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寒冷的冬夜,我們一起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12月9日晚,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式在成都廣播電視臺舉行。本屆詩歌周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作家、詩人李舫,是受邀參加本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嘉賓。但因臨時事務變動,未能前來。但是她依然高度關切著本屆詩歌周,發來她的長篇致辭,表達她對成都,對成都詩歌的滿滿祝福。
她首先提到,「第四屆的成都國際詩歌周,已經成為中外詩人溝通心意、切磋詩藝的重要平臺,碰撞思想、文明互鑑的文化事件,為無數熱愛詩歌、葆有詩心的人們帶來一場又一場歡聚的盛會。同時,成都國際詩歌周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感悟到成都這座城市的歷史與今天、人文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以及由此形成的優雅、包容、時尚、和諧的城市氣質。在這裡,我相信成都的魅力一定可以和詩人敏感的心靈共振耦合,碰撞出繽紛的詩意和多彩的詩行。」
李舫(郭紅松繪)
「成都萬事好」,杜甫在詩中這樣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也興奮地吟詠。李舫深情表達了她對成都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和熱愛,「三千年來,成都就像一個碩大的肺葉,吐故納新,極大地彰顯了一個世界文化名城的全部功能。對穿行在這座都市的人們來說,城市的小巷與茶館、青石板,望不到盡頭的天府之國的沃土,構成了一種閒適、平緩、雅致的生活品格。從古至今,成都的「詩國」之譽深入人心。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鬱的文化氣息,不是鑽入歷史的故紙堆,而是高調融入日常生活。考究當代詩壇和文壇,我們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詩歌是成都的一張名片。成都是屬於詩歌的,是無數詩人的精神遠方。詩歌是這座城市獨特的語言,也隱喻著成都人詩意的生活方式。」
李舫還發揮她強大的知識儲備,梳理了成都與詩歌交融的悠久歷史,「古詩人皆入蜀,入蜀必然入成都。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大都曾在成都留下過足跡,並由此誕生出傳誦後世的名詩名句。」她從杜甫的《成都府》談到唐詩人張籍的《送客遊蜀》,談到柳永的《一寸金·井絡天開》,範成大的《念奴嬌》,陸遊的《漢宮春》《風入松》《成都行》,再談到抗戰八年,長期流寓四川的茅盾、葉聖陶、朱自清、老舍、張恨水、曹禺、吳祖光等,留下了輝煌的成都篇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都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詩人、作家的棲居地,成為文學家精神上的故鄉。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成都一直是一個在文學史上從未有過低落、衰竭,卻一直保持在高峰姿態的城市,這是文化的奇蹟。以成都和重慶兩地為中心的巴蜀詩人群體是中國現代詩歌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歷史上的意義,與首都北京的詩人群體不相上下。直到今天,中國詩壇最活躍、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也有不少出自成都。這座詩意盎然的城市始終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重鎮。是這些如璀璨星河般閃耀的詩人們成就了文學的盛大,締造了一個文學的成都。」
2020年歲末,以詩歌的名義相聚,更增添了特殊的意義。李舫說,「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了世界,在今天,我們更需要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溝通、互鑑,以消除偏見和隔閡,凝聚共識與信心。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情感的藝術、思想的藝術、心靈的藝術,它可以調動起人類的普遍情感,它訴諸於我們共通的精神世界,它遊走於無數敏感而豐富的心靈之間,以語言的形式讓我們緊密相擁。儘管文字相異、語言有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詩人們,依然可以在詩神的羽翼下分享靈感的火花和表達的喜悅,這正是詩歌的意義、文學的意義,也是國際詩歌節一直秉持開放、尊重、包容、理解、共享原則的原因所在。」
在文章最後,李舫提到,她十分推崇北宋大儒張載的一句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句話極其簡約地用八個字深刻闡明了人己關係和人物關係的應然境況,提醒我們對他人均應像兄弟一樣去對待,對萬物也應像對人一樣去關愛,這正是中華文明的智慧。張載出生於公元1020年,距今整整一千年,千年後的我們如何築牢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我想詩歌和文學可以發揮它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