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男神王一博又被拍到「超萌」的一幕,只見他非常專注地盯著自己的手指,然後將手指塞進嘴裡,認真地啃起了手指甲。由於不止一次被抓拍「現形」,疫情期間粉絲都為他操碎了「博崽崽,別再啃指甲了喲!」
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小孩啥啥都愛往放嘴裡啃,尤其是啃指甲、吮吸手指又順手,一般家長也沒當成多大個事兒。最多看見了家長就吵二句,象徵性地制止一下,有的家長甚至覺得孩子小,啃手指萌態可掬,挺好玩的。可是,這次疫情期間,由於全民都提高了講究衛生的意識,這才有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居然都成習慣性啃指甲,這下子家長可真著急了。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究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有啃指甲的行為?
首先,我們通過「口欲期」這個概念切入,來了解對於寶寶啃手指,早期的要寶寶啃是為了後來寶寶的不肯,這中間有啥科學道理。
「口欲期」事實上就是指大概2歲前的寶寶,處於完全不自立的狀態,可以說基本沒有行動能力,飢餓或者喜怒哀樂都是通過口,以哭叫或者咬的方式表達。口成了嬰幼兒這個時段的生活和興趣的中心點。大家一定記得《爸爸去哪兒》裡可愛的小甜馨兒,她就總愛抱著腳,滋滋有味兒地啃腳趾頭。
其實,差不多三個月大的時候,寶寶能自己吃手,並且手和口協調得很好,家長這時應該感到高興才對。
大概4個月開始長牙到一歲這個時間段寶寶處於口腔敏感期高峰,手口配合更精準、自如。口腔探索欲更強,啃手指或玩具更頻繁,家長在這時不要盲目阻止,而是積極配合,鼓勵寶寶去嘗試。否則,會適得其反延長他的口腔敏感期,引發心理問題,很可能會導致今後啃指甲的癖好。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能聽懂話,肢體也更自主,家長就要設法在寶寶2歲之前就逐步使其脫離口欲期。可以給孩子講道理、可以用替代品等方法,如果能順利過渡口腔敏感期,寶寶以後就不會再樂於吃手,更不會啃指甲。
其次,就是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如果一直還是對吃手指樂此不疲,那就要考慮醫生坦言的二種結局了,也就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因素。要去從中認真查找原因了。
1.身體硬體出問題:據醫學研究可能是孩子體內微量元素鋅不足,也可能是體內有蛔蟲等因素。這種情況下,孩子常常還會有啃食衣服、紙、橡皮等物件的現象。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家長疏忽,孩子總是會指甲過長,得不到及時修剪。
2.心理軟體有故障:也許是口欲期沒能順利過渡,遺留的不安全感、欠缺感或者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退行心理作祟;也許是出現焦慮、緊張、恐懼、害羞、無聊等情緒時不由自主地啃食指甲,以達到緩解、安撫、轉移的效果。其實,我們常常也有同感遇到尷尬局面時,摳鼻子,扒拉扣子等行為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最後,我們找準了根源,當然就要及時採取對症下藥的措施,幫助孩子早日戒掉啃食指甲的毛病。
那麼,父母具體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戒掉繼續啃指甲的行為呢?
第一,弄清楚孩子啃指甲的真正原因的過程最好是家長悄無聲息地進行,因為在孩子面前強調反而無形中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強化,進而刺激加重孩子啃指甲的行為。
如果查明是身體的原因就立馬採取針對性的的措施,自然就會很快化解。
如果是心理因素那就要認真分析,且需要一個調理的過程。
當然對於必須求助於心理醫生的情況下(如有的是抑鬱症早期表現),家長就要盡力配合醫生,悉心地引導孩子,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儘早扭轉局面。
第二,根除啃指甲的心理因素。
1.給孩子普及啃指甲的壞處,如指甲裡的細菌、變形的指甲、因啃指甲而變形的牙齒等。最好不要幹講理論,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講。如孩子有啃指甲行為時,或者指甲已經出現殘缺時,就讓孩子看看相關的動畫片、宣傳片。有條件也可以孩子觀察顯微鏡下指甲裡的細菌等,使孩子有充分的感性認知。
2.不要訓斥、打罵孩子,引起孩子逆反心理更不好辦,家長要學會巧妙轉移注意力。如和寶寶牽手,及時遞上孩子最愛的玩具,和寶寶一起做手工活動等,總之,不讓寶寶的手閒著。家長要注意堅持,據研究21天可以養成一習慣。也就是說堅持一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徹底忘掉啃指甲的事兒。
3.深度矯正。這就要求家長仔細觀察,回顧、分析,找出啃指甲的根源,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據說王一博喜歡啃指甲是他13歲時出國留學落下的毛病,因為那時年紀太小心理常常會惶恐不安。像這種情況隨著他回國後生活環境的改善,小有成就的事業帶來的自信心的加強,再加上自己的決心和親朋好友的實時提醒、幹涉,應該會慢慢戒掉。
但是這種壞習慣是年齡越大改起來越難,所以要早發現早戒除。
又如對於害羞的孩子,家長就要抓住孩子的長項,時常表揚、鼓勵孩子。如假裝不懂向孩子求教,要孩子大聲講給自己聽;親朋好友聚會時要孩子展示自己的技藝;或者通過參加相關比賽獲得獎勵等方式方法,使孩子變得大氣、從容。漸漸地,啃指甲這個不雅的小動作不知覺中就被徹底丟棄啦。
第三.不妨試試房間的小竅門。對於不同年齡段有些妙招還真的管用。
譬如4歲左右的孩子,自制力有限可以給其指甲上塗上苦瓜汁或者其他孩子討厭的味道。不建議辣椒水、風油精之類會傷到孩子眼睛,加劇孩子恐慌情緒。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美甲的辦法,給指甲畫上精美的圖案、或者孩子感興趣的卡通圖案、幾何體等,或者戴上護手手套。讓孩子非常珍愛自己的指甲。
再大一點兒的孩子孩子可以教會孩子自己修剪指甲,給其講解護甲常識。訓練孩子自律及更多的正向樂趣,培養孩子陽光、活潑、開朗的性情。
看來這小小習慣裡面還真是大有文章呢!不過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小動作都很正常,家長也不必要驚慌失措、如臨大敵。只需冷靜下來,好好具體分析,儘快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耐心陪伴,及時巧妙地督導,可塑性很強的孩童階段是會很快回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