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啃老」:是父母,還是制度需要祖輩

2021-02-19 安邦智庫



來源 |   澎湃新聞網 2018年10月24日

來源 |   唐曉菁

十多年前,日本學者落合惠美子曾經感慨:在中國,撫育幼兒的工作並沒有全都集中在母親一個人身上,這讓日本女性非常羨慕。確實,近些年來雖然全職母親的人數在增多,但大多數的女性即便在孩子年幼的幾年裡也沒有停止工作。而祖輩的全力支持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根據復旦大學團隊前幾年的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的中國城市夫婦需要依靠父母幫助照料幼兒,而將近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家庭更是由祖輩作為主要照顧者。


「中國式」隔代撫育:顛倒的角色


為了迎接孫女的出生,蔣阿姨在媳婦懷孕時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她說:「想來想去,總歸帶孫女重要。他們兩個年輕的,不能指望的,自己都照顧不過來。」 蔣阿姨在單位裡雖然級別不高,但也是個辦公室管理人員。她時髦、愛打扮,喜歡旅遊、熱愛文藝。年輕時的理想是做演員,如今也是小區裡的文藝骨幹。但自從孫女出生後,蔣阿姨就開始淡出各種文娛活動。白天兒子兒媳、丈夫都上班去了,她獨自照料寶寶:餵奶、哄睡、換尿布、洗澡、陪玩……還要準備一家人的晚餐。夜裡,陪睡的任務又落在蔣阿姨身上。「整天好像陀螺一樣……生病了也必須挺著」。回憶起那幾年,蔣阿姨用了「苦不堪言」一詞。

中國祖輩對幼兒撫育的高度參與被稱為「中國式隔代撫育」或者「中國式啃老」。這種撫育模式之所以受到許多批評,是因為其既不符合西方式「個體獨立」的文化規範,也不同於傳統孝道文化下「反饋模式」。年輕父母被認為在必要的撫育職責中缺位。

首先,與西方個體主義社會中由父母承擔主要撫育職責,祖輩僅有限參與的情況不同,中國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高強度、密集性地照料孫輩。尤其在需要大量生理性照料的幼兒時期,常常作為撫育的主要承擔者。「密集母職」(intensify motherhood)是海斯(Hays)在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的年輕母親後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社會將母親定義為理想照料者,以至於母親必須以孩子的身心發展為人生目標,全方位投入幼兒的照顧,放棄自己的需要。實際上,如今中國的祖輩也扮演著這樣一種自我犧牲型的密集照料者角色。為了支持子代的工作,他們必須承擔起繁重的照料責任。不少祖輩甚至還需要學習科學育兒、快樂育兒的新理念,以跟上當代社會對養育孩子的要求。

在強調「個體自決」的文化中,撫育子女不僅是成年人的法定責任與權利,也被認為是促進成年人人格成熟的一段人生經歷。不同於傳統社會的看法,「為人父母」(「parenthood」)被認為是一系列心理與情感發展的過程,有待在實踐中建構與完成。換言之,親子之間的深厚情感與親密關係是在成人回應幼兒日常性生理、情感需求的互動關係中形成的,而非基於血緣的先賦性關係。從這一視角來看,年輕人在 「啃老」的同時,也放棄了在「做父母」的實踐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與緊密親子關係的機會。因此,無論是從倫理方面的責任與義務擔當來看,還是從個人成長與親子關係構建的角度,他們都被認為是「不成熟的個體」。

其次,不同於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觀念,祖輩撫育模式表現出祖輩的弱勢地位。從經濟角度來看,他們的付出與獲得往往是不對等的。學界將這種家庭關係形象地表述為「眼淚向下流」。也就是祖輩在撫育孫輩的過程中付出大量的時間、體力、精力、金錢,損耗了他們的健康、生活質量以及本可以為自己養老的各種資源。不少老人還承受著很強的精神壓力。有的學者將之稱為老年父母的「保姆化」。

父母缺席還是制度缺席?

近些年來,西方心理學的普及化與傳統文化的復興強化了以上兩方面對年輕父母的負面看法。不過,從個體道德與心理出發的視角遮蔽了更重要的制度背景。實際上,縱觀西方與其他一些現代化國家的家庭變遷史,「個人成長」都與國家設定的相關家庭制度有關。

美國社會學家塔爾克特·帕森斯認為,「夫婦家庭」,即與雙方父母分開居住,並在經濟上完全獨立的核心家庭,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追溯其起源,夫婦家庭之所以能夠獨立,與工業化之後國家提供的支持有關。如在工業化早期,「家庭工資」(即男性的工資被設定在能夠維持一個家庭支出的水平)對年輕夫婦從大家庭從解放出來起到重要作用。

根據日本學者武川正吾的分析,現代國家主要通過再分配(redistribution)政策與「社會規制」(social regulation)對核心家庭提供支持,使之能夠實現獨立的居住、撫育與日常生活。前者指國家的轉移支付,包括家庭津貼/牛奶金、以家庭為基礎的減稅等具體政策。後者則包括對勞動力市場的規制政策(如勞動時間、最低工資)、住房市場的規制政策(房租的管制、對租房權利的保護)等等,目的在於保護個人的尊嚴和自主性,限制市場對勞動者健康與生活權利的侵佔。而這裡的生活權利,就包括家庭生活權利。

在傳統社會,孝道、孝行也並非脫離於社會制度的純粹道德行為,而是與當時的家族制度、家產制度,以及繼承法不可分割。按中國傳統的家庭制度,家庭財產的不可分割以及家長對家庭共同財產的支配權,構成了家長權與孝行倫理的制度保證。但是,這樣一種家庭制度在中國集體化時期已經被打擊、取消。作為傳統家庭制度、家產制度之基礎的家庭生產功能已經喪失。因此,正如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經濟與社會政策系教授陳映芳所說,「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與子女的贍養義務相對應的是沒有家庭財產保障和國民社會福利支持的老人對於子女贍養的被動依存。」

從年輕父母的角度來看,自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國公共託育制度瓦解後,國家的「再分配」與「規制」角色均處於缺位狀態,這導致核心家庭撫育功能的不足。


首先,在託幼機制撤離的背景下,政府也未出臺母親/父親的育嬰假(「全面二孩」後,大部分省份將產假由128天延長至158天)以及其他以減稅、家庭補貼等形式提供的公共支持。同時,資本對勞動力的過度商品化未得到有效規制。「養家工資」的概念並未出現,多於大多數城市家庭而言,單份工資難以承擔小家庭的生活成本。正如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寧所指出的,當今的城市居民處於一種勞動力再生產成本的飆升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脫節的處境中。這也是許多家庭在理性思考後,由祖輩擔當照料、撫育職責的原因。

其次,工作侵佔、擠壓家庭生活時間的現象嚴重。八小時的工作時間規定形同虛設。日趨激烈的競爭使得「過勞」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另外,性別、年齡歧視的問題也普遍存在。職場中存在對「潛在母親」、產後母親嚴重的排斥與歧視。一旦復職,女性必須加入到高度競爭的男性化職場體制之中。

也就是說,在當前的福利制度與勞動制度中,家庭生活權利的概念、核心家庭撫育兒童的問題並沒有被考慮入內。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Ulrich Beck)曾批評資本主義職場文化,「這樣的一套勞動制度是為一個沒有撫育責任的個體、一個沒有兒童的社會所設計的。」當然,在中國,在上述制度下由於大多數家庭的夫妻雙方必須共同養家,又同時處於排擠私人生活的職場之中,年輕夫妻對上一代父母的育兒依賴也就成為制度的應有之義。

隔代撫育為何被兩代人所接受?

隔代撫育之所以能夠普遍存在與上世紀70年代末出臺獨生子女政策後形成的「雙獨」家庭結構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大多數上一代父母之所以願意提供支持,除了迫於無法看著子女焦頭爛額而不出手相助的親情、道德壓力外,也與他們自身的養老需求以及對子女的一體化情感有關。一些研究發現,上一代父母為子女取得事業或者家庭生活的成功而付出努力,以期獲得情感與大家庭共同利益上的回饋。

從成年子女的角度來看,與西方國家的情況不同,中國「80後」的獨生子女一代基本上在一個被「高度角色化」的社會環境中長大。在城市中,無論男女,其首要任務是成為學業出色的「好孩子」,繼而成為找到好工作、實現向上流動的「人才」。而不是根據個體化文化規範的要求,成為獨立自主、過好自己生活的個體。正因為如此,這一代年輕人在獨立生活方面缺乏鍛鍊與準備,習慣於依賴父母。而在長期的依賴過程中,「親子一體化」的情感也被不少年輕人所內化。即便他們已經結婚、生育,仍然習慣於在家庭中扮演孩子化的角色,並回應父母在情感、生活方面的期待。正是這樣一種相互依賴的生活共同體與情感關係,構成了許多家庭中兩代人和諧共處的基礎。同時,代際之間的情感互賴關係也往往有助於化解、減輕因為育兒理念不同而可能發生的摩擦與衝突。

張可一家就屬於這種情況。張可的婆婆長期以來高度承擔撫育職責,張可多次提到:「婆婆很給力的」。她時常因為工作需要而出差,這時婆婆不僅要承擔家務,而且要替補張可接送孫女往返興趣班。但婆婆並沒有怨言,反而對兒子兒媳高度理解。張可常常把一些工作上的事與婆婆溝通。每逢節假日,一家五口一起出國旅遊。張可在備忘錄上記上公婆的生日,每年為他們買禮物、慶祝。公公雖然不住在張可家裡,但也十分支持婆婆長期照料孫女。張可並非贊同婆婆所有的育兒方式,但在長期的依賴關係中,她認同婆婆在家務事上比她強,也習慣於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生活。

事實上,在許多家庭中,恰恰是子代對於父母在物質、情感或者精神上的回饋,才維繫了這樣一種祖父母高度投入的撫育模式。

問題與困境

在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兩代人能夠在利益、情感與生活期待上取得共識與相互認同變得越來越難。相對於老年人,年輕一代更加快速地接受自由主義、個體主義的文化規範。對為人父母的角色、撫育幼兒的方式也有更新、更現代的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認同與情感結構未必符合上一代父母的期待。

尤其是,照料幼兒不同於其他家務勞動,也不同於一次性完成的購房行為,是一項持續的、日常性的基於愛的「情感勞動」。因此,當祖輩高度擔當責任時,兩代人之間的情感互融、相互接納與理解更為重要。而當雙方在價值觀、生活目標,或者對親密關係的理解、撫育責任的分配發生根本性分歧時,就會因為情感不能互融而產生「被綁在一起」的感受。這時,家庭中的撫育氛圍會變得生硬,易於由具體瑣事引發矛盾衝突與親情危機。上一代父母可能從理性出發,發出「帶孩子不是我們的責任」的抗議,或者在衝突之後退出照料。年輕一代則不可避免地在現實撫育需求、價值取向與親情、孝道文化之間顧此失彼。

此外,在制度化代際互賴的關係結構中,除了情感與價值回饋,擁有經濟、社會或者健康資源的多少也決定了父母或者子女一方的付出或者回饋能力,進而影響代際關係的協商空間與雙方的道德感受。從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處境來看,對於中產及以下階層的家庭而言,上一代父母在支持買房、育兒的過程中,自身的養老資源已經普遍處於透支狀況。這加重了子代的道德壓力。而在如今日益緊迫的生活壓力與激烈競爭環境中,年輕一代對父母的成功期待,甚至於養老期待進行回饋的能力都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在這種情形下,高度不平衡的付出與獲得關係會造成代際之間的不公平、不道德感。

綜上,筆者認為有必要將隔代撫育問題放在國家、家庭與個人的關係結構中分析。由於家庭權利在社會制度中的缺位,家庭在其資源被擠壓、變得日益脆弱的情況下,兩代人之間進行互助團結,以完成基本的育兒功能。在此背景下,傳統的代際責任倫理與情感互賴關係被激發與強化。但同時,兩代人之間也形成了代際矛盾與衝突的結構性可能性,以及正在發生或者可預期的道德倫理困境與親情危機。

在這一視角下,無論是「家庭美德」的傳統道德規訓,還是從心理學角度為個人開出的藥方,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亟待改變的是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弱勢處境。在家庭已喪失其傳統的生產與福利功能的情況下,國家有責任為家庭實現其基本功能提供國民福利支持,從而減輕家庭的重負,為處於各種道德、親情危機中的代際關係鬆綁。

推薦閱讀

1、理解中國股市,須看「穩健派」 安邦智庫對「政策穩定」的追蹤研究

2、國資入主民資後,公司治理發生怎樣變化?

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何讓民眾受益?

4、個稅專項扣除更有深意

請點讚或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關注「安邦智庫(abzx1993)」

一起用智慧推動社會進步

www.anbound.com.cn

相關焦點

  • 33歲女大學生畢業後啃老10年:父母的打擊教育,剪斷了孩子的翅膀
    央視《心理訪談》的一期節目"啃老十年的背後"播出後,引發網友關於33歲女大學生畢業後啃老行為的大討論。這個無業女青年名叫範成金,畢業之後沒有找到工作,10年以來一直依靠父母生活。一旦父母責罵她不出去工作,她就是直接懟回去,啃老啃得理直氣壯。
  • 子女成家後組團「啃老」,七旬父母委屈大哭:我真沒錢了,求放過
    但兩個子女成家後組團啃老,這一啃就是幾十年,再殷實的家底都會被掏空。張大爺和老伴晚年過得悽慘,養子女不防老反被啃老,委屈的大哭道:我是真沒錢,求放過。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過於寵溺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慣著,讓孩子內心形成了不努力也可以獲取的心態。如果父母能夠在小時候就教會孩子獨立自主,凡事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取,長大之後孩子能獨當一面時,不用啃老反而還能接濟父母。
  • 33歲女啃老10年,還天天和父母吵架,到底是養廢了還是不出息
    當媽有點歪,育兒非常正(文|歪媽)33歲女子,自大學畢業後就沒有正經上班,在家啃老10年,還天天跟父母吵架、氣得母親哭了無數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33歲女子啃老10年覺得理所應當!2018年,央視的《心理訪談》有一期節目讓人印象深刻:一女子從節目開始到結束都沒有停過吼父母,聲音大到嚇人,語氣裡滿滿的是對母親的指責和出言不遜,媽媽被氣到痛哭。據了解,這位女士姓範,她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出去工作受挫,覺得自己沒法適應,於是就回到家裡安心過上了「啃老」的生活。
  • 33歲女大學生啃老十年,哭訴:父母折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翱翔
    說到啃老,不管是父母輩的人還是年輕一輩的人,都很唾棄這種行為。父母養大一個孩子,最後不僅沒能迎來幸福晚年,還背負了一個「巨嬰」的負擔,著實讓人生氣。33歲女大學生啃老十年,稱父母欠我一個道歉央視出品的《心理訪談》曾經有過這麼一個節目,說的是一位在家啃老10年的女大學生範成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範成金23歲大學畢業,出去工作過幾個月,後來因為性格原因辭職回家,一待就是10年。這10年裡,她都沒有經濟來源,依靠啃老過日子。
  • 「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子女理直氣壯啃老多年,父母依舊任勞任怨
    文/依肯的爸爸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事,通常家長會把孩子養育成年,就會逐漸放手,而有些心疼孩子的家長,會在孩子成年後依舊插足孩子的生活,因為有些子女成年後甚至成家立業了依舊靠著父母生活,這種現象就被稱之為「啃老」。
  • 「新型啃老」正在啃掉父母的棺材本,父母毫無察覺,反誇孩子孝順
    編輯:貝貝豆審核:貝貝豆說起啃老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一些本有自理能力的成年「巨嬰」,不願受苦工作,宅在家中啃食父母退休老本的一類人。,作為媽媽,張阿姨知道懷孕生娃的辛苦,作為母親的張阿姨心疼女兒懷孕辛苦,還是特意到外地幫助女兒,好不容易等到女兒順利生產,女兒又懇求張阿姨替自己照顧一段時間孩子,可沒成想這一照顧就是三年。
  • 33歲女大學生不找工作,在家啃老十年,啃老理由令人無語
    父母對孩子都有美好的期望,內心都想孩子長大後可以出人頭地,能有一番作為,即便沒有大作為,踏實努力去找一份工作,照顧自己應該是最起碼的。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孩子,非但沒有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反而理直氣壯在家啃老十年,這讓年邁的父母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自己的孩子,不養又有什麼辦法呢?
  • 你這不叫孝順,是「啃老」,很多年輕人樂在其中卻渾然不知
    想要了解育兒經驗、育兒故事、育兒趣事等,請第一時間關注我!引言現在的社會,家裡孩子少,尤其是前些年,計劃生育政策要求一家只能要一個孩子,於是這個孩子成了家長的寶貝,從小就對孩子呵護有加,導致孩子認為享受父母帶來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而父母也是心甘情願為孩子付出,直到孩子長大後,啃老現象開始變得越來越常見,年輕人啃老也是心安理得。
  • 沒有無緣無故的「啃老」,晚年還在被壓榨的父母,早該想到這一點
    聽完同事的講述,大家一致認為,這個男生之所以會啃老這麼多年,最後還觸犯了法律,其實他的父母有很大的責任。其實不只是像這樣極端的例子,很多人成為啃老族的原因其實都和父母從小的教育有關係。晚年生活慘澹,恨孩子不成器要啃老,卻不知道很多事情其實早就埋下了隱患,錯誤不全在孩子身上。
  • 一種「新型啃老」正在蔓延,老人身心俱疲,年輕子女卻還不自知
    文 | 閩南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在生活中,相信許多人對於「啃老族」這個群體都是非常嗤之以鼻的,認為這些人明明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卻還是需要依靠父母生活但是,近些年來,有一種「新型啃老」正在蔓延,讓老人們身心俱疲,這種「啃老」甚至比普通的「啃老」更可怕,但是年輕子女卻都還不自知。案例徐阿姨和黃阿姨是相處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她們倆的家庭非常的相似,都有一個4歲的孫子,而且孫子平時也都是她們照顧。
  • 年輕人「新型啃老」正流行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養娃的主力軍從爸媽變成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些老家人既出錢又出力地給兒子、女兒帶孩子,到最後還落不到一句好話。
  • 「啃老」又出新花樣?每周被啃一次,老人無奈:別拿孫子打親情牌
    啃老,指的是兒子女兒長大成年以後,不依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而是在家不工作,生活花銷全部來源於已經年邁的父母。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啃老有了新花樣,比如「新型啃老」,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自己不聞不問,不給育兒費的同時還嫌棄老人帶娃不夠好。
  • 普法微課堂 | 「隱形啃老」,法院判決這對夫妻搬離父母的家
    此時,老張夫婦71歲了,體檢的時候,一個被查出心臟病加重,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一個被查出腰椎、頸椎有問題,已經導致單側手腳麻痺,雙雙被建議住院治療、出院靜養。在此情況下,老張夫婦便想分開居住,可兒子、兒媳覺得住一起,能「相互照應」,此事便不了了之。又幾年過去了,兒子、兒媳的工作越來越忙,涵涵也迎來了叛逆期。
  • 父母總把這些話掛嘴邊,兒子將來多半會啃老,不想受罪就快別說了
    文|好孕姐在近年的家庭劇中,只要是涉及親子關係的,那就肯定會有「啃老」式人物的出現。尤其是家裡面有兩三個孩子的,為了對比,就肯定會有優秀能幹的孩子,和沒什麼出息,總賴在父母身上的孩子。那怎麼避免孩子將來成為新一代「啃老族」呢,其實就在於父母平時的教育中。通過對周圍家庭的觀察,發現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把這些話掛嘴邊,兒子將來多半會啃老,不想受罪就快別說了。「爸媽掙的錢,將來都是你的」記得去年的暑假,正上大學的小表弟決定去兼職賺錢,當時我很疑惑,才大二,怎麼這麼著急。
  • 「隱形啃老」,法院判決這對夫妻搬離父母的家!
    「隱形啃老」,法院判決這對夫妻搬離父母的家!帶著一紙勝訴判決,頭髮花白的老張夫婦相互攙扶著蹣跚走出北京市海澱區法院(下稱海澱法院),而他們的兒子小張、兒媳曉希呆呆地望著父母遠去的身影,難以相信父母真的選擇用訴訟的方式將自己趕出「家門」。
  • 不嫁不娶,孩子隨父姓又隨母姓,兩頭婚是雙頭啃老還是兩全之策?
    有些家庭第一個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要看各自的經濟實力,誰經濟實力強,第一個孩子跟誰姓。此外,男方照顧隨父姓的孩子,女方家庭照顧隨母姓的孩子,孩子稱呼外公外婆為爺爺奶奶,再沒外公外婆一說。兩頭婚是雙頭啃老還是兩全之策?我個人認為是兩全之策。看了不少江浙網友的評論,發現實行兩頭婚的家庭大多經濟條件都比較好,而且都是獨生子女。
  • 年輕人打工存不到錢,父母還要被啃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所致?
    然而,在這樣一種寧靜的休息中,農村開始出現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年紀大的還是努力工作,而那些年輕人反而變得不願意工作,這是什麼原因? 在這個時代,對老一輩人來說再好不過了。幾乎每個村莊都有一條平坦寬闊的道路,在家居用品方面,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彩電、冰箱、洗衣機、寬帶等設施,毫不誇張地說,現在農村已經不比城鎮差了。
  • 悅寶園:科學育兒才是對寶寶最好的成長
    在各種社會壓力上,祖輩代替年輕父母帶孩子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但從生理和心理角度看,孩子的成長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誰陪伴他們一起長大尤為重要。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祖輩可以協助年輕的父母承擔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父母不能失去在家庭中教育的主導作用。
  • 「年輕人啃老是正確的」,知乎熱議揭露啃老真相,事實很扎心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無恥行為,就好像是一條蛀蟲,只會趴在父母的身上吸他們的血。他們對於父母從來就沒有感恩,反而不給錢就要打要罵,有些人甚至還要殺害親生父母。第二種看法,認為啃老無奈。也有一群網友理智地分析說,當代人啃老著實是因為無奈,就算是大學畢業後,也沒那麼容易找到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大城市中一邊打著零工,一邊四處去求職,甚至還經常需要父母來資助自己的生活,著實有些尷尬。
  • 一種「新型不孝」已經形成,比啃老更傷父母,很多年輕人不以為意
    父母都希望子女長大以後孝順自己,甚至是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就問孩子,將來父母不能動了,你會不會孝順父母?這個時候孩子還什麼都不懂,他喜歡父母,自然是順著父母的話說。可是等到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卻會有一部分淪為「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