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 杜牧《秋夕》
七夕不是並不是古代的情人節,杜牧《七夕》始終沒有談及有關情愛的事情。而白居易在《七夕》中寫道「憶得少年長乞巧,竹竿頭上願絲多」,說明七夕原本更多是乞巧。但是現代中國的商業社會有一個極強的能力,就是無論過什麼節,最後的結果都是促進消費的情人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變成現在男女的「人約黃昏後」,那原本的人約黃昏後是什麼時間呢?元宵節,元宵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還是中國古代一年中最重要的相親大會,官方欽定情人節。
女拜織女願心靈手巧,男拜魁星求金榜題名
七夕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當中,主要有兩個儀式,一個是針對女子的「乞巧」,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實為鬥巧「選秀」。姑娘們先要織女星跪拜祈禱,求織女保佑。然後就開始比賽,看誰最快能把絲線穿過七根針,獲勝者就是巧女了,穿針引線技能嫻熟,在明清之後不流行穿針了,開始往水面投針,看誰的針能浮在水面,誰就是當期巧女。男子不拜織女也不拜牛郎,拜的是北鬥七星中的第一顆星星——魁星,魁星被認為是主掌文章興衰的神,他的生日就是七月七日,所以文人就在這一天統一給魁星過生日,祈禱自己一舉奪魁,金榜題名高中狀元。這就是七夕,不是情人節,是對個人未來更好地期待。
花市燈如晝的元宵節
元宵,又稱上元節,人日,元夕。對應七月15的中元節,是以人為核心的節日。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講的就是歐陽修回憶去年元宵節與姑娘相約看花燈,然後今年卻只能懷念的故事。
這是因為古代,因為禮教或者成為習俗等原因,有地位的地主士紳不會輕易讓自家女子拋頭露面,叫做待字閨中,除了父兄之外,和其他男子見面的機會非常少,只有在元宵節的時候才有機會讓更多的未婚男女在公開場合見面。元宵節有花燈遊行的習俗,從秦朝開始說金吾不禁,就是專指元宵節前後一天都不宵禁,金吾衛士不禁止行人在城市遊蕩,所以才會出現全家出遊的賞花燈的狀況,所以慢慢的演變成為相親大會,在唐宋之時達到頂峰。
像戲曲中的落難秀才中狀元,私定終身後花園,屬於勞動人民的良好願望,中國歷史上500多位狀元,好像沒有一個落難的,只有中進士之後的榜下捉婿。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對望
因為禮教因素,女子平常難以外出,但是元宵節,有花燈展覽,街上猜燈謎,做糖人,更重小吃。這時才允許家長小姐、太太們出來轉悠一下。不僅僅看街上的燈,還有街上的人。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講的元宵節期間,兩本已經交換了庚帖的人,藉助元宵節的契機先去看一眼的事情。開始先大量寫了元夕節日的熱鬧,然後自己在尋尋覓覓,看著街上人流如織的想去找一個人,一直找不到,非常緊張。最後一回頭,看到在燈火稀落的角落裡面找到那個人,欣喜萬分。
古時婚姻大多盲婚啞嫁,無法預料自己婚姻對象,但是元宵節就是露出來的小漏洞,可以藉助元宵節出門的機會,看看自己未來的結婚對象是什麼樣子。在元宵節時候的城隍廟的廟會應該是最熱鬧的,雜耍,小吃,手工藝人的大日子。
同樣,因為對傳統年節的重視,春節之際,趕考以及遊學的青年才俊們,都在家中。等到正月十五,一年的重要的祭祀走訪等活動也結束了,這時的重點就是解決個人生活問題了。這時官媒代表-縣太爺(縣太爺是當地最大的媒婆,做媒是他的工作之一)為了人丁興旺,就主持花燈遊會,給男男女女創造一個見面的機會了,平時在深閨之中不能見面,獲得官方允許,可以遊街嬉戲。
所以,元宵節是給以前已經定親、或者沒有定親但又不能見面的男女一個可以見面的機會,由縣官組織的全縣範圍內的相親大會,這個才是我國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