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有網友在微博發圖,稱在上海地鐵站臺上,有兩個女孩蹲著等地鐵「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麼生活習慣?」這條微博被大量轉發後,立刻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辯。
無須對「女孩蹲著等地鐵」上綱上線
沒必要背後給其一「道德悶棍」
女孩蹲著等地鐵,對這樣的行為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勿「一道德悶棍給打死」。倘若這兩個女孩兒周圍等地鐵的人很多,她們蹲著妨礙了別人排隊或通過,那這種行為的確是不文明的;倘若她們周圍沒什麼人,站累了小蹲片刻,有何不可?
如今,總有不少人喜歡站在所謂的道德高地上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看這個不順、瞧那個不爽。人作為社會中的人,面對眼前事、身邊事,一方面要多些理性,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另一方面要多些寬容,要容許別人有些與自己不太一致的行為。
說得不客氣一點兒,該網友似乎患有道德潔癖,兩個女孩蹲著等地鐵,便被其指責為「沒教養」,還在網上發帖「沒事找事」。中國這麼大,每天都不缺批評甚至批判的話題,但問題是得客觀公允,讓人心服口服。
要尊重「女孩蹲著等地鐵」的權利
無論是在地鐵上哺乳還是女孩蹲著等地鐵,批評者的理由基本是大同小異的:不雅,有傷風化。這些人的角色,就是把自己當成「道德判官」了,他們認為不雅就是不雅。
但其實,事情的真相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對於地鐵上哺乳,那是哺乳設施配套不齊全的原因,人家日本的地鐵上,兩節車廂的中間,就有母嬰室,我們沒有,媽媽們不當眾哺乳還能咋辦呢?同樣,「蹲著等地鐵」也可能是地鐵站裡面的等候座位太少,能坐著的話,誰願意蹲著等地鐵呢?
可以說,在類似的事情上,誰都沒有天然的道德優勢,誰也不是道德判官。傳統的道德與價值觀,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對於現代道德而言,只要沒影響他人,不礙著他人,就完全可以了。媽媽哺乳,你若覺得不雅,避開一點不看就萬事大吉了;人家蹲著等地鐵你若覺得不爽,無視即可。人家沒有製造異味,也沒有大聲喧譁,就沒有對你的權利進行侵害,又何必上綱上線呢?
「蹲下沒教養」是輿論審判的誤區
個人好惡不能取代公德標準
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已經造就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珍惜自己的話語權,越要在發言的時候慎重。批評「蹲著沒教養」的網友,或許自己不喜歡女孩子蹲著,但其不應該用個人的好惡取代公共道德標準,去一味苛責他人,否則就成了一種網絡暴力。
事實和真相不能丟
輿論場真是敏感而脆弱,該不該蹲著等地鐵,都能吵成一片。而最讓人「佩服」的,是這位網友的發博緣由。一句「誰教她們的?這是什麼生活習慣?」透露出多少荒唐和無理取鬧。拜託,難道等地鐵只能雙腳併攏,站得筆挺?要我說,只要不影響現場候車秩序和公共安全,採取什麼姿勢候車,他人根本管不著。
現在,網絡上有一種很不好的狀況——習慣將個別孤立事件無限放大,不問事實和真相,上來就對他人指手畫腳,劈頭蓋臉質問一番。這種上綱上線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病,得治。再說了,你將他人的候車照片拍下,隨手發到網上,教養又在哪裡呢?其實,教養和道德一樣,更多時候,首先是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評點他人的。
評判女孩蹲等地鐵是「道德私鬥」
想必,作為事件主角的兩位女孩,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某一時刻的一張照片能紅遍網絡,更不會想到自己的行為被數千萬人觀摩討論和批判。雖然照片之中,兩位女孩沒有露正臉,但也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顯然,這件事對兩位女孩是非常不公平的,她們的不經意的個人行為,被無端的放到了網絡公共平臺上,她們還因此被扣上了「沒教養」和「不文明」的大帽子。
公共輿論場,討論個人問題尤其是不經意的行為習慣,是一種價值倒掛。一方面,女孩蹲著等地鐵,並沒有被證明是天天如此,還是累了或是肚子疼痛,再怎麼著也不值得別人去討論,因為蹲著就被討論,讓人感覺有點「私鬥成風」的感覺;另一方面,既然是公共輿論場,就更應該討論一些有公共價值的話題,討論個人行為可以,應該討論與公共生活有重要或重大影響的人物,明星也好,公職人員也罷,遠遠比討論普通小民更有意義。
不妨給「女孩蹲著等地鐵」一個「軟評」
社會的文明進步,靠核心價值觀和聖賢的引領,也要靠普羅大眾的共同努力。你是怎樣,這個世界就怎樣。每個人做好自己,比每個人批評別人更重要。批評的妥貼比批評的熱情更重要。因為倡導平等和公平,因為網絡便利,人人都是記者。你的批評所指,最好是你的素質所長。尤其是發到網上的批評,它不是在家裡說小話,更當謹言慎行。
如果說「教養論」對於「蹲著等地鐵」明顯過硬的話,不妨給它一個「軟評」:「兩位長發飄飄的少女,要是亭亭玉立地站在這潔淨明亮的地鐵站臺,該是多麼美好的風景。」既沒有上綱上線,又表達了一種期待,這是否更具「過來人」的風範呢?
(據光明網、中國網、京華時報、紅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