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出品的好電影,不止《小偷家族》一部喲!

2021-01-10 牧幕的追星計劃

如果讓我說最喜歡的日本導演,我會說兩個人,一是巖井俊二,另一個便是是枝裕和。這兩個人都是感情即為細膩的導演,不同的是巖井俊二的故事多是女性主題,帶著特有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感,比如《燕尾蝶》、比如《情書》、比如《瑞普·凡·溫克爾的新娘》。是枝裕和的細膩更多是來源於生活的細節,就像一杯平淡無味的白水,嘗過之後又仿佛嘗過了百般滋味。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今年在國內上映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是《第三度嫌疑人》也是他首次嘗試懸疑題材的作品,而且在國內也是限定上映的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但是《小偷家族》則不同了,一是金棕櫚獎加身,讓電影對觀眾更有吸引力;二是這是少有的在日本上線時間不久就在國內上映的日本影片,與之前那些已在日本上映了半年乃至一年的「過期」電影相比,在新鮮度上也是略勝一籌。其實,《小偷家族》這種題材和氛圍的電影,在是枝裕和的作品裡並不少見,只是這次的羈絆更加深刻,故事也更為新鮮。

除了《小偷家族》之外,其實是枝裕和的這些電影也很不錯。他的電影總是在告訴我們,親情中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血緣,而是彼此之間的羈絆。

《如父如子》:什麼才是真正的親情這其實是一個聽起來很狗血的故事,總結下來一句話:孩子被抱錯,等到孩子要上學了,才被醫院發現,兩個家庭陷入了是否要換孩子的兩難境地。這部電影改編自是枝裕和自己的小說,在受到記錄20世紀70年代日本多起嬰兒錯抱事件的報告文學啟發後,是枝裕和寫下了這個血緣疑雲的故事。雖然設定很平常,但影片把關注點放在了親情到底是血緣的依託還是感情的依託這一主題。最後的觀點落在了血緣其實無力判定和左右情感所牽繫的方向,親情到底是由共同的生活記憶滋養所得。故事以良多一家為主體,典型的中產階級價值典範,小孩為考入名校要練習鋼琴,父親要在外努力工作支撐家庭,回到家也威嚴理性不苟言笑,父子關係節制刻板。而雜貨店主父親代表的草根家庭,生硬切入良多一家生活所帶來的衝撞,不只存乎血緣身份層面,更帶來價值觀的震蕩。中產階級教養良好的家教模式和簡陋鄉村的親子時光,兩者鴻溝,只有親情的本能可以穿透。整篇電影沒有上演奪子大戰,也沒有因為誤會的歇斯底裡,有的只是兩家父母因為這個誤會而生出的苦悶,有些壓抑,但又不好釋放,看著眼前被自己精心呵護長大的孩子,內心的糾結更加的深刻。電影到最後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吧。

《海街日記》:平淡日常下的溫情

如果說《如父如子》更多的是無奈,那《海街日記》則主打溫情。黃昏、大海、年輕的女性多麼美好的畫面啊。很多觀眾也是通過這部電影才開始認識是枝裕和的吧。主演綾瀨遙也憑藉這部電影拿下了日奧最佳女主角。是枝裕和也拿下來最佳導演獎。

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依舊是家庭的故事,這次換成了四位女性,四姐妹相處的日常構成了整篇電影,不喜歡文藝片的觀眾應該會覺得,我花了兩個小時就看了一篇流水帳?可是這就是是枝裕和的風格,在極其平淡又無聊的日常中,講述關於親情、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點點滴滴,可能看完電影你會覺得毫無收穫,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有眼淚划過臉頰。因為雖然瑣碎,但卻真實,我們的生活就是那麼日復一日的重複平淡,有充滿小小的煩惱與不安。當然,電影也並非毫無亮點,拍攝地鎌倉的美景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通過依序而行的季節標誌物表明了時間流逝,演員們輕鬆寫實的姐妹情感和之間細微的表情交流經常性在中景鏡頭裡得以展現。

《比海更深》:生活就是有笑有淚

《比海更深》片名取自鄧麗君的日文歌《別れの予感》中的一句歌詞,是導演創作的以父親為主角的電影,同時又是一部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雖然講述的又是關於家庭的故事,但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主人公的身份不僅是兒子,也是丈夫和父親,以這樣的人物設定來創作一個故事。這次導演將鏡頭對準了複雜的家庭生活,用充滿了同情、不帶觀點的眼光,探索一個家庭幾代人之間的關係。

電影追尋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美,在詼諧幽默的瑣碎日常中交織著點點傷感,描繪出一個幸福可愛的家庭形象,通過笑料和點滴茶飯的光輝,讓的電影變得清新可口,又溫暖觸動。故事和人物細膩、溫柔,由瑣碎構建生活的凝固之美。通過圍繞心懷夢想卻未能實現的中年男人與深愛著他的母親為中心,書寫一個預見未來和與夢想有著現實差別的在當下生活的家庭感動物語。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小偷家族說是家族,其實就是一家人。電影開始時,爸爸帶小男孩兒偷竊回家,在路上撿到一個在冷風中獨自玩耍的小女孩。這,就是一家人的全部成員。雖然是小偷,他們也只是從便利店偷些食品、生活必需品,偷的最貴的東西是一對釣魚杆——爸爸想和兒子一起去釣魚。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奉俊昊《寄生蟲》: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2018年5月8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摘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兩周後,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開拍。2019年5月14日,《寄生蟲》摘得金棕櫚,為奉俊昊頒獎的恰為是枝裕和新作《真相》的女主角凱薩琳·德納芙。連續兩年,金棕櫚獎均被東亞電影摘得。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十年風格蛻變
    2018年,一部《小偷家族》為是枝裕和帶來了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這是繼黑澤明的《影武者》、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和《鰻魚》後,第四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該片講述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
  • 奉俊昊×是枝裕和:日韓電影「家族故事」
    前段時間,日本電影頻道將奉俊昊和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導演)這兩位剛剛獲得金棕櫚獎的亞洲導演放在一起,進行了一場富有影史意義的珍貴對談。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寫劇本到指導演員,奉俊昊以迷弟的姿態不斷向是枝裕和討教創作方法。
  • 偷來的羈絆,淺談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中的家庭觀念和情感關懷
    而從過往家庭題材的不變,到今次加入社會外界的變,《小偷家族》讓是枝裕和不只是回歸舒適圈,還進一步連結起家庭與社會的內外關係,再一次升華了作品的價值。從角色個性、經歷,到故事架構,《小偷家族》全部都在以小寫大,用線索帶出每個人的過去,生命歷程交織的方式。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從此之後,是枝裕和正式踏上電影的學習與製作之路。對於真實內心世界與人性表達的藝術追求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的種子。02、結合《小偷家族》中的一些鏡頭,談談是枝裕和電影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的是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妹妹組成的毫無血緣關係的6口之家,在東京的高樓大廈之間艱難求生的故事。
  •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導演鏡頭下的家庭烏託邦
    2018年8月在國內上映的電影《小偷家族》,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中川雅也、安騰櫻等主演的家庭劇情片。影片上映後贏得了第71屆法國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也成為2018年口碑佳作之一。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大多來源於生活,《小偷家族》就是取材於老人養老金被盜,小偷家族被曝光的新聞。話題熱議度高,但是導演卻沒有放大衝突和矛盾,而是採用了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理智、克制的敘述整個故事。
  • 是枝裕和×奉俊昊 | 草根家族的殊途同歸
    在這之前他還收了坎城的金棕櫚獎,接連解鎖了韓國電影的新成就。 有人說經此一役,奉俊昊跟防彈少年團並肩完成了韓國娛樂向這個世界的文化輸出,那這樣看來,奉俊昊也跟去年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的是枝裕和一起,構築了東亞電影的強勢發聲。
  • 是枝裕和:電影要和權力保持距離
    在日本國會上,日本文部科學省大臣林芳正表示願意當面向是枝裕和表示祝賀。結果,來自日本官方的「熱臉」遭到了冷遇。是枝裕和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這樣寫道:......過去,因為「國家利益」和「國家政策」,電影本身曾帶來了巨大的不幸。
  • 推薦名導是枝裕和感動人心的電影,你最喜歡哪一部?
    推薦名導是枝裕和感動人心的電影,描繪各種風格的家庭形態,你最喜歡哪一部?名導是枝裕和用獨到的眼光,描繪了各種風格的家庭型態,創造了一個充滿張力和情感的故事,從《無人知曉》、《海街日記》到最新的作品《真相》,探討了什麼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情感連接?那一部作品最能打動你的心?1、《真相》是枝裕和首次離開日本到海外拍攝的最新作品。
  •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是枝裕和更多是抒發了一種滄桑感
    《小偷家族》我本以為是部不錯的影片,可惜,這部電影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好。故事的敘述是支離破碎的。當我走出電影院以後,我都還不明白,這特殊的家庭是怎麼聚集的一起的。我不知道,那破舊的老房子原來是初枝老奶奶的財產,我一直等待著亞紀的結局,可直到影片結束了,影片都沒有提及。
  • 拍電影時是枝裕和在想什麼?
    作為亞洲藝術電影的領軍人物、第71屆坎城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在中國的人氣如日中天。這樣的是枝裕和,在拍電影時思考著什麼?從默默無名的紀錄片導演到世界矚目的電影大師,他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曆程?學者止庵與影評人史航,共讀由新經典文化推出的是枝裕和自傳性隨筆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分享他不為人知的「成長故事」。
  • 電影大師是枝裕和:我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
    年創作生涯  /文娟  2018年5月,是枝裕和帶著《小偷家族》來到位於法國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坎城。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大獎  《小偷家族》是大部分中國觀眾唯一有緣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是枝裕和作品。
  • 「平凡大師」是枝裕和
    一方面,他的影片普遍缺乏商業性,票房最高的是超45億日元的《小偷家族》;另一方面,大概是因為其部分影片內容展現了日本並不光彩的一面,且他也有意與公權力保持距離,因而常常被冠之以「社會派」人士、「左翼」人士等標籤。  事實上,是枝裕和之所以能成為是枝裕和,恰恰是因為其影片所流露出的細膩人文關懷。
  • 是枝裕和—另類出圈記
    不過,相對其在國際的威望,在日本國內,是枝裕和也有相對尷尬的處境。一方面,他的影片普遍缺乏商業性,票房最高的是超45億日元的《小偷家族》;另一方面,大概是因為其部分影片內容展現了日本並不光彩的一面,且他也有意與公權力保持距離,因而常常被冠之以「社會派」人士、「左翼」人士等標籤。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世界因你而火熱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鏡頭,更多接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奇蹟》拍《奇蹟》的時候是枝裕和的女兒三歲,是枝裕和導演暗下決心要拍一部等女兒十歲的時候能看懂的電影。想讓她看到,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拒絕乏味的人生。
  • 「電影作家」:是枝裕和的五個細節與四種身份
    撰文|梁淑娟說來慚愧,我看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很晚,也絕算不上什麼「資深影迷」。第一次看他的作品還是去年8月的《小偷家族》,而彼時導演在我的朋友圈裡一副已經火遍了大江南北的模樣。初次觀看是枝導演的作品,還在影院的座位上就能感到,他無疑是位優秀的中篇作家。《小偷家族》中幾個人物各自經歷的穿插對應,敘事節奏和情感的傳遞,都有恰如其分的克制。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生活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美麗的瞬間
    喜歡看日本治癒系電影的朋友,應該都對是枝裕和有所耳聞吧!是枝裕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文學部文藝科,是日本著名的導演、編劇、製作人。從電影《無人知曉》開始,是枝裕和的作品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水準,無論是《步履不停》,還是《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都透露著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傳達著他對人生的思考。是枝裕和電影的節奏都很慢,情感比較細膩,最擅長通過影片傳達他對親情的思考,《步履不停》、《如父如子》都是比較成功的此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