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後浪》討論度挺高的,看得我真是莫名其妙,我點開看了十幾秒沒意思就關了。有的人會感動到,有的人不會,不愛看不看不就完了,沒逼著你必須看完再寫三千字感想啊。
結果我看到了一張這個。
一個視頻,至於嗎?
再一看,嗬,新京報都出來批了,「諂媚年輕人」、「爹味十足」、「前浪自嗨」、「韭菜自嗨」的帽子都扣上了,能讓新京報出來扣帽子,那這視頻肯定有過人之處,於是我仔仔細細把視頻看完了,看完之後更莫名其妙了,這就一個普通宣傳片而已啊?
說什麼「都是油膩中年在轉發」,我朋友圈裡還都是00後的學生在轉發呢,說這話的人有沒有想過,也許是你的圈子已經老朽到沒有年輕血液了,年輕人早就把你屏蔽了?
這視頻首先得分兩部分,文字部分和影像部分,我們先說文字部分。大概意思就是,我們那時候日子過得苦,你們生活條件好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了,中年人不要對年輕人上綱上線,說你們是垮掉的一代了,你們沒垮,你們很棒,弱小的人才喜歡嗶嗶賴賴嘲諷否定年輕人,強大的人才能發自內心的誇讚別人。好好浪吧,年輕人!
這就諂媚了?這這這,這到底怎麼了啊?
誇年輕人就是中年人諂媚,批評年輕人不行就是父權壓迫中年打壓;不被認可的時候說自己不被接納沒有人懂我,認可你了又來一句「誰稀罕那群油膩中年人的認可」;
觀眾老爺難伺候啊。
我挑幾個被攻擊的最多的部分。
有的人就說了,我沒錢啊,我沒法去旅遊啊,我沒法學外語啊。
我就想問問,你學了嗎?b站上那麼多健身視頻,你收藏了多少個,又打開了多少個?那麼多清華北大的名師文學課、北外成套成系統的小語種課,你學了嗎?連他媽吹嗩吶的視頻都有。
說什麼碎片化教學學了也沒用,這一節節的課,成套的單詞語法閱讀,這也是碎片嗎?你能在b站被一個《後浪》冒犯,也能在b站看點別的視頻吧?
你又說了,那很多落後地區的人就是學不到啊。我承認,中國的發展還是很不均衡,要讓所有人都達到學外語、旅遊的水平是很難的,但是起碼比以前好多了吧?起碼可以上學讀書、有各種補貼貸款助學金,不用一輩子呆在深山老林裡了吧?只要你肯上進,各種幫扶措施都能夠一夠,這不也是現代文明與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嗎?
你拿貧困戶和城市小資比(防槓聲明:本人非城市小資,本人是工作了四五年的堅定的無產階級群眾),再生出「這個國家不會好了」的嚎喪,自己喪就完事兒了,還去嘲笑積極向上的人是韭菜,是「何不食肉糜」,是「沒進社會的愣頭青」,你喪你有理,人家好好過日子的招你惹你了?
正是因為社會不公,階級鬥爭尚未成功,所以才更要努力奮鬥建設社會主義啊,躺床上嚎有用嗎?
這句話也老被槓,有人說,人與人的壁壘反而更堅固了,我沒有什麼愛好,也沒有什麼朋友,我更沒有選擇的權利,有選擇的權利的人都是富二代。
首先我們得清楚一個事:從來沒有一隻耳朵被一隻嘴巴真正地說服,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不可理解的,不要對此有不切實際的奢望。
而網絡上的吵架罵戰,反而正是壁壘被打破的結果,正是因為你聽到了他的聲音,才會產生認同或反對,可首先你得聽到啊!擱上個世紀,你能看到明星藝人專家教授工人農民學生社畜們都過著怎樣的生活,有怎樣的喜怒哀樂嗎?
只看到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反對者之間的互相攻擊,卻看不到其中也不乏惺惺相惜者、一見如故者;只看到意見不同就互相舉報的人,卻看不到意見相同的人因為一段交流就能達到互寄禮物的情誼,幾句暖心話就能溫暖一個輕生者的內心。這,不也是人與人的壁壘被打破的表現嗎?
還有這個交不到朋友,有的人就挺奇怪的,天天說自己沒朋友沒人約,真要你出門的時候又只想家裡蹲。真想交朋友的人早就出門當現充了,以前的人翻山越嶺都找不到說話的人,現在一上網各種愛好者陣營都劃分好了,你看準哪個,主動跟人聊聊不就完事兒了?
你只看到有的人朋友多,沒看到他花了多少時間,撒了多少網,被刪了多少次好友,被多少人鴿過。
還有這個選擇的權利也真是,說有選擇權利的人都是城市富二代,沒錢的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可我不是富二代,我也不是城市小資,我照樣有選擇的權利啊,儘管沒有別人那麼容易 ,可我依然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啊。
誠然,富人階級確實有更多的選擇,而階級這個東西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要想消滅階級,除非進入共產主義——所以我選擇建設社會主義,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就是我的選擇。天天嚎喪這個國家要完了,這個制度不行,沒有希望了,再努力也不過是個韭菜,你的生活就能變好嗎?那些壓迫你的階級就能自動消失嗎?無產階級去美國也就是個洋韭菜啊。
我很討厭「韭菜」這個詞,因為這個詞無限放大了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把人的一切主觀能動性都抹去了。我是人,我有尊嚴,我有腦子有雙手,為什麼要當韭菜?縮進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懷抱裡,能解決任何問題嗎?
同樣我也很討厭「認真你就輸了」這句話。認真不會輸,認真會贏,不認真才會輸。
或者你嚎喪就嚎喪唄,給別人扣帽子幹什麼?喪文化成了主流,積極樂觀就是被洗腦的韭菜愣頭青,這是什麼道理?陽間人能不能別老整陰間活兒。
跟父輩比,我們的選擇難道沒有變多嗎?五十年前有網紅電商嗎?那些被上流階級把控的地方確實難進,那隻看個人成績的地方,你也都把握住了嗎?b站多少up主也是做了四五年才火起來,其中不乏草根,沒有任何回報的那四五年,你能堅持下來嗎?
我堅持不了,我連公眾號都做不到固定更新,所以我掙不到錢啊,我認了,我就是鹹魚。
但是鹹魚不該去嘲笑奮鬥的人是韭菜吧?鹹魚不該做出一副看透世事的樣子說別人都是熱血小白痴吧?什麼叫爹味,這才叫爹味啊。
要麼見賢思齊去奮鬥,要麼快樂躺平做鹹魚,又不肯去奮鬥,又不甘當鹹魚,這很難辦啊。
總之就是喪,喪得連他人的積極上進都要被攻擊。青年節本來就是打雞血的日子,打打雞血怎麼了?浪國人總是能把除清明節之外的所有節日都過成墳頭嚎喪。
春節不讓笑——「他們那麼辛苦你怎麼還笑得出來啊!」
清明不讓哭——「連悲傷都是規定好的,都是作秀形式主義!」
青年節不讓正能量——「這東西就是毒雞湯騙小孩的,大家都是韭菜,誰信誰完蛋!」
難道人人都得在陰間過?沉溺在虛無不可知的深淵裡,一步一步滑進更深更看不到光的存在,這樣就好了?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這一段把浪國人的心都扎透啦。「爹味十足」、「諂媚年輕人」的抨擊也是從這來的。
特意把段落分了一下。
我們先看第一段,有什麼問題嗎?這是b站廣告片,人家誇誇up主專業認真,努力輸出,有什麼問題嗎?難道要說,這屆年輕人就是不行,是垮掉的一代,你們做的視頻爛透了,這樣才開心嗎?
第二段直接炸了浪國人老窩。「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很多浪國人對號入座,以為在說自己,「我批評政府是為了讓它更好,怎麼就成了弱小的人了?難道一定要唱讚歌才算內心強大?」
可是,人家說的是中年人自己啊。整篇文章,中心思想都在強調中年人不要居功自傲,不要總說「這屆年輕人不行」,不要總是諷刺否定年輕人的想法,不要總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對年輕人挑刺。
弱小的人,放在整篇稿子裡,指的就是那些天天說這屆年輕人不行的老東西,單拎出來可以泛指一切心胸狹隘、永遠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
我承認確實有些扎心,因為我也經常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但畢竟忠言逆耳,不是嗎?
這句怎麼就跟政治聯繫到一起了呢?
「後浪們沒有否定與嘲諷的權利」,那你現在不就在「否定與嘲諷」嗎?b站上「否定」這個《後浪》的視頻也有很多啊。
自媒體都快把後浪噴成翔了,這些自媒體也沒被封。現在批評後浪才是政治正確,敢說後浪好的都是貧窮的韭菜小粉紅或城市小資富二代,這還叫言論不自由?
浪國人均被害妄想,明明也沒少提意見。不能因為你的意見被人批評了,就埋怨自己沒有提意見的自由了吧?可是既然你有提意見的自由,別人也有對你的意見提意見的自由啊。你有批評別人的自由,別人也有批評你的批評的自由啊。
所以我就非常莫名其妙了,浪國人怎麼渾身g點,一個五四就這樣了,七一建黨八一建軍十一國慶,他們該怎麼過啊?
挺滑稽吧,明明是一個呼籲中年人不要對年輕人上綱上線的視頻,反而被年輕人上綱上線批了個體無完膚。
但是這些批評都是不對的嗎?不盡然。在由浪國人按慣例進行正能量PTSD表演時,沒成想歪打正著擦亮了階級鬥爭的火花。
接下來就是我要提到的影像部分了,視頻裡的年輕人,穿漢服、玩跳傘衝浪、坐大遊艇,被批評這是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脫離群眾,以及模糊階級意識。
這個批評有道理,也沒道理。
先說沒道理的部分。這就是一個b站宣傳片,b站就是二次元數碼動漫cos漢服攝影等起家的,它本來就是一個「小資」網站,所以放點數碼cos二次元啥的,不是很正常嗎?就像咖啡品牌拍宣傳片,肯定得拍都市小資們上下班的光景;化肥拍廣告,肯定得拍農家生活與農民。你說他們不能代表全體人,這不搞笑嗎,受眾不一樣啊。
其實b站的演講沒問題,視頻也沒問題,在五四這天發,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它不能代表年輕人,只能代表b站。換個六一兒童節也不至於這樣。
有道理是因為,確實,視頻展示的是需要一定經濟基礎的興趣,而如今90後普遍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對於階級有一定的焦慮。但很遺憾的是這種批評沒有深入下去:享樂主義的根源在哪裡?消費主義是誰在鼓吹?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教育資源私有化是誰在鼓動?公立醫院/公立學校和群眾的關係是誰在挑撥?房價是怎麼搞上去的,又是誰呼籲降下來?
你總要有個憤怒的對象,總得找出真正的敵人,對著虛空開槍是無法拯救自己的。
那麼真正的敵人是誰呢?建議閱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找找答案。在毛澤東選集的第一卷。
上遊的鬥爭已經激烈到逐漸在下遊顯露,在真正的共產社會到來之前,階級鬥爭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認清自己屁股坐哪,認清自己的敵人是誰,加油幹吧,世界不屬於那些自暴自棄者,是屬於迎難而上的人的。
最後,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臺詞。主角孟煩了是個很喪的年輕人,接連打了幾年敗仗後,他開始嘲笑理想、嘲笑鬥志、嘲笑別人的一本正經,他要努力做一個爛人。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學生,這學生沒打過仗,總渴望壯懷激烈,他說他要到江對岸去打遊擊,被孟煩了和團長一頓嘲笑,因為沒有人可以遊過怒江。
但是他真的遊過去了。
後來孟煩了對團長說,「人要想說清楚自個兒,首先心裡得有個信。他信什麼你信什麼啊,他信少年中國,他心裡自然就有一個少年中國;欲言國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你信什麼?」
遲來的青年節祝福,願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