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說最喜歡的日本導演,我會說兩個人,一是巖井俊二,另一個便是是枝裕和。這兩個人都是感情即為細膩的導演,不同的是巖井俊二的故事多是女性主題,帶著特有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感,比如《燕尾蝶》、比如《情書》、比如《瑞普·凡·溫克爾的新娘》。是枝裕和的細膩更多是來源於生活的細節,就像一杯平淡無味的白水,嘗過之後又仿佛嘗過了百般滋味。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今年在國內上映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是《第三度嫌疑人》也是他首次嘗試懸疑題材的作品,而且在國內也是限定上映的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但是《小偷家族》則不同了,一是金棕櫚獎加身,讓電影對觀眾更有吸引力;二是這是少有的在日本上線時間不久就在國內上映的日本影片,與之前那些已在日本上映了半年乃至一年的「過期」電影相比,在新鮮度上也是略勝一籌。其實,《小偷家族》這種題材和氛圍的電影,在是枝裕和的作品裡並不少見,只是這次的羈絆更加深刻,故事也更為新鮮。
除了《小偷家族》之外,其實是枝裕和的這些電影也很不錯。他的電影總是在告訴我們,親情中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血緣,而是彼此之間的羈絆。
《如父如子》:什麼才是真正的親情這其實是一個聽起來很狗血的故事,總結下來一句話:孩子被抱錯,等到孩子要上學了,才被醫院發現,兩個家庭陷入了是否要換孩子的兩難境地。這部電影改編自是枝裕和自己的小說,在受到記錄20世紀70年代日本多起嬰兒錯抱事件的報告文學啟發後,是枝裕和寫下了這個血緣疑雲的故事。雖然設定很平常,但影片把關注點放在了親情到底是血緣的依託還是感情的依託這一主題。最後的觀點落在了血緣其實無力判定和左右情感所牽繫的方向,親情到底是由共同的生活記憶滋養所得。故事以良多一家為主體,典型的中產階級價值典範,小孩為考入名校要練習鋼琴,父親要在外努力工作支撐家庭,回到家也威嚴理性不苟言笑,父子關係節制刻板。而雜貨店主父親代表的草根家庭,生硬切入良多一家生活所帶來的衝撞,不只存乎血緣身份層面,更帶來價值觀的震蕩。中產階級教養良好的家教模式和簡陋鄉村的親子時光,兩者鴻溝,只有親情的本能可以穿透。整篇電影沒有上演奪子大戰,也沒有因為誤會的歇斯底裡,有的只是兩家父母因為這個誤會而生出的苦悶,有些壓抑,但又不好釋放,看著眼前被自己精心呵護長大的孩子,內心的糾結更加的深刻。電影到最後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吧。
《海街日記》:平淡日常下的溫情
如果說《如父如子》更多的是無奈,那《海街日記》則主打溫情。黃昏、大海、年輕的女性多麼美好的畫面啊。很多觀眾也是通過這部電影才開始認識是枝裕和的吧。主演綾瀨遙也憑藉這部電影拿下了日奧最佳女主角。是枝裕和也拿下來最佳導演獎。
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依舊是家庭的故事,這次換成了四位女性,四姐妹相處的日常構成了整篇電影,不喜歡文藝片的觀眾應該會覺得,我花了兩個小時就看了一篇流水帳?可是這就是是枝裕和的風格,在極其平淡又無聊的日常中,講述關於親情、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點點滴滴,可能看完電影你會覺得毫無收穫,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有眼淚划過臉頰。因為雖然瑣碎,但卻真實,我們的生活就是那麼日復一日的重複平淡,有充滿小小的煩惱與不安。當然,電影也並非毫無亮點,拍攝地鎌倉的美景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通過依序而行的季節標誌物表明了時間流逝,演員們輕鬆寫實的姐妹情感和之間細微的表情交流經常性在中景鏡頭裡得以展現。
《比海更深》:生活就是有笑有淚
《比海更深》片名取自鄧麗君的日文歌《別れの予感》中的一句歌詞,是導演創作的以父親為主角的電影,同時又是一部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雖然講述的又是關於家庭的故事,但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主人公的身份不僅是兒子,也是丈夫和父親,以這樣的人物設定來創作一個故事。這次導演將鏡頭對準了複雜的家庭生活,用充滿了同情、不帶觀點的眼光,探索一個家庭幾代人之間的關係。
電影追尋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美,在詼諧幽默的瑣碎日常中交織著點點傷感,描繪出一個幸福可愛的家庭形象,通過笑料和點滴茶飯的光輝,讓的電影變得清新可口,又溫暖觸動。故事和人物細膩、溫柔,由瑣碎構建生活的凝固之美。通過圍繞心懷夢想卻未能實現的中年男人與深愛著他的母親為中心,書寫一個預見未來和與夢想有著現實差別的在當下生活的家庭感動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