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
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
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那麼是枝裕和獨特的電影風格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①是枝裕和早年拍攝紀錄片與真人秀的經歷,讓他對長鏡頭的記錄方式以及人性的隱藏格外敏感
1987年枝枝裕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之後,就職於一家電視製作公司。在1993年,他就執導了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有些人說,要了解一個導演的電影風格,最好就要去了解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比如,拍攝出《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等一系列燒腦叫座的神片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大家追溯起他的電影風格時,都會拿他早年的教育說事。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這種反叛、裂痕、突破就是在與傳統的刻板教育較勁。另外,作為一名優秀的工科生,克里斯多福·諾蘭當然也發揚了這個優點,那就是在他的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他對複雜世界、對物理數學等等做出了碎片化的剖析。
同理,追溯到是枝裕和成名之前的這段在電視製作公司製作紀錄片的年月,我們能發現他後期很多影片中的長鏡頭運用都是源於這段經歷。
比如,《小偷家族》的開始就源於大家擠在一起吃飯,長鏡頭的運用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原原本本地記錄著此刻發生的事。
另一方面,拍攝真人秀節目,也讓他看到了「真人秀」之外的人性的刻意隱瞞。這種在真人秀表演中的「假象」,讓他對於揭開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更為敏感。
②是枝裕和承認自己深受導演侯孝賢的影響:真實記錄遠比表演更重要
在拍攝《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他逐漸喜歡上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格。是枝裕和電影裡面的憤怒卻又平和就是源自侯孝賢的物是人非之後的蒼涼。
在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侯孝賢導演曾對是枝裕和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自己的理想是希望幫助亞洲的年輕導演超越國際界限進行電影創作。
是枝裕和聽完深受觸動,在拍完這部紀錄片之後,他就開始著力轉型做電影導演。
後來是枝裕和是這樣評價自己這位導師的:
「他是那種如果拍孩子就會和他們一起玩,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儲蓄了很多感覺,在正式拍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持續下來,我不太喜歡指揮演員,儘量讓他們自由發揮。
在我看來,正是這段拍攝侯孝賢的紀錄片的經歷,在是枝裕和的內心深處紮下了一顆做知名導演的種子。從此之後,是枝裕和正式踏上電影的學習與製作之路。對於真實內心世界與人性表達的藝術追求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的種子。
02、結合《小偷家族》中的一些鏡頭,談談是枝裕和電影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的是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妹妹組成的毫無血緣關係的6口之家,在東京的高樓大廈之間艱難求生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關鍵詞可以概述為偷竊、啃老、虐待等等一些黑暗負面的詞彙,但是整部電影看完我們卻很難生發出憤怒的情緒,這是由於電影裡面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批判與指責。整部電影都是在展示一個真實的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
在他們那種處境中,我們很難用我們社會的一套是非觀來評判。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選擇,他們的選擇都是自然而然的行為。
所以說,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最珍貴的就是,他在電影中向我們展示的憤怒本體以及他對憤怒的處理方式,也就是不帶預設角度的記錄。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憤怒是沒有原因的,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他所展現的鏡頭都只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社會觀察者所看到的內容。
比如說,小偷家族中那些感人的細節。爸爸用身體擋住電源,好讓兒子偷竊;後來,而是用身體擋住雜貨鋪老闆,好讓妹妹偷竊。媽媽抱著妹妹,準備送回它真正的家,聽到他的父母吵架,說後悔生下他時,媽媽癱倒在地,媽媽和妹妹洗澡時,看到兩個人手臂上有一樣的傷疤等等情節。
通過這些細節情景化再現了人物真實的心理狀況,沒有導演安排的刻意為之的情節,沒有演員過度的演繹,唯有普通人物在那種真實狀態下的自然流露。我想這就是是枝裕和電影裡面所展現出來的紀錄片式的真實。
再來說個《小偷家族》這部電影中最為顯著的是枝裕和的特色,那就是「吃東西」的場景畫面所傳達的意義。
為了解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這6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靠偷竊組成一個家庭。他們的家庭關係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許的,甚至出現了很多令人不忍直視的場面。比如,哥哥教妹妹偷東西;奶奶死後他們把她埋在廚房,繼續騙取奶奶的養老金等等。
這些行為都很不道德,也已經違法,但這個家庭又最符合家庭的原本定義是一家人,無論如何都應該相互扶。即使房間擁擠凌亂,即使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他們仍然在笑,在奔跑。這其中的緣由就是因為只要他們圍坐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完成的家。這個家足以讓人忽略掉條件的艱辛。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小偷家屬看作是一部關於「吃」的電影,因為整個電影裡家人一直在吃東西。我想對於他們這種處於最底層的為溫飽掙扎的人來說,在一起吃東西,就是他們最好的陪伴與慰藉,他們才是一家人。
03、作為一名資深影迷,結合我上面分析《小偷家族》的角度,阿牧分享三點真正看懂看透電影的方法: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化呈現的藝術形式,包含了視覺、聽覺等等,但也不能簡單將其分解成畫面和文字的藝術,因為相比於文學和音樂,我覺得電影更為複雜一點,也更容易讓人更多的情感。因為他更直觀,更符合當下人們的接收信息的模式。
但是,如果沒有系統學習過如何欣賞解析一部電影,我相信誰都會忽略掉很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就比如,你沒有學習過如何讀一本書、如何讀小說,那你肯定很難在同樣的時間裡,比那些懂得小說常見的象徵意義、故事情節的安排等等知識的人,看到看懂更多深層次的含義。
下面就結合我多年觀影經驗,結合《小偷家族》中的情節,談談我對於如何看懂一部電影的看法:
①了解導演的成長、教育背景,將電影放到整個導演的作品框架中
首先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電影都有著導演鮮明的個人特色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導演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所有的設計、所有的鏡頭都有著導演個人的理解與表達。就像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的支離與奇幻,就想姜文電影的硬漢與爺們。
所以說,想看懂一部電影就要將這部電影放到該導演的整個導演生涯中,那麼你肯定會發現,這個電影是鑲在其中的一部,或多或少都跟之前和之後的電影有著某種類似的地方。
比如,將《小偷家族》放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作品中,你會發現像之前的《比海更深》、《海街日記》、《如父如子》都是在為這部影片做準備。因為在《小偷家族》中集合了更多的元素:偷竊、遺棄、性犯罪、死亡等等話題。
②不沉湎於故事內容,跳出電影中設置的情緒,才能看到更多電影之外的意義
觀看電影,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感性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有時會哭的稀裡譁啦、有的會氣憤填膺、有的會打抱不平等等
這些都是因為你在觀影的過程中,被導演的情緒牽著走,被故事所營造的氛圍包裹著。這就會很難跳出電影本身,看到更多的信息。當然,我不是在說,我們第一次觀影就要保持理性,不要被電影的情緒牽著走,而是我想強調當我們看完一部精彩電影之後,如果還想要了解到更多的信息,那麼我們可以再去理性的分析一遍。
比如說,如果你沉湎於《小偷家族》中各個人物的悲慘經歷,你會被導演設置的悲憫情緒所包裹,你很難跳出電影看到為什麼我們沒有憤怒情緒呢?電影中人物行為既不符合法律,又不符合道德,為什麼我們就沒有生發對他們不滿的情緒呢?
如果你能想到這些問題,你就能理解導演是枝裕和這麼做的良苦用心,那就是我在前面講過的:是枝裕和只想呈現出真實的人性,不加以任何的或道德或法律的批判。
③用故事思維來分析電影是如何講述故事的
所有的電影都是在講述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講某些或某個人物的經歷與變化。這種經歷與變化是有「模式」的。
比如,很多人物獲得新生、走出困境,往往會淋一場雨,就想《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男主逃出監獄之後,跳進了一條小河;當這個人物要遭遇某種不幸之前,他往往會運氣比較差,遺忘東西或者摔碎東西等等。這些都是講好故事必要的元素之一。
在《小偷家族》中,「吃東西」就是一個是枝裕和典型的講故事的元素。是「吃」將這六個陌生的人聯繫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之中。
結語:
想要真正看懂《小偷家族》,阿牧認為就不能僅僅從故事內容分析。如果只從內容分析我們只會看到電影畫面所呈現出來的人性的善惡、小人物的掙扎等等,我們看不到我們為什麼沒有憤怒,看不到電影在整個導演的職業生涯中佔據哪個位置。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小偷家族》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結合了電影介紹了真正看懂一部經典影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