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最早的城池為越城,是越王勾踐滅吳以後,於公元前472年所建的。傳說楚威王在獅子山北邊的江邊埋下黃金,以鎮壓王氣,稱為「金陵」。
三國時的東吳,兩晉時的東晉,南北朝時的宋、齊、梁、陳先後在南京建都,這就是「六朝古都」。後來,五代時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也定都南京,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會」。
南京曾有許多名稱,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有金陵、建業、建康、秫陵、白下、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稱。
明太祖朱元津於1368年定都南京,當時南京叫應天府。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遷到開封,將開封命名為北京,應天府稱為南京,後來國都雖未遷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襲下來了。
南京地形獨特,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依鐘山而扼長江,最初城市建制為西北軍營,東部皇宮,南部居住,因此老城的南部素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
南京所說的城南,以夫子廟建築為中心,東起東水關,西止西水關,有烏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園等古蹟,此外還有中華門城堡、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風景點。
城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南京文化的發源地,是僅存的能夠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現存文物古蹟67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包括南捕廳、牛市、門東、門西等著名地區。
南京的城南區域,粉牆黛瓦,民風淳厚。近幾年來,南京加強對老城南的改造,力求能在保護和建設中找到最佳「平衡點」。目前,城南特有的街道肌理和有價值的老宅已經得到傳承,那些滲透著歷史煙塵的街巷,已印入南京這座現代化城市的圖冊上。
老城南的老巷很多,綾莊巷、千章巷、走馬巷、大板巷、水巷、老坊巷等,與評事街組成了一片老南京的獨特風景。小巷九曲迴腸,有的只容一人走過,兩邊是厚厚的防火牆。牆頭後面,就是居家的院子,間或看到一兩棵泡桐如巨人的身軀,播下方圓的綠蔭。
世界只有一個南京,南京只有一個城南。拋開歷史上的皇家和精英階層,城南才是南京人的根,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魂。沒了老城南,這座城市便似無根之木、無魂之人。
六朝至今,以內秦淮河為中心的「老城南」區域,一直是望族聚居、文人薈萃之地。秦淮河一帶有很多名勝古蹟,夫子廟、瞻園、江南貢院等等,大多與文化少不了關聯。
在這片方圓不大的土地上,曾誕生不少傳承有序的家族。烏衣巷一帶,曾居住過東晉時著名的王導、謝安。王導的後人中,又出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清乾嘉年間以經學享譽儒林的陳授一族,以經學、文學、史學名家綿延七世,出現了陳作霖、陳作儀等代表人物。
自明代遷居金陵的伍氏家族,後發展為亦商亦儒,由賈而士。「動漫鼻祖」萬氏四兄弟出生於南京城南箍桶巷,「建築四傑」之一的童寯曾在文昌巷52號居住,童寯的父親童恩格,曾是一名著名教育家。
南京的小吃很有名氣,其實主要就是城南的秦淮小吃,這裡自六朝時起,流傳至今,與蘇州玄妙觀、上海城隍廟、長沙火宮殿的小吃並稱中國四大小吃。
城南小吃風味獨特、選料考究,永和園的黃橋燒餅、蔣有記的牛肉鍋貼、奇芳閣的麻油素乾絲,以及瞻園麵館的燻魚銀絲面,這些都是在南京懷想六朝風味的佳品。
既然到了城南,那自然要去老門東吃一碟臭豆腐,喝一碗鴨血粉絲湯,或是去「南京大排檔」點一盤鹽水鴨,品一口桂花糖芋苗,這些都是於南京街頭消遣味蕾的一種方式。
走在城南的老街巷裡,手裡捧著各種小吃,腳下是千年的文化傳統,精神卻又自由自在,此地一派煙火味兒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