚塊移開,呼氣,髖部緩緩貼地,再伸直雙腳。
腰痛的艾灸療法:主治: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技術一
艾灸穴位:腎俞(雙)、腰陽關、大腸俞(雙)、陽陵泉(雙)、委中、命門。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5個穴,每穴灸10~15分鐘,腎俞、腰陽關可灸至2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一般穴灸3~5壯,腎俞穴可灸至10壯,每日灸1次。③隔附子餅灸:將附子餅置於穴位上,上置艾炷炎,每穴炎5壯,腎俞、腰陽關可灸10~15壯,每日灸1次。
主治: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技術二
艾灸穴位:志室(雙)、三陰交(雙)、膈俞(雙)、氣海俞(雙)、太衝(雙)、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懸灸5~10分鐘,志室、阿是穴、氣海可灸至15~2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一般穴灸3~5壯,志室、阿是穴可灸至10壯,每日灸1次。
主治:腰部以酸軟疼痛,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覆發作。
技術三
艾灸穴位:關元、命門,腎俞(雙)、太溪(雙)、然谷(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鐘,關元、得俞可灸至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隔附子餅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取附子餅置穴位,置艾炷灸,每穴灸5壯,腎俞、關元、阿是穴可灸15壯,隔日灸1次。
主治:腰部以酸軟疼痛,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覆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恍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