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是枝裕和:我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 是枝裕和

首部自傳性作品 歷時8年創作

  動人文字與68幅珍貴手稿及劇照 深度回顧30年創作生涯

  /文娟

  2018年5月,是枝裕和帶著《小偷家族》來到位於法國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坎城。前三次他在坎城的經歷,大概算不上愉快。《海街日記》顆粒無收,《比海更深》遭遇評委會降級,從主競賽單元降到「一種關注」單元,《第三次殺人》更是無緣入圍。而這一次,他終於如願捧回了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獎。

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斬獲金棕櫚大獎

  《小偷家族》是大部分中國觀眾唯一有緣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是枝裕和作品。電影一上映,「眼淚」「治癒」「感動人心」的評價洶湧而來。這是是枝導演身上一直以來的標籤,也符合他一貫溫暖的笑容。但在他的首部自傳性隨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可以窺見一個反骨的是枝裕和,帶著不同於「溫暖」的銳度。

  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

  在拍攝《第三度嫌疑人》時,主演役所廣司評價說,是枝裕和是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他從不在片場發脾氣,總是以謙卑的姿態和演員說話。關於這一點,是枝裕和在《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透露了緣由。

工作中的是枝裕和

  在他初入職場的年代,大聲呵斥、打罵下屬等現象,現在看來顯然是職權騷擾的行為隨處可見。當時還是新人的他不滿這股風氣,於是用消極罷工來對抗,曾有一年時間沒有去公司上班,獨自一人跑到長野縣的伊那小學,拍攝孩子們飼養小牛的校園生活。

是枝裕和與伊那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

  在拍攝過程中,他逐漸產生了將這個故事製作成節目的想法,只好硬著頭皮回公司道歉,結果受到了前輩的嚴厲批評:「對於想當導演的人來說,動不動就與同事爭吵,還缺席工作,未免太脆弱了。導演這個職業,必須跟外部人員和演員進行強硬交涉。你這樣很難成為導演。」

  這番話讓是枝裕和難以平靜。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自負罷了。缺乏堅韌的精神,就無法成為真正的成年人,更沒有資格站在創作的第一線。

  如今當他成為片場的核心,他努力壓低聲音,用溫和的話語來激勵工作人員。他說,我也會發脾氣,也經常生氣,但沒有人在被別人辱罵的情況下還能好好工作。

  原來,他不是溫柔,他只是足夠堅韌。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

  是枝裕和在書中自嘲,說自己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不願意站在正義的一方搖旗吶喊,也不想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譴責任何人。

  他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世界更易於理解,但是不這樣做,反而能讓觀眾將電影中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所以在創作中,他堅持跳出黑白對立的單一模式,用灰色的視角記錄世界。

《無人知曉》劇照

  電影《無人知曉》的故事原型「西巢鴨棄嬰事件」曾在日本轟動一時。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的母親結識了新戀人,因而離家出走,只是時不時地寄點生活費回家,其間一直由14歲的長子照顧弟弟妹妹,六個月後,兩歲的小女兒不幸被長子的朋友毆打至死。

  當媒體用 「身處地獄的孩子」「毫無責任的性愛」等聳動標題塑造一個「惡魔般的母親」時,是枝裕和想到的卻是:長子為何沒有拋棄弟弟妹妹,甚至在妹妹口中,還是一個「溫柔的哥哥」?

  即便事件責任在母親身上,但不可否認,是她獨力養大了四個孩子。如果她長期虐待打罵孩子,那長子大概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妹妹們。是枝裕和猜想,他們母子間也擁有無法從報導中窺知的親密關係。

  所以在《無人知曉》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媽媽和孩子們快樂地一起吃飯,細心地給女兒塗上指甲油。在被遺棄的六個月內,兄妹間共同分享喜悅和悲傷,也擁有隻屬於他們的成長和希望。

《小偷家族》劇照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 「欺詐養老金」這則社會新聞中,人們大多想到的是譴責之聲,而是枝裕和聯想到的卻是《小偷家族》裡,沒有血緣的家人擠在破舊的小屋中幸福地吃麵的情景。在他的影像世界裡找不到一個純粹的英雄或壞人,他只是如實地描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

  日常中有著難以取代的珍貴之物

  獲得金棕櫚大獎後,是枝裕和在回國後收到各種表彰邀請,但他都一一謝絕了。他說:當今社會正被逐漸被吸入公權力掌控的 「宏大敘事」中去,而作為一個電影導演,他要與這種「宏大敘事」保持距離。他的方式,便是不去追逐時代和人的變化,從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編織故事。

是枝裕和與小演員城檜吏、佐佐木美結

  是枝裕和的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國》,最主要的設定是逝者在去世後,會來到一個天國中轉站,回答工作人員的問題:回望自己的人生,對你來說最幸福的回憶是什麼?他原本的設想是,通過採訪普通人,得到關於關東大地震、戰爭、奧運會等大事的回憶,從而拼貼出日本二十世紀的時代縮影。

  然而最終收回的600份調查問卷中,絕大部分的答案都是細微的日常片段:小時候躺在媽媽溫暖的膝頭掏耳朵;在咖啡廳穿著新裙子為心愛的哥哥跳一支《紅鞋子》的舞蹈;地震後和父母躲進竹林,與附近的孩子一起吃飯糰、蕩鞦韆。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人們在乎的只是平凡的幸福。這讓是枝裕和體會到:無法取代的珍貴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蘊藏在日常的細枝末節裡。

《下一站,天國》劇照

  在《拍電影》一書中,是枝裕和說,電影並非高喊口號的東西,它是為了表達生命真實豐富的感受而存在的。

  他說,他人生最幸福的記憶,是和女兒手牽手等在路口過馬路時,女兒突然抬頭問他:「爸爸,我長大後是不是沒有辦法嫁給你?」他眼眶一熱,點點頭,說:「是的。」

  他最愛的食物是小時候和媽媽一起掰鄰居玉米地裡的玉米,炸成的玉米餅。他不在電影裡追求高深的哲學,也不去探究廣袤的宇宙,只是執著地描繪人類普遍的困惑。比起有意義的死,他更在乎無意義卻豐富的生。

《步履不停》劇照

  這些生命的實感,就是《海街日記》中,三姐妹帶著異母的小妹一起在梅子上細細密密地扎出小孔,釀一壇時光的美酒;是《如父如子》中,父親和孩子一塊兒沐浴,擠在小小的浴缸裡互相噴水打鬧;也是《小偷家族》裡,各懷心事的一家人在夏夜裡吵吵嚷嚷聚到院子裡,去看被高樓廣廈擋住的煙花。

《海街日記》劇照

  這也是我們看完是枝裕和的電影,總是感到溫暖,又感到心碎的原因。生活從來不完美,有時候甚至近乎絕望。但成長就是在無限接近絕望的感受中產生的,這才是人生的奇蹟。是枝裕和如是說。你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是枝裕和打動世界的所有理由。讀過它的每個人,會更加熱愛這廣闊、深邃卻又平凡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平凡大師」是枝裕和
    而這些思考,在他後來的電影創作裡得以延續。  這也是為何他的影片看似平平淡淡,卻有著醇厚有力的後勁,總讓人久久不能回神。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世界更易於理解,但是不這樣做,反而能讓觀眾將電影中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 是枝裕和同名電影小說《奇蹟》成長故事讓人落淚
    近日,日本大師級導演是枝裕和與獲得過新人獎的日本當紅治癒系作家中村航合作的作品《奇蹟》在中國首次引進出版。這個故事最初是是枝裕和拍攝的同名電影,在推出電影版《奇蹟》之後,他與中村航合作,用文字的力量再一次讓讀者感受到《奇蹟》無與倫比的魅力。 是枝裕和為日本著名電影大師,坎城國際電影節獲獎者。
  • 影院不開門 導演要營業 電影大師是枝裕和也來直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戎鈺)電影院尚未復工,電影人早已恢復營業。記者獲悉,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將於6月25日開通網絡直播,與中國影迷分享其代表作之一《比海更深》的創作故事。對於文藝片影迷而言,這無疑是今年上半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互動。
  • 當我談是枝裕和時,我談些什麼
    這不僅體現在他創作了若干紀錄片作品,而且在他的劇情片中,也時常有較為濃重的紀錄風格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後一天,電影學堂大師班邀請是枝裕和導演進行現場連線。凹凸鏡DOC作為受邀媒體,參與全程。當我談是枝裕和時,我談些什麼。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兩位同樣優秀內斂的大師碰撞,營造出不一樣的氛圍,現場仿佛上演了一場輕喜劇,觀眾笑聲不斷。所有這些,都並不妨礙兩位導演嚴肅認真地討論對電影的理解,以及電影創作的各種問題,令觀眾受益匪淺。談到邀請是枝裕和導演來進行對談的原因,李安解釋,「我並不認識很多著名的導演,只有很少幾位。
  • 「上海電影節」是枝裕和:我特別喜歡恐龍,最近真拿鏟子挖出了化石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後一場官方活動「是枝裕和導演大師班」,在8月2日舉辦,現場與身在日本的是枝裕和進行視頻連線。在現場,是枝裕和被問道,年齡的增長和家庭的變化,會對他創作有什麼轉變?是枝裕和表示,「16年前,我是從孩子的視角進行拍攝。當我父母去世,也有了孩子,就完成了從孩子的視角到父母的視角的轉變。
  • 是枝裕和導演大師班舉辦,滿滿「小動作」的他為上影節畫下句點
    「今天很榮幸參加大師班的活動,請大家多多關照。」8月2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出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學堂」的活動中,成為本屆電影節最後一個出場的影人。但我本身是一個對於發生的事情反應稍微慢一點、需要時間消化的人。200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直到現在我還覺得沒有完全消化掉,包括這次疫情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用作品不斷地表現出眼睛看不到的,但能夠感知到的東西。」「反應稍微慢一點」,正像是他在大師班現場的表現。是枝裕和的語速不快,常常會因問題複雜而閉上眼睛,捏著下唇,偶爾也會說著說著突然卡住,喝一口紅茶再繼續。
  • 奉俊昊×是枝裕和:日韓電影「家族故事」
    可見,《寄生蟲》的成功與創作環境的寬鬆自由分不開關係,奉俊昊所處的環境一定令諸多電影人羨慕不已。當然,一切都要落腳到創作者自身。奉俊昊本人極其善於學習的能力,使得他能在電影中把多種元素融合成一個嚴絲合縫的統一體,在類型片的基礎上做出了更多探索。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隨後直播彈幕cue到了兩位電影大師侯孝賢和楊德昌。是枝裕和說他們都是大師級的導演,對世界的影響非常大,兩位導演雖然風格迥異,卻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個都不會對電影藝術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此外,是枝裕和與侯導之間有著很多趣事。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這一次,來到北京的是枝裕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電影是我唯一的興趣。」  紀錄片與電影之間的邊界是人為的  電影大師的青春時代也迷惘。  25歲的是枝裕和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從沒認真考慮過職業規劃的他不知不覺竟然留了級,成了一名大學5年級的學生。  他並非沒有夢想。
  • 是枝裕和治癒系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喜歡我的影評,記得一定要點「關注」哦!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  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據稱,是枝裕和電影在本屆電影節上的套票在網上46秒鐘即被搶光。那麼,是枝裕和在中國影迷中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呢?《幻之光》是是枝裕和的劇情長片處女作,講述了一個女人要弄清楚丈夫自殺的原因方可度過心理劫難的故事。是枝裕和耐心地描繪了這個女人的日常生活,將精力放在呈現她的心理變化上,並將她的心理變化通過風景不斷外化。
  • 是枝裕和電影新作《真相》:兩位法蘭西女神聯袂主演
    《真相》,是枝裕和導演的最新作品,也是他本人職業生涯的第15部長片作品。這部電影由兩位法國女神級演員聯袂主演,凱薩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凱薩琳·德納芙在職業生涯總共獲得了13次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不過只獲獎1次。
  • 是枝裕和:和演員一起創作人物
    > 今天是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後一天,電影學堂大師班以現場連線的方式,請到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 是枝裕和新作明年啟動 期待與海報師黃海再合作
    1905電影網訊 8月2日,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日的重頭活動,上影節電影學堂大師班請來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分享自己的創作感悟與經驗。是枝裕和導演大師班除了兒童演員,是枝裕和此前電影中最重要的演員非樹木希林莫屬。
  • 拍電影時是枝裕和在想什麼?
    作為亞洲藝術電影的領軍人物、第71屆坎城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在中國的人氣如日中天。這樣的是枝裕和,在拍電影時思考著什麼?從默默無名的紀錄片導演到世界矚目的電影大師,他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曆程?學者止庵與影評人史航,共讀由新經典文化推出的是枝裕和自傳性隨筆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分享他不為人知的「成長故事」。
  • 是枝裕和:電影要和權力保持距離
    在日本國會上,日本文部科學省大臣林芳正表示願意當面向是枝裕和表示祝賀。結果,來自日本官方的「熱臉」遭到了冷遇。是枝裕和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這樣寫道:......過去,因為「國家利益」和「國家政策」,電影本身曾帶來了巨大的不幸。
  •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和是枝裕和聊了這些
    克萊爾·德尼和奧利維亞·阿薩亞斯、賈樟柯和霍猛等等組合可以說是大師班。但就職位而言,最有影響力的組合是李安和日本導演枝裕和。兩人共獲五項大獎(李安兩尊柏林金熊,兩尊威尼斯金獅,是枝裕和一尊坎城金棕櫚)。難怪柏林電影節把兩人的對話推到了最後。李安與枝裕和的會晤是27日下午舉行的,由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館長林德寧主持。
  • 回家之路:從「是枝裕和熱」看日本電影的價值堅守和美學表達
    在我看來,這段話也是是枝裕和電影個人風格的隱喻,他的畫風再變,底色終究無法抹掉,《第三度嫌疑人》披著犯罪懸疑、社會推理類型片的外衣,內核依舊是他極為擅長的電影三元素:死亡、家庭和孩子。破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比犯罪行為更深刻的動機,影片中的三對父女關係都是支離破碎,對真相、公平和正義的一連串詰問背後,是家庭崩潰、親情叛離以及中年的無力倉惶。