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首山——千山之首和古城一樣蘊含濃厚的歷史底蘊和傳說

2021-01-08 生哥說瀋陽生在瀋陽

回顧一下咱遼陽家鄉門口的小山——首山的歷史。

遼陽市內無山,首山是遼陽第一山,首山的位置在遼陽西南,可以說是遼陽城名副其實的門戶。據說三國時司馬懿討伐公孫淵之戰就發生於此,唐太宗東徵高句麗曾駐軍於此,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這裡也是戰場之一。

首山系千山之首,千朵蓮花山的第一山,高176.1米,東西走向,長5華裡。首山以其地處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地勢險要而成為遼東戰事中的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著名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之戰、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東徵高勾麗曾駐軍於此、發生在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及解放戰爭時的遼陽保衛戰皆發生於此。 首山還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名人騷客的駐足之處,著名的有唐太宗李世民、清朝康熙、乾隆、禺頁顥,還有歷史名人王爾烈、梁半農等,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為首山憑添了諸多詩文和神奇。

首山,從正南方向看過去恰如一個橫臥沉睡的仙子,東首是額際,蜿蜒部分是下垂的長髮,額下眉眼鼻唇分明可見,主峰如高聳的豐乳。往西是一道斜坎的梁,好像是一隻手扶著腹部,腕下就是古剎清風寺了。如果登上山頂極目遠望北方,古城遼陽盡收眼底,高高白塔矗立其中。向南觀看近處是新興的遼陽縣城,遠處就是遼寧的第三大城市--鞍山了。 歷史上首山曾是樹木繁茂,遮天蔽日。

據史料記載,首山原名大香山,山上長滿高蒿,芬芳異常。山西坡下森林茂密景色奇觀、氣候宜人,清風古剎、首山樵唱、文殊寺與觀音閣、首山墩臺、勒石記功、首山鬥、將軍定石、首山擎月共稱為"首山八景"。其中以"首山樵唱"最為著名,成為明代遼陽八景中的第六景,傳聞有仙人樵於首山,"夜聞歌聲,曲終不見",可見林木之茂盛。首山南有溝壑數條,湧泉飛瀑,水資源極其豐富。 明時,遼陽八景為:望京傑樓、廣佑雄圖、太水環帶、千山屏列、香巖佛夢、首山樵唱、首峰泉瀑、陀洞懸珠。隨著時代變革,江山易主,遼陽八景亦有新稱。到了清代,遼陽八景為:華表仙樁、龍王夜渡、神燈孤照、白塔晚晴、魁閣凌霄、雙橋臥虹、松柏琴聲、首山樵唱。)而今這些歷史美景在數次戰爭的洗禮後已不復存在了,剩下的是戰火焚燒後的禿山、裸露的巖石,還有就是對落後就要挨打的屈辱的追憶及以對曾經美好山林的嚮往。

我們中國人傳統中是特別鍾情山水的。山,在中國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所代表的,不單單是風景。尤其在古代的文人中,在這樣的心境驅使下,轉而在山水中去尋求解脫,尋求釋放。山對古代人來講,是一種神秘的存在。每當發生天災人禍的的時候,人們認為那些災禍是山川之神在作祟,所以會到山川的神靈那裡去禱告、祈求。

首山四周是平原,就它一個高點,擱全省甚至全市來講,首山似乎也算不得什麼。但首山在遼陽的地位,就跟「五嶽」在全國的地位一樣,那是一座遼陽人的名山,一個深受我們喜愛的山。

首山是一座低調的山,是一座不會爭寵的山,明明它的歷史很豐厚,每一位上過首山的遼陽人,心目中的首山可能都不一樣。首山是一座模樣很不起眼的山,但它卻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和文化的地方。首山的地理位置大家都清楚,位於遼寧省中部,距遼陽城區7.5公裡,遼陽縣首府駐地首山鎮就在其南側山腳下的不遠處。首山的海拔僅有198.9米,另一說法是176.1米。

首山雖然一點也不高,高是個相對的概念。首山雖然不高,但它卻是周圍為第一高地。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我們遼陽市的海拔,遼陽的平均海拔146米,在全省第二高,僅次於朝陽,跟阜新持平。首山的南面、北面、西面,三面都是平川沃野,一覽無遺,僅東南方有不高的小山丘隱約相連,顯得非常突出。坐火車可以感覺到這一路都是大平原,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首山你是所能見到的第一座山。

首山的歷史名字很多

首山雖然不起眼,但絕非是名不見經傳,從它名字的歷史演變,就可以看出來。除了「首山」這個大號之外,它還有幾個不為人熟知的名稱

馬首山。在國家的正史裡面,《三國志》、《新唐書》都曾提到過它,當時它的名字是「馬首山」。

手山。而在《遼史·地理志》裡,將其稱作「手山」。

駐蹕山。「駐蹕山」這個名字來自於唐太宗。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徵高句麗,曾在首山駐蹕。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稱為「駐蹕」,因此首山也被稱作「駐蹕山」。

大香山。首山還有個名字叫「大香山」,因為歷史上的首山曾經樹木繁茂,長滿高蒿,芬芳有香氣,所以又稱「大香山」。

大襄山。另有一種說法,說首山叫「大襄山」,據說有當地人見過首山上有「大襄山」三個字的摩崖石刻,但目前沒有見到實證。

雷達山。再後來,或者說近幾十年來,由於首山上建有雷達站,說實話,首山上那個小房子是不是雷達站這個我沒有探究過,反正有雷達在哪裡,於是便有人將首山稱為「雷達山」。尤其近些年,首山成為遼陽周邊驢友短程徒步的勝地,於是大家口口相傳,「雷達山」這個文化氣息非常弱的名字,反倒成為使用最廣的名字了,這就是「通俗」的好處。

首山。「首山」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呢?在大多的微信公眾號的那篇流傳比較廣的文章裡認為,首山是千山之首,所以稱作首山。這個結論下的有點武斷,後來我又查過一些資料,「首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大致有五種可能,或者是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自山體形狀,是說首山主峰上延伸下來的五條山嶺,與人的手掌形狀相似,故名「手山」,後改名首山,這個跟《遼史·地理志》能夠印證。

第二種說法也來自山體形狀,是說首山於平川之地昂然而起,勢如馬首,故稱「馬首山」,後來簡稱為首山。頭兩種說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一個是從山頂看,一個是從地面看,所處的角度不同。

第三種說法來自軼聞傳說,說是唐代名將薛仁貴徵討高句麗時,曾在首山拍了一掌,因為薛仁貴力大無窮,所以留下一個巨大的手印,取諧音,山因而得名。我們現在遼陽民間有一句順口溜:

鞍山下了馬,首山扶一把,

神箭穿石洞,河欄亮了甲。

這句話講了四個地方,鞍山、首山、八會的通明山(山上有個大石洞,不是石洞溝的那個)和河欄的亮甲山(山下有亮甲村)。但這種說法是比較荒謬的,《遼陽縣誌》對此就嗤之以鼻,上面記載說:「俗傳謂薛仁貴所按手印,誠不值一噱矣。」並記載「因山南坡有石上手印及山東北麓石上有手印、坐印各一,又名手山。」但《縣誌》中又說「蓋好事者鑿之。」明顯對給予否定。因為薛仁貴曾徵戰遼東,所以遼陽這片土地上跟薛仁貴有關的地名還有很多,以後會給大家一一道來。

第四種說法就是我最初的判斷,說首山是千山第一峰,千山是遼南名山,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第一座山峰沒有跟他們緊鄰在一起,而是遙遙在北,引領群山,是千山之首,千山諸峰從此山開始,因此山名則為首山。

第五種在《遼陽古蹟遺聞》中說「(首山)孤峰聳峙,再西即為平原,勢若遼境諸峰之首」,首山不單單是千山之首,而是整個遼東境內所有山頭的第一山。

首山的名字,不管出自哪種原因,都可以證明首山豐厚歷史。至於怎麼來的大家自己認為吧,地名這東西就是一個歷史的淵源和流傳。

首山地處咽喉要道,而且還是周邊唯一的高地,像這樣的地方,戰略地位必然十分重要。所以,自古以來,作為遼東的屏障,首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每逢戰事,首山或成為主要戰場,或成為駐兵要地,見證著東北的成敗興衰。

秦將李信追擊燕王之戰

公元前226年,燕國都城薊城被秦軍攻破,燕王喜及太子丹率部退守遼東襄平(就是遼陽),秦國大將李信率大軍追擊,駐紮於首山。燕王喜被李信恐嚇,又聽信秦王的誆騙,於是殺掉了太子丹,將首級獻給秦王求和。但這只是換來了苟延殘喘,四年之後,燕國仍為秦所滅。這大概是首山和戰爭相關的最早的記載。

司馬懿徵伐遼東公孫氏之戰

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乘機割據遼東,自封遼東侯。公孫氏政權傳到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時,關內已經是三國鼎立,北方的曹魏政權趨於穩定。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司馬懿徵伐遼東,與公孫淵的軍隊在首山展開激戰,遼東軍失利,退守襄平城,16天後襄平城破,公孫氏政權覆亡。

唐太宗親徵高句麗之戰

公元404年,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佔據遼東,霸居東北。於是引發了隋唐兩代數次戰火。隋煬帝曾三次鎩羽而歸,這也是隋代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唐代兩次徵伐,一直到唐高宗時期才真正消滅了高句麗政權。剛才講過,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首山迎來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他率兵親徵高句麗。雙方在遼東城下展開激戰,高句麗大敗,退守遼東城。李世民率軍駐紮在首山督戰,大將軍李道宗(演義小說中的大反派)和李世勣(徐世勣,演義小說中的徐茂公的原型)率領唐軍攻破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脫離中原政權長達241年的遼陽城終於重歸中原漢土,首山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遼聖宗平叛大延琳之戰

遼代的時候,公元1029年六月,遼東京舍利軍的大延琳發動叛亂,佔據遼陽,建國號「興遼」。遼聖宗派兵平叛,雙方在首山發生激戰,大延琳敗退,後因部將開門投降,大延琳被俘,反遼失敗。首山再次在戰爭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金太祖消滅高永昌之戰

還是遼代,公元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見遼朝日漸衰落,勸誘渤海士兵和百姓起兵反遼,攻佔遼東京(遼陽),建立大元國,自稱大渤海皇帝。遼代最後一個皇帝耶律延禧派兵徵討,高永昌向北面新興的金國求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增援為名,前面擊退了遼軍,反手就攻打高永昌,雙方大戰於首山,高永昌兵敗被殺。首山再經戰火洗禮。

張神武孤軍援遼之戰

明代末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攻打遼陽,明將張神武孤軍援遼,率部渡遼河,沒有後勤補給,將士們餓著肚子與後金軍隊在首山腳下激烈拼殺,終因寡不敵眾戰死疆場,張神武的部隊只剩14人負傷而歸。

日俄戰爭遼陽戰役

1904年,晚清末年,日俄兩國為了爭奪在我國東北和附屬國朝鮮的利益,發動了日俄戰爭。雙方僅在首山一地,就陳兵37萬,無數炮彈把首山炸成了不毛之地,巖石都變成了碣色,而且山上五百多株千年古松一棵沒剩。現在,你如果在首山周圍仔細觀察,依稀還能分辨出高、中、低三層戰壕的遺存。而且在山頂的西南側,還有一座碉堡的殘垣,據說就是當年日俄首山戰役時留下的。

日俄戰爭對中華民族來講,是極端屈辱的。因為這場戰爭是為了瓜分中國東北,而當時的清政府,竟然置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無恥的宣布「局外中立」,並且劃出遼河以東的地區為日俄兩軍的交戰區。因為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是日本艱難的取得了勝利。從此,日本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東北,為日本後來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東北埋下了伏筆,也為日本後來全面侵華埋下伏筆。

這場戰爭,同時也激化了新興資產階級革命者推翻清政府的決心,因為八國聯軍跟清政府籤訂屈辱到最深淵的《辛丑條約》之後,清政府也感覺到不改革不行了,於是開始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就是從1901年開始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內容跟「戊戌變法」差不多,新政實施以來,國家多少也有些好轉。然而日俄戰爭的爆發,讓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更加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於是他們的要求不再是改良,而是推翻清政府。

所以說,幾千年來,首山這座小山,看起來雖然不起眼的,卻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戰火的洗禮,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更替興亡,雖然飽經摧殘,但卻始終默默地守候在那裡,不知疲倦,不知傷痛。因此,我們平時經常登山的那幾條路,說它們是金戈鐵馬鋪就的,是炮火鮮血染成的,一點也不誇張。

歷史文化,文人墨客,留下千古詩篇。

唐太宗與《遼城望月》

唐太宗親徵遼東,這是唐太宗登基帝位之後唯一的一次親徵。事實上講,這次對高句麗的徵伐,並不能算是成功。徵東的唐軍在拿下遼東、白巖等十餘座城池之後,在安市(今海城一帶)受阻,一直僵持到草枯水凍的秋冬時節,只得放棄返朝。當然,這也為太宗皇帝的兒子,唐高宗時代徹底徵服高句麗埋下了伏筆,而後來徹底徵服高句麗的大將薛仁貴也是在這次徵東中嶄露頭腳。

唐太宗駐蹕在首山指揮戰事,在一個月色如水的夜晚,他站在首山之巔,望著夜色籠罩下的遼東城,寫下了一首詩——

《遼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這首詩是唐軍攻下遼東城後的得勝之作。過去沒仔細琢磨這首詩的時候,我想當然的以為「玄菟」是指月亮,其實玄菟是指古郡名,最早由漢武帝設置,轄境幾經變化,大致在現在的吉林和遼寧東部以及朝鮮鹹鏡道一帶,後來一般代指東北邊塞。「丸都」也是古代地名,在現在的吉林省集安西北,曾經做過高句麗的王城,曹魏時期曾被幽州刺史毋丘儉攻破,差不點滅了高句麗王國。

唐太宗的這首詩借望月抒發了攻佔遼東城後的興奮心情,初輝的月色光照遼東大地,月光時隱時現,月下樹影婆娑,月圓時月宮的桂子仿佛順手可摘,月虧時的月光豐富鏡彩有缺。最後兩句表達了要像毋丘儉那樣讓高句麗的囂張氣焰滅盡的心情。

除了唐太宗,後世的皇帝,康熙、乾隆都到過遼陽,也都留有詩篇,但無法考證是否跟首山有關,這裡就暫略了。

韓承訓與明代「遼陽八景」

明代的時候,遼陽有一個對東北地區歷史文化發展作出很大貢獻的怪才,他叫韓承訓,出自是武人世家,往上數三代都是武將,他的父輩有遼東鎮守總兵,兄弟中也有都指揮使、副總兵,只有他是個文人,而且終生不當官。從他留下來的詩作和史作中,能夠感受到韓承訓對遼陽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韓承訓曾寫下一組《遼陽八景》的組詩,就是對「遼陽八景」每一景都寫了一首詩,這歷史上最早描繪遼陽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文學詩篇。

遼陽「古城八景」之說,明代有明代八景,清代有清代八景,無論是明代還是清代,首山必佔一席。明代八景,即:

望京傑構、廣佑雄圖、

太水環帶、千山列屏、

香巖幽夢、華表仙因、

首峰泉瀑、陀洞懸珠。

其中第七景「首山泉瀑」講的即是首山,韓承訓為「首山泉瀑」作詩云:

首山地抱自逶迤,遠望昂頭似建旗。

臺號青雲來不定,泉飛白水去如斯。

因知魏將連營處,並憶唐王駐蹕時。

惟有城名今異舊,中原棄地使人疑。

可見,明代的時候,首山上是有泉水有瀑布的,可惜現在的首山幾經戰亂,已經是水瘦泉涸、山矮峰禿了。

王爾烈與清代「遼陽八景」

星移鬥轉,到了清代,遼陽又出現一位才子,他就是王爾烈。早年的《遼陽縣誌》稱譽其為「詞翰書法著名當世者,清代第一人」。這位活躍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關東才子」,也用詩筆記錄了其時的「遼陽八景」,成為後人探尋遼陽發展歷史的寶貴資料。由於社會的變遷、時人觀念的異化,清代的遼陽八景已經與明代的大相逕庭了。清代八景,即:

華表仙莊、龍王夜渡、

神燈孤照、白塔晚晴、

魁閣凌霄、雙橋臥虹、

松柏琴聲、首山樵唱。

替換高清大圖

其中最後一景「首山樵唱」講的也是首山,王爾烈的詩是這麼寫的:

擔樵過山盡秋花,

小道彎曲石邊斜。

人至輕鬆復幻化,

理過雲紗理霞紗。

根據首山東麓觀音閣碑記載,相傳昔有仙人打柴於山後,常常歌唱於夜間。歌聲悠揚,醉於聽者,然而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何夢瑤的《襄平雜詠》

清代有一位名醫,名叫何夢瑤。這個人是個全才,可以為官,又精通醫學,著有很多醫學專著,同時又懂詩歌、天文、數學和樂律。雍正十年時,何夢瑤曾任遼陽州知州,留下了一組《襄平雜詠》的詩歌,其中直接描寫首山的有一首:

駐蹕山頭望,當年萬馬回。

白袍人已去,皂帽客何來。

林木陰森合,風煙颯沓開。

不須問城郭,歸鶴亦生哀。

詩中,詩人站在首山上舉目遠望,遙想當年萬馬奔騰的古戰場,如今這些早已消散,空留森木叢叢,風煙滾滾。詩裡用了三個典故。其中,「白袍人」指的是「白袍將軍」薛仁貴,唐高宗時,薛仁貴為唐朝收復遼東立下汗馬功勞,至今「白袍徵東」的話本小說和評書還在流傳著。「皂帽客」指的是大隱士管寧,管寧在東漢末年避難遼東,致力於禮樂教化,行為世表,學任人師,將中原的禮儀文明帶給遼東,對東北的文化教育有深遠影響,後來曹魏的幾代皇帝數次徵召,他都沒有應命,而且還留下「管寧割席」這樣著名的成語典故。「歸鶴」是指西漢時期的遼東人丁令威,《搜神後記》裡記載,丁令威學道在靈虛山,成仙以後化鶴歸來,徘徊空中,留下「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的感慨。

繆公恩的首山詩

繆公恩是嘉慶、道光時代的盛京名士,號稱當時東北詩壇盟主和泰鬥,當時的書法家魏燮均稱讚他「獨佔騷壇六十年」。他寫了幾首關於遼陽的詩作,其中有兩首是關於首山的。

其一,《過首山》:

故壘遺蹟不可尋,

荒原何處大星沉。

迢迢魏晉浮雲盡,

剩有青山自古今。

其二,《首山》:

三峰倚漢翠屏開,

封頂猶存古燧臺。

白首老兵言往事,

少年曾拾寶刀來。

相比何夢瑤的《襄平雜詠》,這兩首詩的水平要高一些,但意思差不多,都是借首山的歷史遺蹟,或與首山相關的歷史典故,描繪過去的戰亂與烽火早已物是人非、星光黯淡,只剩下首山的青山綠水了。

那是那個時代,幾千年過去青山綠水還在,現在如果不刻意保護,像首山這麼大點的小山,勿須兩年,青山綠水說沒就沒。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本世紀初的那幾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全國上下開始處處是工地。當時的首山就被開闢為採石場,幾個月下來,就被炸掉了一個山窩窩。現在我們行駛在勝利路和哈大鐵路上看首山也看得到,如果不叫停,首山早已夷為平地。等到那樣之後我們再拎著這一堆詩詞來找首山的遺蹟,那就不是「剩有青山自古今」,而是「根毛不剩自古今」了。

馬琈林的《駐蹕山懷古》

清代道光年間還有一個叫馬琈林的文人,他也寫過一首《駐蹕山懷古》:

草草豐碑記戰功,

隋家覆轍幾相同。

文皇終是英明主,

末路能思田舍翁。

這裡的「文皇」指的是唐太宗,說唐軍東徵高句麗,首山戰役勝利後匆匆立碑紀念,這與曾經徵伐高麗失敗的隋朝幾乎沒什麼差異,但唐太宗畢竟是卓越明智的君主,沒有到窮途末路的境地才想起普通老百姓。大致就是這麼個意思。

大家注意,幾乎所有描繪首山的詩作,都是在懷古,這也充分說明了首山的歷史。

「遼東文人之冠」金毓黻的首山詩

金毓黻先生是遼陽人的驕傲,出生在燈塔八家子村。曾任東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教授,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金石學家、文獻學家、考古學家,是東北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稱其為「遼東文人之冠」。金毓黻先生一生留下詩文1800多首,其中吟誦家鄉首山的有兩首。

其一,《過首山欲登未得》:

首山高矗大遼東,彌望崎嶇嘆化工。

霸業前朝隨落宿,寺門今日尚清風。

勒銘見說唐宗跡,捫掌虛張薛禮功。

幾度經過登不得,鬥壇遙囑下飛鴻。

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位史學家的獨到眼光,「霸業前朝」,指歷代割據遼東或從遼陽起兵而爭雄天下的政權,「隨落宿」,就是說這些政權像流星一樣隕落。詩裡還提到了唐太宗和薛仁貴(薛禮,字仁貴)。這首詩提到了咱們清風寺,金先生後來還專門為清風寺做了一首詩。

其二,《清風寺》:

泥塗曳尾知何似,十裡尋寺到寺門。

草木山川都勝跡,沙蟲猿鶴是冤魂。

得參佛祖低眉相,不見將軍抵掌痕。

司馬公孫猶寂寞,前朝興廢總難論。

「泥塗曳尾」是指在泥濘的道路上前後相牽而行。「沙蟲猿鶴」形容歷代在首山陣亡的將士或死於戰亂的人民。「司馬公孫」指司馬懿和公孫淵的遼東之戰。

這兩首首詩的感覺完全不同,第一首的詩句「首山高矗大遼東」、「鬥壇遙囑下飛鴻」等等,給人以開闊浩然之氣,而且清新自然。第二首詩同是寫首山,同為感慨歷史,卻明顯不見前者的意氣風發,而是用「冤魂」「寂寞」「難論」等詞作結,證明寫兩首詩時作者的心境完全不同。事實上,第二首作於1934年,正是金毓黻先生困在偽滿洲國時期,在身不由己的處境中艱難跋涉的時候。

首山的清風寺

據史志記載,清風寺始建於唐代,後損毀。明隆慶五年(1571年),在唐代舊址之上重修清風寺,算起來至今已446年。現在清風寺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模樣,其山門、正殿、後殿和東西配殿等現存殿房均為明清時建築,正殿仍保留明代歇山式作法,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築的典型代表。根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鹹豐七年(1857年)清風寺各重修一次。清風寺在1988年的時候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風寺雖然佔地不大,但因為歷史悠久,而且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清聖祖康熙兩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曾在寺中駐蹕,且保存有省內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群,因此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這個稱謂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

在清風寺的大門前有一幅對聯:

駐蹕山前時有清風吹濁世

青雲臺畔常得落日照迷津

據傳是乾隆皇帝的所撰。此聯的真偽我沒有考證,不敢妄下結論,但如果真的是乾隆皇帝撰寫的,我認為,此聯在乾隆皇帝生前留下的墨寶中,應當算是超水平發揮。大家知道,乾隆皇帝的詩詞是破紀錄的,留有四萬多首詩,可惜沒有一篇或者說沒有一句傳世的,水平實在是不高,但清風寺的這兩句楹聯,水平是很高的。

在前面還介紹過的關東才子、嘉慶皇帝的老師王爾烈,他曾在清風寺讀書,並為清風寺的前殿題撰寫過一副對聯:

遵大道以仰瞻高山卓爾

叩禪關而徐步御風泠然

王爾烈還曾留下一方匾額:

「曇花香遠」

只可惜這幅對聯和這方匾額的原跡,經過紛亂的戰爭年代後,早已不知去向。

名山幾經風雨,古剎幾經滄桑。除了這些之外,清風寺還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建築、雕塑、彩繪和歷史遺物,還有傳說中的清風八寶。但是今天我一個方外人在首山講首山已經是班門弄斧了,在清風寺大講清風寺那是萬萬不敢的,主要也是避免露怯。

首山東麓觀音閣

在首山,除了清風寺之外,據傳歷史上還曾有一座觀音閣、一座三皇姑庵,後來湮沒了。三皇姑庵我不清楚,觀音閣在《奉天通志》、《遼陽縣誌》和《遼陽古蹟軼聞》上都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在現在觀音閣附件也有清代的摩崖石刻給予了證明。

2004年初,全真教金山派21代玄裔弟子王常處及馮常新道長來到這個地方,見山景頗佳,而且古有傳說,寺有遺蹟,且歷史久遠,於是決定在觀音閣原址上復建觀音閣。現在,復建後的觀音閣坐西朝東,建有大仙堂、祖師殿、財神殿、觀音閣、龍王殿等等,已經形成了很大規模。

至於一座道教殿宇為什麼稱作觀音閣?在中國道教中,有老子化胡的說法,說是老子出關以後,來到西域,對西域人、天竺人實施教化。根據這個傳說,佛教出自道教,釋迦牟尼是授老子點化而成佛。當然佛教是不承認這點的,古代的時候佛教跟道教因為這個事爭論了好幾次。但佛教傳到中國後,佛教和道教互相吸收,都把對方的一些人物納入到自己的宗教體系裡,這個是比較常見的。觀音這個形象是慈悲的象徵,是所有菩薩中信眾最廣的一個,在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原本是男子的形象,後來在中國逐漸形成了女子的形象,這也明顯受到中國道教的影響。所以佛教中有觀音,道教中也有觀音,這也許是宗教的融合吧。

清風寺的碑文上記載"茲寺也不知創自何年、訪其斷碣殘碑迄唐宋元明而遞新。"有史料記載為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至今已有432年的歷史了,清代曾經多次維修和擴建,其正殿和配殿仍保持明代風格。正殿為歇山式建築,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築的典型代表。寺院坐北朝南,有三層殿:山門、正門、正殿、東西廂房、後殿東西配殿,西配殿的西北角有清代增建的狐仙堂一間。寺院佔地3418㎡,有殿堂34間,佛像百餘尊。僧人在清朝時多達幾十人,並有大量經書和器皿,進寺頌經焚香者絡繹不絕。

去遼陽首山之前,只聽說它得名於千山之首。鞍山千山的險和奇是早已聞名的,那麼這千朵蓮花山的第一座峰,又如何呢?明代清風寺,從不缺少歷史上首山的第一站,是山腳下的一座寺院———明代建築清風寺。

這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198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清風寺有一座建於明代的碑文,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清代這裡曾經多次維修和擴建,但是正殿和配殿仍保持明代風格,特別是正殿的歇山式建築,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築的典型代表。

這座寺院很小,坐北朝南有三層殿。據說,在清代,這裡曾經有幾十個僧人,進寺頌經焚香者絡繹不絕。不過,如今的這裡稍顯冷清,正門兩旁的牆壁上,分別在漢白玉上刻著兩首詩,左側為唐太宗李世民進駐遼陽時寫的《遼城望月》,大概講李世民進駐遼陽後登上遼陽城頭,望月抒懷的愉快心情;右側是清康熙皇帝巡幸遼陽時題的詩,對首山進行了描繪讚美。

古剎清風寺是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的"清風寺",它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清風寺以古樸、典雅、優美、神奇而著稱,在遼南一帶很有名氣,198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解清風寺首先要了解首山,因為清風寺位於遼陽西南15華裡的首山南麓半山腰處。  清風寺風景區位於遼陽縣縣城所在地首山鎮內,遼陽、鞍山兩市之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首山為千山第一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有唐王李世民駐蹕山的美譽。清風寺風景區地處省級公路遼鞍路旁,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戰事如司馬懿徵公孫淵、唐王東徵高句麗、日俄戰爭等多發生在這裡。南山坡上清風寺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其山門、正殿、後殿和東西配殿等現存殿房均為明清時建築,也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山門牆壁上嵌有清鹹豐七年(1857年)立的石碑,正殿仍保留明代歇山式作法,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築的典型代表。正殿後有白皮松一株,為國內罕見。清內寺198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東才子的王爾烈在寺中題寫了"曇花香遠"四字匾額,所教之子 炎曾在此跪拜,致使首山清風寺名震一時,僧人在清朝時多達幾十人,佛像近百尊,並有大量經書和器皿,進寺誦經焚香者絡繹不絕。  幽靜的清風寺,雨季溪水潺潺,夏季花木繁茂,蒼松翠柏綠四季,玉欄朱楣壁生輝。殿窗掩映,鐘磬悠揚,處處玲瓏剔透,畫棟雕梁。可稱窗開風輕樓群小,簾卷車緩煙霧茫,是一個紅塵不到的仙境。首山樵唱、清風古剎、文殊寺與觀音閣、首山墩臺、勒石記功、首山鬥、將軍立石、首山擎月等首山八景等天然美景更是今日遊人觀光的好地方。  名山經風雨,古剎也歷經滄桑。幾經劫難,幾經修繕,1993年在省市縣的積極努力下,投入100餘萬元,重修清風寺,雕石獅、修山門排樓、刻摩涯字、購石鐵香爐、鋪上山路、建停車場等,一個佔地5000餘平方米的清風寺又以其古樸自然的風貌屹立在首山。近年隨著清風寺的修復,遊人、信徒來此遊玩者絡繹不絕。特殊的歷史人文積澱,使古剎清風寺在新世紀又展現出無限的發展空間。  歷史上幾次大的戰事、古戰遺址、遺物,為這裡建設古戰場展覽館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有便利的交通,有位於城市群之間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歷史名剎清風寺聲名遠播,首山有唐王駐蹕山的美譽,有豐富的歷史和傳說,有首山八景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都為建設一個遼陽地區範圍內唯一的戰事展覽旅遊項目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景。  遼陽縣誌記載,明朝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在千山之首首山南麓的唐代舊址上重建清風古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鹹豐7年(公元1857年)各重修了一次,寺廟共有37間建築,分前後兩院,左右各有配房,東西均有跨院,建築面積2638平方米,佔地面積為3418平方米。  清風寺風景區位於縣城所在地首山鎮內, 山門兩側分別建有鍾、鼓樓各一間,尖頂卷簷,樓角高翹,型似鵬鳥展翅,美觀大方。正殿三間,單簷歇山式木架結構,門上匾額,"秦夢漢覺"、禪室門匾"曇花香遠"、對聯"登大路一遠瞻高山卓爾,叩禪關而徐步御風凌焉"系遼陽鄉賢太師太保王爾烈之墨寶(在光復時由於戰火混亂而使王爾烈的墨寶兩塊匾額和對聯被盜無蹤跡)。殿內有鼎足大香爐、供具、石刻、水刻、泥朔彩繪及銅製神佛。牆壁上是鯉魚臥蓮,牧笛橫吹等古畫,後殿三間,但簷硬山式木架結構,頂覆小瓦,滴水兒貓頭,籬吻跑獸脊,門窗皆朱紅色,每逢廟會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清風寺的整個建築全部是青石、青磚、松木、白灰等材料。布局結構疏密適度,鬥拱疏朗巧妙精湛,朱欄畫棟古樸渾厚,風景優美別有天地,它為遼陽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廟,清末改為學堂,1955年改鞍山市第四職工療養院,以後又做過農場、養雞場、學校、收容所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風寺的山門

  正門兩旁的牆壁上,分別在漢白玉上刻著兩首詩,這就是"清風八寶"之一的"二聖欽詩"了。左側為唐太宗李世民進駐遼陽時寫的《遼城望月》 ,由著名書法家溫同春補書。"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九都,停觀妖氛滅。"大概意思是說:李世民進駐遼陽,登上遼陽城頭,但見明月初上,月色皎潔,光照圓碣(碑)。月亮時而被飄浮的雲彩遮住,時而又露出臉來,月光從樹的枝葉空隙間照到地面上,綴出斑斑點點的花樣圖案。微光漸明滿桂枝,圓月虧時鏡彩缺。影散暈重,駐蹕遼陽,望月抒懷,表達了詩人"佇觀妖氛滅"的愉快心情。(玄菟:古代郡名,漢武帝所設,包括遼東、吉林南部及朝鮮鹹境南道一帶。九都:古城名,在吉林省集安西北。駐蹕:古代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暫住的地方。)右側為清康熙皇帝玄曄巡幸遼陽時題的詩:"肅將軒駕向遼陽,暖日晴燻百草芳……林間蒼蘚侵人徑,牆上新花綴女牆……"是由書法家楊玉林書寫的。這兩首詩都對首山進行了描繪讚美。而這兩位均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他們均到過首山並留下詩篇,實在是給首山這塊寶地增添了光彩。山門內側這副對聯"駐蹕山前時有清風吹濁世,青雲臺畔常將落日照迷津"是清乾隆皇帝為清風寺所提,當時曠代關東才子王爾烈伴駕乾隆東遊至此,乾隆皇帝詩興大發,留下墨寶,同時王爾烈也提了"遵大路以仰瞻高山卓爾,扣禪關而徐步御風冷然",現刻於正門的門柱上,一會就可以看到了。同時王爾烈還為"清風寺"提了"曇花香遠"四個大字,也在正殿能夠看到

寺院裡一對綠松石獅子,西邊的雌獅子完好無損,東邊的雄獅子身上卻有個裂縫。據當地人講,這裡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清風寺建寺之初,有一個雲遊四海的高僧來到這裡,在他撫摸雄獅子頭頂時,不小心中指被劃破了,血滴在了雄獅子的天靈蓋處。正是這滴中指血,使這頭雄石獅有了靈性,想逃離這裡飛升成王。一天夜裡,狂風暴雨,雄石獅感到飛升的時機到了,卻偏偏被巡天使者發現,派雷公電母前去將雄石獅劈為兩半。從此,這隻雄石獅虔心守衛佛門,至今不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雕刻獅子的材料綠松石,它因形似松球而得名,是一種珍貴玉石,據說東北只有遼南才有。早在古埃及、古波斯,綠松石被視為神秘、闢邪之物,當成護身符和隨葬品。雖然經歷歷次浩劫,但清風寺一直保存完好。據說在日俄戰爭時期,雙方歷時30天的拉鋸戰,將原本鬱鬱蔥蔥的首山炸得只剩下石頭,其中僅一個炮彈就可以摧毀整個寺廟,然而清風寺卻能躲過此劫。

不過,當地人還有自己的說法。相傳在戰爭打響的時候,首山成了不毛之地,而清風寺卻沒挨一顆炮彈,原因就出在日軍元帥乃木的身上。傳說在開戰的頭一天,乃木夢見了一個胖大的彌勒佛和他結拜成為兄弟,讓他不要炮轟南山坡上的寺廟,第二天乃木醒來後,就命令士兵不準把炮彈落入南山坡。戰爭結束後,乃木尋跡找來,果然見到南山坡上有一座寺廟。於是,佛主顯靈保佑千年古寺一說流傳了下來。

登首山沿著登山小徑向上攀去,便開始了真正去首山的路程。開始的路途較為平緩,而隨著不斷向上,山勢越發陡峭起來。據當地老人講,在戰火洗禮這裡之前,歷史上的首山曾經樹木繁茂,遮天蔽日。

據史料記載,首山原名大香山,山上長滿蒿草,芬芳異常。而現在的首山,最多的是石頭。據介紹,首山之石,外形奇特,有的相偎相依,有的若即若離,大小不一,形狀相似卻相映生輝。從山頂俯瞰,從這座小小的山峰可以窺見千山那般的險峻。在山頂周圍,有高、中、低三層戰壕,西南段拐彎處有一個堡壘,其牆為石頭砌成,據說這些都是1904年8月6日至9月4日日俄戰爭遼陽會戰時留下的。

日俄戰爭時的遼陽會戰,是繼旅順口攻堅戰之後的一次重要戰役。遼陽是東北南部的一個戰略要地,對整個日俄戰爭的戰局有著重要影響。從1904年8月6日至9月4日俄軍退出遼陽,會戰歷時30天。遼陽會戰,主戰場在首山,當地人稱之首山會戰。

在這次戰役中,庫巴特金率俄軍分三道防線,投入戰場兵力22萬人,還有各種炮火武器。而日軍則兵分三路,投入三個軍,計13.4萬人。那年的8月29日,日軍奪下大石門嶺孟家房,中、左兩軍會師後,共同進逼首山,從此拉開了首山戰役的序幕。

首山戰役的主戰場在首山主峰附近,俄軍在陣地上修築了通連相望的曲線炮臺及五角和四角的明碉暗堡。到了9月,這場戰爭終於以俄軍敗退而結束,兩軍共死傷官兵4.2萬多人,等待著他們的是下一戰,地點在瀋陽。

告別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再回過頭來看首山,峰頂寬闊而平坦,有2000平方米左右,戰爭時可駐紮幾千兵卒,還有保存良好的古代烽火臺及幾乎不鏽的鐵環。

資料記載,主峰東南1公裡處有首山嶺古道遺址,道口東面丈許有一土築烽火臺,現臺高約4米,直徑6米。烽火臺東南處,有一饅頭狀山丘,日俄戰爭後,日本人稱該山為「菊山」,現稱首山東南山,亦稱「饅頭山」,已建成為東山公園,山頂修有二層八角「翠風亭」。

1904年,日俄雙方在此激戰,山頂石塊多被炸碎,今無巨石。饅頭山正東有一東西向山梁,稱向陽寺北大山,山上今存有日俄戰爭和解放戰爭時修築的碉堡,有兩座基本完好,6座存有下半部,其中在一座水泥修築的碉堡上,留有一個腳印和一首愛國漢文詩句。日俄戰爭時的炮彈殼、散彈,在山上常有發現。

這座貌似低矮的小山卻有著自己獨有的陡峭,就如同它自身一般,獨特地存在於自己的世界裡,歷經風雨,不斷見證著歷史的痕跡。

本人參考了大量的網文和微信公眾號,比如清風秋雨等,表示感謝,為了宣傳首山別無其他目的。

相關焦點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遼陽的故事
    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古墓壁畫、遼代白塔、明代首山清風寺等。館藏豐富的遼陽博物館、風景秀麗的湯河水庫風景區等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遼陽市綠化、美化、淨化水平處於全省領先位次,是遼寧省甲級衛生城市和省「綠葉杯」達標先進市。遼陽市各種投資及社會服務設施完備。海關、商檢業務均可在遼陽市申辦,各銀行已開展了國際結算業務。
  • 廣西「最美」四大古鎮之一,大圩古鎮,秀美中蘊含歷史底蘊
    因此,古鎮景點一下子就凸顯出來,這樣的景區不僅景色很美,裡面的設施也都是給我們一種穿越的感覺,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加濃厚。今天,介紹廣西省內最美的古鎮之一,不僅外觀水平不輸陽朔,而且有著「小桂林」的稱號,入場費也是免費的,那是大圩古鎮,這個古鎮鮮為人知,聞所未聞,但在當地很有名氣,被稱為廣西省內古代「四大圩鎮」之一,以其規模之大成為四大圩鎮的「老大」。
  • 遼陽,這九大景點你都去過哪?
    遼陽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城市,是一座有著2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前期,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而排行靠前的莫不過於以下這九大景點。你都去過哪呢?
  • 中國上古十大寶劍之首的軒轅劍,到底是傳說還是真有其物?
    ,從而讓後世人塑造出了很多神話故事,有些故事則是通過真實的歷史人物或者事物改編而成,今天觀要說的這是上古時期的一把神器——軒轅劍。  這把軒轅神劍在傳說中是金黃色的,它由眾神採首山之銅精煉而成。在它的劍身兩面都刻有不同的圖案,一面刻有的是日月星辰,另一面刻有的是山川草木。同時劍柄兩邊也是各刻有字,一面是寫著六畜農耕之術,一面是有一統天下之策。
  • 藏在四川的會理古城,文化氛圍濃厚美食眾多,卻沒什麼商業化氣息
    ,雖然也有著一些開著的小商鋪,但是卻沒有很濃厚的商業氣息。03會理古城的發展歷史會理古城建於西漢時期,在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滯後,已經擁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人文氛圍04會理古城的氣候環境會理古城環境宜人,很適合居住,四面環山且四季如春,因而也有著「小春城」之稱。
  • 千山規模最大風水最好的皇家寺院淪落為默默無聞,寺名都沒保住
    眾所周知,千山五大禪林之首是龍泉寺。龍泉寺奇峰環抱,古松成林,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廟建築群,是遊人必去的景點。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千山最大的寺院不是龍泉寺,而是另有一座寺院,只是如今很少有人提起和關注。這個寺院就是祖越寺。祖越寺位於千山正門一進去看見的第一個寺院,卻全被遊人忽略了。
  • 我下載了1.2G的《繪真·妙筆千山》和3.45G的《千裡江山圖》電子版
    • 青綠山水的魅力就在於主要使用呈色穩固、經久不變的礦物質石青和石綠。歷史上對王希孟記載極少,加上王希孟英年早逝,為這幅宏偉壯闊的畫卷籠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根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千裡江山圖》展出兩個月,就需要休眠三年,也就是說這幅傳世之作不是想看就能看,就連他自己都不行。
  • 它是莫扎特的故鄉,一個蘊含著詩魂畫魄的歐洲古城
    這就是薩爾茨堡,一個蘊含著詩魂畫魄的歐洲古城,薩爾茨堡位於奧地利西北部的奧德邊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是一個有著傳奇歷史和迷人風情的古老山城,是奧地利最美麗的城市.走到這座歐洲的古城裡,曾經熟悉的一切讓人覺得似乎置身於影片《音樂之聲》中,想像瑪麗亞在這裡帶著7個孩子一起哼唱出Do-Re-M的音符,開啟了孩子們的心靈之門.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能使一個紅顏少年變為皓首老人,卻似乎並未給薩爾茨堡留下多少歲月的痕跡.曾經戰火的薩爾茨堡仿佛生來如此.和阿爾卑斯山一樣,靜靜地看著歷史匆匆走過.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遼陽畫冊來了
    點擊上方「平安遼陽」可以訂閱哦一座遼陽城 半部東北史熱烈祝賀12月7日,中國政府網傳來好消息!國務院批覆遼陽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遼陽是本次全國獲批的唯一城市,也是繼瀋陽市後遼寧省獲批的第二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東北第一城實至名歸,這是全體遼陽人民的榮耀時刻!遼陽有哪些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小編這就帶您走一走,逛一逛,捋一捋遼陽歷史文脈。
  • 「加拿大的世界文化」歷史底蘊濃厚的社區「道森溪」
    道森溪(Dawson Creek,人口:10,994)是一座歷史底蘊濃厚的社區,比如世界矚目的阿拉斯加公路(Alaska Highway)的建設。這裡的戶外休閒活動同樣多姿多彩,如滑雪、垂釣和健行等。痴迷於近代史?那就去遊覽基斯卡提諾橋(Kiskatinaw Bridge)等歷史和文化遺產景點,或到阿拉斯加公路(Alaska Highway)最後僅存的原始結構路段之一漫步。在荒野環境裡,遊客可沿著逾20公裡的步道體驗越野滑雪,享受無與倫比的運動激情。
  • 遼寧遼陽火車站公交線路乘坐點及其運行時間
    遼寧遼陽火車站遼寧遼陽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15條]:1路,2路,3路,4路東環,4路西環,5路,6路,7路,8路,8路直線,9路,10路,11路,13路第一城→望水臺醫院→紙板廠工人村→望水臺派出所→景爾屯→東風服務站→下王家遼寧遼陽7路公交車路線05:15-20:05:站前→廣佑寺→東都影城/廣發證券→建行→友誼商城→金地旅行社→二高中→博大醫藥→遼化賓館→太子河區政府→三院→小南門→遼陽農商銀行→太子河交警大隊→文聖路南環街→徐家屯→香港花園→文聖儀表→宏偉橋→小打白→遼陽石油鋼管公司
  • 四川除了閬中古城,這座位於女皇故裡的古城,歷史文化底蘊也豐富
    「沿著山上的樹的顏色來到窗外,徹夜江聲落在枕頭旁邊, 」這讓古代詩人對昭化古城依山附近的水美景印象深刻, 白龍江、嘉陵江、牛頭山、古站道、天雄關、山水太極自然奇觀構成了昭化古城大山大水、氣勢磅礴的壯美畫卷, 古城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白龍江、嘉陵江在此交匯,形成直徑約5公裡、面積約20
  • 千山有一種傳說的「青鳥」,它的來歷成謎,目前成為當地的名片
    提起千山二字,許多人第一反應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您可能不知道,在遼寧省內,有一個著名的千山,它上面有一種鳥類,被專家稱為是傳說中的青鳥,可是它為何出現在山上,卻是未解之謎,這是為什麼呢?
  • 感受古城古韻 徜徉自在正定
    賽前常山戰鼓和少兒舞蹈等精彩節目表演為穿越賽增添了濃厚的氛圍活 力 開 跑>歷史建築、特色街區旅遊景點、公園廣場、美食街區領略正定古城的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享受賽事帶來的文化盛宴比賽項目豐富多樣,集探索性、趣味性、團隊性、健身性於一體,讓正定古城定向穿越賽這一賽事充滿了無窮的創意感和澎湃活力,也讓參賽選手在競賽的同時全面、深入地了解正定之深厚,感受正定之華美,體會正定之蓬勃。
  • 遼寧又一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你去過麼?
    注重城區環境整治和歷史建築修繕,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不得進行任何與名城環境和風貌不相協調的建設活動,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 同時,強調遼寧省與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要加強對遼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檢查。
  • 「歷史文化+幸福河湖」讓古城煥發新生機
    商丘古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景區內旅遊景點達2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商丘古城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現狀商丘古城國家水利風景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四季分明,水系發達,古城城湖自然環境優美,城湖和古城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景區將古城文化資源、水工程、水景觀、水資源與各類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串聯性保護開發,目前已形成融休閒觀光、科教研學、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水利風景旅遊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和專家學者。
  • 這個1700年歷史的古城,被譽為深圳的根源,卻鮮為人知!
    南頭古城,又被成為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南山區南頭天橋北,與中山公園相鄰,佔地面積約為38.5萬平方米,是在曾經的遺址上進行修復和興建的,追溯歷史的話,是深圳地區最早有建制的古城了。根據地方志和歷史資料查閱得知,在1700年前東晉就設置了東官郡,這也就是南頭古城最早的歷史了,而後來一直是寶安縣的治所所在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都一直是深圳原來的中心。這也就是為什麼南頭古城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深圳原點」了。
  • 冬天最美的景色都在這裡,遼陽分分鐘撩到你~
    2020年初就寫下了旅行清單等了一年旅行一拖再拖現在,今年只剩下不到一個月了12月何不來一次冬的旅行這一年終要給自己放個假去看看遼陽!去看看遼陽冬天最美的地方!這些12月美美美的遼陽看看你最想去哪裡?拍攝:張雲學千年白塔在白雪的映襯下呈現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白雪、青磚、紅瓦宛如人間仙境▲拍攝 範天明▲拍攝 劉東▲拍攝 喻衿殊雪是浪漫的像是一位翩翩起舞的公主婀娜多姿,優雅自如雪落古城
  • 鳳凰古城再出狀況,租完衣服不讓自拍,商家:你的相機不好
    鳳凰古城作為湘西旅遊界的「頂流」,任何時間段都是擁擠狀態。這說明鳳凰古城確實是國內最美古城,也是湘西乃至整個湖南最有特色的景區。因為鳳凰古城中有著大量的古建築,古遺址,成片的明清建築和各種宗祠廟宇,讓整個古城伴著濃厚的古樸氣息。所以在鳳凰古城的最受歡迎的遊玩方式就是租借民族服飾或者是漢服,清裝,去拍照,感受古城的韻味。
  • 珠海市友聯國旅首發團打卡雲冰山零陵古城 永州美景美食強勢圈粉
    今日永州訊(記者 唐波濤 郭建鑫)繼11月27日廣州廣之旅旅行社首發團來到江永縣開啟民俗風情體驗之旅後,12月4-5日,珠海市友聯國際旅行社首發團34名遊客先後來到藍山雲冰山和零陵古城感受霧凇奇景之旅和歷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