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呼籲不要對年輕人上綱上線的視頻被年輕人上綱上線了

2021-02-20 銀河鐵路局地球分局

這幾天《後浪》討論度挺高的,看得我真是莫名其妙,我點開看了十幾秒沒意思就關了。有的人會感動到,有的人不會,不愛看不看不就完了,沒逼著你必須看完再寫三千字感想啊。

結果我看到了一張這個。

一個視頻,至於嗎?

再一看,嗬,新京報都出來批了,「諂媚年輕人」、「爹味十足」、「前浪自嗨」、「韭菜自嗨」的帽子都扣上了,能讓新京報出來扣帽子,那這視頻肯定有過人之處,於是我仔仔細細把視頻看完了,看完之後更莫名其妙了,這就一個普通宣傳片而已啊?

說什麼「都是油膩中年在轉發」,我朋友圈裡還都是00後的學生在轉發呢,說這話的人有沒有想過,也許是你的圈子已經老朽到沒有年輕血液了,年輕人早就把你屏蔽了?

這視頻首先得分兩部分,文字部分和影像部分,我們先說文字部分。大概意思就是,我們那時候日子過得苦,你們生活條件好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了,中年人不要對年輕人上綱上線,說你們是垮掉的一代了,你們沒垮,你們很棒,弱小的人才喜歡嗶嗶賴賴嘲諷否定年輕人,強大的人才能發自內心的誇讚別人。好好浪吧,年輕人!

這就諂媚了?這這這,這到底怎麼了啊?

誇年輕人就是中年人諂媚,批評年輕人不行就是父權壓迫中年打壓;不被認可的時候說自己不被接納沒有人懂我,認可你了又來一句「誰稀罕那群油膩中年人的認可」;

觀眾老爺難伺候啊。

我挑幾個被攻擊的最多的部分。

有的人就說了,我沒錢啊,我沒法去旅遊啊,我沒法學外語啊。

我就想問問,你學了嗎?b站上那麼多健身視頻,你收藏了多少個,又打開了多少個?那麼多清華北大的名師文學課、北外成套成系統的小語種課,你學了嗎?連他媽吹嗩吶的視頻都有。

說什麼碎片化教學學了也沒用,這一節節的課,成套的單詞語法閱讀,這也是碎片嗎?你能在b站被一個《後浪》冒犯,也能在b站看點別的視頻吧?

你又說了,那很多落後地區的人就是學不到啊。我承認,中國的發展還是很不均衡,要讓所有人都達到學外語、旅遊的水平是很難的,但是起碼比以前好多了吧?起碼可以上學讀書、有各種補貼貸款助學金,不用一輩子呆在深山老林裡了吧?只要你肯上進,各種幫扶措施都能夠一夠,這不也是現代文明與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嗎?

你拿貧困戶和城市小資比(防槓聲明:本人非城市小資,本人是工作了四五年的堅定的無產階級群眾),再生出「這個國家不會好了」的嚎喪,自己喪就完事兒了,還去嘲笑積極向上的人是韭菜,是「何不食肉糜」,是「沒進社會的愣頭青」,你喪你有理,人家好好過日子的招你惹你了?

正是因為社會不公,階級鬥爭尚未成功,所以才更要努力奮鬥建設社會主義啊,躺床上嚎有用嗎?

這句話也老被槓,有人說,人與人的壁壘反而更堅固了,我沒有什麼愛好,也沒有什麼朋友,我更沒有選擇的權利,有選擇的權利的人都是富二代。

首先我們得清楚一個事:從來沒有一隻耳朵被一隻嘴巴真正地說服,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不可理解的,不要對此有不切實際的奢望。

而網絡上的吵架罵戰,反而正是壁壘被打破的結果,正是因為你聽到了他的聲音,才會產生認同或反對,可首先你得聽到啊!擱上個世紀,你能看到明星藝人專家教授工人農民學生社畜們都過著怎樣的生活,有怎樣的喜怒哀樂嗎?

只看到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反對者之間的互相攻擊,卻看不到其中也不乏惺惺相惜者、一見如故者;只看到意見不同就互相舉報的人,卻看不到意見相同的人因為一段交流就能達到互寄禮物的情誼,幾句暖心話就能溫暖一個輕生者的內心。這,不也是人與人的壁壘被打破的表現嗎?

還有這個交不到朋友,有的人就挺奇怪的,天天說自己沒朋友沒人約,真要你出門的時候又只想家裡蹲。真想交朋友的人早就出門當現充了,以前的人翻山越嶺都找不到說話的人,現在一上網各種愛好者陣營都劃分好了,你看準哪個,主動跟人聊聊不就完事兒了?

你只看到有的人朋友多,沒看到他花了多少時間,撒了多少網,被刪了多少次好友,被多少人鴿過。

還有這個選擇的權利也真是,說有選擇權利的人都是城市富二代,沒錢的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可我不是富二代,我也不是城市小資,我照樣有選擇的權利啊,儘管沒有別人那麼容易 ,可我依然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啊。

誠然,富人階級確實有更多的選擇,而階級這個東西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要想消滅階級,除非進入共產主義——所以我選擇建設社會主義,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就是我的選擇。天天嚎喪這個國家要完了,這個制度不行,沒有希望了,再努力也不過是個韭菜,你的生活就能變好嗎?那些壓迫你的階級就能自動消失嗎?無產階級去美國也就是個洋韭菜啊。

我很討厭「韭菜」這個詞,因為這個詞無限放大了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把人的一切主觀能動性都抹去了。我是人,我有尊嚴,我有腦子有雙手,為什麼要當韭菜?縮進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懷抱裡,能解決任何問題嗎?

同樣我也很討厭「認真你就輸了」這句話。認真不會輸,認真會贏,不認真才會輸。

或者你嚎喪就嚎喪唄,給別人扣帽子幹什麼?喪文化成了主流,積極樂觀就是被洗腦的韭菜愣頭青,這是什麼道理?陽間人能不能別老整陰間活兒。

跟父輩比,我們的選擇難道沒有變多嗎?五十年前有網紅電商嗎?那些被上流階級把控的地方確實難進,那隻看個人成績的地方,你也都把握住了嗎?b站多少up主也是做了四五年才火起來,其中不乏草根,沒有任何回報的那四五年,你能堅持下來嗎?

我堅持不了,我連公眾號都做不到固定更新,所以我掙不到錢啊,我認了,我就是鹹魚。

但是鹹魚不該去嘲笑奮鬥的人是韭菜吧?鹹魚不該做出一副看透世事的樣子說別人都是熱血小白痴吧?什麼叫爹味,這才叫爹味啊。

要麼見賢思齊去奮鬥,要麼快樂躺平做鹹魚,又不肯去奮鬥,又不甘當鹹魚,這很難辦啊。

總之就是喪,喪得連他人的積極上進都要被攻擊。青年節本來就是打雞血的日子,打打雞血怎麼了?浪國人總是能把除清明節之外的所有節日都過成墳頭嚎喪。

春節不讓笑——「他們那麼辛苦你怎麼還笑得出來啊!」

清明不讓哭——「連悲傷都是規定好的,都是作秀形式主義!」

青年節不讓正能量——「這東西就是毒雞湯騙小孩的,大家都是韭菜,誰信誰完蛋!」

難道人人都得在陰間過?沉溺在虛無不可知的深淵裡,一步一步滑進更深更看不到光的存在,這樣就好了?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這一段把浪國人的心都扎透啦。「爹味十足」、「諂媚年輕人」的抨擊也是從這來的。

特意把段落分了一下。

我們先看第一段,有什麼問題嗎?這是b站廣告片,人家誇誇up主專業認真,努力輸出,有什麼問題嗎?難道要說,這屆年輕人就是不行,是垮掉的一代,你們做的視頻爛透了,這樣才開心嗎?

第二段直接炸了浪國人老窩。「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很多浪國人對號入座,以為在說自己,「我批評政府是為了讓它更好,怎麼就成了弱小的人了?難道一定要唱讚歌才算內心強大?」

可是,人家說的是中年人自己啊。整篇文章,中心思想都在強調中年人不要居功自傲,不要總說「這屆年輕人不行」,不要總是諷刺否定年輕人的想法,不要總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對年輕人挑刺。

弱小的人,放在整篇稿子裡,指的就是那些天天說這屆年輕人不行的老東西,單拎出來可以泛指一切心胸狹隘、永遠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

我承認確實有些扎心,因為我也經常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但畢竟忠言逆耳,不是嗎?

這句怎麼就跟政治聯繫到一起了呢?

「後浪們沒有否定與嘲諷的權利」,那你現在不就在「否定與嘲諷」嗎?b站上「否定」這個《後浪》的視頻也有很多啊。

自媒體都快把後浪噴成翔了,這些自媒體也沒被封。現在批評後浪才是政治正確,敢說後浪好的都是貧窮的韭菜小粉紅或城市小資富二代,這還叫言論不自由?

浪國人均被害妄想,明明也沒少提意見。不能因為你的意見被人批評了,就埋怨自己沒有提意見的自由了吧?可是既然你有提意見的自由,別人也有對你的意見提意見的自由啊。你有批評別人的自由,別人也有批評你的批評的自由啊。

所以我就非常莫名其妙了,浪國人怎麼渾身g點,一個五四就這樣了,七一建黨八一建軍十一國慶,他們該怎麼過啊?

挺滑稽吧,明明是一個呼籲中年人不要對年輕人上綱上線的視頻,反而被年輕人上綱上線批了個體無完膚。

但是這些批評都是不對的嗎?不盡然。在由浪國人按慣例進行正能量PTSD表演時,沒成想歪打正著擦亮了階級鬥爭的火花。

接下來就是我要提到的影像部分了,視頻裡的年輕人,穿漢服、玩跳傘衝浪、坐大遊艇,被批評這是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脫離群眾,以及模糊階級意識。

這個批評有道理,也沒道理。

先說沒道理的部分。這就是一個b站宣傳片,b站就是二次元數碼動漫cos漢服攝影等起家的,它本來就是一個「小資」網站,所以放點數碼cos二次元啥的,不是很正常嗎?就像咖啡品牌拍宣傳片,肯定得拍都市小資們上下班的光景;化肥拍廣告,肯定得拍農家生活與農民。你說他們不能代表全體人,這不搞笑嗎,受眾不一樣啊。

其實b站的演講沒問題,視頻也沒問題,在五四這天發,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它不能代表年輕人,只能代表b站。換個六一兒童節也不至於這樣。

有道理是因為,確實,視頻展示的是需要一定經濟基礎的興趣,而如今90後普遍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對於階級有一定的焦慮。但很遺憾的是這種批評沒有深入下去:享樂主義的根源在哪裡?消費主義是誰在鼓吹?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教育資源私有化是誰在鼓動?公立醫院/公立學校和群眾的關係是誰在挑撥?房價是怎麼搞上去的,又是誰呼籲降下來?

你總要有個憤怒的對象,總得找出真正的敵人,對著虛空開槍是無法拯救自己的。

那麼真正的敵人是誰呢?建議閱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找找答案。在毛澤東選集的第一卷。

上遊的鬥爭已經激烈到逐漸在下遊顯露,在真正的共產社會到來之前,階級鬥爭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認清自己屁股坐哪,認清自己的敵人是誰,加油幹吧,世界不屬於那些自暴自棄者,是屬於迎難而上的人的。

最後,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臺詞。主角孟煩了是個很喪的年輕人,接連打了幾年敗仗後,他開始嘲笑理想、嘲笑鬥志、嘲笑別人的一本正經,他要努力做一個爛人。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學生,這學生沒打過仗,總渴望壯懷激烈,他說他要到江對岸去打遊擊,被孟煩了和團長一頓嘲笑,因為沒有人可以遊過怒江。

但是他真的遊過去了。

後來孟煩了對團長說,「人要想說清楚自個兒,首先心裡得有個信。他信什麼你信什麼啊,他信少年中國,他心裡自然就有一個少年中國;欲言國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你信什麼?」

遲來的青年節祝福,願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信仰。

相關焦點

  • 生活中,人的上綱上線到什麼程度,為何?
    人可以上綱上線到十分苛刻的程度:父母對孩子上綱上線十分苟刻①、父母對孩子上綱上線到遲到早退、上課貪玩、和同學說話、吃飯挑食、對親戚朋友不禮貌等生了的方方面面十分苛刻要求,十分的對孩子約束個人自由非常少的程度,導致許多孩子少言寡語
  • 快評|「上綱上線式」回復凸顯應對的詞窮
    被裁人員大多數曾在抗疫一線,沒領到抗疫補助……在當前「保護關心愛護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的語境下,這些被曝問題無疑戳中我們敏感的神經,哪一個問題都需要相關方面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作出令人信服的回應。乍一聽,回復似乎站位很高,大局觀念很強,殊不知,這種「上綱上線式」回復凸顯應對的詞窮。面對質疑,不是就具體問題進行正面解釋,而是反過來倒打一釘耙,東拉西扯,說了一大堆與問題無關的內容,這不是詞窮是什麼?
  • 胡錫進:在中國無論碰到什麼事,都要避免上綱上線
    可想而知一個地方如果惹出爭議,會面臨多大的壓力。我的主張是,在中國無論碰到什麼事,都要避免上綱上線。對各種問題儘量就事論事地提出意見,推動解決,這應是我們全社會共同致力於構建的一種習慣和境界。中國的最大優勢就是在道路明確的基礎上致力於解決各種具體問題,不像有些國家那樣,國內不停折騰,爭奪對各種事情的道義解釋權。
  • 「武漢嫂子」是教師,也是居民,反映問題何必上綱上線?
    2月22日晚,一段武漢嫂子在微信群吐槽社區及中百超市「套餐制」配送問題的視頻引發熱議。她吐槽小區封閉管理後的物資配送問題,其中包括超市套餐制配送捆綁銷售、配送物資價格較貴、社區未做好管理等。武漢嫂子她仗義執言,妙語連珠,讓許多人直呼過癮!
  • 何必上綱上線!
    在中學教師的觀點來看,我覺得這完全是正常人的語言,並不存在辱罵的情況,請大家不用上綱上線!反而那些大肆宣傳人家品德有問題的媒體才應該反思,你們的做法是否太極端。正是因為高考理科狀元的身份,讓他承受了太多的壓力,有必要去上綱上線嗎?第二:18歲左右的年輕小夥,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別人看低自己的母校,想要反駁一下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最後加入群後,說了很多客氣的話,居然沒有人來回答,自然心理非常生氣,留下一句氣話離開也符合正常人的作風。再說垃圾這兩個字並沒有太大的侮辱成分。
  • 「奇裝異服」,是個需要「上綱上線」的事
    「你一個中國人憑什麼穿日本人的服裝?」老實說,這些話都有道理。你不能說它們是錯的。但問題是,也不能說它們是對的。如果妝化得像鬼,就會嚇到老人孩子,那要是碰巧臉長得像鬼,是不是真該去見鬼了。那我只好「上綱上線」地說一句,對「奇裝異服」「上綱上線」的人越多,就意味著人類距離「美好未來」越遙遠。您可以同步在新華網、搜狐、今日頭條、騰訊網、天天快報、和訊等11個知名平臺查閱和識局微信同步推出的內容。
  • 彭文正轟:不要無限上綱
    對此,臺大新聞所前所長彭文正直言,「臺灣安全」這4個字不能無限上綱,並呼籲媒體要站起來,不要做臺當局的細漢仔。    《中天新聞》報導,彭文正表示,「臺灣安全」是抽象的,這4個字不可以無限上綱。    最後,彭文正也呼籲,「大家要想清楚,我主張言論是無罪的」,雖然在現在這個氛圍下,任何不站在美國這邊的人,會遭受國際壓力、良心的制裁,「但是我是必須言論自由的底線,臺灣安全這4個字,不可以無限上綱。」
  • 沒必要上綱上線
    人家沒有製造異味,也沒有大聲喧譁,就沒有對你的權利進行侵害,又何必上綱上線呢?  「蹲下沒教養」是輿論審判的誤區  個人好惡不能取代公德標準  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已經造就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
  • 說個啥都有人上綱上線,比...
    說個啥都有人上綱上線,比微博誇張多了,微博至少能關小黑屋。我帶老婆出去採購物資喝杯奶茶,還是戴著口罩喝的。居然都有人來罵我。你敢相信嗎?
  • 第五人格玩家刷梗惹出麻煩,本是吐槽,卻被路人上綱上線
    下不過雖然遊戲玩家知道只是個梗,對於不知情的路人,甚至一些接受能力稍有遜色的玩家來說,都會很不好接受,這回就是因為一個梗引起來了玩家和玩家之間的爭論,來一起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 員工用「OK」回復,領導勿要「上綱上線」
    就比如這次的報導中,從新聞截圖可以看到,領導讓員工把開會的資料發給自己,員工很快回了一個「OK」的手勢。這是一個非常清晰明確的回答,絕大部分的網友都會判斷出相同的結論:這位員工收到了領導的指令,並且會把資料發給領導。然而領導卻上綱上線,長篇大論一陣所謂的「職場教學」後,竟然開除了當事員工。
  • 張文宏:牛奶or粥,您自己選,大可不必「上綱上線」
    所以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我希望小朋友們、大朋友們,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地跟我們醫生一起「戰鬥」。看上去你們在讀書、在學習,事實上你們是在跟我們一起在抗疫。因為你們這裡如果生病了,出了幾個病人了,那第一件事情是誰失敗了,你知道吧?就是我們這些人失敗了。不得不說,確實有博愛的意思。
  • 上綱上線?為新婚女子編「寡婦辮」,《極限挑戰》這一行為再引爭議
    在新一期的節目中《極限挑戰寶藏行》要尋找有故事的人,幾位嘉賓就找到了一個女孩子,在徵得對方的同意後就給這個女孩子編起了彩辮,這是當地人的一種風俗! 確實如此,感覺只是綜藝而已,實在沒必要上綱上線的,而且人家都不知道又何來什麼不尊重人之說呢,大家覺得呢?有必要這麼認真嗎?
  • 李湘幹活時太強勢,王嶽倫直言她「上綱上線」,李湘臉色都變了
    比如《妻子們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個閨女》還有《新生日記》《我們戀愛吧》等等,而最近又有一個很 不一樣的綜藝在熱播中,那就是《哎呀好身材》。從一個橋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王嶽倫見到雞逃跑後,想要把雞抓回來,而那邊李湘在幹活,因此想讓王嶽倫先扶自己, 這個時候李湘可能是有點煩躁,所以語氣不太好,因此兩人也因此產生了矛盾累積了情緒。
  • 邊程演技不錯,直播事件他確實有不好的地方,大家沒必要上綱上線
    雖然邊程這件事情是做錯了,但是網友們把他說成了一個不良少年一樣的,我就蠻不懂吧。以前讀書時候,班上比邊程說話過分的真的不少,但是我不能說他們品質不好,或者是未來怎麼怎麼樣。我找他們幫忙他們也會熱心幫我,都只是15歲左右的少年,哪有那麼多都是真正壞孩子壞同學,難道00後真的在大家面前就這麼不堪嗎?
  • 不認識明星臉有錯麼,何必要上綱上線的對待他們呢
    還是希望節目組用點心,不要再讓潘長江老師的事件再次上演了。只是因為自己不識蔡徐坤,他的微博遭到攻擊,有誰規定他一定要認識誰麼。潘長江老師也好,蔡徐坤也好,他們都是間接的受害者,都是在一些不理智粉絲的引導下,發生的「戰爭」。粉絲都是在維護自己的偶像,可是過激之後只會令人反感。
  • 勿給伊藤美誠打11比0上綱上線 警惕兩方面爭論的負面效應
    我相信如果被打11比0的不是丁寧,而是一個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小將,大家對事情的反應肯定不會像現在這麼強烈。就因為大家對丁寧各方面的強烈認同和重視,所以一旦日本人把大家心目中這麼一個圖騰形象給打破了,我們有些人反應就開始過度了。大賽經驗永遠是競技運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每個運動員想盡一切辦法去獲取的資源,它對比賽的勝負有很重要的影響。
  • 前「馬辦副秘書長」:嚴正警告民進黨不要無限上綱
    羅智強說,「我要嚴正警告民進黨,不要無限上綱你們自己為『威權』定義的『國家安全』。拿出鐵錚錚的證據,否則,崩潰的將不只是臺灣的民主。小心人民的怒火也將把民進黨一併焚去!」 新黨青年軍和白色正義聯盟下午號召支持者到「國安」站外聲援王炳忠、侯漢廷、林明正和陳斯俊等四人,痛批蔡當局是「綠色恐怖」復闢。
  • 離婚冷靜期將實施,俠客島:不必上綱上線到離婚自由層面
    增加一個冷靜期,可以給輕率話離的夫妻一個挽回婚姻或者反悔的機會。 總的來說,《民法典》規定的30天離婚冷靜期,只是在程序上讓協議離婚的時間長了一些,離婚的門檻並沒有提升。30天之後雙方仍然想離的,民政部門發證就是了,沒有哪個部門會攔著你。
  • 造假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事件,沒必要上綱上線,追究法律責任,就是一...
    其實,這就是一場鬧劇,一個熊孩子不知道出於什麼莫名其妙心理,造假忽悠父母,沒想到,父母相信了,要隆重慶祝,最後弄的滿城風雨,這件事也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尤其沒有必要上升到刑事責任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